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请回答:1、你所感受的哲学是怎样的?2、列举你所熟悉的哲学家及其对你的影响?哲学的作用(一)哲学与科学创造案例一、牛顿与哲学案例二、李四光与哲学哲学有什么用?A、牛顿(Newton1642-172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早年在自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谱写了人类物理史上的辉煌篇章。他谦虚地说,他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拾取了知识大海里一个晶莹美丽的贝壳。但在他的后半生,居然虔诚地投入上帝地怀抱,用25年的时间研究神学,写了100多万字有关神学和宗教的书稿。牛顿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自幼受到信奉上帝的教育,这对他的世界观影响极深,加之他所处的时代是形而上学统治自然科学的时代,在错误的世界观的支配下,他将解释不了的现象求助于上帝,如“从上帝那里去寻找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一事无成。哲学有什么用?B、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哲学是灵魂,他反复阅读和研究哲学著作,并自觉地把学习成果运用到地质研究工作中去,构建了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哲学有什么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二)、哲学与艺术创造案例:《登幽州台歌》声东击西

欲擒故纵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三)哲学与军事哲学有什么用?(四)哲学与社会发展在西方社会:实证主义方法、个人主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传统伦理

现代:真理标准讨论——改革开放的思想武器江泽民说;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五)哲学与我世界观功能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寻找精神家园”方法论功能“脑力操”正确的思维方法:《谁动了我的奶酪?》

合理的批判精神综合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

奶酪墙上的话:

1、变化总是在发生:

他们只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

2、遇见变化:

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

3、追踪变化:

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

4、尽快适应变化:

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

5、改变:

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6、享受变化!

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

7、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

记住:他们仍会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要点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键词物质实践联系发展规律矛盾发展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与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什么是哲学?古希腊先哲:定义为“爱智慧”英语中哲学称为philosophy,是由希腊语philein

即“追求”“爱”和sophia

即“智慧”构成。《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哲人定义古罗马哲人霍诺留斯说:“往何处?为什么?怎么走?这就是哲学的一切。”

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精神家园。”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定义(1)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世界观亦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

对立: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特殊规律

统一: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辨析: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派别众多,其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其他哲学流派都有其片面性,有的甚至是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习和研究具体科学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但他不能代替科学,因为它揭示的是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把哲学说成科学之科学是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的科学之上了,认为具体科学来源于哲学。这是错误的.它忽略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作用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1.28-1895.8.5)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历史演变过程*古代:灵魂与肉体

*近代:心与物

对“生命的起源”的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派别的划分唯物主义辩证法(联系、发展、

承认矛盾)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孤立、静止、

否认矛盾)是什么“基本派别”怎么样理解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上两种发展观的对立C、哲学的党性原则,是指形形色色的哲学必然要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第一形态,朴素唯物主义以某中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本原评价:原则正确、缺乏科学性、自发性

第二形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评价:吸取了自然科学成果局限机械性:机械力学认知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不彻底性:自然观与历史观分裂第三形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植根于人类认识之树的花朵,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的产物,代表人物是贝克莱。贝克莱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便是被感知。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意识看成第一性)“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

Descartes)“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宋)陆九渊“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明)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旗动!风动!师兄神秀作: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作: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佛性自清净,何处染尘埃。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理念朱熹——理黑格尔——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

自然界

人请同学们分析下列观点:1.存在就是被感知2、万物皆备于我3.心外无物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5.理在事先第一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康德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

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第一章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可知论不彻底的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3、辩证法的历史形态:

a、朴素辩证法:“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b、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

绝对精神运动

c、唯物主义辩证法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观旧哲学的物质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古希腊朴素唯物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古希腊朴素唯物论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中国的朴素唯物论金木火水土五行说相生相克原子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元素原子思考: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在哪里?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二、意识观1、意识的产生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发展阶段:无机物的反应特征—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举例:洛克:白板说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2、意识的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错误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1.意识的起源与本质(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葵花向日(1)、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刺激感应性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无机物反应特性物质岩石风化空谷回音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细胞膜

葵化向日

含羞草

高等动物感觉心理大脑

警犬破案马做算术人意识人脑谈虎色变苹果与万有引力物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举例物质与物质的反应形式自然界的进化反应形式的进化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论战劳动产生了语言

“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已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印度狼孩”“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狼孩卡玛拉3、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意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第一信号系统,是指那种接受外部的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那些由语言文字刺激而引起的精神活动。蜘蛛结网;分泌唾液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望梅止渴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A、意识就形式讲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都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宗教图“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B、意识是有主观差别的,但这些差别都有其客观根源反映速度、数量、程度等有差异由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的差异造成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能是近似的反映,有时甚至是歪曲的反映但任何一种反映都有其“原型”

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意识的客观性意识的主观性请分析下列观点:

假定一切物质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类似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感觉是物质自有属性在人的感知上的反映,物质本身并没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物质只有其本质,属性,作为单一对象时和别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从物体的机械运动,到低等原生动物的应激反应,再到高等动物的思维活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只不过是反应的形式不一样,即使是与人类相差很大的石头,你踢它一下,它便会改变原来静止的状态,这虽然跟人类对外界做出的反应有很大差别,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

人脑产生意识与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把人脑的生理活动同意识的心理活动混为一谈,把物质和意识看作就是一个东西,从而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取消了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指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产生一切事物的根源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3、形而上学的物质统一观4、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与实事求是路线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统一性

多样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差别性可变性唯物论第一、物质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第二、物质世界又是多样性的统一,

多中寓一,异中有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统一起来的基础是物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是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折中的说法。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说法试图绕过世界的本原问题,但是世界的本原是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这种说法最终也会倒向唯心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哲学意义a.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b.它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唯物论(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沧海变桑田”黑洞假说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形而上学: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希腊人借钱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形而上学的观点: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牛顿:“绝对空间”、“绝对时间”相对论:以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来把握时空的本质特征

相对论进一步证明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联系。狭义相对论打破了牛顿形而上学的时空观(1)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第一、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无法存在第二、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也是不存在的1、时间、空间不能离开物质实体而独立存在2、时间、空间的度量是以物质运动为依据的3、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制约

“孪生子佯谬”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二者会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狭义相对论还证明了同时的相对性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与场的内在联系。(2)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不可穷尽的。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是不可穷尽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A无限由有限构成,无限是通过有限而存在的。B

有限包含无限,有限体现着无限。“使有限转化为无限的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它(有限)的本性。”C有限:局部、有条件、暂时相对无限:全体、无条件、永恒绝对掌握辨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意义理论上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对我们的具体学习、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什么?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形式——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框架①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船夫说。“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更不懂。”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旧哲学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更不能正确的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实践的要素原始人劳动收割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客观实在性)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工具客观现实性生产劳动自觉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徐悲鸿画马愚公移山社会历史性猿牛拉犁拖拉机实践的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插秧工人做工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的关键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什么是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猫、田鼠、雄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达尔文<物种起源>)蝴蝶效应(Butterfly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

损了一位国王;

损了一位国王,

输了—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

亡了一个帝国。

这首看似很荒唐的打油诗,来源于十五世纪末的波斯沃斯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王理查三世用失掉整个英国的代价来验证了一枚马蹄钉的作用。虽然一个钉子不能主导一场战争,但是它却能影响它。于是,伟大的君主最后被一枚微不足道的马蹄钉所轻易击倒了。

2、联系的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由人的观念和意志决定的。康德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某种客观精神或绝对观念联系的表现。“疑人窃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的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与住房问题相联系的其它问题物理化学化学物理边缘学科示意图化学天文学经济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横断学科示意图物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化学法学医学环境科学综合学科示意图朦胧诗欣赏

《生活》

网从一九八○年开始,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北岛顾城(1956—1993),《远和近》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失火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呀“城门----火----水----鱼”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本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一秧几瓜、一荚几豆----非本质联系豌豆豌豆开花豌豆结果豌豆角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气候与人的性格、与社会制度的联系《河殇》地理环境决定论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垂钓傍小溪,水中颇多鱼;老手谈技术,新手说运气;若求鱼篓满,二者休戚戚。

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

动态有序性

最优化

系统: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辩证法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整体观点,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其次,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最后,二者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列宁:“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手”。据说燕王要荆轲去刺杀秦始皇,叫美女为荆轲弹琴,荆轲很喜欢那双弹琴的手,多次说“但爱其手”,燕太子丹竟然残忍地将美女的手砍下来送给荆轲。

【方法论要求】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我们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整个社会的环境,最终是得不偿失!

请用系统的观点分析:1、三个和尚没水喝2、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3、木桶理论《第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组织成员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相互搭配,动态发展的整体。彼得•圣吉特别强调系统思考这项的重要性。辨析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什么是发展?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如:无声电影-黑白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立体电影-球幕电影-有味电影)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案例分析:发展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以GDP为主,决定领导干部升迁去留。为追求一时的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大搞“形象工程”,给地方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有的地方大肆圈地卖地,通过各种手段“挤占”群众利益,在当地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2、为什么新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①概念: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②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③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总之,在人类社会,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必然受到人们欢迎。3.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辩证法过程论

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的过程;二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三是指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

理解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理解2: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现存的都是要灭亡的。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过程论思想的意义:A、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一切B、历史的观点看问题C、前进和发展是总过程的主导方向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我的矛无坚不摧!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谁也离不开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

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含义区别联系

相互依存有条件同一性依赖于相互渗透暂时的斗争性相互转化相对的相互排斥无条件斗争性离不开永恒的同一性相互分离绝对的辩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SN“武”由“止、弋”组成。弋即戈,是一种带长柄的兵器。“武”即武力、战争,其本意却是停止战争,求得和平。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恩格斯指出:“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3、形而上学割裂了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错误在于:“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a.只见对立,不见同一。b.只见同一,不见对立。辩证法辨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注意: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作用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例题(多选题)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例证分析:有人把加入WTO比喻为“狼来啦”,认为竞争就是一场生死游戏,不参与竞争就是等死,参与竞争就是找死。请问:你怎么看?理解:党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政治上互相尊重,共同协商……,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是我国关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主张。

5、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内因、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内因: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根据)

外因: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条件)B、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辩证法请用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来分析:1、“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案例分析: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就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你怎么看?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近朱者可能赤,也可能不赤;近墨者可能黑,也可能不黑,关键在于内因。(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

(共性、绝对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方法论: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观点。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一点论,片面性、绝对化的观点。

辩证法机械运动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自然界充满了矛盾人类社会充满了矛盾失业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每个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同一矛盾的双方也不同。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分析,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反对错误倾向: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机械运动运动形式矛盾性质作用与反作用物理运动排斥与吸引化学运动化合与分解生物运动同化与异化社会运动前进与倒退例题(

多选):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的是: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答案:BD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结②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③没有不与共性相联系的个性。共性、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世界上没有“水果”,只有桃、梨、苹果、桔子等具体水果形态。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包含有水果的共同特性,都含有果酸和糖类等有机成份。案例分析:白马非马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分析题(06考研试题)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说:石兽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道:我等常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了那两块石兽。1.庙僧顺流找石兽没找到说明真理的具体性2.老兵逆流找到石兽说明辨证的思考问题,并举例说明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的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3分)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实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特征。(3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常运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搞试点调查研究干部下乡蹲点办特区实行民族自治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例题:毛泽东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毛泽东指导我们做工作时应该:A.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B.要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与主流C.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D.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方法

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原理的实践意义

a.它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2007、6、25)辩证法复杂事物中有许多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同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有重点的两点

(Opp.一点论)重点论:两点之间的重点

(Opp.均衡论)辩证法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但又要照顾一般。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2、质变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基本概念

1、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指鹿为马)辩证法2、量:关于事物存在的范围与等级的规定性。3、度: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可变化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0100辩证法应用认识事物的质是定性分析认识事物的量是定量分析3、度: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可变化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100℃辩证法0℃液态水的度首先要注意把握关节点。

0.15%和1.7%是炼钢含碳量的下限和上限,超出这两个关节点,炼出的就是熟铁和生铁,而不再是钢了。钢熟铁生铁钢质脆度含碳量%0.151.74.5适度的原则辨析过犹不及应用:1、鲁迅指出,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才智出众,以致能唤风使雨,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最大智能,而近乎妖了。2、做任何工作都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徐特立学法语)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相互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辩证法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老子荀子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胡长青(原江西省副省长)成克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怀忠(原安徽省副省长)田凤山(原国土资源部部长)郑筱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警钟长鸣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理解: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一只骆驼。试把你的生命折叠51次例题: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质变和量变的复杂性

a.量变的形式数量变化结构变化b.质变的形式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的飞跃辩证法1A2B3C§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通过劳动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的进化案例: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非爆发式飞跃质变和量变的复杂性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辩证法d.质变过程中量(新质的量)的扩张意义1、批判

a.激变论:否认量变

b.庸俗进化论:不强调质变,在量的积累已成熟时,不能抓住时机。2、意义:

a、理论上,揭示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b、实践上远大目标和求实精神结合辩证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了质量互变的唯物辩证法规律,充分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第一步建成“温饱型社会”到第二步“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一次质变。从第二步“总体上达到小康”到建党一百年的“全面小康”又是一个质变。但从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个阶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来说,它又属于量变的过程,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其量变的属性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连续性,其质变的属性又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非连续性。(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哲学意义上的否定*逻辑范畴:“不是”*评价范畴:“否定性”结论*哲学范畴:扬弃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于事物的结果

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表示自己平民化,而是象萝卜白菜一样吃掉;看见鸦片,也不当中摔在厕所里,以表示自己彻底革命,而是送到药房里供治病用…——鲁迅《拿来主义》辩证法学习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对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肯定中看到否定否定中看到肯定

2、对待文化传统批判的继承

只要继承不要批判和革新的历史复古主义只要批判和革新不要继承的历史虚无主义3、对待外来文化批判的吸收批判:全盘西化夜郎自大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周期性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星云——恒星——星云实践——认识——再实践原始公有制—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辩证法(2)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前进性(Opp.循环论)

b.曲折性(Opp.直线论)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现实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a.相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树立革命的坚定性和乐观主义精神b.准备走曲折迂回的道路,学会迂回前进辩证法例题: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2、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①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②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①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②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原因和结果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因果关系: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2、必然和偶然必然:事物发展过程一定会发生的、确定不一的一种趋势偶然: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3、本质和现象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根本性质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表现特征4、可能和现实可能: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现实:具有合理性的现存的一切事物5、内容和形式内容: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范畴:指基本概念,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法现象与本质1、现象

(真象、假象):事物的外部形态(特点:个别、片面、表面;外在、易变)2、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特点:共同;内在;稳定;深刻、单纯)3、关系

:对立

统一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辩证法4、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掌握丰富的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彗星现象);识别假象5、辨别:假象

客观存在(王熙凤)

错觉虚幻、主观的错误现象与本质辩证法现象与本质辩证法伯乐是善于识别马的大师。但是,他的老了,体力已渐渐不支。

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可以派得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

伯乐说:“一匹好马,可以从它的体形、外形和骨架上看出来。而要找天下特殊的千里马,好像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法子用言语来表达。像这样的马奔驰起来,脚步非常轻盈,蹄子不扬起灰尘,跑后不留下脚印,一闪而过,好像看不到身影。我的儿子都是些下等的人才,我能告诉他们什么是好马,却不能告诉他们什么最好的马。我有个打柴卖菜的朋友叫九方皋,他相马的能力不在我之下。请让我把他推荐给您吧。”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出去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

穆公连忙问:“是什么样的马?”

九方皋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

派人去把马牵来,却是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伯乐叫来说:“糟糕透了!你推荐的找马的人,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识别哪是天下的千里马呢?”

伯乐感慨地赞叹说:“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地步,这正是他之所以比我高明千万倍的原因呀。九方皋所看到的,那正是天机啊!他注重观察的是精神,而忽略了它的表象;注意它内在的品质,而忽视了它的颜色和雌雄;只看见了他所需要看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看的;只观察到他所需要观察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观察的。像他这样相出的马,才是比一般的好马更珍贵的千里马啊!”

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寓意:要真正能够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辨析假象也是本质的一个规定。假象则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虽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它是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例如,历史上的侵略者大多都打着"和平"的旗帜,来掩盖其好战的本质。列宁曾指出:"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就是说,假象与真象一样,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总之,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而假象比真象带有更大的迷惑性。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迷惑。

内容与形式A、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B、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C、关系: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转化辩证法内容与形式

相互作用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新的基本适合(文言文到白话文)4、意义A.内容决定形式注重内容反对形式主义B.形式反作用内容反对形式虚无主义辩证法东施效颦;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案例:为了促销,商品的包装越来越讲究。在常州瑞和泰商场,一款通过包装的中秋月饼(包装盒内有两瓶茅台),售价高达1888元。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1、必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2、偶然性:客观事物联系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法3、关系:

对立统一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b.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基础)

c.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与偶然性意义充分利用偶然性的作用,发现科学必然性。(青霉素的发现)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侥幸的偶然事件上。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守株待兔分析: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应该避免的,因此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思考:重视应对突发事件

建立预警机制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无章可循的首次出现的事件,总是通过偶然的形式出现,令人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但又关系到组织安危。相对于组织的日常工作来说,突发事件实属意料之外之事,但在这种偶然性、意料之外的背后,总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在起作用。

民众闹事、公共卫生、

2004.2月5日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的密云县第二届迎春灯展的第六天,晚7时45分,因一观灯游人在公园桥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拥挤,造成踩死挤伤游人特别重大事故,37人死亡,15人受伤。

原因与结果1、含义原因:能经常引起某一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2、理解a.时间上的先后相继性(前因后果性)b.区分原因和导因辩证法原因与结果3、关系对立统一:互为存在前提;经常互换位置;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4、意义“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辩证法1、含义现实性: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可能性:包含在现实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