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课件_第1页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课件_第2页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课件_第3页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课件_第4页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最新考古已证实,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内的石刻祝文刻写的是鲜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证明该地区是拓跋部的发源地。公元315年拓跋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拓跋珪像北魏疆域图材料一“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通典·边防典》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宋书·谢灵运传》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采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北魏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孝文帝5岁即位,因年幼,由其祖母冯太后辅政。冯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是北魏西城郡公汉人冯朗的女儿。史称太后“性聪达”、“猜忍,能行大事”。冯太后以汉人身份而成为北魏女主,因而十分重视用汉族封建文化教育拓跋皇族子弟。正是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冯太后

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汉族农耕为主定居比较完备先进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相对落后相对落后“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拔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叶适《旧学纪言》

北魏前期百官无俸禄,高允从太武帝到文成帝,为中书侍郎27年“时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自给”,那些无所顾忌的鲜卑镇将刺史则不同,他们在任上,只要上缴定额的租调,便可在区内大力搜刮。因此,北魏前期吏治腐败,官吏四处搜刮抢掠,“初来单鞭执马,返时从车百辆”。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背景:官吏原无俸禄,贪污成风,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收入,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内容:实行俸禄制:“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魏书·高祖纪》

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魏书·高祖纪》

官吏任期按照政绩好坏来决定意义:吏治得到改善;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

材料一所谓“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存者盖十五焉。”正可说明这扰攘的一百多年间,中原地区的农民不是在战争中大批地被屠杀,便是饥馁死亡,或弃去自己的田园逃往江南,以及漂流异乡,变为世家大族庇护下的“佃客”。这样,自然使中原地区许多肥沃的土地,变成了荒田。——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影响:

对地主:地主原有土地不变,官吏得到公田,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保障;对农民:不准买卖土地、公开授田的规定,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国家:保证了国家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均田制新租调制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两石。——《魏书·食货志》三长制措施目的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施行官俸制整顿吏治,巩固统治俸禄国家筹集;制定惩治贪污办法;地方官任期规定吏治有所好转减轻人民负担推行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实行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减轻农民负担;国家税收大增设立三长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邻长—里长—党长健全基层行政体制;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保证了税收的征收南伐北魏孝文帝不行!兴师动众,半途而废岂不被人笑话!

陛下,雨太大了,还是暂缓南征,准备撤兵吧。不南伐也可以,必须迁都洛阳

那……那?那好吧……后期:孝文帝主持,移风易俗改籍贯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通婚姻将鲜卑人姓氏改为汉姓改汉姓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讲汉话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易服装移风易俗措施内容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材料一: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拔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2006年12月4日《新闻晨报》)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会让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中国应改换新的形象标志。

你认为材料一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同意吴友富的观点吗?以上两则材料给我国今天的改革以哪些启示?材料一的观点是片面的。①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其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②改革也有不足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