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1页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2页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3页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志摩诗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设计特色】教师“以诗解诗”的课堂语言。教师课堂语言经过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出诗一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柔情中,体会语文之美,诗歌之魅。【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新月派“三美”的诗歌主张。【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信同学们都不止一次地听过或吟诵过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每当听到它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诗人挥手与云彩惜别的'场景-----洒脱、飘逸之中又带着伤感与惆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返回上个世纪,用心去感受那个醉人的康桥之夜……二.题解康桥:英国剑桥大学。再别:又一次离别。三.作者简介徐志摩18岁的时候,受父母之命,与家世显赫的张家联姻,娶了素未谋面的张幼仪。但是徐志摩并不喜欢她,一直非常排斥她。后来徐志摩先后留学于美国和英国,研究银行学、经济学、政治学。在22到24岁期间,他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因为在这里,年轻的徐志摩看到了一个充满理想和自由的新世界,并开始了诗歌创作。不仅如此,他还在这里结识了才女林徽因,并深深的爱上了她。为了实现自己婚姻和恋爱的自由,不久之后就写信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而林徽因经过冷静的思考,决定放弃,她不告而别,离开了康桥大学,这段美好的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留学归国之后,徐志摩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共同创立新月派诗社,他还先后在北大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35岁时,因为飞机事故罹难。四.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一生三次与康桥结缘。前两次他分别为康桥创作了《康桥再会罢》和《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的时光所在。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赐吗?---1926年《我所知道的康桥》整体感知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画面柔美、静谧。表达了作者的眷恋和感伤。2•学生自由地出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如:满载(zdi),似的(shi),长篙(gao),漫溯(su)o3•找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研读赏析1.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进行鉴赏。(先组内研讨,后全班交流。)云彩:西天的云彩融入在康桥的画卷中,定格在作者眼中,此时他不仅是和云彩告别,也是在和这惆怅的黄昏告别,和黄昏时的康桥告别。作者想轻轻的离别,他实在不忍打扰康桥。金柳:柳树在夕阳的余晖下变成了金色,而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刻就是她成为新娘之时,金柳化成神秘而美丽的新娘伫立在康河河畔,与作者远远相望。金柳倒影不仅倒映在滢滢波动的水面上,更荡漾在作者的心头,波动了作者的不舍和感伤。青荇:青荇随着水波自由摇摆,尽情享受着康河温柔的水波和梦境一般的康桥。作者对康桥无限的眷恋,趋使作者情愿化身成一条无名的水草,在清亮的康河中自由自在,永不离开。水波:作者的梦萌发于康桥又夭折于康桥,他只能将梦温柔的揉碎、播撒于康河之中,让这梦慢慢荡漾、沉淀。他所寻求的梦也许是对康桥美景的沉醉,也许是对游学的美好生活的追忆,也许是他当年对林徽因的痴迷和爱恋。星辉:作者多么想放歌一曲,但他不能放歌。也许他并不想打破康桥的这份宁静,也或者他的心已经沉重得无法放歌,他选择在静默之中细细追忆,慢慢品味。康桥的宁静好似是在演奏着一曲无声的笙箫,而作者心中所有的不舍在无言之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体会作者的用意吗?首先,从景物本身来看,它们都是具有柔美特征的自然景物。无论是空中的云彩,伫足河畔的金柳,还是惬意的水草和斑斓的星辉,它们都是美和自由的象征,这些景物最能体现徐志摩的情感。徐志摩也曾经说过:“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可见在作者眼中康河美的分量,再者,从时间上来看,所描写的正是康桥从黄昏到夜晚这段时光。清晨给人以希望,正午给人以繁盛之感,而唯独黄昏让人很容易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由黄昏入夜,在斑斓的星辉里,这种离别之境显得更加神秘而安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柔美、静谧的康河离别之境。你认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康桥热烈地赞美和永久地眷恋。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在此诗中他极尽赞美之能事,尽显爱恋之情愫。对曾经美好生活的追忆。这其中包括对爱情在内的学生时代生活的留恋,对青春的回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惋惜,人总是充满怀念的。在充分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情感基调――哀婉中带有洒脱,惆怅中饱含热烈。(1)注意特殊词语和短语,要读出画面感。如:轻轻的、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荡漾、油油的、招摇、柔波、甘心、揉碎、沉淀着、漫溯、放歌、沉默、悄悄的。(2)体现全诗的情感变化,读出高潮部分。要注意情感的蓄势与释放。开头的洒脱、清新;中间的兴奋热烈;结尾的哀而不伤。读出情感的变化,体味诗歌的内在节奏。这首诗歌除了意境美、情感美,它的美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1926年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格》是践行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代表作。(1)“音乐美”:就音节而言,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内押韵。首节尾节,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构成呼应。押韵:来一彩,娘一漾,摇一草,箫一桥。回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绘画美”:给人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诗歌的语言多选用带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金柳,青荇,星辉斑斓。强调词藻的选择要❷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