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读后感_第1页
屈原列传读后感_第2页
屈原列传读后感_第3页
屈原列传读后感_第4页
屈原列传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屈原列传读后感屈原列传读后感1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部名篇。司马迁以简约的笔法,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太史公的笔下,窥见屈原对楚国的一片热忱之心。

屈原的个人能力极强,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委以“造为宪令”的重任,在国内是参与谋政定略的肱骨之臣,对外俨然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优秀外交官。能力强的人固然引人瞩目,然而也容易成为被诋毁,被攻击的目标。于是,屈原被谗臣上官大夫(上官靳尚)锁定了,上官大夫成为楚国的“倒屈急先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响亮口号,可事实上呢?人言岂敢不足畏?这把杀人不眨眼的软刀子到了上官大夫的手里,便成了构陷屈原的锋利锐器!而且,屈原和楚怀王的君臣之谊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这样才给了上官大夫进谗言的机会。君王知道臣下比自己能力强,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上官大夫的谗言只是一个借口,屈原则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天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读《离骚》节选的一段“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从诗句中可以窥见屈原对楚国朝政被奸佞小人把持时的愤懑心情。但屈原只所以伟大,他心下念念不忘的不仅仅只有怀王,还有楚国。他打心底希望,楚国可以富强,楚国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楚国的国运长祚,延绵流长,在残酷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

接下来,就轮到秦王和张仪的登场了。如果怀王是昏君的代言人,那么秦王则是一位知人善任,有着雄心壮志,有目标有头脑有手段的雄主形象代言人,而张仪是一位洞悉人性弱点,身负“使楚绝齐”外交任务而来的外交官形象。我很希望张仪可以和屈原做一番这样的对话:

张仪专门拜访屈原:三闾大夫,左徒屈原先生,张仪求见!屈原:你便是秦王派来的细作,张仪?哼!来我楚国,定不安好心!张仪:错!张仪此来,不是为秦,亦不是为楚,是为二字“天下”而来!屈原:呵!秦乃虎狼之国,蛮荒之地,戎狄杂居,怎敢妄谈天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张仪:先生此言差矣!我秦国,虽地处西鄙,但进取之心尤胜当今诸国,先王招贤纳士,便是要积累下一统天下的基础!如今看诸国,有几个君王如我王一般思贤若渴?我诚心希望先生可以去楚就秦,共助秦成大业。如今怀王昏聩无能,谗臣佞子立于左右,先生的才华如何能得到施展?我恳请先生来秦国,不为秦、不为楚,为了了结这纷争的乱世,共谋一大同寰宇!屈原:咄!住口!秦人残忍嗜杀,每过一地,尽是白骨累累,我岂能去楚就秦,助纣为虐?你快走,来人送客!

其实,屈原心下知道,秦国的方法也许是最有效果的,眼下只有用快刀斩乱麻的手段,才能还天下以太平,不过他希望,笑到最后的是他最爱的楚国。现实却让他非常痛苦。楚怀王在执政前期,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为何到后来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郑袖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都说红颜祸水,怀王也栽在了女人的身上,老婆的枕头风吹走了怀王的雄心壮志,也吹走了楚国的大好河山。而屈原呢?竟然被贬斥到了齐国,收拾齐楚断交的烂摊子。屈原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怨言,他回国的时候,还是惦记楚国的大事,忠心耿耿的进言怀王,建议杀掉张仪。怀王在郑袖和上官大夫的孜孜不倦的忽悠下,还是放走了张仪,张仪走远了,后悔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张仪在这里,扮演了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角色。他能够准确把握楚国上至怀王,下至臣子(上官大夫)的弱点,使自己在楚国游刃有余地完成了外交任务,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全身而退。他比屈原更幸运,他有一位真正赏识他的老板,在老板手下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我们的屈原为什么就是这么的死脑筋呢?为什么不能稍稍变通一下呢?

再到后来,等到怀王被秦王软禁,身客死在秦国,顷襄王上台,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之流彻底把持朝政的时候,屈原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于是,我们的屈原,被流放也是自我流放到汨罗江边。他对世界已经失望,他对楚国的未来也是深深的绝望,他的理想、他的信仰在污浊的现实里崩塌。“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他看到了楚国亡国灭家的残酷未来,而楚国的贵族们还没有预见这样的场景,依旧歌舞升平。渔夫向屈原传授了另一种价值观:“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夫肯定了屈原的才华,也告诫屈原,不能拘泥于世事,顺应潮流更符合生存的观念。屈原没有接受渔夫的看法,他心里装的还是楚国,他心里只剩下对楚国的绝望,带着无穷无尽的遗憾,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屈原的世界观是简单的,二元的。但究其投江而去的深层次原因,是屈原看到了楚国被征服的凄惨结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现实,个人的努力阻挡不了历史的滚滚车轮,他的国家,他的人民,都将会沉沦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的沉默下去。这种绝望,非一位爱国主义者,是很难体会到的。时至今日,对于屈原这位诗人,我们要感谢地不仅仅是三天的小长假,而是那澎湃在心中的热忱的爱国之心。

但是,我们要看到屈原的盲目与不足。自戕的方法唤不醒装睡的人。我更希望屈原是一位不拘于时世的智者。始终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既然楚国实现不了他让楚国人民幸福生活、楚国重新强大的理想,那么就去魏国、赵国、秦国!屈原这时的使命,也就不仅仅是让楚国人民脱离乱世的苦海,而是让天下的百姓脱离乱世的苦海。以屈原的能力和才华,在加上秦王的知人善任,那么,就有可能缩短天下统一的时间。

不过那样的话,屈原便不是我们太史公笔下的屈原了。

屈原列传读后感2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列传读后感3

很多年前,香草美人的他怀沙抱石沉入汨罗;很多年后,绕梁不绝的离骚,仍久久回荡在历史的时空中,可抱负满怀的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该走向哪边呢?

我以为,屈原即使再来一次,也会选择同样的道路。

屈原生在楚国,长在楚国,他的心与楚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不能再在朝廷为官,他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时刻刻“心系怀王,眷顾楚国”,即使曾想过“退将复修吾初服”,但也依然难敌“井渫不食”时的心恻,他选择了“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的儒家思想,选择了独立江滨的孤独。

很多人说,屈原应该像贾生一样“知其不可而安之若素”,选择像道一样的生活。也许,江滨的渔父,便是对道看得最清楚不过的人。正如苏东坡一般,朝廷之人将他一贬再贬,可他仍然生活的逍遥自在,南方的蛮荒之地成了他的乐园。破破烂烂的茅草屋他也“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过是一江春水汤汤罢了。中国文人素来就具备的家国情怀,也早已被忘在那富贵温柔乡的京城了吧!再比如陶渊明,举世混浊而其独清,众人皆醉而其独醒,所以他选择了回归田园,早出晚归,清贫到老。但这些,真的是屈原想要的吗?

屈原想要的是一腔的鸿鹄之志,是“君明臣贤,国之幸也”,是满腔的`家国情怀。人这一生,该拼搏时拼搏,在该有的年纪里实现人生的价值,才不枉活过这一遭。历史那端的屈原,也不想看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被敌人的马蹄所践踏吧!

他,就是屈原,就是那个香草美人,那个选择儒学道路的屈原。

屈原列传读后感4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屈原列传》这本书,对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两大挫折。读《屈原列传》的时候,我感觉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大的悲哀。

屈原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的趋势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我总是有一种悲叹,一个真正的跋涉者,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后人们便流传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条河里,撒粽子,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以后的五月初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迎接,战胜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道理一定会使我终身受益的。

屈原列传读后感5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我们不能抵抗的困难会让我们动摇对这个梦想的信念,但是我们就要执着的坚持于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向自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