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1页共51页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溶解度。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形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化。本节课从比拟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泼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承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擅长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表达了尝试教学的根本观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教学目的:1、理解溶解度概念。2、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3、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才能是否一样?举例说明。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才能是否一样?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老师总结:物质溶解才能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才能叫溶解性。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问:如何比拟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互相纠错与补充,老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好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拟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拟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一样,溶液到达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化,老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一样?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一样?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F132.〔3〕为什么要到达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一样?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化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考虑中,"定温,溶剂量一定,到达饱和状?这三个比拟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师:利用胶片展示完好方案。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师:假设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那么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考虑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拟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3、溶解度曲线。师: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生: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如今哪些方面?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教案扩展阅读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溶解度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p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教学工具【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答复】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才能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才能也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才能。【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参加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参加KN03都到达饱和状态。比拟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二者的溶解才能?2.向40g20°C水中参加NaCl,向100g20°C水中参加KN03,都到达饱和状态。比拟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二者的溶解才能?3.向100g20°C水中参加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参加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拟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拟出二者的溶解才能?【归纳总结】定量描绘物质的溶解才能(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质量。【提出问题】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资料。【课件展示】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课件展示】教材p36表9-1【分析^p小结】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答复相关问题。【归纳总结】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拟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提出问题】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课件展示】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答复有关问题。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交流答复】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练习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学生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答复。课后小结【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课后习题【布置作业】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初中化学教案范文:溶解度初中化学教案:溶解度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的方法,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p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对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详细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才能,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安康心态。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4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CAI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历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方案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投影方案,交流共享。动手实验,观察记录。上台展示,投影结论。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根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老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通过追究老师“忽略”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老师“引”的作用。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生疏物质,引发探究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全班展示,投影结论。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将熟悉物质转向生疏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才能,进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话锋一转,激发探究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再设疑问,兴趣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参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增补结论,领悟涵义室温,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室温,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室温,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室温,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室温,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升高温度下,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分析^p归纳,课件演示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深化探究,激活思维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到达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探究发现,联想顿悟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兴趣延伸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才能。练习:教材p40,习题1、5、6。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的,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展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老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时机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老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消费生顿悟,设计巧妙。老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打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酸和碱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响教学目的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运用。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难点:理解中和反响的本质。中和反响在生活理论中的应用。实验准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相关的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构造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根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答复上面的问题后,老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响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响原理吗?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点评:问题构造是构成教学思路的根本的材料,是学生进展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老师展示问题构造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化。问题构造在抓住知识属性的根底上,针对中和反响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化,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本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的,强化了过程方法目的,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第二板块: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参加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响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互相作用。学生猜测、讨论、分组实验、总结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响的本质〔验证猜测与结论〕理论与应用“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理论与应用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第三板块:教学范例我们已经知道①在酸性土壤中参加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②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展中和处理。③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④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我们还应知道提出问题: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响?猜测:我猜测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响有:。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1.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3.蒸发反响后的溶液。小结:1.酸与碱反响的本质──中和反响。2.盐的定义。知识小结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响,生成物是盐和水。我发现的新问题:猜测根据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12我们怎样应用①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机密。②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适宜?③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④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⑤醋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⑥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响原理是什么?⑦上网搜集有关中和反响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我们的感受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我的启示是:。我的发现是:。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三篇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目的知识目的联络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课堂演示实验,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处;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p,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联络生活实际,理解石灰石的用处。才能目的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进步实验探究才能。情感目的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处,再从社会视角分析^p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联络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学建议知识讲解指导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老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详细性质。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响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处。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响,学生并不生疏。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响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p: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无论呼入的新颖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络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进步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生疏。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处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拟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进步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展学习。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步学生学习才能均有重要作用。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拟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形式。根据学校情况〔生、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联络实际生活、消费学习二氧化碳。课程完毕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处从用处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外实验指导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防止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响打下良好根底且过渡自然。教学设计方案1教学过程:【引言】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假如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演示】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刚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假如将温度降低至-78.5℃〔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演示】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答复后,老师归纳〕【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应呼吸。〔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学生讨论后归纳〕【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假如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演示】【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板书】2.和水反响:H2O+CO2==H2CO3【演示】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CO3+H2O+CO2====Ca(HCO3)2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常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响所致。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处,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处。【板书】三二氧化碳的用处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4.植物光合作用。【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质量守恒定律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才能和观察分析^p才能。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p及推理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培养学生勤于考虑、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二、教材分析^p: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p物质在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根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响之后,是对化学反响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根底,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三、教学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1、在课前就进展实验分组,将实验才能强和实验才能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展讨论,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展实验操作有个大致理解。〔二〕教法选择直观性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三〕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实验探究、老师引导发现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打破难点知识活用、小结反响。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p、练习、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四、组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老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设问]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响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倾听学生的见解〔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局部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响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提问]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假如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展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刚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一样?老师巡视指导[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一样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第4步建立模型、打破难点〕[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响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考虑化学反响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响〕[练习]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展练习讲解。[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老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p物质在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根据。[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实验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的猜测有:①参加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②参加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③参加反响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教学目的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消费、生活和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参加其他元素可以改进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通过比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才能,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通过资共享,鼓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处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处。实验准备老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学习目的】1.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重的兴趣。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亲密。4.理解化学学科的学____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策略】1.魔术表演。〔1〕魔棒点灯。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3〕白纸显字。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红字。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老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根底上推荐组内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才能〕。在全班交流的根底上,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学习化学的要求: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②亲密联络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③擅长考虑,敢于提问,积极探究。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5.[要点1]化学的作用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消费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开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安康等。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要点2]怎样学好化学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结实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根底知识,掌握好根本的实验技能。一局部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化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根底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根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根底上结实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并记录和分析^p实验现象,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考虑生活中的化学问题。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擅长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p推理才能,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擅长抓打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展考虑,逐步使问题明朗化。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浸透与联络。学好数学、物理、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开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除进展化学实验外,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络。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获得优异的成绩。*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动脑──考虑、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板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构造、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3.化学学习方法。“六个字”动脑──考虑、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九年级化学教案:铁的性质教学目的知识目的通过铁广泛的用处,认识铁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关系严密;理解纯铁的物理性质,知道铁的用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铁的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与氧气、与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能理解金属活动性的差异,并能应用于对置换反响做简单的判断;理解锈蚀的条件及防止生锈的简单方法,认识铁资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目的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p总结、归纳比拟的才能;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络,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的才能;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p归纳和研究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炼铁史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通过性质决定用处,激发学生活用知识为社会造福的兴趣和热情。教学建议关于课前探究的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铁的性质。教材在章前言中,从钢铁的简史和用处出发,在本节以设问方式提出了铁的有哪些性质的问题。这局部的教学建议在课前布置探究课题:“铁的发现和存在、用处和冶炼简史”。这样学生认识会更深化,对铁性质问题的提出就很自然了。关于铁生锈的教学建议关于铁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教材中分三点来讲述〔铁与氧气、与酸、与盐溶液〕。关于铁与氧气的反响,可在复习第一章中学过的氧气与铁的反响的根底上,讨论铁生锈的原理和防锈的方法,关于铁生锈的条件实验可做为家庭探究活动,在一周前安排给学生。并据实验结果,进展分析^p推理。此处的推理过程和方法与第一章中的关于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推理相似,所以从分析^p问题的方法上,学生一般不会觉得太困难。最终得出结论,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响。关于铁与酸反响的教学建议铁与酸的反响可通过复习氢气的制法原理,引出几种不同的金属和酸的反响,如锌、镁、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响,可参加铜与酸的反响做比照。加深对铁是一种中等活泼的金属的认识。也要提醒学生注意铁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响时生成+2价铁,当与强氧化性的酸反响时,生成+3价的铁。关于铁与盐溶液反响的教学建议与盐溶液的反响,可通过实验观察,提问反响类型〔置换反响〕。并引出问题,为什么铜不能把铁从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在氢气制法原理根底上初步接触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后,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有强弱顺序,为以后酸碱盐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这局部教学中不宜做太多的扩展。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留在讲酸的性质时再介绍。关于铁的变价的教学建议在铁与氧气反响的教学中,老师也可进一步将教学深化,指出铁与氧气反响的产物是四氧化三铁〔+2、+3〕,而铁锈是三氧化二铁〔+3〕,为什么会表现这样的不同。在这儿可结合在第二章中有关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的亲密关系入手,铁为26号,最外层有2个电子,处于不稳定构造,易铁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显+2价;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价。教学设计方案课题:铁的性质重点:铁的化学性质难点: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对铁的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探究:1.查阅资料开展“铁的发现、存在和冶炼简史”、“铁的用处”的课题研究。并考虑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处。2.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关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开展的课题研究。3.通过一组铁生锈的家庭实验:分析^p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及防止钢铁生锈的措施。〔可以把书上的演示实验改进,如加热试管可改为在密闭容器中参加造量枯燥剂。也可只做一个生锈的实验,并让学生考虑“一个有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局部锈斑最明显,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在以前研究灭火原理的根底上,运用相似的思维方法,总结分析^p出铁生锈的原理及防锈的方法。4.通过观察、做社会调查等形式总结出日常生活及工业消费中用于防锈的方法。课上教学:汇报、展示课题1的结果。并考虑: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用处?为什么我们用的菜刀、锤子等是用铁制的,而不是用铝制的?看下面的图,讨论。〔菜刀、锤子都应是由硬度大的物质做成,从表中可见,铁的硬度远远大于铝,所以,铁用有以上用处是因其硬度较大。学生也可能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铬呢?这里要讲解,在考虑物质的用处时,性质不是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及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同理,铁的其它的用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铁的性质决定。那么铁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呢?板书:一、铁的物理性质铁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它具有一些多数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比方:能导电,导热,常温下是固体等。此外,铁还有其自己的特性。生活中见到的铁多不是纯铁,展示纯铁图片:纯铁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性和展性。密度是7.86克/厘米3,熔点是1535℃,沸点2750℃。铁是电和热的导体。铁的用处不仅与物理性质有关,还和化学性质有关。比方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铁制的器皿不能盛装酸溶液?板书:二、铁的化学性质观看录象:〔铁生锈:1分29秒〕讨论课前铁生锈的实验:展示:一周前开场做的三个铁生锈比照实验结果。分析^p考虑: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4、如何防止铁生锈?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小结:铁生锈是由于铁和氧气、还有水等物质作用发生的复杂的化学反响。假如铁锈不除去,大家还会看到铁生锈的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铁锈很疏松,易吸水而加快生锈。如何防锈?总结常见防锈方法。(视频)启发:铁锈的主要成份是什么?是氧化铁〔〕。在氧气的化学性质学习中我们知道铁在氧气中点燃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响,生成产物是四氧化三铁。在这两种产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不同的,三氧化二铁中显+3,四氧化三铁中铁显+2、+3价。为什么同一元素在不同的物质中会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即有这种变价现象呢?在排外电子排布知识学习中,我们知道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关系亲密。我们来看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铁是26号元素:最外层有两个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所以它易与氧化剂作用失去电子,当与弱氧化剂作用时,它只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显+2;当与强氧化剂作用时,它还要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显+3。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如何去理解?板书:1.铁与氧气的反响由氧气的性质知,氧气可以与金属反响。如与镁、与铁。这两种金属与氧气反响有什么不同呢?仔细观察反响的现象,描绘其反响现象。〔观看镁在空气中燃烧、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视频〕小结:镁与氧气更容易反响。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金属除了可以和氧气反响外,还可与什么物质反响?〔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2.铁与酸反响做铁与酸反响的实验,请学生描绘实验现象。〔生成物颜色、状态〕并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响方程式。在氢气的制法中,我们知道某些金属与酸反响放出氢气。我们来做一组比照实验。金属与酸的反响的实验:锌、镁、铁、铜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响。〔操作注意:加酸顺序从铜-铁-锌-镁〕提示学生要注意观察反响进展情况及放氢气的速度。小结:镁与酸反响很快就有大量氢气泡放出,锌次之,铁更次之,而铜与酸不反响。由此,由上,镁的化学性质在以上四者中最活泼。铜最不活泼。提问:以上几个反响,是属于根本反响类型中的哪一个?〔置换反响〕什么样的反响是置换反响?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响演示实验:观察现象:提问: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能化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与数据质量控制创新研究实践案例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教育行业数字化教材开发助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实践报告
- 数学提升辅导方案及学生差异化施教方法
-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标准与流程
- 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与实施计划
-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与实施策略
- 高效团队沟通与协作培训手册
- 电子商务物流包装规范手册
- 产品质量检测标准解读
- 智能楼宇系统安装与调试操作指南
- 2025年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提前批招聘行程安排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体育运动的安全防范课件
- 泰国安全防卫培训课件
- 锅炉工艺规程培训课件
- 企业销售业务标准作业手册
- 石材购销合同范本简单
- 中国南方航空数字化和双中台方案
- 数据结构(Java语言描述)(第2版)课件全套 张静 单元1-8 数据结构与算法 - 哈希表
- 2025年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答案
- 2025至2030乙烯丙烯酸(EAA)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韩语专业教育与职场应用能力培养融合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