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北京的春节》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教学目标.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重点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清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动地迎新春。”(课件出示喜迎新春的图片)一到春节,大街小巷就变得热闹非凡,家家户户都是喜气洋洋。这是我们中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自己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生:我喜欢过春节。过春节时全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一起守岁。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生: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生: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生:抓住特色活动来写。师: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也应该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来。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师:如果写端午节,你打算怎样安排详略呢?[活动五:如果写端午节,下面的材料中,你打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在你打算详写的项目后面打“VTOC\o"1-5"\h\z.端午节的来历。().和妈妈上街买粽叶。().全家一起包粽子。(V).一家人吃粽子。().观看赛龙舟。(J)]生:写端午节,我会重点写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的过程,对于其他活动则略写。生:写端午节,我会重点写和爸爸一起回老家观看赛龙舟的活动,其余事情略写。师: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习俗活动重点写,这样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你能将想写的节日习俗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吗?学生写,再交流。生:1.开篇点题。2.端午节的来历。3.和妈妈一起上街买包粽子的食材。4.和家人一起包粽子。5.点明中心。师: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历时一个多月,作者老舍却只用了几千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了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的写作方法来帮助自己写作哟!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忙碌期盼热闹悠闲红火、美丽重点突出)腊八忙碌期盼热闹悠闲红火、美丽重点突出)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详略得当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导入新课师出示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师:喜欢童谣吗?生:喜欢。师: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生齐:过年。师:对,过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很开心的日子,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初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在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按照老规矩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巡回指导学生)师:看到同学们都坐好了,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那好,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的怎么样了?(课件出示生词)生1读。师:谁再来读一下第一行?生2读。师:其中有个词“蒜瓣”,和“杂拌儿”读法相似吗?(指导儿化音)我们再一起读一遍。师:非常好!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根据老舍先生的介绍,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生1:老师我知道按照老规矩北京人在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师:对,老舍先生风趣地说,腊八粥像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蒜色味双全。生2: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xiG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师:说得很好,除夕真是很热闹。还有吗?生3:老师我知道初一这天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逛庙会,店铺到初六才开张,人们可以一直休息到初六。师:说得好!还有谁想说?生4:还有正月十五这天要赏灯吃元宵。师:对,正月十五少不了赏灯和吃元宵。生5:过了腊八有孩子们最喜爱的杂拌儿、鞭炮和各种玩意儿。生6:腊月二十三是过春节的彩排,要放鞭炮、吃糖。生7:过了腊月二十三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还要准备过年的食物,因为过年的时候店铺不开张。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课件出示各项活动的时间)那我们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作的?生齐:时间顺序。师:对!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法。精讲细研师: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成了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那这其中哪一部分给你和老舍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留下了什么印象呢?生1:除夕这天给我和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课文第七自然段老舍先生这样写道:“除夕真热闹”。(师板书热闹)给我的印象也是很热闹。师:作者在第8自然段开头就写到“除夕真热闹。”那这是个什么句呢?生:中心句。师:既然是中心句,那接下来的的内容是什么?生:除夕到底有多么热闹。师:谁来说一说除夕这天到底有多么热闹呢?(课件出示本段落)生2: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xid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师: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这是什么觉?生:嗅觉。师:穿新衣,贴红红的对联和各色的年画,这是什么觉?生:视觉。师:还有呢,鞭炮声日夜不绝这是什么觉?生:听觉。师:老舍先生从嗅觉、视觉和听觉详细介绍了除夕真热闹。那让我们读出这种热闹的感觉。(生齐读)师:除了这些,除夕这天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晚要吃团圆饭。这段团圆饭到底有多么重要呢?文章中有两个词用的非常好,是哪两个?生:万不得已,必定。师:“万不得已”“必定”看以看出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吃团圆饭,这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除夕这天最后一项重要工作是什么?生:守岁!师:说到这儿,老师想考考大家,除夕这天为什么要守岁?守岁有什么重要意义吗?生:老师,我觉得除夕这天晚上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守岁应该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吧。师:说的有道理,还有谁有不同见解?生:既然是迎接新一年,应该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吧。师:说的也不错。老师从小也是没到除夕就守岁,也很好奇为什么要守岁。老师特地查阅了一些资料,守岁有两层意义: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时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既然守岁意义这么重大,所以这一夜一一生齐: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师:既然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又没有什么人睡觉,所以这一夜当然热闹了,让我们在来齐读第8自然段,感受北京春节除夕的热闹!(生齐读)师:除夕给我们留下了热闹的印象,还有哪一天给你和老舍先生留下了什么样的深刻印象呢?生1:正月十五这天给我和老舍先生留下了红火而美丽的印象。(板书红火而美丽)师:说得好。(课件出示)作者说:“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既然是“又”一个高潮,那说明北京的春节过到正月十五,已经有好几个高潮了。前几个高潮是什么?生齐:除夕,正月初一。师:对!那元宵这个高潮主要是围绕什么写的呢?生:灯。师:老北京春节的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才能给作者和大家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那请你找出文章中写灯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体会。生1:老师,我从“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hu)传》故事……”中,感受到北京的春节的灯种类特别多。师:说的好!不仅如此,还有呢?生2:“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北京春节的灯的种类确实不少呢。除了种类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吗?生3:老师,我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感受到北京的灯数量特别多。师:是啊,你看,这一天是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而且有名的老铺子一下子就挂出好几百盏灯来,让我们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红火而美丽的场景啊!让我们齐读这些句子,读出灯的种类多和数量多。(生齐读)师:当然,这一天除了赏灯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一一生齐:吃元宵!师:圆圆的元宵也象征着团圆的意思。师:还有哪一天让你感觉印象很深刻吗?生1:老师,正月初一这一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老舍先生笔下的这一天轻松自在。(板书:轻松自在)师:你是怎么读出轻松自在的呢?生1:这一天,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fem)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很高兴,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师:分析的非常好!这一天,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游玩,可谓轻松自在。师:刚刚老师跟大家交流了一下印象深刻的部分,大部分同学都对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的印象非常深刻。为什么呢?生:因为老舍先生对这几天写得很详细,用了很多好词。师:说的很好!那我们来对比一下(课件出示)例如,腊月二十三和除夕:腊月二十三这天作者只是介绍一下要做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放鞭炮吃糖果;而对于除夕,作者详细描述了除夕真热闹,用了很多好词好句。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2:这样写能够突出重点。师:对,这种详略结合的方法能够突出重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总结升华师: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北京人是这样过春节的,那我们日照在过年时又有怎样的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是怎样过春节呢?生1:我们家正月初一这天不只是爸爸出去拜年,而是全家都出去拜年。生2:我们除夕晚上守岁到12点要吃元宵。师:吃元宵也是希望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生3:正月初一这天一定要收压岁钱。师:这可是孩子们的最爱。生4:我们老家除夕的团圆饭要在院子里吃。生5:我们过年贴对联的时候福字要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五、作业超市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也仿照老舍先生的写法,按照时间的顺序,注意详略得当,写一写你们自己家是怎样过春节的。下课!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说课稿一、说教材《北京的春节》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一篇课文,作者是老舍。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T: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三、说教学目标.会写“蒜、醋”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热情、自傲”等词语。.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拓展阅读链接,对比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四、说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重点).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难点)五、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我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齐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分男女生读等形式,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与实践性。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把教材与生活有机融合。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风俗习惯,激发他们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将所学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我们刚刚过了春节,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课件出示:①上联: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下联: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横批:新春大吉。②上联:和和顺顺千家乐。下联:月月年年百姓福。横批:国泰民安)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家贴的什么春联吗?(生自由回答).每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为什么喜欢过春节?(生自由回答).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课件出示: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简介作者老舍。(课件出示:作者简介).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本文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三)深入读文,感受民俗在作者详写的四天中,你最想经历哪天呢?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最喜欢的一天细读文本,走进课文描述的场景,边读边画出印象最深的地方,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批注,然后课堂交流所得。在交流时,按照学生发言的先后顺序来学习,重点学习描写除夕和元宵节的段落。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生自由回答)激发兴趣,以读促说课文描写了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春节里的快乐生活,你们在今年的春节里也一定会有印象深刻的事,能把你的美好回忆与大家分享吗?迁移拓展,学以致用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说板书设计1北京的春节腊八忙碌热闹除夕热闹正月初一悠闲红火、美丽红火、美丽红火、美丽元宵红火、美丽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生:我也喜欢过春节。过春节时,我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贴“福”字、贴对联;我还会给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会给我过年红包……师:这是咱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其实,不同地方的春节习俗不尽相同,就像本单元篇章页上说的那样一一(课件出示本单元篇章页)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师:没错。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风民俗。我们继续看本单元的篇章页,你们还发现了什么信息?生:我发现了学习文章的方法: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生:我发现了写作文的方法: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师:(将本单元“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标红)让我们带着找到的语文要素,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吧!(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生齐读课文题目。)师:读完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我想知道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生:我想知道北京人过春节有哪些有特色的习俗。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那对于老舍,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请大家看课前预学单第5题(搜集有关作家老舍的资料)。出示课前预学单第5题,指生汇报。师:同学们整理得很好嘛,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预设答案,生齐读。)[搜集有关作家老舍的资料。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他的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俗白浅显,富于变化,京味儿十足。]二、认读生字,整体感知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读完课题后的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生:读课文师:课文读完了,本课的词语你会读了吗?出示课前预学单第1题(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认读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指名读。[大蒜白醋饺子摆摊儿搅拌眨眼通宵燃放小贩彼此贺年轿车骆驼恰好热情自傲鞭炮间断截然一律彩绘分外白云观万象更新万不得已]师:读得不错。“饺子”的“子”是轻声,应读得轻而短;眨眼的“眨”是翘舌音,记住以后别读错了;多音字“分外、间断、白云观”读得很准;大蒜的“蒜”、白醋的“醋”都是平舌音,读得也很准。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语。生:读词语师:大家读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检查一下课前预学单中的第3题,看看大家做得对不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腊八蒜(suan)间断(jian)B.分外(fOn)白醋(chfi)C.白云观(guan)万象更新(geng)D.眨眼(zhd)截然(jid)]师:大家再来看看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哪些字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呢?课件出示本课会写字表,请大家把课前预学单第2题拿出来,说一说。生:“醋”左边是“酉”,不要少写一横。师:(学生说完,教师范写。)“醋”是左右结构,左右两边相等,左边低右边高。生:“摊”左边是一个提手旁,右边是一个“难”字。师:(学生说完,教师范写。)“摊”要注意中间的“又”写得窄而短,左右疏密均匀。生:“燃”是左右结构,不是上下结构。师:(学生说完,教师范写。)“燃”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左边的“火”比右边的“然”略短。现在,我们就来写一写这几个易错字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练写。师:学完生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请同学们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生:读课文,圈画标记。师: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课前预学单中的第4题,做错的及时改正。出示题目及答案,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练习。[4.连一连。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悬灯结彩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截然不同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万象更新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万不得已]师: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热闹,喜庆。生:时间跨度大。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师:这么热闹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呢?请同学们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写在第1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的表中。大家在填写的时候要注意,文中有些隐含的时间需要大家动动脑筋才能发现哟!出示课中导学单活动一,时间人们的活动详略活动二: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脉络。时间,人们的风俗活动,详写打“J”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V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V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除夕,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V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J正月初六,铺户开张、放鞭炮,元宵节,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V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师:填好了吗?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北京的春节的?生: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师:那么谁来说一说北京的春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那天人们有哪些风俗活动?生:是从腊八这天开始的,这一天人们会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师:找得特别准!就这样,抓住关键词句,找到人们的风俗活动,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提取有关信息,接着完成这张表格的第2栏。(生:默读课文,填表。师:同学们填完了吧,现在请大家来分享一下你们填好的表格。为了给更多同学展示的机会,每个同学说两个时间点及对应的风俗活动。下面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生:从腊月初九起到小年前,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腊月二十三,人们会祭灶王、吃糖。生:过了二十三到除夕前,人们会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除夕这天,人们会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生:正月初一会拜年、逛庙会;正月初六店铺开张、放鞭炮。生:元宵节会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出示对应题空的答案。)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大家可以对照老师的PPT,把自己填写的内容修改下。(生:修改自己填写的表格)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用近2000字描写了北京41天的春节,实属不易!那作者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请同学们在表格中把详写的部分打“J”。(生:填表)师:谁已经填写完了?谁来说一说哪几天是详写?哪几天是略写?生: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是详写,其他时间是略写。师: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是这样标注的吗?标注错误的请订正你们的答案。师: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课后再好好地朗读课文,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儿”,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课时目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梳理了文章脉络。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生:我知道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活动的。其中作者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及元宵节这五个重要的日子,其他时间是略写。师: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二、研读赏析,感受年味师: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在详写的五个日子里,你最喜欢哪一个?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年味儿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生:批注,师:巡视指导。)师:写完后,可以在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生:小组内交流)1.读第1〜2自然段,交流“腊八”部分。师:下面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交流一下吧!请大家完成第2课时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出示学习单生:自由做题。[活动一:直奔主题,感知写法。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过年时,家家吃饺子。.作者写“腊八”时,重点写了两个习俗活动: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第1自然段写了—制作腊八粥的食材第2自然段写了—腊八蒜的制作过程、颜色和味道_。]师:大家都做完了吧?我们先来看第1自然段,从三个“各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通过三个“各种”,我感受到了腊八粥食材的多样。师:难怪作者说腊八粥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那你从“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中又体会到了什么?生: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食材之丰富。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那我们再来看第2自然段。“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课件出示腊八蒜的图片,说说你的感受。生:作者写出了腊八蒜如同翡翠的颜色,还有酸辣的味道。师:多么美味的腊八粥和腊八蒜!请女生一起读一读。女生:读第1〜2自然段师:我们回顾一下,作者在描写腊八风俗时,抓住了哪些重点?是如何写出特点的?生:作者重点写了腊八这天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写出了腊八粥食材种类多,腊八蒜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的特点。师:这样写突出了腊八节的风俗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出示答案,生订正。.交流“腊月二十三”部分。师:有的同学很喜欢带有神话色彩的腊月二十三,老师也喜欢这一天。那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和独特景象呢?我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继续交流。生:”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这句话写出了小年前街上卖糖的人多和糖的形状特点。生:“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这两句写了祭灶王的习俗以及习俗的来历,很有意思。生:作者还写了现在吃糖的目的。师:作者抓住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的习俗,重点写了街上卖糖的景象、吃糖习俗的来历,使得风俗特点更加突出。同学们想象一下腊月二十三这天热闹的景象,一起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生读。.交流“除夕”部分。师:忙碌着、盼望着,除夕终于到来了。这一天“年味儿”体现在哪里?我们继续交流。生:人们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写出了除夕的热闹,体现了“年味儿”。师:从哪些词语中能体会到“热闹”呢?生:我从“家家赶做”“到处”“哪一家都”“日夜不绝”等词语中体会到了除夕这一天的热闹。生:我从“除非”“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等词语中感受到了人们对除夕的重视,体会到了除夕的热闹。师:除夕是一家团圆、热闹的日子,说说除夕这天你们家会做什么。生:除夕这天我家会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生:除夕这天饭桌上的鱼是不让吃的,它寓意着年年有余(鱼)。生:除夕这天大家会在群里抢红包,晚上12点还会放鞭炮。师:浓浓的亲情、热闹的除夕让人难以忘怀。一起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生:读。师: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比阅读,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笔下的春节习俗有何不同吧!出示学习单[活动二:对比阅读,体会写法。一起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节选),与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思考:同样是写除夕,二者有什么不同?]生:自主做题。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谁来分享一下找到的不同点?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春节各个时间段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进行描绘;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师:你发现了两位作家在写法和写作内容上的不同。还有谁能来补充一下,两位作家在语言特色上有何不同呢?生:老舍先生用的是第三人称,语言简洁明快,京味儿十足;斯妤用的是第一人称,语言朴素细腻。师:很好。那么,读了两位作家的作品,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不同地域的春节有着不同的习俗。师:没错。这就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交流“正月初一”部分。师:辞旧迎新,迎来了新的一年。除夕是热闹的,但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年味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继续交流。课件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生: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商铺关门,人们休息了。生:还写出了初一这天男人们、女人们、小贩们、孩子们的各种活动,从中感受到初一的悠闲、快乐与浓浓的“年味儿”。师:作者正是写出了人们不同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初一的热闹、美好。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体会一下。第10自然段第一句“男人们……”一人读,第二句“女人们……”一人读,第三、四句"小贩们……”一人读,第五、六句齐读,第七句"孩子们……”一人读,第八、九句齐读。(合作读第10自然段).交流“元宵节”部分。师:正月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挪开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一元宵节,这一天可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我们继续交流。生:“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我从“处处”“整条大街”“几百盏”体会出灯的数量多,从5个“有的”体会出灯的种类多。师:“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句话中,将“一律”“清一色”“通通”替换为“都”,好吗?为什么?生:不好,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避免了重复,使语言更丰富。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描写花灯的句子。生:读句子。三、整体阅读,体会写法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老北京春节的五个高潮,完成下面的课中导学单。[活动三:回顾老北京春节的五个高潮,看看每个高潮分别侧重写什么风俗活动,说说你家过春节时有什么活动。时间,重点写的风俗活动,我家的活动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煮不同风味的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早起吃小年饭除夕,穿新衣、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放烟花、春雷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走外婆家元宵节,赏灯、燃放花炮、吃元宵,舞龙]生:我家过腊八的时候也吃腊八粥,我奶奶煮的腊八粥跟老北京的腊八粥有些不同,是用糯米、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白果、松子、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Walmart FCCA质量技术验厂标准要求及评分标准
- 2025年基础护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WBC水性汽车金属闪光涂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验收材料模板
- 食堂会议纪要写作规范
- 1.1 等腰三角形(培优篇)
- 科技企业创新激励方案
- 零售业销售人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高一数学教师教学总结与反思
- 【课件】Unit+5+Using+Language+听说课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四册
- 现金动态收支预测表
- 4-三氟甲基烟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的开题报告
- GB/T 4339-2008金属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测定
- 六西格玛改善案例课件
- 标准法兰、阀门螺栓对照表
-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
- Soreha-Biodex-S4-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课件
- 派车单(标准样本)
- 混凝土膨胀剂检试验报告
- 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明细表格模板(参照省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