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诊断的基本知识 放射防护技术_第1页
x线诊断的基本知识 放射防护技术_第2页
x线诊断的基本知识 放射防护技术_第3页
x线诊断的基本知识 放射防护技术_第4页
x线诊断的基本知识 放射防护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线诊断的基本知识

柳州市卫生监督所

韦志光

2010年11月概述X线诊断与临床应用在现代医学临床诊断工作中,除了最基本的询问病史和以视诊、触诊、叩诊及听诊为基础的体格检查之外,还经常地采用许多其他检查来配合,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例如化验检查,X线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等,其中以化验检查和X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X线诊断学是利用X线的特性,通过透视、照片、CT扫描或介入放射等方式,使人体内部结构或器官以及许多疾病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形态和功能方面的改变,在荧光屏或X线上显示出各种不同的影像,然后再根据这些影像,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借以对某些疾病作出诊断的临床科学。X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也各有其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而不能研究活体器官之功能,恰恰相反,X线是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从而通过所观察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但X线所显示的细节又远不及病理检查那样细致。X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化验是研究从患者采来的标本,如痰、血、尿等,其检查是对所送之标本进行客观的检验,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X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且必须根据患者的全部病情来下结论。上述特殊价值不仅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临床诊断、治疗中,在预防工作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在集体健康检查、结核病的防治以及对于某些职业病的普查等,X线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一、射线的基本知识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大类。来自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称为天然辐射。来自人工辐射源或加工过的天然辐射源的电离辐射称为人工辐射。放射线的类型:微粒放射、电磁放射射线的种类:α、β、X、γ、中子五种。

宇宙

地球

燃煤

磷肥

地热

工业技术变更了的本底照射

核爆炸

医疗照射:放射线诊断、治疗

核能生产

其他日常消费品

外照内照正常天然本底天然辐射人工辐射辐射作用于人体电离辐射小结人类生存在地球上都受到不同程度来自天然或人工辐射的照射。低剂量刺激兴奋效应的研究。而医疗照射在公众受到的人口辐射照射中居首位。放射治疗时病人受照的局部剂量更大,在一个疗程内(通常几周内)所受剂量可高达诊断时的几千倍。居民受到的各种人工辐射中,医疗照射的人均剂量也最大,并给予组织器官瞬时高剂量率,因此医疗照射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二、X线的发现、产生和特性(一)X线的发现X线在医学上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伦琴是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因当时没有弄清这种射线的性质,尚不能全面地、正确地解释它发生的原理,故以数学中的未知数“X”来命名。以后科学界为纪念发现者,又称这种射线为伦琴射线。1905年X线开始正式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二)X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以高速度运行③电子群在高速度运行时突然被阻X线机结构方块图机械装置与辅助装置控制台高压发生器X线管电源X线管是产生X线的主要部件X射线装置及其操作台(三)X射线的量与质从物理意义来说,X线的量:是表示X线线束内的光子数目。X线的质:是表示这些光子的能量,即X线的穿透能力。在诊断方面X线量与质的应用1、在诊断方面通常以X线管的管电流与X线照射的时间的乘积来表示X线的量(输出量),通常以毫安秒(mAS)为单位。X光机大小常以机型最大管电流(毫安)命名。管电流越大,X线强度越大。而曝光时间越长,其照射量正比地增加。2、在诊断方面通常以加于X线管两极间的峰值管电压(KV)来表示X线的质。管电压愈高,X线穿透力也愈大。3、管电流与照射时间的关系、毫安秒与焦片距离关系、管电流与管电压关系(四)X线的性质和特性X线是一种电磁波,以光的速度沿着直线运行,是肉眼看不到,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具有波动和微粒的双重特性,在传播中可发生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一般诊断用X线的波长在0.1-1埃(A)之间。1、穿透作用X线的波长很短,因此对物质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普通光线所穿不透的物质,包括人体。2.荧光作用:X线是肉眼看不见的。但能使某些化学物质(如铂氰化钡、钨酸钙等)发生荧光。这种作用是应用X线作荧光透视或拍照的基础。3.摄影作用:X线与日光一样,能使胶片感光,不同的是,日光不能透过人体组织。4.电离作用:X线可使气体或其它物质发生电离作用,使组成物质的分子,分解为正负离子。5.生物效应:X线照射机体后可使活的组织细胞和体液,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使细胞的生长受到阻碍或破坏。X线被吸收的程度,可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越高,比重就越大,吸收X线也越多。反之,密度越低,比重就越小,吸收的X线也就越小。2.物质的厚度:物质越厚,吸收X线越多;物质越薄,吸收X线越少。不同的组织器官不同的部位吸收也不一样。3.X线的波长:X线波长越长,其穿透力越弱,被物质吸收的越多。反之,X线波长越短,其穿透力就越强,被物质吸收的就越少。三、X线诊断的应用原理X线之所以能用于疾病的诊断,首先是由于它具有穿透能力,荧光作用与摄影作用等特性,其次是由于X线通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X线片上就显示出黑白不同的阴影对比,这种情况,称为天然对比。由于人体各种软组织和体液的比重大致相同,因此,在它们之间缺乏天然对比,这就需要用人工的方法造成人为的对比,简称人工对比,才能达到诊断的目的,此种方法,称为造影检查。胸部后前位X线照片胸部软组织胸部骨骼肺(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横膈心脏天然对比1.骨骼2.软组织与体液3.脂肪4.气体人工对比(造影检查)由于人体各种软组织、器官、体液比重大致相同,为补救天然对比不足,将造影剂注入所检查的器官或周围,使其产生人工对比,以达到诊断目的。常用造影检查如胃肠、胆道,心脑血管、泌尿系统。X线检查方法一般检查1、透视:利用X线的荧光作用,将被检查都的部位置于X线管与荧光屏之间,直接进行检查者。2、摄片:用X光感光胶片代替荧光屏,以永久记录检查部位或病变部位的影像的方法。特殊摄影检查:体层、立体、放大、电影等造影检查:将造影剂注入所检查的器官或周围介入放射:X线电视或CT导向下经皮穿刺插管注射进行诊断、治疗等电子计算机X射线摄影扫描(CT)四、医用X线诊断机分类(一)携带式X线机:10-15毫安(二)移动式X线机:20-50毫安(三)固定式X线机:中型100-300毫安大型500-1000毫安(四)CR(五)CT(六)牙科用X线机五、防护工作常用的辐射量单位1、放射性活度(Bq):在一定时间内这些数量的核素中发生自发核跃迁的期望数。2、照射量:指X或γ射线的光子在单位质量空气中释放出来的全部电子完全被空气阻止时,在空气中产生同一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的绝对值。常用于对设备的监测。3、吸收剂量(Gy):

是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受照物质的能量。D=FX4、剂量当量(Sv):一定吸收剂量的生物效应取决于辐射品质和照射条件。H=DQN六、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电离辐射和放射性物质的应用可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伴随有一定的危害,主要是辐射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是对人体的有害效应。生物效应:由于放射线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电离作用,使人体组织、细胞和体液产生一系列的生物、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可使细胞受到抑制、损伤、甚至破坏。(一)

效应的类型1、确定效应(随机性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大小有关,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不存在剂量阈值的效应。

2、非随机性效应:严重程度随剂量变化,可能存着剂量阈值的效应。(二)射线对人体危害相关因素1、受照射线的种类;2、受照剂量的大小;3、受照时间的长短;4、受照的部位;5、受照的面积;6、受照的组织与器官;7、受照的年龄:8、受照个体差异的敏感性。(三)辐射有害

但可防护任何致害因子产生一定的危害总是有条件的,可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其危害。就象电一样可以伤人,人们甚至因触电而死,但电并不可怕,它被合理运用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为人类服务。放射线亦是如此。(四)有效防护

职业安全随着人们对辐射危害不断深入地了解,防护措施越来越完善,放射工作职业卫生照射的剂量逐步下降,有的甚至与其他职业毫无差异。近年来防护有了飞跃跨越发展。如隔室操作、电视透视、电子监控及摇控,防护十分安全,特别是县、市级以上医院的放射科医生。职业危害

逐年下降辐射量50msv40msv30m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