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一、发展阶段中国传统哲学从商朝后期算起,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总体格局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从百家争鸣到三教并立、再到三教合流的发展过程。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看,随着核心话题的转移,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先秦的奠基期在商周时期,宗教天命观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天被说成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商代末年,由于科学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开始对天神的权威表示怀疑。这种对天命观念的怀疑成为哲学理论思维的萌芽。到周朝末年,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哲学思考也开始挣脱天命观念的束缚,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愈益繁荣。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家相继问世,为中国哲学举行了一个成功的莫基礼。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那时诸家蜂起,学派林立,思想活跃,论辩激烈,后人用“百家争鸣”一语形容这段哲学史的繁荣程度。“百家”只是个文学性的修饰语,其实当时主要的学术流派就是儒、道、墨、法四家。除此之外,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杂家也有自己的理论贡献。在先秦时期,中国哲学是从突破宗教天命观开始起步的,因而以天人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先秦哲学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关注世界如何形成、肉体与灵魂的关系间题,也没有像印度哲学那样关注彼岸与此岸的关系间题。从先秦开始,中国哲学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模式就逐渐形成,后来贯彻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它有别于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也有别于佛教真俗二谛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传统、重视实践的传统、重视道义的传统也都是从先秦开始形成的。总之,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它孕育着中国以后一切类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方法论的雏形,奠立了中国哲学的基本规范,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汉唐的发展期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中国哲学一度转入消沉。汉代秦立,百废待兴,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黄老之学一时大兴,但只是政治策略的理论支撑,并没有发展成为意识形态的主体。到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稳固地确立了,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理论,于是中国哲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百家争鸣已经结束,儒学掌控主流话语。佛、道二教只能在个别领域同儒学抗衡,占有一定优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逐渐取得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对先秦儒学作了重大改造,给儒学涂上了神学的色彩。到东汉末年,经学变成令人生厌的烦琐哲学、僵化的教条和虚伪的说教,逐渐失去范围人心的影响力。到魏晋时代,玄学兴起,动摇了经学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玄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名教是指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自然是指道家的自然本体论学说。大多数玄学家都肯定名教与自然的相容性,以道家的本体论论证儒家的道德规范,致力于儒道两家思想的贯通。玄学家大体上分为三派。第一派主张“贵无论”,以王弼(226—249)为代表。第二派主张“崇有论”,以裴頠(267—300)为代表。第三派主张“独化论”,以郭象(252—312)为代表。玄学家不太关注现实问题,热衷于探讨玄远的人生境界,从而诱发了宗教思想的膨胀。几乎与玄学同时,从道家思想中演化出了道教;除了中国本土的宗教之外,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遂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到隋唐时期,外来的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主要有以智顗(538—597)为代表的天台宗,以玄奘(602—664)为代表的唯识宗,以法藏(643—712)为代表的华严宗,以慧能(638—713)为代表的禅宗。其中以禅宗的中国化程度最高。与先秦哲学相比,汉唐哲学流派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已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格局。(三)从宋到清的高峰期三教并立的局面对于儒家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果一仍其旧,不思进取,势必失掉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被释或道取而代之;如果接受二教的理论思维经验与教训,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将获得一次发展与提升的绝好机会,开拓中国哲学的新天地。宋儒经受住了考验,他们勇敢地选择了后一条道路,立足儒家立场,批判地吸收二教提供的思想营养,把中国哲学引向总结阶段。他们把儒、释、道会通起来,创立了新的儒学形态,史称宋明道学或宋明理学。广义的宋明道学也包括部分清初学者的学术见解。广义的宋明道学由三个思潮组成。第一个思潮是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138—1107)兄弟发其端,南宋朱熹(1130—1200)集大成。第二个思潮是陆王心学。心学由南宋陆九渊(1139—1193)发其端,明代王阳明(1472—1528)集大成。第三个思潮是张王气学。气学由北宋张载(1020—1077)发其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1619—1692)集大成。二、总体格局(一)儒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儒家哲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占据主导地位,除了秦朝采取焚书坑儒政策以外,秦以后各朝各代都实行扶植儒学的政策,在中国古代社会,尽管儒学有时处于下风,但总的来看始终保持着发展的态势。儒学走过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先秦的草创,第二个阶段为汉唐时期的经学发展,第三个阶段为宋元明时期理学的兴盛,第四个阶段为清初理学的转型。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他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他对已经崩坏的礼制进行反思,从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建立仁学理论。他提出的“仁”的观念,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继孔子之后,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发展仁学思想,提出性善论、仁政思想;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发展礼学思想,提出礼法兼顾、王霸兼用的治国理论。儒家学派倡导仁义,注重教化,主张以礼义协调人际关系,以维系社会群体的安宁与稳定。他们有浓重的传统意识、人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经典,有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儒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之大,乃是古代任何学派都无法比拟的。在先秦时期,儒家只是不是百家中的一家,不但得不到付诸实践的机会,还受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政策的沉重打击。从汉代开始,儒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权威化的经学阶段。接受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汉朝不再独尊法家,开始扶持儒家。刘邦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曾用太牢祭祀孔子。汉惠帝正式宣布废除秦朝制定的“挟书律”,允许儒学在民间传授。到文、景之世,朝廷有意识地搜寻散落在民问的儒家经典,开献书之路。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处受《尚书》,设《诗》博士官职。景帝时又立《春秋》博士。经过汉初几代皇帝的扶植,儒学被立为官学,从一家之言跃升为官方意识形态,从少数人的学问变成全民族的共识。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为了促成这种转折,汉儒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搜寻整理儒家经典,保存文化遗产;二是采取神学化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在全国的范围内推行儒学;三是采取注疏的方式树立儒学的权威,提高儒家的学术地位;四是借助政权的力量维护儒学的权威,使儒学意识形态化。汉代儒学以重新整理、挖掘出来的先秦经典为依据,以注释《诗》、《书》、《易》、《春秋》等先秦儒家经典的形式表达学术见解,故而叫做经学。在汉代搜寻的儒家经典中,有一部分是儒生口述、用当时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叫做今文经,以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为代表;有一部分是当时已发现的、在秦代焚书时被密藏起来的经书,叫做古文经,以刘歆(?—23)为代表。由于所依据的经书不同,自汉代以来儒家分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大派。这两派不仅所依据的经书不同,学术见解、学术风格也不同:今文经学注重理论性,古文经学注重学术性;前者有较强的收治意识,后者有较强的历史意识。两派相互辩难、竞长争高,构成汉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甚至到近代还可以看到两派争论的余波:康有为倾向于今文经学,章太炎倾向于古文经学。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家当属董仲舒。汉武帝采纳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下今兴太学,置五经博士,使儒学真正成为官方哲学。他提出的“大一统”理论、“天人感应”学说、“任德不任刑”的统治原则以及三纲五常的观念,使儒家伦理规范化、政治制度化,集中体现儒家政治、伦理紧密结合的特点,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一些共同的信条。经学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只满足于从章句上解释经文。这样,很难从深层次上领会儒学的精义。严格地说,经学家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解释,还不是理解。解释与理解不同,解释是对章句意蕴的了解,而理解是对整个儒学体系所表达的哲理的阐释、发挥。解释一般不需要论证,只要引证经书上的话就够了,不必说出更多的道理。圣人说的话就是最高权威,不容置疑。理解必须讲出道理来,不容许仅仅以引证代替论证,仅仅借助圣人权威以势压人是不够的,还必须以理服人。解释可以在儒学的范围内操作,而理解必须跳出儒学的范围之外,以其他学说为参照系,从更高的视角反观、提炼、诠释儒学所包含的哲理。在经学处于“独尊”的状况时,儒者可以不理会儒学之外的学说,因而他们只能做解释工作,还谈不上理解。东汉末年,经学衰微。为了重振儒学,儒者必须参考其他学说,对儒学的哲理加以理解、诠释。于是,儒学走过权威化的阶段之后,转入哲理化阶段,从解释阶段转向理解阶段。汉代经学衰微以后,道家兴起并且同儒学相结合形成玄学思潮;几乎同时,佛教也逐渐流行起来,这为理解儒学哲理提供了参照系统。宋明理学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出入于佛老,综合儒、释、道三家,完成了儒学的哲理化进程,把儒学推向第三个发展阶段。他们创立了一种与经学风格迥然不同的新儒学——宋明理学。宋明理学讲究理欲之辨,维护三纲五常,以继承孔孟道统相标傍,故又称道学。《元史》专设《道学列传》,记载理学家的言行事迹。宋明理学一反经学的注疏传统,直接从经典中寻绎哲理,以“理”或“心”为核心范畴构筑儒家学说体系。宋明道学以儒为主,兼采佛、道,以三教合流为显著特征。宋明道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号称“北宋五子”。在这五位儒家大师中,周敦颐首开风气,创立“濂学”。他依据《中庸》和《易传》的儒学思想,参考道士陈抟的《无极图》,画出了《太极图》并撰写《太极图说》,论述本体论、价值论等汉儒不甚注意的问题,建立了以“太极—无极”为核心范畴的理学体系。邵雍创立的理学叫做百源学派。他参照陈抟的《先天图》,运用加一倍法,通过象数罗列的形式创立了先天象数学。张载创立的理学叫做“关学”。张载利用中国固有哲学中元气论的思想资源,一方面批判佛、道两家的虚无主义思想,扬弃“空”或“无”,一方面借鉴他们的理论思维成果,提出“太虚即气”说,创立了以气为核心范畴的理学体系。二程兄弟创立的理学叫做“洛学”。二程认为,本体既是抽象的实体,又是普遍的原则,因此表述本体的准确范畴不能是太极,也不能是气,而是“天理”。他们声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道学进一步发展,形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和张王气学三大流派宋明理学家有较强的哲学意识,然而文化意识相对淡漠;他们注意发扬儒学的理性主义精神,却对儒学的历史主义精神有所忽略。理学的局限之处正好构成清初儒学的生长点。清初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明亡之后,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总结江山易主的历史教训,认为宋明理学空谈性命、脱离实际所造成的理论偏差,难辞其咎。为了避开宋明理学的误区,他们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对儒学做出再整理,力求弘扬儒学的历史主义精神,在清廷入主中原的情况下,保存儒家的文化慧命,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他们在对儒学进行再整理的时候,主要是从文化传统的角度契入的,同汉代的古文经学有相似之处。他们不相信宋明理学家“我注六经”的狂言,十分注重研究儒家经典,喜欢做扎扎实实、朴实无华的学问,一反宋明儒家学风,故被人们称为朴学家。他们擅长考据,促使考据学在清代有长足的发展,故而又被人们称为考据学家。他们承接汉代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的传统,打出恢复汉学的旗号,还被人们称为新汉学家。清初儒家试图匡正宋明理学的谬误,依据经典重新诠释儒学的意蕴。清初儒家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其中在哲学上贡献最大的是王夫之,他提出的“天下惟器”的本体论、“分二合一”的辩证法、“行可兼知”的知行观、“理寓于欲”的价值观,理论深度都超过了宋明理学。清初儒学是封建社会儒学发展的最后一个理论形态。它的出现为儒家在古代社会的发展画上了句号。从先秦到清代,儒学先后形成四种理论形态。一是从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古典儒学,提出儒学的基本框架,确立儒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二是从西汉到唐代的经学,以神学的形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构筑政治、伦理、哲学、神学四合一的学说体系,把儒学从一家之言提升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获得空前未有的权成性。三是宋明理学,扬弃儒佛两家,以哲学的方式论证儒家的基本原则,构筑以三教合流为特征的学说体系,使儒学获得较强的哲理性。四是清初儒学,校正宋明理学的空疏玄虚之弊,重振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尽管清初儒家治学颇为努力,无奈儒学已在古代社会走到尽头,他们也无法使之重现往日的辉煌。(二)道家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道家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儒家,但没有像儒家那样形成比较连贯的发展线索,只能在与儒家的抗衡中寻找发展空间。道家的创始人是老聃。如果说孔子是中国伦理哲学的开山鼻祖,那么老子可以说是中国思辨哲学的开山鼻祖。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使道家的学说臻于完善。道家的学说以天道自然观为主要内容,强调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应当效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天道。在政治方面,他们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理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在伦理思想方面,他们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同儒家大力标榜仁义之教形成鲜明的对照。道家不赞成儒家的仁义之教,并非主张非道德主义,只是反对仅仅把道德规范当作工具,而忽视人格境界的提升。道家崇尚自然,向往逍遥境界,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道家作为先秦时期产生的一个主要学派,虽然没有在秦朝受到儒家那样的打击,但基本上处在一家之言的位置,并未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汉初刘氏王朝刚刚成立,国力不强,百废待兴,朝廷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需要以道家的无为说为理论依据,使道家的学术威望大增,一度走俏。汉初流行的道家学说,史称“黄老道德之术”或“黄老之学”。所谓“黄老之学”,并不完全是老庄的思想的发展,而是老庄思辨哲学、儒家的道德哲学、法家的政治哲学综合在一起的产物。那时虽然黄老并称,实则以老学为根本。道家之学的倡导者为了与儒家推崇的尧舜禹、墨家推崇的大禹抗衡,才抬出黄帝来。尽管黄老之学的内涵比较复杂,道家毕竟在形式上掌握着话语权。司马迁作《史记》不以尧舜禹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而以黄帝为始祖,“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汉书·司马迁传》),反映出当时道家的地位确实在儒家之上。随着汉朝国力的提升,汉武帝需要的是励精图治,而不再需要“与民休息”,于是理论兴趣由道家转向儒家。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遂失去形式上的主导地位。为了巩固汉朝的政权,汉武帝需要伦理规范化、政治制度化,而这些都不是道家的强项。由此来看,道家的失势乃是不可避免的。道家的学术性格决定了它的学术命运:它很难成为官方哲学。东汉末年经学衰微以后,道家获得抬头的机会。接替经学而流行起来的理论形态是魏晋玄学,不过,玄学并不是老庄哲学的重述,而是儒道合流的产物。玄学家借鉴道家的理论思维成果,试图帮助名教走出困难境地。玄学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所谓名教,是指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即三纲五常;所谓自然,是指道学哲学中的“道法自然”理论。他们力图依据道家学说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对名教合理性作出哲学论证。显然,玄学家所关心的理论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运用道学哲学重建名教的理论基础的问题。玄学家推崇《老子》、《周易》、《庄子》为三玄,三玄之中,道家经典居二,可见玄学的主流意识不是儒家,而是道家。玄学虽然不是照着老庄哲学讲的,却是接着老庄哲学讲的,并不是接着儒家学说讲的。玄学家引领挥麈清谈、旷达任诞、企慕玄远、不事俗务的世风,体现的是道家的风范,而不是儒家的风范。他们的价值取向是道家式的洒脱清高,而不是儒家式的严肃认真。道家虽不主张出世,可也不像儒家那样积极地主张入世。东汉末年,佛教的兴起唤起了中国人一向比较淡漠的宗教意识,激发了人们利用固有思想资源创立民族宗教与外来宗教抗衡的热情。道家消极避世的倾问同宗教的出世倾向是比较接近的,因此成为创立民族宗教的首选。道家演变为道教以后,结束了它作为哲学流派的历史,但它的学术精神通过道教得以存续,并且保持着与儒家、佛教抗衡的能量。道家作为一个学派在古代的发展史中虽已终结,但其学术影响依然很大。在古代,道家经典始终是读书人的必读之书。读书人在未考取功名之前,主要读儒家的书,而取得功名之后,却喜欢读道家的书。道家的书对他们猎取功名虽没有什么帮助,可是却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正如林语堂所说,《庄子》一书有如泉水,是可以解渴的,即解决人们的精神饥渴。道家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受到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宋明理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同理学家们善于开发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资源有直接的关系。(三)佛教哲学发展的大致情形佛教不是中国固有的思想,它来自印度。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之后,同中国固有哲学相结合,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哲学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风格与印度佛教哲学有很大区别。佛教何时传入中国汉族居住地区,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通常以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遣使西域取《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早期传教僧人多为西域人,传播范围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波及彭城(今徐州)等地。信徒多为西域来的商人,社会影响不大。当时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尚未融入中国哲学的主流,但毕竟带来了一股新风。佛教融入中国主流文化始于魏晋时期。在这一时期,经学独尊的情形已经改变,玄学流行起来。玄学家针对经学家只抓末不抓本的倾向,强调名教以自然为本,特别重视本体论研究,并且看到本体对于现象的超越性。但是按照中国固有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从肯定了世界的真实性出发,很难把本体的超越性讲得十分透彻。在突破本体的超越性这一理论环节时,中国固有的思想资源已经不够用,有必要引进外来的思想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佛教获得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遇和发展的空间。佛教的哲学思维模式不是天人合一,而是真俗“二谛义”:从真谛的角度看,本体表示终极意义上的本真,佛教称为“真如”,称为“空”;从俗谛的角度看,世界为假有。因此要证成“空”的本体,必须接受真谛,破斥俗谛,改变人们的世俗现念。这种讲法,用佛教术语来说,叫做般若学。般若学关于本体超越性的论述,显然比玄学家的“贵无”论深刻得多,透彻得多,也复杂得多。佛教以其超越本体论的理论魅力,赢得学者们的重视,开始融入中国哲学的主流。玄学家提出的本体论话题,为佛教超越本体论的传播作了铺垫。许多学者正是在接受玄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佛教本体论学说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学者们对佛教的本体论学说尚处于消化理解阶段。中国的高僧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翻译佛经。当时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法显(?—约422)、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44—413)等人,其中最有名的是鸠摩罗什。他所翻译的佛经主要有《大智度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阿弥陀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成实论》、《十诵律》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经典依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格义”。即从玄学的观点出发,接受和理解佛教的超越本体论学说。玄学的本体论有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三种观点,佛教学者据此诠释佛教中“空”的意义,形成“六家七宗”:道安的本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支敏度的心物宗、道邃的缘会宗以及由本无宗分化出来的竺法琛和竺法汰的本无异宗。佛教学者采用格义的方法解释“空”,对佛教教义的领会虽不十分准确,但对人们接受佛教是有帮助的,其意义在于为佛教在中国扎根找到了思想土壤。三是诠释般若学。随着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程度加深,逐渐走出“格义”阶段,开始比较全面、比较准确地诠释佛教般若学理论。僧肇著有《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等,号称“解空第一”。四是组建僧团。鸠摩罗什在长安设立译场,汇集众多僧人翻译佛经。慧远在庐山建立庙宇,讲经布道,成为佛教在中国南方的中心。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大量庙宇纷纷建立起来。在南北朝时期,仅梁朝就建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余人。由此可见佛教兴盛之一斑。到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等四大宗派。在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已经走出理解消化教义的阶段,进入理论创新、促使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是华严宗和禅宗。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是法藏(643—712),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归》、《华严经文句》等。他把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同佛教真俗二谛的思维模式结合在一起,把佛教的超越本体改造为本根本体,使出世的佛教变成了入世的佛教,为儒释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诗歌鉴赏与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讲义(部编版)学生版
-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上册Module9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03
- 酸和碱的反应课件教学
- 人工智能通识教程(微课版) 课件 02 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业应用-千行百业应用大爆发
- CN120198439A 基于深度学习的电控部件外观检测方法及装置
- 老山界课件内容
- 老北京火锅黏土课件
- 配电运维巡视专业课件
- 2025标准木托盘租赁与专业仓储服务合作合同
- 2025成立公司投资入股及企业全面运营合作协议
- 2025年巨量引擎医药健康行业营销白皮书
- 药物分析员理论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QC/T 262-2025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
- 2025年交通安全问答试题及答案
- 电子厂安全考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种植牙术后注意事项
- 2025下半年网络管理员考题试卷及答案
- 2024年陕西数字教育年度发展报告-陕西省教育厅
- 探针卡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留置看护队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幽门螺旋杆菌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