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1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2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3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4页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驾驭,但枯燥、乏味。假如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胜利。课一起先,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究,在欢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深厚的爱好,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实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宠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嬉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爱好成为本课的特点。

其次、从学问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学问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学问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沟通。从富有特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觉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觉,成为学生对学问进行“再创建”的成果。有利于培育学生创建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第三、情感看法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驾驭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驾驭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嬉戏。进而引导学生思索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49.80学生不大简单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探讨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意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留意面对全体,倾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胜利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全部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意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育学生的独立学习实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长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学问。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化,学生经验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索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探讨科学、自主建构学问。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熬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讨、思索、发觉。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学问,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熬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化,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熬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验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情感与看法:

提高学生观赏平行美的实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相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当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日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态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确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长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条直线斜过来。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根据这个趋势,他们确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视察的结果表示出来?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劝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事实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劝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改变,两条直线始终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事实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状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沟通。(你画了几种画法,事实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怜悯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推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行“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相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假如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途,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途,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途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别的状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殊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四周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相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看法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途,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途。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缘由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视察、善思索,已经相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探讨沟通: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生:把尺子这样。师:谁能帮助他表达?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假如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假如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方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沟通: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留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当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学问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绽开供应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其次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其次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索,探讨沟通。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立刻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日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观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奇妙有许很多多,老师信任,只要你擅长发觉,擅长思索,你不但会发觉其中的隐私,你还会用你的才智来创建出更多的美妙画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化课程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特地支配“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学问和方法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洁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寻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简单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找寻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活动目标:

1、学问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洁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相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找寻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实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找寻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阅历,渐渐养成合理支配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四、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细致视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须要做哪些事?分别须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须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许多,老师要留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支配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视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约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款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识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依次,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款待客人的详细环境中,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阅历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识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活动二:探究新知,探讨问题1、出示例1,呈现探讨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打算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款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假如只烙一张饼,须要多长时间?

(3)假如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老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假如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子。)

A、假如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须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当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打算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肯定许多老师要留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留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支配方法

E|老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长:想一想,假如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索,然后小组沟通,最终集体沟通。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日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常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支配事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支配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知大家你根据怎样的依次呢?(也可进行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爱好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来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洁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敏捷运用教材,促使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识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细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常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处于主动思索主动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

2、给学生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信任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详细事例让学生视察、操作、探讨和沟通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供应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究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索、探究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沟通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子。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相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究沟通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觉,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终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沟通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觉。学生在活动中经验了发觉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溢探究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究数学学问,又是运用数学学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主动探究数学学问,又是运用数学学问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主动探究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视察表格发觉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分,驾驭各种图形的特征。

2、驾驭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育学生画图的实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加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沟通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学问网络。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学问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空间与图形。

2、打开数学书看其次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情愿汇报你们组的沟通状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简单出错?

二、复习学问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随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出题进行推断。

1)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2)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

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3)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4)画指定度数的角。65度、101度、155度。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什么?什么叫等腰梯形?

4、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哪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5、完成总复习12题和13题。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910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驾驭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沟通争论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实力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在规律探寻中,培育学生视察实力与独立思索实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通过沟通争论活动,使学生体会沟通争论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打算】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打算】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试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开宗明义

1,干脆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旁边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须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究竟能不能呢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须要3分钟什么意思请用手势示意说明。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请用手势示意说明。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假如烙熟1张饼,最少须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假如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当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43=12(分)中的4指什么)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最少须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觉了什么

3,探究轮番烙

(1)师:假如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索,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沟通:指名生回答:

生1: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3分钟③好了

①②3分钟①②也好了

师:谁听明白了指名生3再一次板演。师指导口述过程。

(4)同桌合作,动手用学具烙一烙

请每位同学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烙一烙,算一算,验证一下这样烙是不是9分钟

(5)师:请同学比较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烙法2就来得省时间呢

①请每个同学静静地想一想,把两种方法对比一下,为什么(独立思索)

②汇报。依据生的汇报师小结:

烙法1其次次的时候只放1张饼,太奢侈了。烙法2每次都是两张饼在同时烙,不奢侈。看来我们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奢侈时间,最省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平常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6)给烙法2取名字

师:烙法2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奇妙,你能给她取个名字吗(交替烙,轮番烙)

4,探究分组烙+轮番烙

(1)假如烙5张饼,怎样烙最省时间谁来介绍一下方法

(2)介绍分组烙+轮番烙法

(3)现在你会解决了吗

火车站旁边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须要3分钟,店里唯一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4)烙7张呢9张呢11张呢怎样烙最省时间

a,同桌合作烙一烙,并完成把结果写在练习纸上

b,反馈:你发觉了什么(你怎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有什么好方法吗)

(5)那烙12个饼采纳什么烙法省时呢,为什么

(6)那你觉得什么状况下分组烙省时,什么状况下两种方法结合省时

三,发展时间

1,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烙3个饼,两面各须要烙3分钟,烙熟6个饼最少须要多少时间

2,一个锅一次能同时煎2条鱼,两面各须要煎5分钟,煎熟3条鱼最少须要多少时间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今日这节课,你想说什么

五,拓展延长

智力题:假如这个锅一次能烙10张饼,而现在有15张饼要烙。请你想一想,须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烙饼中的数学问题》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通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学问外,还要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我认为饼如何烙最优以及其中蕴含的规律当然重要,但这只是学问技能的范畴,我不想仅停留在就学问教学问的层面上,比学问更重要的是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才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最重要的东西。本节课立足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实力,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问基础动身,创设问题情境。依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验探究烙饼中数学学问的过程,逐步驾驭烙饼的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定位:

1、在详细的问题情境中,经验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能驾驭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在独立自主、合作沟通的活动中,培育了学生猜想、验证、比较、概括的思维实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详细问题要详细分析的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探究材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3、73是由()个一,()个非常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0.48是()个0.01,0.62是()个0.01

3、在小数中,以小数点为界,前面是()部分,后面是()部分。

4、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其次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二、新知引入

(在黑板上贴出小长方形的卡片)

1、同学们,今日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这可不是一般的卡片,每张卡片的后面都藏有一个数字。提问:假如这两组卡片分别代表两个整数,你觉得哪个整数会比较大?为什么?

2、随即,在两个方框中间都点上小数点,提问:现在你觉得哪个小数会比较大?

3、学生揣测大小。(预设:前面大;后面大;不能确定)

4、揭题。这就涉及到我们今日要探究的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并板书课题。

三、绽开探究

(一)初探,建构。

1、出示跳远成果单。

老师这里有一张从我们校运动会上带来的跳远成果记录单,很缺憾,有点残缺,但依据里面的信息,你能确定什么吗?

项目:男子跳远

姓名:小红小明小强

成果:2.84米3.05米2.□8米

名次

2、学生反馈:小明跳得最远(第一名)。

3、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小结:从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找到第一名。

4、那么其次名又是谁呢?假如小强是其次名,□会是怎样的?(预设:□里会填8或9)

5、□里填9是2、101米,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学问来验证2、101就比2、84大吗?(独立思索片刻后)

师:现在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沟通,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

预设:(依据生成进行引导出:几个小数单位组成)

A、从整数部分比起,一位一位地比。

B、从计数单位比。2.101里面有2101个0.01,2.84里面有284个0.01,2101比284大

C、把米转化为厘米。2.101米=2101厘米,2.84米=284厘米。2101比284大。

D、利用分数和小数的关系。2.101=2101/101,2.84=284/101……

6、小强是其次名,□里还可以填8。要比较2.88和2.84的大小,怎样比就能很快地比出来?

7、那小强假如是第三名,你又会有哪些想法?(□里填0到7)

(二)回顾,验证。

1、想知道它们的大小就把它们翻过来看一下。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助手。

(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分别选择一组数代表男同学和女同学。)

2、要很快地知道这两个小数的大小关系,你觉得应当怎样翻?

□□。□□□□。□□□

3、翻开整数部分10之后,问:比出来了吗?为什么?那该怎么做?

对于非常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一生先翻牌,翻之前问:你希望自己的非常位上的数字是几?你希望他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几?翻牌后再询问另一生:你现在希望自己这个数位上翻到几?)嬉戏结束了吗?为什么?

对于百分位的翻牌设计如下——(让另一生先翻牌,翻了之后提问:你现在是否觉得胜券在握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几种可能性)

依据回答依次翻开10.5810.57□

翻牌之后,提问:你为什么感到很懊丧?你不是还有一位没有翻出来吗?假如是9呢,刚才你们不是很喜爱9的吗?(依据生成进行评价)

假如更改数字为10.5810.58□结果可能会怎样?方框里是0呢?

假如两个数字是10.5810.587不添加新的数字怎样能使第一个数大?(可以该变数的位置,也可以变更小数点的位置)

4、回顾:我们刚才是怎样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把你的想法跟你的同桌沟通一下?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

同的,再比较非常位上的数,非常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板书方法)

5、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区分吗?

四、应用

1、在○里填上“>”、“1、08()

(2)2、31和2、2101比大小,因为2、2101的位数多,所以2、315、451千米()

(4)7、15<7、□6,方框里只可以填2~9。()

五、拓展,深化。

用数字卡片2、3、4和小数点(不重复不遗漏运用),能够组成多少个不同的小数?能按从大到小的依次排列吗?(先独立思索,有困难的在小组里合作沟通)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缺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际动身,初步相识圆,知道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代表字母。

2、理解半径、圆心、直径的意义,学会用圆规画圆。

3、能够探究体验到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感受到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和视察来相识圆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媒体展示图片)师: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奥运会会徽,它是由五个圆组成的)

2、师: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圆吗?你在哪里发觉过圆呢?(出示图片)

3、辨别图形:找一找

上述图形中哪些是圆呢?沟通探讨。

是否正确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的学问,学会了今日的本事后我们再来看看原委同学们的回答正不正确。

(揭示课题:板书:圆的初步相识)

探究尝试

(一)尝试画圆

(材料:塑料杯、圆规)师:同学们,有没有画过圆?每人用老师给你们打算的东西任取一样,画一个圆。

沟通你是怎么画的?要留意什么?

小结:我们画圆的方法可以有许多,可以徒手画圆,还可以根据一些材料的轮廓来画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圆规来画圆。那么那种画圆的方法能画出最标准的圆呢?(圆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用圆规来画出标准的圆。

(二)尝试用圆规画圆,并相识圆心、半径。

1、介绍圆规的结构

圆规它有两个脚,一个是带针尖的脚,另一个是带有铅笔的脚,还有一个把手,用来旋转的。

2、先请同学自己在纸上画画看圆,沟通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沟通画法:先用铅笔在画纸上点一点,再把圆规两脚分开肯定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点上,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板书:定点、定长、绕一圈

3、师:请同学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小圆。沟通画法:先在白纸的中央画一个点,然后将圆规上有针的一头放在点上,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限制得小一点,捏住圆规的把手,把另一只装有铅笔的脚绕固定的点旋转一周。

在画圆前在纸上画出的点,我们给它一个名称为圆心,还可以用字母“O”来表示。

再请同学分别在纸的左上角和右下角画两个相同大小的圆,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揭示:圆心的位置不同,导致了圆的位置不同。)

板书: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师:请同学在纸中央刚才画小圆的相同位置上画一个比小圆大一点的圆。首先我们要留意的是,画圆的圆心应当和刚才画的小圆的圆心?相同。

沟通画法,说说有什么不同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同了,圆心是相同位置的,半径是不同长度的。)

小结: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正好是圆心到圆上随意一点的距离,我们将这段距离称为半径,用r来表示。

板书: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视察一下,圆的半径一共有几条?你能在你画的圆中用笔画出来吗?(半径有多数条,而且半径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5、师:请同学在刚才画的圆上画一条最长的线,看看这样画才能使得画的线是最长的呢?

(当线经过圆心时,所得到的线是最长的。)

细致视察一下,这条线除了经过圆心,它的长度上有什么特点?(是半径的两倍)

小结:我们将这样的经过圆心,且长度是半径的两倍的'线段称为直径,用“l”表示。

6、师:我们学习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知道了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现在请同学运用我们学习的新学问在纸的中间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

(三)拓展:通过今日的学习活动,同学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圆的学问。用圆可以设计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媒体出示图片)我们也来试一试,用圆来画出漂亮的图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圆的初步相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方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相识圆心、半径。

⒊相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相识圆、画圆和观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相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相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觉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日我们就来相识圆

(贴:圆的初步相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洁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打算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围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依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打算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起先!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肯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示我的?

(4)相识圆心和半径

相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相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多数条半径

2.相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相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限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慧的工人师傅独创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改变;最终围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沟通: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随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假如涂上颜色的话会更美丽

4.让我们一起来观赏圆组成的漂亮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日你学习了新学问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学问和方法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洁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找寻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问和技能方面已有了肯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实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敏捷运用,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做好课前打算,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洁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相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找寻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初步培育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学生在已有的学问基础上经验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学问的意义。能结合详细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叠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洁的有重叠部分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揣测、操作、沟通等活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的形成过程,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洁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3)情感看法价值观:在解决试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擅长思索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

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打算:

“学习之星”和“劳动之星”的获奖嘉奖,“才智星”和“守纪星”的获奖嘉奖,集合名称的磁板,获奖学生名字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新课师:今日这节课上老师会依据同学们的表现,评比出才智星和守纪星。想要获得才智星,那你课上须要主动动脑、仔细思索。想要获得守纪星,那你课上就要仔细听讲、坐姿端正、书写规范。看谁这节课既能获得才智星又能获得守纪星。

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脑筋急转弯的嬉戏吗?想不想玩一玩?出示脑筋急转弯——理发师的困惑:

老师边讲解,边用课件播放声音。

师问:进来的怎么只有三个人呢?你们能帮理发师解决他的困惑吗?生:略师:在这里爸爸有双重身份,他既是孩子的爸爸又是爸爸的孩子。身份在这里重复了一次,所以只有3人。(板书:既??又??)像这样的问题,数学上称之为“重叠问题”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这类问题。

二、集合圈的深化探究师:依据同学们上一周的表现,李老师评比出了7名学习之星和5名劳动之星,那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吗?(12名)师:有不同看法吗?生:没有师: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都有谁获奖了?(课件展示获奖学生名单)师:从这张光荣榜里,你发觉了什么?生: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这个词用的真好,既??又??(板书)这样说我们就听得很明白了,谁还能像这位同学一样说说你的发觉?生1:XXX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谁能把这两个同学的发觉连起来说说?生2: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你真会表达。下面请获奖的同学赶快到前面来,老师给大家颁奖。学习之星站到老师的右手边,劳动之星站到老师的左手边。你们俩应当站到哪儿?师:咦,我发觉了一个问题,刚才我们明明算了12名同学获奖了,怎么才来了10个人呢?那两个人呢?(学生举手,迫不及待的回答问题。)你们有话想说,那好,你来说说?生:

和都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所以他们两人在获奖名单里重复了。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同学真是理解了这两个同学的位置了,那这两边呢?谁来说说右边同学的获奖状况?生:右边同学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学习之星”还有中间的两个同学呢,我们只描述这5个人的获奖状况。

生:这5个人单单只获得了“学习之星”。

师:那谁来说说左边这3位同学的获奖状况?生:左边这3位同学只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真不错,这下我们弄清晰了。那老师起先颁奖了,左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学习之星”,右边的同学每人发一颗“劳动之星”,中间的同学每人既发一颗“学习之星”又发一颗“劳动之星”。(师边说边给学生发小星星)师:那刚起先我们算得有12名同学获奖了,在今日的这种获奖的状况下是不对的,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今日有10位同学获奖了吗?先听清要求:画图时,要画清同学们的获奖状况,还要让我们能直观的看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获奖了,留意老师已经把这些同学的名字编好了相应的序号(课件展示),不要写这些同学的名字了,我们只用序号来表示同学就可以了。

生:独立画图。

师:画好的同学可以小组相互沟通一下,看看小伙伴们画的图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师巡察学生画的图,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到前面投影。)师:老师选择了几位同学画的图,下面请这几位同学分别到前面来讲一讲他们画的图。

师:像这种重叠问题,我们可以用韦恩图来表示。它是英国的数学家韦恩在1881年独创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个图叫作韦恩图,也叫集合圈。(板书:集合)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集合圈的方式来画画图。(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集合圈)先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学习之星”,画好之后贴上这个集合圈的名字是“学习之星”。接下来该画什么了?生:“劳动之星”的集合圈。

师:那“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我们应当画在什么位置呢?师:为什么要把“劳动之星”的集合圈有一部分画到“学习之星”的集合圈里面呢?生:因为有人既获得了“学习之星”又获得了“劳动之星”。

师:再画一个封闭的椭圆表示“劳动之星”。下面我们把这些获奖同学的名字贴在相应集合圈的位置里。

师:这个集合圈我们就算画好了,那集合圈的各部分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阴影部分表示什么?师:依据我们画的集合圈在小卷子上列出算式(生列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怎么列的算式,并给大家讲讲你为什么这样列算式?生:我列的算式是7+5-2=10(名),“7”表示7名“学习之星”,“5”表示5名“劳动之星”,减去“2”是因为有2名同学重复了。

师:你讲的真清晰,大家都听明白了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看这个图我们相当于把这些获奖同学分了几部分?(3部分)哪三部分?分别是几人呢?那你会列算式了吗?三、问题拓展师:这个问题我算式弄清晰了,现在老师又有想法了,我们下周还要选出7名“学习之星”,5名“劳动之星”,你们帮老师想一想有可能有多少名同学会获奖吗(出示课件)?今日的获奖状况是有2名同学重复了,有10个同学获奖了。那下次获奖可能多少名同学重复呢?生:3名,1名。

师:最多有多少名同学重复获奖?生:5名。

师:为什么?生:因为“劳动之星”只有5人,所以最多只能有5人重复获奖了。

师:谁能根据肯定的依次把下周我们班获奖的重复状况都想全了,并说一说。

生:没有重复、重复1人、重复2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随着学生说,课件出示)。

师:那每种状况下有多少人获奖呢?分组做师:没有人重复获奖的状况。

生:7+5=12(人)师:那这个集合图该怎么画呢?生:画两个单独的圈,没有重复的部分。

师:(找学生说重复1人、重复3人、重复4人、重复5人的算式,并让学生说3/4清这样列式的缘由。)那重复5人的时候,这个集合圈又该怎样画呢?生:“劳动之星”的圈都跑到“学习之星”的圈里去了(课件展示)。

师:那这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有几人?(课件出示如下)学习之星生:这部分表示只获得了“劳动之星”,有2人。

师:我们来视察这些算式,你发觉了什么?生:有几个人重复了,就去掉几人。

四、练习提升师:班里获奖同学的状况,我们都弄清晰了,真了不得,那今日没有获奖的同学呢?比如XXX,我想把他的名字也贴在黑板上,我应当贴在什么位置上。(贴在集合圈的外面)为什么啊?贴在外面表示什么呢?师:所以我们班里其他没有获奖的同学,都可以贴在获奖集合圈的外面。现在班里每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下面我们来帮同学们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节课获得才智星的有人,获得守纪星的有人,两项都获得的有人,两项都没有获得的有人,来上课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师:请同学们,在小卷上独立完成,要求画出集合圈,并列算式。

五,生活中的重叠现象(出示课件)(1)奥运五环,环环重叠(2)看,这是圆圈的集合图(3)还有大自然中,一座座山峰重峦叠嶂(4)以及月食,也是因为重叠现象导致的(5)这是设计师笔下的建筑,也有重叠

六、课堂小结师:

今日我们学习了重叠问题,还用集合学问解决了不少问题,谁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画集合圈。

生2:我学会了重叠的问题可以用画集合圈的方法来解决。

生3:集合圈的画图方法能让我们很清晰得看清每个部分有多少人和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同学们,集合圈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有重复现象的问题以后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许多,就等着同学们去发觉和解决。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使学生相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找寻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找寻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找寻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支配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须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根据怎样的依次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视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当按怎样的依次卸货?

学生探讨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依次?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觉吗?

引导学生思索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当怎样支配他们的就诊依次?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须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洁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验自主探究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洁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爱读书吗?有三个小挚友也特殊喜爱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细致视察图,从图中你发觉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依次。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沟通算法和结果。驾驭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依次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探讨一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

让学生相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教学难点: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觉:数量太多,数不清晰,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二、小组探讨,发觉问题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须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三、练习提高。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留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左中格左下格

右中格右上格右下格

老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其次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四、全课总结。

五、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须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验探究发觉“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阅历,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的实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随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随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打算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依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打算

透亮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相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相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随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老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视察,评价。)

老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视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探讨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改变,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相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索1、拆解

师:假如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探讨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干脆围成三角形吗?能想方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