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承千年的蓑衣传承千年的蓑衣蓑衣,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常用的一种雨具,它可避雨遮风防寒,穿戴灵活轻便,是农事操作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蓑衣的起源至今尚无定论,迄今为止最早发现有文献记载的“蓑衣”在2000多年前的周代。《诗经?小雅?无羊》中有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牧童黄昏放牧归来时,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记载了周代农人身穿蓑衣的情景。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农耕史。在悠久的中华农业文明发展史上,蓑衣连同其精妙的编制工艺、多样的社会功能、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传承千年。蓑衣的编制材料一直以来,没有文献对于蓑衣制作材料的种类给予准确的说法。古代相关的各类诗歌中,大多使用“莎草”这个词。如三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曰:“旧说夫须,莎草也,可为蓑笠。”南宋徐照《渔者》曰:“瑟瑟风吹鬓发飞,自将莎草补蓑衣。”南宋罗愿《尔雅翼》曰:“莎草,可为衣,以御雨,今人谓之蓑衣。”唐代许浑《村舍》曰:“自剪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但根据《中国植物志》(1961年)中记载的莎草目莎草科植物的性状特点,与制作传统蓑衣的植物并不符合。也有文献称大部分传统蓑衣的编制材料是“蓑草”(邢德昭)。翻查《中国植物志》,并未有蓑草这类植物,“蓑草”应是一种民间说法。蓑衣草料的特点是多年生野生宿根草本植物,秆高30〜80厘米,平滑无毛,具3〜5节,纤维特性优良,全国分布广泛。查阅《中国植物志》进行物种鉴定,结果为禾本科高粱族拟金茅属的拟金茅,在秦岭地区俗称为“龙须草”,在云南地区俗称为“羊草”“梭草”。由拟金茅编织而成的蓑衣经久耐磨,防雨效果好,通风吸汗,春耕时还可御寒。到了农耕社会,高粱叶皮、小麦秆、稻草、棕皮棕丝都是蓑衣制作的好材料。但由于植物纤维属于有机物,保存至一定时间容易受潮腐烂,因此大部分草制蓑衣未能得以长久保存。蓑衣的编制工艺蓑衣的手工编制工艺复杂精妙,一件蓑衣至少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编成,具体步骤在此不作展开。这种原始的精妙的编制技术如活化石一般,经历了几千年传承至今,是一项仅次于石器加工的古老技艺。据考证,在原始纺织技术没有形成之前,利用天然植物纤维手工编织衣物的生产工艺已被广泛应用。黄帝时期有伯余制衣之说:“伯余之初作衣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尤网罗。”虽然原始网罗式的草制蓑衣无法留存到今天,但它所传承的经纬编织的工艺技术,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陶器及河姆渡芦苇残片上的编制纹样皆可相对应,也为后来的织布纺纱技术打下了基础。蓑衣由“蓑衣披”和“蓑衣裙”搭配而成,衣裳分开不相缝接。“蓑衣披”披在肩上,圆领,两肩伸展,前后呈半圆形,前开襟,可由绳系牢;“蓑衣裙”围在腰部,有的稍长,从腰往上接至胸部,现代女性的吊带裙与之相似。这种形制代表了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特征:上衣下裳。据文献记载,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这与蓑衣出现文献记载的时期相符合。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无论在秦汉、魏晋抑或隋唐都属于主流形制之一。因此推测蓑衣可能就是最早期的汉服,它的编制设计对我国甚至世界的服装形制产生了深远影响。蓑衣的社会功能作为农耕时节最常用的雨具,蓑衣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雨。蓑衣的材料取于自然,以纤维性能强的草或棕横向编织紧密,精细耐用,具有一定厚度,雨水不宜浸入,下雨时外湿内干,通风透气。蓑衣的款式设计精良,圆领无袖,披在肩上能盖及胸、背和臀部,松紧根据个人的胖瘦适当调整,穿着时两臂活动自如,男女老少均可使用。与斗笠配套使用,可达到全身防雨御寒的目的,是人们在长期劳作中摸索出的智慧的结晶,在旧时也作为嫁女和传家的物件。蓑衣不仅是一种防雨农具,在我国部分地区还是农民心中的神具。南方地区有很多人家,将蓑衣挂于墙上或包裹木炭放置井底,可以驱邪避害;盖新房到“上梁”时,用蓑衣包裹正厅中间的“正梁”,喻示着家族兴旺、无祸无灾。此种情形,蓑衣则成为一种仪式,寄托着农人心中美好的愿望。今天民间的丧服也是流传了蓑衣的特点演变而来。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各民族对自己的祖先都非常崇敬。尤其在淳朴的农村,父母亡故必会举行隆重的祭奠,此时子女穿的丧服就叫“斩蓑服”,又叫“?”。《说文》注曰:“?”丧服衣,实际就是穿上蓑衣再在头上戴上草箍,是原始的奔丧仪式,一直流传至今,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形式不变。蓑衣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蓑衣不仅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更被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诗书画家放进诗文与绘画中,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唐代柳宗元《江雪》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了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在寒江边垂钓的场景,极具诗情画意。唐代崔道融《田上》曰:“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体现了农民早出晚归、不知疲倦的辛苦农耕生活。宋代苏轼《浣溪沙》曰:“自庇一身青?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描绘了蓑衣在当时社会渔民中流行穿作的情景。唐代张志和《渔歌子》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了江南春耕时节,农人在青山绿水的稻田中,穿蓑戴笠、扶犁耙、赶水牛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是描写蓑衣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代文人高士追求自然朴素、崇尚本我的传统文化思想。至此,蓑衣作为农具已不仅用来遮风挡雨,更挡住了纷扰喧嚣的尘世,守住了归隐者一颗宁静、淡泊的心灵,成为历代文人隐士情怀的象征。在绘画方面,“蓑衣”在古代山水画家心中的选材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从东汉晚期出土的画像石《炎黄升仙图》,到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李东的《雪江买鱼图》,再到明代蓝瑛的《山水渔钓》、清初王晋的《石谷骑牛图》等,皆为可证。受此影响,近当代许多诗人画家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到“蓑衣”的身影,它所象征的春耕、清新、田园亦或是怀旧、归隐、宁静,自古至今都凸显着我们热爱生活、淳朴自然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化纤、塑料、橡胶等材质的雨衣,这些雨衣相比蓑衣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更加轻盈时尚,受到广泛欢迎,逐渐取代了蓑衣。到今天,蓑衣已经基本从农业生产领域中剥离出来,演变成一种手工艺品,人们只有在一些博物馆、旅游景点、餐饮酒店里才能见到。与其他手工艺品不同的是,蓑衣从农民生活中延续传承,被历史检验了3000多年,是一种农业遗产。它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编制工艺精妙,展现了我国古代农人聪慧不凡的身手和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对今天的纺织编织工艺、服装设计创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语文期中素养测评模拟卷及答案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上学期音乐期中模拟卷及答案解析
- 成都市 2024-2025 学年小学五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全解全析)
- 2025年高中一年级数学上学期专项练习测试卷
- 2025年应聘会计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化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高中期末数学试题汇编-15三角恒等变换(人教版)
- 2025年贵州省公务员行测专项突破真题
- 个人简历模版(三页)带封面(可编辑)中国风
- 2025城镇公寓买卖合同
- 2025年郑州登封市公共交通运营有限公司社会招聘工作人员35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公务员国考行测真题(含答案)
- 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合同范本及说明
- 退休人员返聘合同
- 智能物流设备维护操作指南
- 2025年学习两会精神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附含答案
- 水性涂料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 2025年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运营中的服务质量评估与改进报告
- 中国重症医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2025版解读 3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工程资金监管协议书示范文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