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核舟记教案三篇_第1页
2023年的核舟记教案三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实用的核舟记教案三篇

核舟记教案篇1

【资料先知】

魏学洢生于1566年,卒于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所刻。

当第一个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教学目标】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自主学习】

一、基础字词句A级

1.初读课文扫清拦路虎: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疑问写在下面)

3.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问题探究:B级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

3.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4.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6.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7.怎样表现奇巧、灵怪?

8.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抓住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片段品味】C级

一、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1.这段文字具体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等情况。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这段文字介绍的内容。(不超过12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B.打比方C.作比较D.分类别

3.第2至3句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峨冠guānB.手卷juànC.不属shǔ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绝类弥勒(绝):很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同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这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_____________,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从表达方式看,侧重;以__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语言上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找出通假字,并分别写出本字。

⑴诎右臂支船()通()

⑵左手倚一衡木()通()

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通()

2翻译下面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译文: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4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5核舟雕刻的“苏、黄共阅一手卷”这一画面,表现出了画中人物怎样的神情?

6从什么地方看出船是顺流而下的?

【小结】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左手椅一衡木()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可:高可二黍许——。珠可历历数也——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

4.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作业】

1、背诵2、3、4段

2、课后题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A级

二、基础知识巩固A级

1、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2、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词类活用

卧右膝卧: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

4、一词多义

5、重点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能以径寸之木径寸:

为宫室、器皿、人物为: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象:

尝贻余核舟一贻:

盖大苏泛赤壁云泛: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其两膝相比者比:

佛印绝类弥勒绝:类:

舟尾横卧一楫楫:其人视端容寂端:

其船背稍夷背: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

钩画了了了了:其色墨墨:

其色丹丹:为人五;为窗八为: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

6、特殊句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

7、朗读节奏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参考答案:

一、1.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A、C3.从中间到旁边。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二、1.D2.B3.A4.B5.D6.船头(或舟首)总分描写空间顺序

三、1、2.(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构思的巧妙。5、和谐、专注6、大苏泛赤壁,说明是在泛游赤壁()"

诎右臂支船(诎——“屈”,弯曲。)

左手椅一衡木(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拣”挑选)

约八分有奇(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通“父”,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3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馀数。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成。

中轩敞者为舱——是。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4.其他

篛篷覆之中的“篛”,与“箬”读音相同、意义相同,本文中用“篛”。核舟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

2.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4.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5.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优秀、勤劳、聪明灵巧的。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作者链接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三、读准字音

器皿(mǐn)罔(wǎnɡ)不因势象形

贻(yí)八分有(yòu)奇(jī)

二黍(shǔ)许篛(ruò)篷

髯(rán)石青糁(sǎn)之

不属(zhǔ)诎(qū)

椎(zhuī)髻(jì)舟楫(jí)篆(zhuàn)

四、疏通文意

1.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1)结合课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五、教师点拨

通假字

1.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零头。

2.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3.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

一词多义

1.奇: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2.有: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有。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

3.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②中轩敞者为舱:是。

4.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头,一方,名词。

②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词。

5.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6.之:①径寸之木:助词,的。

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这。

7.其:①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

②其人视端容寂:那。

同义词

1.约——可:大约

2.历历——了了:清清楚楚

3.状——然:……的样子

六、拓展延伸

联系原文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1.找出文中的数词并分析其特点

①长约八分有奇。

②左右各四,共八扇。

③船头坐三人。

④横卧一楫。

⑤为字共三十有四。

⑥苏、黄共阅一手卷。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也就是说,数词+名词。而现代汉语中则有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形式。

2.小结数量词的用法

(1)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2)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一(幅)手卷一(个)人

一(张)桌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篆章一(枚)一(条)舟

为人五(个)为窗八(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鸟兽、木石。突出王叔远是“奇巧人”,有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二、背景链接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黄鲁直和佛印陪同。

三、整体感知

1.这是—篇古代的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

[交流点拨]核舟。手巧(体积小、构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数数量多)。

2.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说一说。

[交流点拨]

(1)空间顺序:中——头——尾——背;

(2)逻辑顺序:先整体后局部——先写舟的尺寸大小,后写船舱、船头、船尾。

(3)先主后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船舱是主,船头、船尾是次;苏东坡是主,黄鲁直、佛印是次。

3.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列数字:“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体积有多大,长有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东西,都各有其数,读来一目了然。

作比较:“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与“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者精湛的技艺。

四、文本探究

1.课文如此细致地介绍核舟这雕刻品的艺术形象,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显示出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者的高超技艺。

2.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文体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表达方式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五、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喜欢的物品,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六、布置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高效课堂》本课作业。核舟记教案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按空间部位对工艺品进行描写的写法,核舟记第一课时。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加深对具有高度文明的祖国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本文的结构,理清说明的顺序及方法。

难点:体会雕刻者精巧的构思。

解决办法:

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疏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认真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

3.课上采用讲解、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堂表演。

2.朗读、背诵比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且不说闻名遐迩的中国画,也不说琳琅满目的景泰蓝和绚丽多彩的苏杭刺绣。单说那雕塑一项,就有玲珑剔透的玉雕,精美工细的牙雕,栩栩如生的木刻,神态别致的泥塑,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蜚声中外,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核舟记》(板书课题)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查字典和参看注释细读课文。并随时记下难懂的问题,等下节课解决。

(二)整体感知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言文,它以简练的文笔,运用总分结合,依次说明的方法(总—分—总)介绍了明代雕刻家王叔远的一件珍品——核舟。分别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核舟的内外结构、人物、文字、图章等,条理清楚,层次井然,使之如睹其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以前我们学习很多说明文,像《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食物从何处来》等,也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知识,下面我们看一下幻灯片,回顾说明文知识。

(1)说明是对事物的___________或对事理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就叫__________。

(2)如果说,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那么说明文则是__________,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核舟记第一课时》。

(3)说明事物一定抓住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运用_________方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文的语言要求___________。

(5)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说明文以__________为主。

答案:略。

2,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人(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中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疏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未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左右。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