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中药的研究概况_第1页
毒性中药的研究概况_第2页
毒性中药的研究概况_第3页
毒性中药的研究概况_第4页
毒性中药的研究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毒性中药的研究概况

中国传统医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成就,是个巨大的宝库,毒性中药是中医“治病攻邪”的常用药物。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中医中药的政策支持,中医药事业的空前发展,毒性中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少中医特别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合理选用一些毒性中药治疗,取得了独特的疗效。

鉴于此我们应当继承发扬毒性中药的治病优势,并加强其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开发出其解决当今世界医学难题的新途径,从而提升中医药的竞争力,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就近年来对毒性中药的研究作一概述。

1毒性中药的概念

在中药学中,“毒”或“有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1广义的毒性概念所谓广义的“毒”或“有毒”具体有二,一是指药物的总称,即指凡药均可谓之为“毒药”。药即“毒”,“毒”即药。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之为毒药。”

1毒性中药的概念二是指药物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明代《类经·卷十四》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这是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把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等四类。

1毒性中药的概念《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根据药物的无毒有毒来分类,大体上是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有毒,而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有毒的药物用后多有强烈的医疗作用。可见在古代对于“毒”的概念,是广义的。故金代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明代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

1毒性中药的概念张氏之论述,进一步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含意,并阐明了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治偏也就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临床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从而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气血之紊乱,最终达到愈病蠲疾、强身健体之目的。1毒性中药的概念1.2狭义的毒性概念狭义毒性概念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把毒药与无毒药相区分,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称“凡药物云有毒及有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唐《新修本草》和现行药典在部分药物性味之下标明的“大毒”、“有毒”和“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而对一般药物不提是否有毒,即是此狭义的毒性概念。

1毒性中药的概念明代以后的本草著作中,对毒性中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将47味有毒中药列为专类。此时“毒”的含义就是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易产生毒副作用,甚至致死人命者。198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对毒性药物的定义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目前人们探讨中药的毒性一般是指狭义的毒性。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

按《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纳入特殊管理的毒性中药28种,其中大多是生品。目前实施的《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是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至今没有修订。由于实施时间过长,监管部门及体制等已发生变化,仅对28种毒性中药进行特殊管理已不适应目前的形势和需要。具体体现一是对经过炮制仍具有一定毒性的中药未纳入特殊管理;二是除此之外,对临床上广泛使用,但使用不当会引起中毒的中药,也按一般药品管理。

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28种毒性中药品种: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生马前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阳花雪上一枝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轻粉雄黄

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按照现代药学的毒性分类,可将毒性中药分为“大毒”、“中毒”、“小毒”三级。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具有毒性的中药品种有72种,其中大毒10种,有毒37种,有小毒25种。大毒的药物毒性剧烈,一般不宜内服,若要内服生品剂量很小,其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超量或使用不当容易损伤身体;中毒的药物毒性较大,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超过剂量可致严重的毒性反应,甚至死亡;小毒的药物有一定的毒性,中毒量与治疗量差距较大,但剂量过大或长时间用药也会发生毒副作用。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2毒性中药的品种及分类3毒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

一般说来,中药毒性是由于药物所含有毒性成分引起的毒性反应,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及毒性反应的表现亦不同。3毒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3.1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此类中药很多,如含乌头碱的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含雷公藤碱的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含番木鳖碱的马钱子、吕宋果;含莨菪碱的闹羊花、洋金花、茛菪、小天仙子;含麻黄碱的麻黄;含秋水仙碱的光慈菇和山慈菇等;含苦楝碱的苦楝子。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外周迷走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毒,常先呈异常兴奋后抑制,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发其它脏器的变性坏死;中枢神经中毒,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呼吸中枢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3毒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3.2毒性成分为苷类的中药大致可分为4种:(1)含强心苷及强心甾体类: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减慢,如洋地黄、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杠柳、八角枫等。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制成的蟾酥,为重要强心药之一,其强心成分属强心甾体类化合物,其中毒症状出现时间多在30-60分钟之后,引起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及不同程度的房室或窦房传导阻滞。(2)含皂苷类:主要是对局部有强烈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尚有溶血作用,如商陆、木通、黄药子、土牛膝等。

3毒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3)含氰苷类:苦杏仁、桃仁、瓜蒂等均含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可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中枢神经,中毒后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4)含黄酮苷类:含黄酮苷的中药有芫花、广豆根等,其毒性作用多为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3毒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3.3毒性成分为毒蛋白的中药巴豆、苍耳子、蓖麻子等植物的种子中,均含有毒蛋白,可抑制细胞内蛋白等生物分子的合成引起中毒。其毒理作用是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的内脏出血,表现为剧烈呕吐、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3.4毒性成分为萜及内酯类的中药其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强烈刺激作用,内服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肝细胞损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如千金子的有毒成分为环氧续随子醇苯乙酸二乙酸酯,中毒后剧烈呕吐、头晕,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3毒性中药及其毒性成分3.5毒性成分为金属元素的中药中药中含金属元素的药物主要是矿物类药物,其中对人体毒性较大的主要有含砷、汞、铅类等药物。含砷中药主要有砒石、砒霜、雄黄、信石等,毒理作用是砷可刺激胃肠道,同时阻碍细胞的氧化功能,促使细胞死亡。含汞中药主要有朱砂、轻粉、红粉、水银等,毒理作用是由于汞与蛋白质的巯基有特别的亲和力,高浓度时可抑制多种酶活性,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含汞中药对肾脏的损害最为突出。含铅中药主要有铅丹、黄丹、密陀僧,铅是多亲和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由于铅及其化合物进入细胞后可与酶的巯基结合,抑制酶的功能,同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特别明显,可干扰合成血红蛋白的酶,引起卟啉代谢异常。

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

用于临床治疗的毒性中药均需经过规范的加工炮制方可入药,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1净选去毒法净选去毒法是通过除去含有毒性成分的非药用部位或毒性杂质,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此类方法主要是对一些动物类或矿物类中药,如斑蝥、虻虫、红娘虫、青娘虫、蕲蛇、朱砂、雄黄等,通过除去有毒的头尾或足翅及毒性杂质,以达到除去有毒成分的目的。如晋代《肘后方》中有“斑蝥去足翅炙”的记载。《本草蒙荃》中有蕲蛇去头的记载,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其头部的毒腺中含有大量的出血性毒和溶血性毒。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另外通过水飞法除去杂质及可溶于水的毒性物质,降低毒性。如朱砂,其主要含硫化汞(HgS),杂质主要是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后者毒性极大,为朱砂中的主要毒性成分。研磨水飞法可降低可溶性汞盐含量而使朱砂毒性减小,水飞朱砂中游离汞含量低于1μg/g,证明朱砂经水飞后可大大减少有害成分游离汞的含量。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2水处理去毒法系通过将有毒中药在适量水中浸泡,或多次漂洗,以漂去所含的某些毒物,或发生水解反应,适用于所含的毒性成分易溶于水或较易溶于水的药物。如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附子等。乌头及附子类药物的毒性成分均为乌头碱,乌头碱本身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其水解的产物乌头次碱及乌头原碱较易溶于水。通过水漂,可使生物碱大量流失而使药物毒性降低。

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实验表明,生川乌的生物碱含量为0.7008%,水漂35d后为0.301%。水漂的毒性药物所用时间应视不同药物而定,长者十几天,短者几天,只要水漂至内无干心为度。又如半夏及天南星在炮制之前,也要求用水漂洗至口尝无或微有麻辣感,以使毒质被水漂洗溶出,再行下一步炮制操作。应注意的是,有些中药所含的毒性成分还是有效成分,在水漂时间中应适中,以免影响临床疗效。

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3加热去毒法即通过炒、煨、砂烫、燀、蒸煮等方法加热破坏、减少或转化毒性物质,从而达到去毒的目的。如马钱子通过砂烫至外表呈棕褐色或深褐色,内部鼓起成小泡后,使生品所含的番木鳖碱和马钱子碱受热分解破坏,因而降低毒性。乌头经蒸煮后,可使剧毒的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单酯型或胺醇型生物碱。斑蝥、红娘虫、青娘虫经制后,所含的毒性成份--斑蝥素(84℃即升华)部分升华,方可供药用。

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4加辅料共制去毒法即在某些有毒中药的炮制过程中,加入一种或多种辅料共同处理,以降低毒副作用。应用辅料炮制毒性中药的种类很多,应根据用药要求,参照药物本身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辅料,使之更好地配合临床用药。

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4.1利用豆腐制毒豆腐能清热解毒,豆腐中含蛋白质为两性化合物,可与生物碱、鞣酸及重金属等结合产生沉淀而降低药物的毒性。且豆腐经过煮制后形成的多孔型凝固蛋白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藤黄、硫黄常与之共制,以达到降低毒性,并有去除污物的作用。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4.2利用白矾解毒白矾主含硫酸铝钾,易与生物碱类化学成份结合或吸附,可使毒性中药的生物碱在水中迅速沉淀。采用明矾制乌头、半夏,可使生物碱在水溶液中发生沉淀而加快该物质的去除,达到解毒目的。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4.3利用甘草解毒利用甘草解除药物毒性在中医临床应用很广,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记载甘草“解百药毒”。从现代药学理论观点看,甘草主要成分甘草甜素水解生成的葡萄糖醛酸可与很多有毒物质结合,凡分子中含有羟基或者羰基的物质皆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一种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而起到解毒的作用。如用甘草煎液煮制或浸泡远志、半夏、吴茱萸等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4.4利用米醋解毒利用米醋中有机酸与毒性物质结合的特性解毒。如甘遂、大戟、芫花和商陆等峻下逐水药,从宋代就己开始使用米醋制其毒了。这些药物所含的毒性成分三萜类化合物有类似于巴豆和斑蝥素样刺激作用,与醋酸作用则生成衍生物,其刺激性相应消失而疗效不变。4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4.4.5利用酒解毒常山、蜀漆中含有常山碱甲、乙、丙和常山次碱等多种生物碱,能刺激胃肠道及呕吐中枢而引起呕吐,用酒浸或炒可缓解其毒副作用。4.4.6其他生姜汁制半夏,胆汁制天南星,稻米炒红娘子、斑蝥等。5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使用毒性中药除依法炮制,饮片入药外,还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以证立法,以法设方,以方遣药,考虑到证型、配伍、剂量、剂型、煎煮、体质等因素,则完全可以减少或避免毒性事件发生。5.1辨证用药各种中药都有其一定的适应证。辨证用药是防止中药毒副作用的关键,根据证候,确定治则治法,组方遣药。药不对证则会加重病情,且有引发其它疾病的可能。吴茱萸用于阴寒之证,若用于热证或阴虚火旺之证则可助火劫阴,使病情加重。

5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5.2合理配伍“药物若有毒宜制”的第二种含义,就是利用药物的拮抗作用,来克制某些药物的毒性。前人在这方面也给我们积累了极为丰富地经验。中药配伍“七情”中的“相畏”、“相杀”,都属于此范畴。如生姜能减轻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等。中药组方遣药既有明确的针对性,又有一定的层次搭配关系,十分严谨。标本兼顾,协同制约,发挥全方的综合作用。5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活络丹”为治疗风寒湿痹的著名方剂。方中“君”药制川乌、制草乌均为辛热有毒之品。制天南星为“臣”,辅助君药发挥作用。乳香、没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辅佐君臣发挥作用。地龙、陈酒助药势且引药入经为“使”。诸药配合达到除寒湿痰浊,活血化瘀,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目的。药性虽毒却安然无恙。5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5.3控制剂量,掌握用法毒性中药安全范围小,易引起中毒,熟练掌握毒性药物的用量,是正确使用毒性药物的基本保证。早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即有“若用毒疗疾,先起如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的记载。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大剂量,中病即止这是前人保证安全有效的一条重要原则。

5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中国药典》及其他药学著作中,对毒性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作了明确规定,临床上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此外,前人结合药性总结出的先煎、后下、冲服、烊化等中药的煎煮服用方法亦直接关系着用药的安全及有效。如川乌、附子等通常要求先煎,久煎。在煎煮过程中促使有毒成分水解,降低毒副反应。

5毒性中药的合理使用5.4剂型选择毒性药物的剂型选择,要根据药物的成份特点和临床的不同要求来决定。乌头碱类药物水解可降低其毒性,故宜入汤剂;朱砂只入丸散或冲服,不入汤剂,因遇高温则析出有毒的游离汞,增加毒性。6对毒性中药的正确认识

“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