电子公司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_第1页
电子公司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_第2页
电子公司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_第3页
电子公司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_第4页
电子公司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培训2第一章人类环境一、基本概念

1.环境:

1.1在环境科学领域之定义: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包括了人类所认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理世界的所有事物,如阳光、空气、陆地、天然水体、天然森林和草原、野生生物等等,还有水库、农田、园林、林落、城市、工厂、港口、公路、铁路等等。它既包括这些物理要素,也包括由这些要素构成的系统及其所呈现的状态和相互关系。3第一章人类环境一、基本概念

1.环境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定义: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和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等等(以人为中心事物)。4第一章人类环境一、基本概念

1.环境

1.3ISO14000系列标准中对环境定义: 组织从事运行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从这一意义上讲,外部存在从组织内延伸到气球系统。5第一章人类环境一、基本概念

2.环境要素

2.1概念: 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叫环境基质。

2.2环境要素分类:自然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社会环境要素 6第一章人类环境一、基本概念

2.环境要素

2.3环境要素环境结构单元环境系统如水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水圈

2.4环境要素的属性

2.4.1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2.4.2相互依赖性。

构成组成7第一章人类环境一、基本概念

3、环境质量

3.1定义:一般指某处具体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于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它是反映人群对环境要求而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通常要选择一定指标(环境指标)并对其量化来表达。自然灾害、资源利用、废物排放以及人群的规模和文化状态都全改变或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8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大气、水和土壤三个圈层中有:地球上生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大气圈: 大气圈是指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外部的气体包层,在环境科学中大气层称为大气圈,也称大气环境。

1.1大气的组成:多种气体混各物悬浮固体和液体微粒。9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1.1大气的组成大气-(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干洁空气 干洁空气成分:氮N2

、氧O2、氩Ar占99.97%,其它还有:二氧化碳CO2、氖Ne、氦He、甲烷CH4、氪Kr、

氢H2、氙Xe、臭氧O3

10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1.1大气的组成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球上的水面和其他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植物的蒸腾作用。

1.2大气圈的分层大气总质量的90%地表以上15千米以内大气总质量的99.9%地表以上50千米以内到2000千米高度,大气极其稀薄。11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1.2大气圈的分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按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点干流层中间层热层对流层顶大气温度约-50℃,大气中水气大部分在于此层,云和降水等天气现象在这里发生,大气污染也在对流层内。12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1.2大气圈的分层

10-15千米范围内,由于太阳紫外副射的光化学作用,O2和O2-在氮气等作用下生成O3。-----臭氧层。臭氧层高度与平流层相当,离地面20-30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吸收了危害生命的太阳紫外辐射。

1.3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大气自净:降水洗涤:是悬浮颗粒的重力沉降、污染物跟其他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等。大气本身的分散和稀释作用:取决于风向、大气稳定度。13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1.3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风:指水平的气流,风向决定污染物扩散方向,风 速决定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快慢程度。大气稳定度:大气越稳定,(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升时),对污染物扩散不利。

2.水圈

2.1水圈及其构成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于空气、地表、地下,包括大气水、海水、陆地水(河、湖、沼泽、冰雪、土壤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体内的生物水水圈14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2.1水圈及其构成水圈上限:对流层顶水圈下限:深层地下水所及的深度全球水总储量:13.9亿方千米,而97.42%是海水 2.58%是淡水,而淡水中77%是以极地冰帽和高 山积雪、冰川存在。

2.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降水水循环蒸发径流15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2.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平衡: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里,全球范围的总蒸发量=总降水量2.3水体污染与自净2.3.1水体:指地面水(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总称。2.3.2水体污染: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造成该水体的某些物质(特别是对生物有毒性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的物质)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值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得该水体部分或全部失去它的功能或用途。(不仅仅是水污染,还包括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的污染)16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2.3.3水质指标: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氮TP、悬浮物SS、石油类、

各种有毒物(含重金属)、放射性、酸碱度PH、

细菌总数、水温

17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2.3.4水体自净生物降解: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化合物转化为低级有机物和简单无机物的过程。生物降解:好氧生物降解稳定的无机物(CO2、H20)

厌氧生物降解不完全,还包括甲烷、乙醇有机物 和NH3等氧化不彻底的无机物。兼性微生物

2.3.5水体富营养化指当湖泊中水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尿素、磷酸盐)的浓度超过一定数量时引起的湖泊生态系统的一种恶性循环。如赤潮的形成。产生产生18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3.土壤圈

3.1岩石圈最外面一层一层的疏松部分。

3.2土壤组成:矿物质(90-95%全部)有机质(1-10%)活的有机体水分空气土壤质地:砂土、壤土、粘土19第一章人类环境二、大气圈、水圈和土壤的基本特征

3.3土壤污染和净化

3.3.1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间接进入土壤,当进入的量超过土壤的承受能力时,就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土壤成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土壤污染物很难用人工方法消除,靠其自净功能,如:物理的(农药挥发扩散)化学的(如酸的中和)生化的(如有机物生物降解)20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1.生物圈与生物多样性

1.1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命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它在地球表面。上到平流层,下到十几千米的地壳,形成一个有生物存在的包层。形成生物圈原因:阳光、水、适当的温度和营养成份。

1.2生物多样性: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系统与生态循环

2.1生态系统: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特征:系统内部、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循环。21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2.2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所有不同种的生物总和为群落)物理环境:如水、空气、阳光、土壤生态系统中生命角色:生产者(如绿色、植物等)消费者(草食肉食动物、寄生虫等)分解者(各种细菌、真菌等)

-------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22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2.2生态系统结构生产者(绿色植物)物理环境(阳光、环境、空气、水)分解者(细菌)消费者(动物)23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2.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理环境开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物理环境生物维持生命必要的化学元素:氧、碳、氢、氮、磷五种元素。

2.3.1碳循环空气中CO2

绿色植物吸收葡萄糖+O2

有机体利用葡萄糖和水有机化合物C、H2O化合物进入食物链动物各细菌等其他生物一部份CO2+H2O+能量 大气中的CO2约20年完全更新一次。

24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2.3.2氮循环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绿色植物吸收 氨基酸各种蛋白质动物利用分 解氨基酸后自身蛋白质代谢部 分解氨+尿酸+尿素土壤 动植物残体中有机氮微生物无机氮(氨态氢和硝态氮)

2.3.3磷循环 磷酸盐岩石+沉积物+鸟类层和动物化石磷酸盐、 水体和土壤植物吸收利用食物链流失到海洋沉积层中,不循环,磷酸盐不能再生。25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2.3.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能量流: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 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即能量流,它是单向的。 生产=消耗时,生态系统结构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递减

绿色植物+

26第一章人类环境三、生物圈与生态平衡 定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及各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地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叫生态平衡。 最明显表现: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衡。 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影响主要表现在:(1)大规模地将自然生态系统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农业开发 和城市化(2)大量取用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如森森砍伐,水资源过度利用。(3)向生物圈超量转入人类活动的废物,如化肥、杀虫剂、工 业三废等。27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1.环境问题

1.1指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使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利于人 类的结果。

1.2环境问题分两类:自然力引起原生环境问题(地震)人类活动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可分为:环境污染,如工业排放废水、废气生态环境破坏,如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资源浪费,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2.1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1.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人类出现产业革命28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2.1.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局部的,主要有烧荒、恳荒、兴修水利工程等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

2.1.2近代城市环境问题 工业革命本世纪80年代发行南极上空臭氧空洞为止。 工业革命后,环境问题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

2.1.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从1984年、1985年当代

29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2.1.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此阶段环境问题特征是: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主要是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暧等。同时,发展中国家城市环境问题、生态破坏、贫困化、水资源短缺,其他资源也相继出现将要枯竭信号。

30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2.1.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31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2.1.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32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2.1.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33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2.1.3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34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1.1生态破坏:

1.1.1生态破坏是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直接损坏,主要表现在:森林 面积缩小、土壤侵蚀和土壤退化、生物物种消失。

1.1.2生态破坏根源

①人类挪用自然界物质

②人类弃置废物

1.2环境污染

1.2.1环境污染:指有害的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环境系统造成的干扰 和损害现象。

1.2.2环境污染原因: 是人类和自然活动的结果,或两类活动即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常指人类活动)35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2.3环境污染发生模式

污染源受体

1.2.4环境污染分类大气污染按受污染环境系统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局部按污染范围区域

全球污染物扩散途径36第二章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二、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2.4环境污染分类废气污染废水污染 接污染物形态或性质固体废弃物噪声辐射 按污染物形成机制一次污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