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讲法律价值_第1页
第二十讲法律价值_第2页
第二十讲法律价值_第3页
第二十讲法律价值_第4页
第二十讲法律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讲法律(fǎlǜ)价值第一页,共八十七页。第二章法律(fǎlǜ)与秩序第二页,共八十七页。课前提示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掌握:法律秩序的含义、根本特征以及法律的秩序价值;法律秩序相对于传统社会秩序的优缺点理解法律在建立和维护现代(xiàndài)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三页,共八十七页。第二节法律(fǎlǜ)秩序第一节秩序(zhìxù)与社会秩序(zhìxù)第三节法律的秩序(zhìxù)价值第四页,共八十七页。在汉语中,秩序,由“秩〞和“序〞组合而成。和英文的order一样,都有“次序、常规〞的含义。许慎?说文解字(shuōwénjiězì)?:“秩,积也〞,段玉裁注释为:“积之,必有次叙,成文理,是曰秩。〞进一步引申为“常规、常度〞。。〞“序〞为“叙〞的假借字。?说文解字(shuōwénjiězì)?:“叙,次弟也。〞从静态上来看,秩序是指人或物处于一定的位置,有条理、有规如此、不紊乱,从而表现出结构的恒定性和一致性,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动态而言,秩序是指事物在开展变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反复性和可预测性。第一节秩序(zhìxù)与社会秩序(zhìxù)第五页,共八十七页。社会秩序具有如下一般的共同特征:〔1〕社会性,即反映人与人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的行为;〔2〕稳定性,即意味着某种状态的持续存在;〔3〕可预测性,人们能够事先知道或者估计(gūjì)到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开展变化;〔4〕功能性,即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得以存在和开展的根底和前提。第六页,共八十七页。社会秩序演化过程:从宗教秩序到道德秩序再到法律秩序:宗教秩序:在原始社会,甚至在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宗教都是维持社会秩序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比方在犹太人那里,在摩西十诫中,宗教、道德和法律的命令和规如此是不分(bùfēn)的,都以宗教命令的形式而规定下来。阿拉伯人、埃及人和印度人那里,也是如此。第七页,共八十七页。道德秩序:随着社会和国家的别离,国家公共政治生活的出现,此前以畏惧和虔敬为特点的宗教的手段就再也不能够充分地维持社会生活的秩序。道德开始取代宗教,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秩序的中心国家就是一个以实现德行为目标的伦理〔或者道德〕共同体。道德构成标准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布连克在?清代法律制度?一书中指出,宗族、行会、邻里(línlǐ)类似国家法院的下级法院,宗族主要在继承、收养、祭祖方面;行会主要在买卖方面;乡党邻里(línlǐ)主要在土地、赁卖契约方面发挥制约、调控冲突的功能.首先考虑的乃是“情〞,其次是“礼〞,然后是“理〞,最后才诉诸“法〞.第八页,共八十七页。法律秩序:在近代,法律逐步取代宗教、道德成为维护社会秩序(shèhuìzhìxù)的最重要手段。昂格尔认为:一是在一个社会中首先要有多元利益集团存在,这是法律秩序得以形成的社会根底;二是要有一种超出于实证法之上的更高的普遍的或者神圣的法律,即自然法,用以论证或者批判国家制定的实证法,这是法律秩序形成的理论上的根底。第九页,共八十七页。第十页,共八十七页。一、法律秩序的含义观点一:将法律秩序等同于法律制度或者法律体系。观点二:法律秩序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法律标准或者法律体系,而是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在这种意义上,法律秩序也就等同于法治秩序。我们认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是良好的法律秩序的根本前提;而只有这种法律体系能够在现实中切实(qièshí)实现,主宰整个社会生活,才能谈得上健全的法律秩序;因而对于一个具有良好法律秩序的社会来说,法律标准及其实现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标准与事实的结合。第二节法律(fǎlǜ)秩序第十一页,共八十七页。二、法律秩序的根本特征〔一〕实在性法律是由国家政府机关制定、公布的成文规如此。康德指出法律和道德的本质区别在于,道德法如此基于个人的内在立法,而法律如此是一种外在的立法,是由一个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规如此的这种实在性,使得(shǐde)法律具有了客观的、确定的形式,摆脱了主观任意性;并且使人的行为“有法可依〞,奠定了法律秩序的根底第十二页,共八十七页。〔二〕强制性宗教秩序的维持依靠的是由外在的神秘力量所唤起的人的内心的恐惧之感;道德秩序凭借道德主体所具有的道德意识或者对德行自身的尊重。两者都诉诸于主体的内心,因而它们都只是主观的,不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而法律(fǎlǜ)如此除了诉诸个人对于法律(fǎlǜ)的意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有专门的国家机构予以强制执行,以保证法律(fǎlǜ)秩序的切实实现。第十三页,共八十七页。〔三〕普遍性法律秩序的普遍性包含了“立法的普遍性〞和“判决的一致性〞两个(liǎnɡɡè)方面法律秩序的普遍性,一方面,是对于独断的、任意的或者专制的权力的限制法律秩序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的,法律的普遍性是其强制性的内在根据,而强制性如此保证了法律的普遍性的必然实现。第十四页,共八十七页。〔四〕自治性实体内容的自治性指法律规如此不仅远离(yuǎnlí)支配人与上帝关系的戒律,并且远离(yuǎnlí)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关系的宗教认识,法律完全建立在人的自主的理性的根底上。法律机构的自治性意指着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别离,法律的运用要独立于行政与立法以外。法律方法的自治性,指的是法律推理自身具有一套不同于科学解释以及政治、经济、伦理论证的方法。法律职业的自治性。一个专业化的法律职业团体,控制着法律规如此,占据法律机构,进展法律实践。第十五页,共八十七页。一、法律是社会内在规律(guīlǜ)的表现和表达二、法律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建立和维持社会政治秩序维护权力运行秩序建立和维持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第三节法律(fǎlǜ)的秩序价值第十六页,共八十七页。第三章法律(fǎlǜ)与自由第十七页,共八十七页。课前提示自由是法哲学上重要的范畴之一要求熟知法律与自由关系的经典(jīngdiǎn)论述重点掌握法律与自由的辨证关系深刻领悟自由作为法律价值的意义第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第二节法律的自由(zìyóu)价值第一节自由的哲学(zhéxué)含义与法学含义第三节法律对自由(zìyóu)的限制第十九页,共八十七页。一、自由的词源在古拉丁语中,“自由〞(Liberta)一词的含义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由〞与“解放〞同义。英语中的Liberty即源自拉丁文,出现于14世纪。而Freedom如此在12世纪之前就已形成,同样包含着不受任何羁束地自然(zìrán)生活和获得解放等意思。所谓自由,是指对于政治统治者的暴虐的防御。〔密尔语〕在西方,最初意义上的自由,主要是指自主、自立、摆脱强制,意味着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和人格上的独立。第一节自由(zìyóu)的哲学含义与法学含义第二十页,共八十七页。二、哲学上的自由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自由的概念与必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所谓自由即主体的认识和实践与客观必然性的统一(tǒngyī)。2.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自由乃是意志的规定性。意志的自发性或者任意,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一种本能式或者动物性的自由,这里真正而言,意志还没有到达对于其自身的意识,因而与其说任意是一种自由,还不如说是不自由。3.从美学与生存论的角度来看,自由本质上是一种对自由的感受和体验,自由就是自由感。第二十一页,共八十七页。三、法律自由所谓法律自由,就是指一定国家的公民或社会团体在国家权力所允许的范围内进展活动的能力,是受到法律约束并得到法律保障的,按照自己意志进展活动的权利。1.法律自由受到国家法律的保障。2.法律对自由的规定是通过公利的形式进展的。〔现代人希望(xīwàng)每个人享有自己的权利,每个人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开展其才智〕3.法律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这是因为在所有能够承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第二十二页,共八十七页。一、“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正如孔多塞所言,古代人没有个人自由的概念。可以这样说,人仅仅是机器,它的齿轮与传动装置由法律来规制。自由是法律的进化根底和根本构成因素,是法必须和必然追求的根本目标。——法律应当是“自由的法〞,是自由的准如此、依据和保证;——法律标准只能是为了(wèile)确认和保障自由而制定,法律权利和义务也是为了(wèile)实现自由而设定,法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wèile)自由。——简而言之,法律以自由为前提和目的,同时必须通过法律实现自由。第二节法律的自由(zìyóu)价值第二十三页,共八十七页。二、通过法律实现自由亚里士多德说:“法律不应该被看作〔与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1.法律把自由意志转化为法定的自由权利。2.法律确定各种自由权利的范围,实现对公民的自由的限制和保护(bǎohù)。3.法律为公民的自由提供条件和时机,增加自由选择的效能。第二十四页,共八十七页。三、西方近代自由主义的两个根本不同的路向英国传统(chuántǒng)——经验的且非系统的自由理论传统(chuántǒng)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休谟、亚当·斯密、亚当·福格森以及埃德蒙·伯克等自生自发的秩序以及强制的不存在乃是自由的本质。自由的法律就其本质而言并不是人为的刻意设计或者构建的产物,而是有机的缓慢进化的、因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开展的结果。制度的起源并不出于理性的设计,而是人的行为相互调适、相互作用并且积淀而成的,即使是那些最为复杂、外表上看起来是出于人为设计的各种制度,实际上也并不是人为设计或者政治智慧的产物。第二十五页,共八十七页。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自由的法律制度或者法律秩序并不是某个或者某些天才的人物〔立法者〕人为立法的结果,相反,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的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参与(cānyù)了造法的运动第二十六页,共八十七页。一、法律限制自由的根据(一)“伤害原如此〞:又称为“密尔原如此〞要使强迫成为正当,必须是所要对他加以吓阻的那宗行为将会对他人产生祸害。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shèjí)他人的那局部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shèjí)本人的那局部,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如此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第三节法律对自由(zìyóu)的限制李银河的“性学三原如此〞,在她看来,换偶行为(xíngwéi)是合法的。第二十七页,共八十七页。(二)“父爱主义〞原如此或“亲缘主义〞原如此一个人自愿的行为有时并不是自由的行为,所以,当一个人的行为会使他自己丧失重大利益(lìyì)时,法律可以限制他的自由。禁止自我伤害的法律,即家长式法律强制,是合理的。家长式法律强制,是指强迫一个人促进自我利益(lìyì)或阻止他进展自我伤害,或者说为了被强制者自己的利益(lìyì),而由国家对一个人的自由进展的法律干预。公民是否有拒绝接收义务教育的自由?第二十八页,共八十七页。(三)“冒犯原如此〞其根本思想是法律禁止那些虽不伤害别人但却冒犯别人的行为是合理的。所谓“冒犯行为〞那是指使人愤怒、羞耻、惊恐的淫荡行为或放肆行为。冒犯原如此考察的基点(jīdiǎn)主要也是公众情感。但冒犯原如此适用于刑事制裁领域。对于那些公然侮辱公众的道德信仰、道德情感、社会风气的行为给予刑事制裁是正当的。公民是否有变性的自由?第二十九页,共八十七页。(四)“法律道德主义〞原如此或称“立法伦理主义〞原如此,即主张强制(qiángzhì)实施道德,法律应当限制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而且应当禁止不道德的行为。第三十页,共八十七页。思考(sīkǎo):案例一:2005年9月15日,B市的家庭主妇张某在家中利用计算机ADSL拨号上网,以E话通的方式,使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展"裸聊"被公安机关查获。对于本案,B市S区检察院以聚众淫乱罪向S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qǐsù)。案例二: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5月,Z省L县的无业女子方某在网上从事有偿"裸聊","裸聊"对象普及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电脑上查获的聊天记录就有300多人,网上银行汇款记录1000余次,获利2.4万元。对于本案,Z省L县检察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起诉,L县法院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方某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并处分金5000元。第三十一页,共八十七页。二、法律对自由的合理限制1.法律基于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而限制自由孟德斯鸠:“政治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国家里,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2.法律为了社会及他人的利益而限制自由禁止伤害社会和他人,可以说是所有国家的法律限制自由的内容。3.法律为了行为人自身利益而限制自由运用法律的手段进展引导、控制可能出现的自我伤害的行为,无疑有助于自我利益的实现,并增进其自由。4.法律为了各项自由的协调而限制自由“自由的每一种形式都制约着另一种形式,正像身体的这一局部制约着另一局部一样。只要某一种自由成了问题(wèntí),那么,整个自由都成问题(wèntí)。〞第三十二页,共八十七页。“为什么个人变得越自主,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加严密?〞{涂尔干语}个人必须要在社会的集体道德与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社会控制之下,个人才能获得(huòdé)真正的自由。〔社会优位主义的自由定义〕他乡遇故知:故知使“你〞的社会性呈现,一种从nobody到somebody第三十三页,共八十七页。第五章法律(fǎlǜ)与正义第三十四页,共八十七页。课前提示本章是必须掌握的内容掌握:重点领会法律与正义的关系,理解(lǐjiě)法律对建构正义社会的重要意义。了解:法学界关于正义问题讨论的根本观点第三十五页,共八十七页。第一节正义(zhèngyì)的含义第二节法律与正义(zhèngyì)的关系第三十六页,共八十七页。一、正义的语义在汉语里,正义即公正的道理,与公平、公正、正直、正当等相联。在西方语言中,“正义〞一词源(cíyuán)出于拉丁语justitia,由拉丁语中“jus〞演化而来。“jus〞是个多意词,有公正、公平、正直、法、权利等多种含义。法文中的“droit〞、德文中的“recht〞、意大利文中的“diritto〞等,都兼有正义、法、权利的含义。在英文中,justice一词,具有正义、正当、公平、公正等意思。第一节正义(zhèngyì)的含义第三十七页,共八十七页。二、正义论〔一〕以是否成认正义存在为标准可概括为:客观正义论与主观正义论客观正义论客观正义论成认世界本身(běnshēn)存在某种客观正义标准。例如芝诺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代表理性和正义。在阿奎那看来,服从上帝的永恒意志就是正义的。第三十八页,共八十七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一切事物都包含数量关系,因此数的定分和均等即正义。用自然数来象征无形(wúxíng)事物,如4与9表示正义。第三十九页,共八十七页。主观正义论强调正义要由主观价值来判断,完全由各自的生活欲望与生活要求(yāoqiú)来判定,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古希腊智者派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政治美德包括正义、理性法律都属于人为尺度的事物。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其标准是历史的、变化的、多元的和相对的,是无法“科学认识〞的。第四十页,共八十七页。认为世间万物变动不居,人的正当行为也是没有明确标准的,法只能是权力(quánlì)的象征,无所谓正义与否。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第四十一页,共八十七页。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无所谓客观规定性,一切均依个人立场而转移。高尔吉亚提出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3.即使可以认识也无法(wúfǎ)表达。否认真理和正义有任何的客观标准。第四十二页,共八十七页。〔二〕根据正义的来源不同可分为神学正义论理性正义论标准(biāozhǔn)正义论形式正义论社会正义论第四十三页,共八十七页。神学正义(zhèngyì)论

强调正义的标准是超经验、超历史的永恒的完美的上帝的意志。Eternallaw-God’srationalguidanceofallcreatures.Naturallaw–participationofrationalcreaturesintheeternallawthroughtheoperationofreason.Divinelaw–thatpartoflawmanifestedthroughrevelationsintheChristianscriptures.Humanlaw–derivedfrombothdivinelawandnaturallaw.Thislawmaybevariableinaccordancewiththetimeandcircumstancesinwhichitisformulated,butitsessenceistobejust.第四十四页,共八十七页。理性(lǐxìng)正义论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原如此,它与智慧、勇敢和节制一起构成了理想(lǐxiǎng)国家的四种美德。但正义同时意味着通过各种德行的联合和和谐作用而形成国家的整体秩序。第四十五页,共八十七页。亚里士多德:Naturaljustice〔自然(zìrán)正义〕iscommontoallhumanity,akindof‘stateofgoodness’.Conventionaljustice〔约定正义〕variesfromstatetostate,forparticulacommunities.第四十六页,共八十七页。标准正义论强调法律标准就是正义的栖身地,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奥斯丁认为宇宙中有两种法如此:一是自然规律(zìránuīlǜ);二是人为法如此法应当是统治者的命令,而正义就存在于这些命令中。凯尔森〔HansKelsen〕实在法既不保卫什么正义,也不谴责什么不正义。如果一定要谈正义,那就是指将一般规如此实际应用到应该适用的一切场合,也就是“合法性〞。“只有在合法性的意义上,正义的概念(gàiniàn)才能进入法律的科学中〞。第四十七页,共八十七页。形式正义论佩雷尔曼认为,所有关于正义的争论在于人们都试图为具体正义下结论,所以就纠缠于各种具体正义的细节上。对每个人来说,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形式正义,笼统地说,就是抽掉了正义的实质(shízhì)内容,要求不管人们出自何种目的,不管在何种场合,都要以同一方式待人,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同等待人。正义就是给予人——从某一特殊观点看来是平等的人,即属于同一“根本范畴〞的人同样的待遇。第四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社会正义论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根本结构,或者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根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huàfēn)的方式。〞第四十九页,共八十七页。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根本原如此第一,“最大的均等自由原如此〞,即每个人都应平等地享有根本的自由,包括政治、言论、集会、良心、思想、人身、占有个人财产、不受专横地逮捕与剥夺财产的自由;第二,“差异原如此〞,确立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时,应当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应当对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有利,而且(érqiě)所有的社会地位和官职对一切人开放或提供平等的时机。第五十页,共八十七页。罗尔斯的正义准如此更倾向于形式上的,如1.法律规定或法治要求的应当的行为是能够行为的准如此;2.类似情况(qíngkuàng)类似处理的准如此;3.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准如此;4.规定自然正义观的准如此。第五十一页,共八十七页。三、正义的划分〔一〕分配正义与平均正义分配正义是指根据(gēnjù)每个人的实际活动来分配权力和荣誉。平均正义如此指对任何人都同样对待,平均分配权利。〔二〕个人正义和制度正义个人正义即在制度本身正义及个人已承受这一制度所安排的利益时,个人应尽的责任。制度正义即社会根本结构的正义。社会根本结构构成了个人和团体的行为发生的环境条件。制度正义是个人行为正义与否的尺度。第五十二页,共八十七页。〔三〕形式正义和具体正义形式正义就是一种抽象正义,它不管制度是否正义,只关心制度的实现.具体正义是指根据每个人特点对待每个人.〔四〕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是通过对实体权利与义务的安排,使人们都能发挥(fāhuī)自己的才能,享有自由权利。〔每个人得到自己该得的〕程序正义是通往实体正义的必要方法和过程,是保证实现制度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措施。第五十三页,共八十七页。1974年,康乃尔大学(dàxué)法理学教授萨默斯发表论文:?对法律程序的评价与改进——关于“程序价值〞的陈辩?首次提出了法律程序的独立价值标准问题。“程序正义〞理念:就是在不否认实质正义或实体正义的价值的同时,强调程序的优先,或者说是以程序为本位。第五十四页,共八十七页。一、法律的正义(zhèngyì)价值1.正义表现为一种法律的价值目标追求正义的实现,是法律的一个理想,而且是首要的和最高的理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与正义观念共存并纠缠在一起的是自然法这个概念.2.正义是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法律原如此,也是衡量法律优劣的尺度和标准.3.正义推动了法律的进化,正义观念的进步能够引起法律的革新.第二节法律与正义(zhèngyì)的关系第五十五页,共八十七页。二、通过法律实现正义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使正义要求标准化、明确化,从而促进和保障权利分配的正义通过法律实施,发挥法律的特殊强制性,惩罚非正义行为,以促进和保障正义的实现通过公正地解决冲突,裁决(cáijué)纠纷,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第五十六页,共八十七页。第六章法律(fǎlǜ)与人权第五十七页,共八十七页。课前提示掌握:人权的根本内涵及其与法律的关系了解:人权思想的历史演进、中国关于人权问题的认识(rènshi)历程。领会:人权保障对于法律开展的重要性。第五十八页,共八十七页。第一节人权思想的历史(lìshǐ)演进第二节人权(rénquán)的含义第三节人权与法律(fǎlǜ)的关系第五十九页,共八十七页。人权(rénquán),最早产生于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思想中。人权(rénquán)作为一项道德原如此被普遍承受,始于中世纪末叶;其权利化、法律化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人权(rénquán)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如此更晚。人权权利化的最初阶段是以少数人特权形式出现的。人权法律化以1215年?大宪章?为代表,该宪章第29条规定:“对于任何自由民,除非经过与其地位一样的人们或国家法律的合法判决,不得予以逮捕、监禁、流放和处死〞。“文艺复兴〞运动奉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以自由、平等为口号的人道主义,以唯心史观为根底的抽象的人性论,这些成为资产阶级人权理论最早的思想渊源。17世纪由资产阶级最早提出的“天赋人权〞观,使人权理论开始走向系统化。第一节人权思想的历史(lìshǐ)演进第六十页,共八十七页。人权的法律化1776年的?弗吉尼亚权利宣言?写道:“一切人生而平等、自由、独立,并享有某些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在他们进入社会状态(zhuàngtài)时,是不能用任何契约对他们的后代加以褫夺和剥夺的;这些权利就是享有生命和自由,取得财产和占有财产的手段,以及对幸福和平安的追求和获得。〞第六十一页,共八十七页。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宣称:“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宣称:“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zìrán)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平安和对抗压迫〞第六十二页,共八十七页。各国宪法都相继(xiāngjì)确认了根本人权并将它作为宪法的一项根本原如此,例如1809年的瑞典宪法、1812年的西班牙宪法、1814年的挪威宪法、1831年的比利时宪法、1849年的丹麦宪法、1850年的普鲁士宪法、1871年的德国境内绝大多数州的宪法和1874年的瑞士宪法第六十三页,共八十七页。人权的国际化1.19世纪,国际人权保障主要限于禁止贩奴和保护战争受害者的权利。2.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四大自由〞是:在世界各地,人人享有言论和写作(xiězuò)的自由;人人享有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人人享有不受饥饿的自由;人人享有无恐惧的自由。“四大自由〞后来被?大西洋宪章?所确认。第六十四页,共八十七页。3.1945年10月生效的?联合国宪章?宣布:“决心要保全后世以免再遭我们这一代人类两度身历的惨不堪言的战祸,重申对于根本(gēnběn)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和大小国平等权利的信念。〞4.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发表了?世界人权宣言?,宣布:“所有的人均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方面处于平等地位。〞第六十五页,共八十七页。5.1977年召开的第3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关于(guānyú)人权新概念的决议案?,强调国家主权、民族自决权、开展权是根本人权。6.1981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的?非洲人权与民族权宪章?如此首次确认了开展权7.1993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人权大会再次确认:开展权是一项集体人权,也是一项个人人权,它和生存权一样,是最重要的根本人权。第六十六页,共八十七页。〔一〕人权释义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权〞概念的是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1265—1321)?论世界帝国?:“帝国的基石如此是人权〞;“帝国也不能做任何违反人权的事。帝国消灭自己也是一种违反人权的行为,因此(yīncǐ)帝国无权消灭自己。……消灭帝国是违反人权的。〞第二节人权(rénquán)的含义第六十七页,共八十七页。人权概念人权,就是指基于人的本性,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基于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开展(kāizhǎn),人的个体或群体为了自身的自由生存、自由活动、自由开展(kāizhǎn)以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必须平等具有的权利。第六十八页,共八十七页。1.人权的主体:自然人的外延比“公民〞、“人民(rénmín)〞广泛。人权从其本来的意义上讲,就是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权利。享受这些权利,不需要特别的资格,但凡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上的“人〞,都应有相应的人权。2.人权的客体:人为了在自然界和社会生存、活动和开展所必需的诸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tiáojiàn),即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和利益。第六十九页,共八十七页。3.人权的要素:自由是人权的内容要素,平等是人权的形式要素。人权即意味着人的生存、活动(huódòng)和开展的充分自由,而自由并非恣意横行,乃是指人的生存、活动(huódòng)和开展的广阔的空间。4.人权的本原:人权在本原上具有历史性。人权存在和开展的内因(nèiyīn)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质;外因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第七十页,共八十七页。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文化开展;人权不是天赋的,也不是理性的产物,而是历史地产生的,最终是由一定的物质(wùzhì)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第七十一页,共八十七页。汉译“天赋人权〞一词,存在不当之处汉语出版物通常将“naturalrights〞译为“天赋人权〞。这是不妥的。因为“天赋人权〞复原为英文,就成了“naturalandhumanrights〞,显系重复。因此,只可以写成“天赋权利〞,因为在自然法学者那里,天赋权利与人权其实是相通的。但将“naturalrights〞译成“天赋权利〞,也不尽妥当。因为“天〞在汉语里含义复杂,易于(yìyú)引起误解。“naturalrights〞以译为“本性权利〞或“自然权利〞为宜。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天赋权利〞一词必须废弃。鉴于“天〞字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里意蕴颇丰,倘假设严格界定,继续使用它,也不无积极意义。第七十二页,共八十七页。第七十三页,共八十七页。〔二〕人权的层次与分期1.人权内涵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有(yīnɡyǒu)权利;第二个层次:法律权利;第三个层次:实有权利。第七十四页,共八十七页。2.“三代人权〞理论:第一代人权理论依托1789年法国大革命;核心是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根底的公民和政治权利;第一代人权的特点是强调人权的自由性、消极性,即保护公民自由免遭国家专横行为之害,因此要求(yāoqiú)限制国家权力。第二代人权理论依托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其核心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特点是强调人权的平等性、积极性,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动保障公民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第三代人权理论依托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运动;其核心是民族自决权、开展权;要求通过国际合作维护和平,促进开展。第七十五页,共八十七页。〔一〕人权与法律的一般关系1.人权是法律的源泉科学开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各项具体权利受到尊重、得到保障,就自然是法律的目的。随着社会开展、科技进步、人类对环境和本身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一些需要用法律去调整的关系就会大量涌现,而已经(yǐjing)有法律调整的关系也在变化,所以人权又是法律开展的源泉。第三节人权与法律(fǎlǜ)的关系第七十六页,共八十七页。2.人权可以作为判断法律善恶的标准以强调尊重人、关心人为内容的人权精神,表达了人类相互之间的深刻认同。它不仅是作为一种概念,而且是作为一种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而存在。它象一把尺子,标出了人类生活的文明程度及未来应当到达的文明指标。人权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目的(mùdì),也是现代进步文明法律的目的(mùdì),它构成了法律的人道主义根底。人们可以根据人权的精神来判断法律的善与恶。第七十七页,共八十七页。3.法律是人权的表现和保障无法律即无文明;无法律也无人权可谈。人权和法律不可别离。人权的实现要靠法律确实认和保护(bǎohù)没有法律对人权确实认、宣布和保护,人权要么只是停留在道德权利的应有状态,要么经常面临受侵害的危险而无法救济第七十八页,共八十七页。人权的法律保护的优势第一,它设定了人权保护的一般标准,从而(cóngér)防止了其他保护〔如政策〕手段的随机性和相互冲突的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