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_第1页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_第2页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电影《活着》的审美摘要:电影《活着》通过对深刻的思想意蕴、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本文对张艺谋影视作品《活着》从审美内容和电影画面、色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关键词:活着 电影画面电影色彩引言电影《活着》是张艺谋导演的代表作品之一。《活着》之所以能够引起观众的心理接受,这无疑和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性有关,其深刻的思想主题、深沉凝重的画面、与思想意蕴相配合的色彩以及低沉悲凉的音乐都给这部电影带来了强烈的艺术力量。审美属于人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价值是客观事物所具备的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的实践价值和精神意义。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表现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视觉形式,是人们对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画面、声音等等都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处理后最后重新表现出来。动画画面与音乐作为一种模拟自然的工具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和自然界相同的视觉属性,同样使用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加工制作的过程,在电影视觉产生的过程和结果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本质是完全相同的。而不同的是它本身的产生已经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总结上升后的产物,但在电影画面的制作中人们更加渴望得到经过艺术加工的真实。所谓艺术加工的真实就是要完全符合人类审美经验并且在人类已有的视觉经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真实,基于这样的状态之下,动画画面与音乐对电影视觉审美方面的指导暂时只能到达一定程度,但是即使这样的状态也已经制造了无数的视觉神话。电影画面的逼真性张艺谋对于影片的画面和色彩特别重视。中国电影审美观念根源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与批判,美来自生活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坚实传统电影在其艺术形象的直观下,之所以能使受众获得深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满足,正是因为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高度逼真性。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决定了受众在电影艺术的世界中,几乎可以同样经历生命意志的考验,经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感受到的各种生命历程和生命体验,而且还能经历和享受在现实的生命行为中不可能实现的,精神世界所期盼所想象的任何生命行为和生命盼望。然而,能带来这一切真切的生命体验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种类不同的审美特性:高度的逼真性。在《活着》中,记录的是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是成为了过去、一去不复返的各种事件。故事被放在了明确的历史背景下,偶然的故事有着必然的悲剧性背景,所有人物的死亡都变成了具有社会性的非正常死亡,死亡的原因皆出于历史必然:在老爷子死亡的段落中,张艺谋花了浓重的笔墨描绘纨垮子弟的胡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旧身份的必然沦落。福贵得知母亲去世,在小说中是说“我站在门口脑袋一垂,眼泪便刷刷地流了出来”,张艺谋却硬是将母亲的去世与时代联系在了一起“说起来那天,我和春生正给解放军唱戏呢”、“多亏政府照顾,把老娘给入土了”。有庆的死与“大跃进”“大炼钢铁”直接相关,区长开车是为了来学校检查炼钢,有庆去学校是因为要炼钢铁,而福贵坚持让有庆去学校是因为“大炼钢铁是全民动员,咱可不能落后啊”。凤霞的死则归结于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占领了医院,医生都被拉出去批斗了,在心高气盛年轻的红卫兵没有经验的接生中,凤霞的生命被耽误掉了。这样一来,一系列人的死亡都有了社会——历史的原因。因为时代特定,福贵一家曲折而又平凡的一生就完全变成映射中国几十年苦难而又荒诞历史的工具。这段历史过去了,张艺谋想通过电影表达的就是他对这段逝去历史的反思。那么张艺谋对真实的定义便为再现现实,着力在影片中再现这段过去的历史,即追求所谓“事像”的真实。但是电影中要跨越的历史长度非常大,而电影的时间有限,他不可能深入和穷尽,所以为了让浓缩了的历史看上去逼真,张艺谋将历史简单化,抽出了历史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一一加以表现。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度下,影片中加入了许多小说中没有的人为痕迹很浓的象征造型,来体现一个特定的时代。比如每个段落开始时收音机里的广播内容、每个时代片中人物的衣着和行为特色、战争场面中庞大的共产党军队与三两个国军之间反差巨大的不平衡构图、大跃进火红色的色彩、文化大革命中巨大的毛主席头像……张艺谋找到了历史中可能存在过的元素,将它们放大后注入到他的影片中,从而完成他对“事像”真实的构筑。《活着》的色彩有色电影的出现,色彩便开始作为一种元素、手段与风格进入了银幕的世界。色彩首先增强了电影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色彩也是表现人物、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段。色彩在电影中的运用,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丰富了电影的艺术风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色彩变成了无可取代的电影艺术语言,既传递情感,又表现思想;既烘托气氛,又体现风格。电影的构图、光线、色彩等基本元素和手法都和绘画、雕塑相近,影像的语言系统在形成时继承了美术的大量经验,这就造成了电影和美术在视觉艺术符号方面密切而深入的关系,这种联系在色彩中体现得很明显,使电影更加贴近自然。同时作为电影观赏语言最外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色彩成就了中外电影人的梦想,激发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对电影的叙事、造型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色彩的运用与心理和文化结合,成为自由的创作元素,从而更合乎艺术创作的规律。《活着》中的主体色彩有三种:黄、红、灰蓝。毋庸置疑,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偏爱色彩、钟爱大色块儿的应用,尤其偏爱红色。在本部电影中,亦有所体现。贯穿于整部影片中的红色,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基调演职人员的介绍采用蓝字,而《片名》选用大红字体,片名几乎强行闯进人们的视线,铺张的红色跃入眼帘,导演红色映象征服的场面。赌场中浮现的红色不限于福贵的账目,形形色色的大红灯笼、红色的蜡烛、骰子、红色的指印……福贵的生活已经被红色填充。黑白照片的出现以及结尾字幕的回归,标志着红色的退场……通过张艺谋的分时叙事,红色在整个影片中是语意独特,寓意相关的重要手段。影片中的红色成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影片的前部,红色作为共产主义政权到来之前的过渡和先兆。很多事物都穿插着红色的象素,赌场,人物的服饰,皮影,一切集中到不可避免的政权。影片的结尾,红色的退场,最后归于那幅家庭的照片,寓意贯穿前后。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调动美学的因素营造红色的氛围,意味深长。从开始的到结束时的字幕,耐人寻味。而当福贵的女儿在医院因难产而死去的场面,整个色调又是灰蓝色的,这种色调有一种凄怆和悲凉的一位在里面,和故事情节氛围紧密联系,很好的衬托了家珍、福贵的心情以及他们的悲剧命运,与人物心理相契合,同时也与观众的审美心理相契合。电影《活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