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之“教”与“生”之“学”-读《学记》后感_第1页
“师”之“教”与“生”之“学”-读《学记》后感_第2页
“师”之“教”与“生”之“学”-读《学记》后感_第3页
“师”之“教”与“生”之“学”-读《学记》后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之“教”与“生”之“学”——读《学记》后感《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教育思想的浓缩和教育经验的总结,充分阐述了在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记》始终以学生的“学”贯穿全文,从题目“学记”的“学”开始,重点就已经放在“学”字上了,接着又提出“人不学,不知道”,强调了学的重要性,之后的文字大量讲述教者和学者都在努力实现如何使学生学,怎样让学生学的更好,最后能够培养出“大德”“大道”、能“大信”和识“大时”之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学呢?我们教师应该从《学记》中汲取营养。一、教者与学者相互促进“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缺乏,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缺乏,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学记》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提到了对立统一的层面,便也将教师和学生看成了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这两个主体不是各司其职、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促进、共同开展的。①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不断的交流和交往,及时发现自己知识的不完善和经验的不成熟,尤其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与教师自身知识储藏之间的差距一一“教然后知困”,从而不断改进自身的知识储藏,知识结构与教学方式,才能“自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消极和被动地由教师摆布,而是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他通过“学”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和能力的缺乏一一“学然后知缺乏”,于是这种缺乏促使他“自反”一一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自反”后的学生又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和自我认识,并生成了更进一步的求知欲,于是教师自身又发现自己的知识储藏不够,又要“自强”,从而实现了进一步“教学相长二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从《论语》中,我们可看到子夏、子贡等人与孔子探讨做人、学诗、学礼的情景,他们都因为能够独立思考发边了对孔子颇有启发的见解而受到孔子的赞赏,说“起子者商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等等。孔子的弟子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和他切磋道德学问。孔子的“教学相长”是后世教学的楷模。教者与学者之间,“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教学活动,使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共同得到了开展,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二、“时教”“居学”缺一不可“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鳗,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泗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这段话是从时间上保证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并成认了学生自主学习对实现教学目的的贡献。“时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教学讲授知识,并且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居学”那么要求学生在课后要自觉学习,力求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吸收、掌握和巩固,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并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两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不学操缗,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这种关系。当然,当时的社会教育要培养的是德行兼备的君子,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样即为“时教”所教“正业”,而其习得必须有课前或课后的“学博依”、“学杂服”、“学操级”为基础,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后文“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就告诉学者,在闲暇之余将学习的内容要融会贯通,左右逢源,真正内化为己有。由此可见,“时教”与“居学”都是教学之重要事,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前课后的思考和练习缺一不可,而“居学”更是学者教学目标达成之重点。三、教者善喻、学者善学“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那么和,强而弗抑那么易,开而弗达那么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那么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会“喻”的教师,“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会“喻”的教师,尊重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客观存在和能力开展要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师可谓是善于启发诱导的人。但仅做到“善喻”还不都,教师还必须做到“博喻”,即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品行,深入了解其思想志趣,有的放矢地去启发诱导。“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教师既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掌握教学入道的难易,又要辨析学生资质品德的美恶,这样才能从各个不同的层次上去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做到既能善喻又能博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学记》又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学习的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让老师感觉教起来很轻松,而且还会由衷得称颂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那么恰恰相反。由此可见,学生是否善于学习,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要怎样才算是“善学”呢?《学记》有三处较为重要的观点:一是“善问”和“善待问”,历代注疏家对于“善问”与“善待问”的主题究竟是指教者还是学者,有着很大分歧。而《学记》中说“此皆进学之道”,依我看来,应该是指师生共同的准那么。二是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是说优秀的冶铸工人的儿子模仿父亲熔铸金属的技巧,学会了用兽皮缝缀裘袍;同样,优秀制弓匠的儿子也通过观察而举一反三学会了编制簸箕;要训练马驹驾车,就必须把它系在车后,等它先看惯了车辆奔跑,才可以让它去前面拉车。学习者必须真正理解到这其中的道理,才“可以有志于学矣”。三是要循序渐进。《学记》强调,学习音乐当从联系指法开始,要学好礼法也要从学习各种杂事之礼开始。学习就是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所谓“先从小起义也”。四、及时预防、顺应、观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很多学者将此“大学之法”概括为“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概括的“教之所由兴”的四个条件,是从教师出发来看问题,但无不在强调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本身对教学成败的重要性。教师应该认真的观察学生并且能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出现的前兆,然后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在适当的实际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然一一“禁于未发之谓豫”;教学前,首先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储藏量等等,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既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乂是学生能力开展所需要的,这是合乎时宜——“当其可之谓时”;内容定了,方法也很重要,教师应按照循序渐渐的规律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一定知识储藏的基础之上学习更加复杂、更加高深的内容,一一“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这句话指出了教师的教固然重要,学生的自我观察和相互学习也是同样不可缺少的。学者之间应该互相取长补短,这叫做观摩。可以说,“教之所由兴”,必须从学者这个主体出发,没有他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