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17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模板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表达。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模板,欢送大家阅读参考学习!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模板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3.学习本文比照的写法:4.理解周亚夫之“真〞。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比照的写人叙事技巧。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拟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夫的“真〞。教学创意: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全文大意。(二)将自学时无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二、激疑导入(一)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一下?学生分享,教师可做补充。(二)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文人们青睐的。但一个小小的军营,究竟有何魅力能让那么多文人骚客另眼相待呢?让我们走进《周亚夫军细柳》去一探究竟吧!(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诗词,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提前整理局部易于理解的诗词,展示在PPT中,便于学生摘录。)三、预习检测(一)去句读朗读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2.全班齐读课文。(二)配图讲故事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内容:2.PPT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给图片配文。(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四、学生质疑(一)合作学习,互助释疑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时做了记号的疑难词句,互助释疑。(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五、教师补遗(一)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1.“吾欲入劳军〞中的“欲〞如何翻译?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翻译为“于是〞还是“才〞比拟好?3.“军中不得驱驰〞中的“不得〞如何翻译?(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1.“欲〞这里常翻译为“想〞或“要〞,皆属同一义项。但翻译成“想〞比翻译成“要〞更为合理。就语境来看,文帝是尊重与配合周亚夫的,翻译为“要〞那么稍显强势了。2.“乃〞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可见用“才〞方能贴合此语境。3.“得〞可翻译为“能够〞、“可以〞等,表示情况允许。但结合语境,“将军约〞和“军中〞皆在强调这里是军营,军营有军营的规矩,规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译成“不准〞远比“不能够〞更能彰显军令的权威。(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与深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权说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师基于自身认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会高于学生,故而能引领学生看到更远。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考究,并为下一课时人物形象的把握张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其语境意识。)六、字词梳理(一)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课词语并记忆。1.字形生僻的词语(注音)2.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释义)3.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二)教师总结明确:字形生僻的词语:棘(jí)、彀(gòu)、曩(nǎng)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军(驻军)、劳(慰问)、居(经过)、之(到)、固(一定)、且(将要)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无何(不久)、揖(拱手行礼)(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七、板书设计欲:想乃:才不得:不准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模板2【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2、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以下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四、布置作业1、复习、稳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2、参照课后练习感知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整体感知1、逐段朗读课文,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2、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前面都是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那么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开展的观点看待问题。4、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比照。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开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比照色彩,而且具有挖苦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6、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兴旺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7、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三、课堂小结我们常说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防止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必将一事无成。四、布置作业1、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3、预习《诗经》两首。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模板3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相关的文学常识。2、通过反复诵文章,培养文言语感。3、初步感知,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大丈夫〞。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大丈夫〞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人就此话题进行了讨论。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子“什么是大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大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里的人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生自由答复观点和想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心中对于“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板书:富贵不能__)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二、审题辨体理解文章的标题《富贵不能__》确定文章的体裁:富:富裕贵:显贵,禄位高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__: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自己的言语举止过分,超越常理。另一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而行正。题解:由题目我们可以明确孟子的观点和立场。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三、了解作者(PPT展示)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子》的介绍)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子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四、读文识字1.快速浏览,自由朗读(整体通读文章,划分停顿,注意字音)2.教师范读,学生自我纠正读音、停顿(强调“冠〞和“女〞的读音)3.自由朗读一遍,初步感知文章五、理解内容1.学生分小组研读翻译整篇文章参考书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可以联系上下文,借助小组内组长和其他组员的帮助。2.各组之间沟通交流本组不理解的内容3.四个小组分别翻译一小段话,展示成果(教师引导补充个别知识点以及个别字的翻译)六、探求中心按照文章的翻译顺序1.为什么公孙衍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大的威力呢?因为他们是纵横家,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注意:“安居〞的翻译教师补充:纵横家:看课下注释给到我们是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是:纵横家,那么什么是纵横家呢?在这里给同学们解释一下,《战国策》中这样形容纵横家:“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纵横家能够在时代里起到“虽一人之力,强于百万之师〞的作用。现在同学来猜想一下,什么是纵横家?(学生自由答复)没错,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进行政治外交的一类人。2、总结第一段景春以张仪、公孙衍等纵横家为例,向孟子请教关于“大丈夫〞的定义和理解。在景春的眼里,像张仪和公孙衍这类纵横家就是所谓的大丈夫,这也是对于纵横家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什么是大丈夫?3、再读第一段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是〞的翻译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中“顺〞的翻译,以及什么是“妾妇之道〞?古代女子有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妾妇之道〞的表现是什么?顺从,在这里孟子用“妾妇之道〞来比喻什么?比喻纵横家的行为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也应该顺从,但顺从的原那么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也应该是这样的,“和而不同〞。那么这里面的“妾妇之道〞的本质是指在权、利面前无原那么的行为,如张仪等人,知识顺从秦王的意,就好似以前的太监,婢女之类的,一味顺从,没有原那么。那么这里,孟子对于公孙衍和张仪这样的纵横家是持什么态度的?(挖苦、深恶痛绝)6、接下来,孟子就对“大丈夫〞展开了论述,论述了称的上“大丈夫〞的人具备的条件?注意:“得〞和“志〞的翻译,以及使动用法的翻译大丈夫应该拥有“仁、义、礼〞要有“得志和不得志〞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做到“富贵不能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比拟一下:“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8、再读文章,体会孟子的观点七、布置作业这是一篇议论文,课下小组用议论文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结构,找出孟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小组互助学习,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从议论文角度分析文章结构,找出孟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学习重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学习难点: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所学内容:大丈夫之道二、理清思路:1.景春认为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文章第一自然段用景春的话提出论题(论点),为下文孟子的辩驳树靶子2.接下来孟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问:这哪算是大丈夫呢?此语振聋发聩,直接说明态度驳斥对方3.孟子否认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往上爬,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其行为不合道义,哪里谈得上大丈夫?4.孟子在阐述“妾妇之道〞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举例、类比、反面论证5.孟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比照论证三、教师总结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__——关羽、文天祥。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2.“大丈夫〞就我们现在而言,可以翻译成顶天立地的人。现在的社会环境不一样,不是说大丈夫就只要求男生。虽然我们都性格不同,但正确的事,也就是“大道〞是一样的。3.主旨“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做正确的事,起到引领别人的作用。不要急躁,做人要这样做,要时刻提醒自己。四、读读背背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模板4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的重要地位。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地说明语言。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3、品味文章的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一、激趣导入(图片欣赏)二、资料简介1、《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简介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八十幅,由国内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文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引领我们体验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底蕴。2、张择端简介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3、《清明上河图》简介《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面,描绘了运载东南粮米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作品气势恢弘,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有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无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珍贵历史资料。三、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可分为三局部:1.由宋朝城市的开展繁荣,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1)2.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背景,照应课题——梦回繁华。(2—4)3.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5)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题目解读:“梦回繁华〞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梦回〞,指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形容地方经济的兴旺。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从三个方面介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3.《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北宋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五、精读课文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2、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3、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4、第3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5、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义?(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丧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六、合作探究1、课文想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虹桥,略写了其它内容。详写画作内容表达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内容是画作的核心;详写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能突出《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历史地位……这样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文章中心和重点突出,使读者很容易就学到知识,了解事物。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法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举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幅。列数字: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引用: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桥上照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打比方:结构精美,宛如飞虹3、品味语言再读课文,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数字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语言典雅生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说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七、课堂小结: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宁夏银川六中中考数学二模试卷(含部分答案)
- 2025-2026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高新一中九年级(上)收心考数学试卷(含部分答案)
- 咖啡理论知识题库及答案
- 国企考试财会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项目建议书
- 抗击八国联军优教课件
- 2025年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及零部件项目发展计划
- 扶贫知识两熟悉专题培训课件
- 2025年许职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中铝炭素考试试卷及答案
- 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主题班会课件
- 实验小学“五大行动”实验校建设方案
- 医院麻醉科诊疗规范
- 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 TCANSI262022电动船舶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电性能试验方法
- 大一新生班助培训
- 2025秋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Unit 1 Happy Holiday (第1课时) Section A 1a- 1d
- 网络运营培训课件
- 单轨吊验收标准(柴油和锂电)
- 汽修进出厂管理制度
- I型呼吸衰竭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