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4页共44页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测,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老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老师用书的根底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好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说明:假设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局部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局部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才能,暂时回避“悬浮”概念。〕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老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展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5、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拟,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展探究。〕〔说明:本活动按“老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考虑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展,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构造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方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表达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考虑。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老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平安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防止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考虑: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考虑其中的原因。〔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外表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考虑: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假如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8、小结:把刚刚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络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板书设计: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砖块沉木块浮塑料块浮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材料搜集: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教学后记:【以下为赠送相关文档】教案扩展阅读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启示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描绘斜面构造上的要素;●可以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理解它的构造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理解斜面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设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3、交流,比拟: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p斜面要素。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提醒: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程度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假如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拟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三、理论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搜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斜面坡度〔书本数〕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斜面的长度竖直提起60厘米、90厘米、120厘米所需的拉力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8、提问:比拟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小结:假如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假如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理论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构造。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6、指导一学生操作理论,利用斧子的楔形构造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理论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抬高讲台怎样抬高讲台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可以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展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展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拟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2、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假如打不开,再问操作者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提问:假如如今要你挪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4、操作演示后提醒: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评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学生在理论活动中的亲身投入和丰富体验使他们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可以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二、认识杠杆的构造,探究杠杆的功能。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2、老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p,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3、游戏理论: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理解杠杆的构造,稳固杠杆不同局部的名称。⑵比比谁的力气大?推荐一位班里力气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可以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可以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间隔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5、分组理论操作活动。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⑸预测:假如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6、分析^p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7、讨论: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三、稳固应用、拓展延伸。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5、拓展活动:动手制作一个垃圾箱。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什么叫机械什么叫机械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构造和作用;●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知识与技能●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构造与功能;●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展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教学过程设计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可以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绘一下这种装置的构造吗?〔老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构造和功能。〔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1、老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构造: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____。3、老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____的运动状态。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____传到另一个____上,带动了____的转动,也决定着____运动的方向。6、分组操作理论。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____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____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____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____转动的快慢,能改变____转动的方向。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的画面,理解皮带传动装置在机器运动中的作用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洗衣机、电梯、缝纫机、游乐场里的旋转玩具、工厂里的机器、农村的脱粒机、拖拉机等〕〔二〕、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1、电脑演示、放大座钟内部的传动装置,观察:传动装置的构造跟皮带传动装置有什么不同?2、观察传动装置的运动状况,理解此种传动方式叫“齿轮传动”。3、分组操作理论: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内提供的材料做一个齿轮传动装置,研究它的传动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⑴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齿轮A,观察发生的现象。⑵增加一个齿轮,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观察另外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快慢。依次转动每一个齿轮,记下另外两个齿轮的方向和快慢。ABC方向快慢方向快慢方向快慢转动A**B**C**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5、讨论:⑴在齿轮传动装置中,相邻的两个齿轮转动方向有什么特点?⑵齿轮传动中,齿轮转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6、小结:齿轮传动装置由两个或多个齿轮组成。齿轮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齿轮转动的方向、能改变齿轮传动的快慢。无论一个齿轮朝哪个方向转动,与它相邻的齿轮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的。要使两个相邻的齿轮朝同一个方向运动,必须在两者之间再参加一个齿轮。齿轮的旋转速度取决于两个齿轮的大小,还与两个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比方一个16齿的齿轮会使一个8齿的齿轮的转速增加一倍。7、扩展阅读:几种齿轮传动的装置〔教材15页〕。普通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伞形齿轮传动、内齿轮传动8、比拟: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皮带传动可以远间隔传动,但容易损失动力;齿轮传动可以限度地传递动力,但必须近间隔。〕9、设疑:你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既可以远间隔传动,又可以限度地传递动力的传动方式呢?〔三〕、探究链传动的特点。1、依靠一根结实的链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操作演示链传动装置,学生观察两个____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2、交流发现。3、操作实验器材,体验链传动的特点。4、比拟:链传动与皮带传动、齿轮传动之间的联络和区别。〔链传动可以限度传递力,也可以远间隔传递力,但工作动力不能太大,因为受到链条的承受才能的限制。〕三、稳固应用,迁移拓展。1、谈话:各组学生分别观察自己小组带来的玩具,找一找玩具的哪个局部是起传动作用的,说一说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传动方式。〔电动赛车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音乐盒里应用的是齿轮传动、自行车应用的是链条传动……〕2、提问: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机器分别运用了什么传动方式呢?3、拓展迁移:⑴玩一玩:将两只注射器装满水,用胶管连通,推动或者拉动其中一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另一只活塞的运动,说一说其中的道理。⑵理解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型的传动装置。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启示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描绘斜面构造上的要素;●可以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理解它的构造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理解斜面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设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3、交流,比拟: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p斜面要素。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提醒: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程度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假如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拟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三、理论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搜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斜面坡度〔书本数〕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斜面的长度竖直提起60厘米、90厘米、120厘米所需的拉力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8、提问:比拟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小结:假如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假如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理论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构造。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6、指导一学生操作理论,利用斧子的楔形构造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理论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沉与浮》活动目的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2.探究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幼儿探究求知的精神。活动准备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假设干。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二)幼儿尝试老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尝试,得出结论: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老师总结: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三)幼儿尝试1.老师提出尝试:假如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等。)2.各组幼儿进展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3.老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四)实验1.老师提出尝试: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2.幼儿试验,得出结论: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3.老师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方法。(五)幼儿尝试1.故事:小明在树林里踢球,不小心球踢到树洞里去了,树洞很深,小明够不上来,他多着急呀,谁来帮他想个方法呢?幼儿尝试答复:往树洞里灌水球就浮上来了。2.有一堆掺有麦糠的小麦,怎样尽快的把麦糠和麦粒分开?幼儿尝试答复:把它们放入水中,浮在上面的是麦糠,沉入水底的是麦粒。3.沉与浮在我们的消费、生活有哪些应用?幼儿尝试答复:救生圈的应用、淘米做饭时的应用以及在轮船、潜水艇上的应用等。沉浮现象与人们的消费、生活密不可分,它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能为人类做许多事情。(六)活动延伸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造一艘小船造一艘小船【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科学与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过程与方法:1、探究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良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良。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良设计对结果的影响。2、感受人类创造创造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探究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良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假设干,垫片或玻璃弹子假设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搜集船的开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材处理】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拟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开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拟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谈话导入:船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展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2、集体制订比赛规那么: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3、学生分小组制作,老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视员,由老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时机,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场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5、让几个装载量比拟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历。二、船的开展史和展览会:1、阅读教材11面内容,老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搜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三、造个性船:1、学生说说理解了船的开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3、出示《我的造船方案》,学生分组按方案进展个性船的制作。一、准备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二、制作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2.动手制作。三、改良和完成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良的地方;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良的地方?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良的地方?四、拓展活动:进展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4、造一艘小船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造个性船《我的造船方案》一、准备二、制作三、改良和完成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增大教学后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斜坡的启示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观察,描绘斜面构造上的要素;●可以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理解它的构造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理解斜面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设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3、交流,比拟: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p斜面要素。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3、提醒: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程度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假如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拟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三、理论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搜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斜面坡度〔书本数〕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斜面的长度竖直提起60厘米、90厘米、120厘米所需的拉力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8、提问:比拟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小结:假如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假如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理论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构造。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6、指导一学生操作理论,利用斧子的楔形构造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理论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抬高讲台怎样抬高讲台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可以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展解释。知识与技能●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玉林公考试题及答案
- 绥化中考结业考试试卷及答案
- 重庆农教考试真题及答案
- 会计大专自考试卷及答案
- 卫生监督考试试题及答案
- 急性播散性脑炎课件
- 浙江足球统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经验与面试模拟题集
- 2025年侨务办公室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回顾
- 2025年全国政协机关面试指南热点问题和答案解析
- 体育心理学(第三版)课件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
- Unit1Developingideaslittlewhitelies课件-高中英语外研版必修第三册
- 培训反馈意见表
- 四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健康的情绪表达 全国通用(共16张PPT)
-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 电力系统分析孙淑琴案例吉玲power程序实验指导书
- 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适合微电子专业)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5)
- 发动机装调工技师考试资料
- 轻型动力触探试验记录表
- ASME_B36.10M美标钢管外径壁厚对照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