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1页
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2页
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3页
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4页
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公元前 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4.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6.儒家经典着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 .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一思潮表述诞生化的主流秋七月,诏赐寒者衣。阴阳不和,一思潮表述诞生化的主流秋七月,诏赐寒者衣。阴阳不和,A.墨家思想B.孟子性善论C.道家思想D. 夫人感应学说TOC\o"1-5"\h\z.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 .儒学地位显着提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C.万物本原D.抗衡佛老.“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王守仁(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③否定孔子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18.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A,成为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理论来源C.扭转了明清时期不切实际的学风1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着作时说,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18.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A,成为理学和心学的主要理论来源C.扭转了明清时期不切实际的学风19.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学者的着作时说,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2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这一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统治地位“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朱熹的《四书集注》.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谈谈孔孟不问……不习六艺之文,“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21.某论文列出了一下主要参考书目:李威熊《中因经学发展史论》、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该论文研究的对象最可能是【】A.王阳明的《知行录》 B.李贽的《焚书》C.王夫之的《周易外传》 D.魏源的《海国图志》22.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 .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23.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①“仁”的学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24.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D.东亚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二、非选择题(52分)25.(7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材料二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材料三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材料二中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不同之处。(2分)(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麦迪逊和荀子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性的看法和治理国家、规范社会的见解。 (3分)(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颜渊》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 ?董仲舒传》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卷18材料四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茶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 ?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2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 (3分)(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 ?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4)据材料四概括“良知”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4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认识。 (3分)(13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5分)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 ?答张敬夫》(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5分)(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6分)材料二阅读案例,回答问题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2分)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 ?董仲舒传》(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 (2分)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2分)参考答案、选择题123456789101112ABBCBDBBDDD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CBBBABCDCBAD二、非选择题(1)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统治者应该推行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统治者应该礼法并重。(2)同:都认为人性有追求个人私利的一面;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约束、引导。(3)认识:人性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追求私利(自私)一面;通过教化宏扬善良、人道,使人向善;通过法制去恶从善,保护公众利益。(1)仁;克己复礼。(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⑶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