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心肌病_第1页
应激性心肌病_第2页
应激性心肌病_第3页
应激性心肌病_第4页
应激性心肌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激性心肌病概述应激性心肌病是指由应激诱发的左室心尖部呈球形扩张伴室壁运动障碍的一类疾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心电图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有心肌生物学标志物的升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021/3/102该类疾病于1990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因其急性期左室收缩末期形态像日本渔民捕捉章鱼的鱼篓而被命名为Tako-Tsubo(章鱼瓶)心肌病,又称Tako-Tsubo综合征、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ballooningsyndrome)。由于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曾遭受严重的精神或躯体刺激,故又将其命名为应激性心肌病,并作为一种新型心肌病正式列入心肌病的最新分类。2021/3/1032021/3/104主要内容流行病学B病生学机制C实验室检杳D临床特点

治疗及预后AE2021/3/105流行病学应激性心肌病常累及绝经期妇女,后者多表现为胸痛或呼吸困难并有应激史。通常不存在典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应激性心肌病在日本、欧洲、南美多有报道,近年在我国亦有报道。现认为在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收治的患者中,本病占1.7%~2.2%。2021/3/106荟萃分析显示,20个研究中仅有2.7%的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下,其中伴有高血压占43.0%,糖尿病占11.0%,高脂血症占25.4%,吸烟患者为23.0%。在世界范围内本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主要在于识别率的增加,因心肌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使得该病能被准确诊断2021/3/107病理生理学机制迄今为止,应激性心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存在儿茶酚胺学说、微血管病变学说、冠状动脉痉挛学说和心肌炎症学说等。大部分学者认为,突发的情绪应激导致高水平的儿茶酚胺可能是极为重要的机制。该病在绝经期妇女中高发,提示女性激素在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作用不清,但有报道说多个病例显示具有相同基因的中年女性如姐妹俩可先后发病2021/3/108病生学机制----儿茶酚胺毒性作用任何导致儿茶酚胺水平增高的疾病均可能引发应激性心肌病,如蛛网膜下隙出血、脓毒血症、呼吸衰竭等,上述疾病可导致生理性应激状态引发该病。变态反应导致组胺水平增高同样可使儿茶酚胺水平增加。2021/3/109病生学机制----儿茶酚胺毒性作用已有充分证据表明,在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环节中,儿茶酚胺起着重要作用,但后者是作为疾病的病因还是结果尚不清楚。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心尖部交感神经功能不良包括失活和功能亢进,并在随后的数月内逐渐改善。2021/3/1010病生学机制----儿茶酚胺毒性作用少数病例在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卡因或乙醇戒断时、气胸或硬膜下血肿时出现,提示应激性心肌病可为高交感活性所驱动。儿茶酚胺(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A或NE)、肾上腺素(Ad或E)和多巴胺(DA)2021/3/1011病生学机制----心肌炎心肌炎也是假定的学说之一,但缺乏组织学的证据支持。在心肌组织切片上可见轻度的心肌纤维化和局限性的单核细胞浸润。心肌炎与情绪应激的发生如此恰巧的同时出现,很多学者认为不太可能。急性淋巴细胞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也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表现超出了单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即使明显的室壁运动异常但是恢复迅速,反映心肌坏死的心脏标志物轻至中度升高,但并未发现心尖部的球形扩张。此外,即使少数患者施行了心内膜组织活检,均未能从组织病理学角度发现心肌炎的证据2021/3/1012病生学机制----肾上腺素能受体高敏肾上腺素能受体高敏也是可能机制之一,如果在心尖部存在高密度高活性的肾上腺素受体,在应激时局部心肌可出现剧烈反应,这可能是易感人群发病的机制。PET通过检查脱氧葡萄糖再摄取(18-F1uorineFluorodeoxyLicose,FDG)可显示室壁运动异常和充盈缺损区域,这可能为肾上腺素受体失活区。2021/3/1013病生学机制----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有研究显示,精神压力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情绪应激可作为启动因子导致应激性心肌病。Kurisu等研究发现1例患者存在弥漫性多支血管痉挛现象,日本患者中,导管室进行激发试验可见高达15%的患者出现冠状动脉痉挛。Elesber等评估了心肌的灌注情况发现,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其左室室壁存在多处灌注不良,其不良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相关。Kurisu据此提出微血管功能障碍可引发该病的心肌缺血,并在左室心尖部球型扩张部位出现的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与心肌细胞内线粒体的p氧化能力减低导致的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儿茶酚胺通过激活p1-受体导致微血管内皮损害,引起微血管功能不良。2021/3/1014病生学机制----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尽管微血管缺血理论引起了较多学者的关注,但是迄今在采用多普勒导丝测量或是超声造影技术均未能证实该学说的正确性。目前推测继发于心理或是药物应激过程所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可能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研究发现,短暂的节段性左室顿抑可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嗜铬细胞瘤危象。左室心尖部易于受到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脏毒性物质的作用而发生顿抑的现象支持该假说2021/3/1015病生学机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儿茶酚胺导致冠状动脉小血管收缩和全身血压升高,可诱发罪犯血管上的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随后血栓自溶,早期即出现血管再通,但体内仍存在心肌损伤和微量心肌酶的释放斑块形成及破裂2021/3/1016病生学机制----雌激素水平减低在14项关于应激性心肌病的研究中,绝经期妇女占88.85%,平均年龄58~77岁。在动物研究中发现由应激导致的高雌二醇水平可引发左室功能障碍。雌激素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导致微血管功能不良,此外,雌激素还可以降低冠状动脉内皮系统的一氧化氮生成,影响微血管的反应能力。雌激素水平下降使绝经期妇女的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过度增强,从而产生一系列儿茶酚胺介导的心肌毒性作用,但也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总之,雌激素水平下降在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发病的环节之一2021/3/1017病生学机制应激性心肌病不同的发病理论之间可能并不矛盾,应激所导致的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引起大量儿茶酚胺的快速释放,造成心肌毒性、多发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痉挛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儿茶酚胺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肌缺血。但应激性心肌病所导致的室擘运动障碍与冠状动脉的血供范围并不一致2021/3/1018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特征最常见的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和T波倒置,类似于急性或亚急性心肌梗死。Wittstein等在19例应激性心肌病研究中发现:发病早期,所有患者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平均心率85次/min,26%的患者有PR间期延长,26%的患者QTc延长,11%的患者ST段抬高至少1mm,16%的患者T波倒置。37%的患者在V1~V3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26%的患者在aVL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在症状起始后48h,所有患者均表现为QTc延长(平均0.542s),除1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均表现为对称性T波深倒置。在绝大多数患者,QTc会在1~2d变为正常,然而T波倒置恢复较慢,并且多数为部分恢复。胸前导联病理性Q波多在出院前消失,R波逐渐恢复2021/3/1019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特征

2021/3/1020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特征后期心电图改变:2021/3/1021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有10项研究显示,大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左室功能减低,室壁运动障碍,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为20%~49%。但数天至数周后,所有患者左室功能均有明显改善,LVEF值升至60%~76%。Wittstein等研究发现:发病早期(住院第1天),左室平均LVEF为20%(15%~30%),常表现为基底部收缩功能良好,心室中部中至重度受损,心尖部运动消失或呈现反向运动。在住院的第3~7天,左室射血分数逐渐恢复,住院第4天时,平均恢复至45%,心尖部运动明显恢复但仍然较弱。发病21d后,LVEF恢复至60%,室壁运动恢复至正常2021/3/1022实验室检查----心脏标志物测定大部分患者有肌钙蛋白和CK-MB的升高,分别占86.2%和73.9%,但通常仅为轻度升高。Wittstein等在研究发现:肌钙蛋白I峰值水平只是中度升高(平均0·18ng/ml,正常值<0.06ng/m1),有2例患者无肌钙蛋白I增高;肌酸激酶峰值133U/L(正常值<170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平均值10ng/ml(正常值<7ng/m1)2021/3/1023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的阻塞性病变,80.6%的患者冠状动脉正常,其他患者仅仅显示轻度的冠状动脉狭窄<50%。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排除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等引发的左室运动障碍。通过应用腺苷或其他增强心肌负荷药物,有助于心脏磁共振成像发现微血管病变,后者被认为是诊断应激性心肌病的有效手段有4项研究显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rlemissiorltomograptly,PET)可发现应激性心肌病的中至重度心肌缺血,也可用于发现特征性左室功能障碍2021/3/1024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的阻塞性病变,80.6%的患者冠状动脉正常,其他患者仅仅显示轻度的冠状动脉狭窄<50%。对比增强的磁共振成像可用于排除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等引发的左室运动障碍。通过应用腺苷或其他增强心肌负荷药物,有助于心脏磁共振成像发现微血管病变,后者被认为是诊断应激性心肌病的有效手段有4项研究显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rlemissiorltomograptly,PET)可发现应激性心肌病的中至重度心肌缺血,也可用于发现特征性左室功能障碍2021/3/1025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冠脉造影LAD弥漫斑块,主支未见明显狭窄2021/3/1026A.右前斜收缩期左室造影,示左室前壁、心尖部及下壁运动减低,如口袋装,LVEF36.2%。B.1月后复查,左室前壁、心尖部及下壁运动较前增强,LVEF63.6%。C.患者无明显症状,室壁运动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2021/3/1027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磁共振成像左室心尖部收缩减弱,心尖部动脉瘤形成2021/3/1028实验室检查----神经体液因素测定在多项研究中发现,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升高,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约占74.3%。在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住院第1天或第2天,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2~3倍,是正常人的7--34倍。在住院第7~9天,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多数血浆儿茶酚胺、神经代谢产物和神经肽恢复至峰值的1/3~1/2,但是仍高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应的血浆浓度2021/3/1029实验室检查----神经体液因素测定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发病早期血浆脑钠素(brainnatriureticpeptide)水平明显升高,随后迅速下降,这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快速恢复相一致;在住院第7~9天便降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浓度以下2021/3/1030实验室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在Wittstein等研究的19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中,有5例患者接受了心内膜心肌活检,4例患者在细胞间质见到单核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但未见到心肌收缩带坏死现象;另1例患者除了见到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性炎症外,还见到了多个局灶性心肌收缩带坏死现象。2021/3/1031临床特点绝经期女性居多(日本文献报道的突出特点是所有患者均为女性);酷似急性心机梗死但是冠状动脉没有固定狭窄;有强烈的心理应激作为诱因;康复迅速,预后良好。该研究提示,心脏磁共振成像对于澄清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有益,该项检查可发现95%的患者异常室壁运动区域超出了任何单支血管供血区域2021/3/1032临床表现疼痛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心律失常机械通气主动脉球囊反搏泵(IABP)2021/3/1033应激性心肌病治疗对于应激性心肌病的治疗包括临床监测和处理,类似于急性心肌梗死。部分研究者沿用了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状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