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近代美术鉴赏研究3300字》_第1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方近代美术鉴赏中的艺术本质摘要:在中国的传统中,总是存在着外向型和内向型的差异。清末民初西方艺术观念传入中国后,其差异性得以延续,独立性得以分离。西方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不断创新,得益于艺术史的转向和其他学科尤其是美术的启发,。随着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不断进步和中西美术比较的不断发展,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美术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分析中西方不同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有利于未来更加透彻地解读中国艺术本质。关键词:美术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本质中国和西方自古以来,由于地域环境、文化信仰、社会背景的不同,在绘画技法、艺术形式、审美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国开始打开国门,吸收借鉴外来先进的文化,以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从我国自身来说,我国的美术主要以笔墨和宣纸为载体,受古代书法的影响,注重线条的表现,以点为主,线面结合,重视气韵和传神,在笔墨的粗细、浓淡、虚实之间传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国水墨画自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得到发展,元代趋于成熟。与西方美术比较起来,水墨画不太受光线的影响,重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遵从作者的创作主观。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技法上湿笔披麻皴,侧锋中锋交互使用,湿披麻与干笔浑然一体,坡峰间近似米点笔法,浓墨山石,淡墨横苔,浓淡交替,若淡若疏,画面明净疏朗,秀润清爽,体现出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与此同时,中国画家也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国画的表现技法,例如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强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将中国画的技法表现加以规范。中国的美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画的画面呈现的是一种恬静、淡泊、含蓄、朴素、柔和的神韵,整体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意境美。西方绘画由于早前受建筑和雕塑的影响,才诞生出平面绘画的形式。西画以油画布和油画颜料为载体,讲究画面的体面、色彩、空间、量感、透视、明暗关系,重视光的变化,表现环境的真实面目,杜绝过分的感情流露。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注重光线的变化,他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的平涂式的轮廓线,该画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方油画几乎看不到笔触,如同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画面比例讲求科学性,重理性,务求真。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和画家,他主张艺术家要以自然为师,要做自然的儿子,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发明了“渐隐法”(用模糊的轮廓与柔和的色彩使一个形状融入另一个形状之中),成功地表现出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作品含蓄,充满哲理思考,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画家运用金字塔构图法绘制而成的。另外,在西方油画中焦点透视学的运用较为广泛,作者姓名比较隐蔽,与中国画的落款大方不同,很难在画面中找到作者明显的签名。西方绘画的构图注重黄金比例的分割,构图主要以S形、正三角形、倒三角形、梯形为主,方法主要用到透视学、明暗法。西方人信仰圣经,大多崇拜基督教,因此画面中也离不开宗教信仰的成分。西方的美学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后来产生了一系列画派和艺术家,为西方美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影响。例如,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1]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画派等都是西方油画画派的重要代表。西方油画家在用色上比较大胆,风格鲜明,具有无与伦比的不可替代性。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性画家,他青年时代在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导下,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画派的绘画艺术,把油画的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进到新的阶段,画中所含的情感饱满而深刻,洋溢着欢欣的情调和旺盛的生命力,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他中年的画风细致,稳健有力,色彩明亮,晚年则笔势豪放,色调单纯而富有变化,在油画技法上对后期欧洲油画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花神》《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就是典型代表。[2]在艺术史研究中,比较中西艺术本质方法与学术发展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方法。因此,从中西学术比较的角度研究和分析中国艺术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中西艺术本质比较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包括不同的艺术视角、不同的哲学基础和不同的研究体系。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艺术本质的比较。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哲学基础,这使得双方有着不同的视角。另外,哲学基础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20世纪初,当时用新的学术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史还处于萌芽阶段。这表明,如果我们从更严格的学术要求的角度来看待现代学术,这种传统的写作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理解,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哲学基础必然有很大的不同。早在中国艺术史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漫长而艰难的阶段时,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史研究理论体系[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科学的一系列系统概念逐渐传入中国,其中较为著名的概念主要有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系统方法、系统理论、系统思想等。而这些制度思想的引入,引起了我国相关工作者对“制度”理论的探索热潮。中国众多系统研究方向之一值得关注,而本研究方向的重点是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系统思想和概念。艺术视角贯穿于艺术行为始终,从而引发造型意识、创造思维等一系列活动。艺术视角的差异主要是指中西方不同的艺术观念所导致的不同类型的艺术视角。西方的艺术观将具体的、偶然的现象固化为永恒的形式,从而实现对上帝和上帝的想象超越。中国将人的情感抽象于偶然的、具体的现象之上,从而充分表达出超越神的境界而进入永恒的自我灵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中国传统的艺术观有两种:外向型的他律观和内向型的自主性观,他律学认为艺术是一种技能或日常生活的手段,是人与外界交流的手段,是实用的和历史的。从汉末到魏晋时期,由于人们意识的觉醒,出现了与他律艺术不同的自主艺术概念,即审美艺术。晚清西方艺术的传入,开始强调艺术本身的审美特征,即美感——艺术超越生命,艺术使人快乐,表达人的品味和个性,超越历史的永恒精神。艺术视角所带来的差异也体现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一直处于一个碎片化的阶段,对于研究方法的验证和探索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4]尽管研究方法不断发展,但相对较为落后,然而,它相对落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方国家在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上,不断地剔除虚假,保留真实。因此,这导致了艺术史研究视角的巨大差异。中国传统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艺术史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专业的学科,直到清末民初才被引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按时间顺序排列艺术家的传记形式[5]。在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属于中国史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学者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也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西方艺术史学者用文化演进的逻辑来描述中国传统艺术。或西方风格、心理学、历史语境等方法来解释中国艺术;或西方新艺术史方法,如符号学、女性主义、结构方法、精神分析、视觉观察等角度来分析中国艺术史。尽管仍有争论的余地,但它令人耳目一新。结束语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典型标志。中国艺术史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近年来,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中西艺术本质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将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艺术史,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区别于西方的中国艺术本质内涵产生更多的思考。参考文献[1]李倍雷.艺术学学科性质与中国艺术史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9-20[2]陈池瑜.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