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高二#导语】假如把高中三年去挑战高考看作一次越野长跑的话,那么高中二班级是这个长跑的中段。与起点相比,它少了很多的鼓舞、期盼,与终点相比,它少了很多的掌声、加油声。它是孤身奋斗的阶段,是一个耐力、意志、自控力比拚的阶段。但它同时是一个厚实庄重的阶段,这个时期形成的优势有实力。我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教案》,学习路上,我为你加油!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但其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这一现象最终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线。她就是李清照。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惊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细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肤浅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留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靠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同学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经常诗词唱和,观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抱负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意的,李清照也经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经常消失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好像正好反映出这种简单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好像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逝。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非常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动身,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舒适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其次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化南下,她又处处*,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她那篇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快,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受,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愁闷,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伤。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更加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召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裂,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受,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家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际,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伤和抱负破灭后的绝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特别沉痛乃至凄厉。

二、《声声慢》全词鉴赏

开篇的“寻寻找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予,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好像是遗失了,又好像原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找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受、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当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旧留在心底的悲伤,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仆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缘由。“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长。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拂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难过”。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好像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合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际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视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密,甚至在枝头积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肯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独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苦痛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终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哽咽,笔笔写愁,莫非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示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了解其艺术风格。

【篇二】

教学目标

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示意,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

同学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

主要教学

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同学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老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同学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诵读领起倾听,稍作引导。

老师“无为”而始,敬重同学珍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

同学诵读,初谈体会,质疑。引导同学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老师依据同学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尝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示意登临意)

点拨要点如下,依据同学状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阔清远。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其次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同学有所发觉。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索: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

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示意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

落日,时间消逝感和国运衰微感。断鸿,孤苦无依感。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

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

——理解吴钩意象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想象画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辛弃疾

雕弓挂壁无用--辛弃疾

长剑铗,欲生苔--辛弃疾

3)体会“看了”“拍遍”动作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想象:看了又看。“拍遍”,不仅拍,而且拍遍,处处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剧烈。

小结: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不遇,悲愤激切。

【活动二】

同学自主发觉,说说妙处,说说怀疑。

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咬文嚼字、提挈词眼、联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诵读传情等诗歌鉴赏方法,解读词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敬重同学的阅读共性,敬重同学学习的初始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提升鉴赏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临意的同时,懂得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整体想象画面,把握意境。小结上片。

1.小结上片板书

板书一:

片段诵读

指导和范读:进入情境,化身词人,留意技巧。

例如: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肤浅悲凉,“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处理相应)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悲愤无释处,激切,高亢,昂扬。之后有意停顿)无人会,登临意。(低而镇静,深深吐出,不宜表现得纤弱)

3.拓展联想

一腔报国心,“无人会,登临意”,在此,辛弃疾道出了古来有为者的一种宏大肤浅的孤独感。

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绽开争论。回答同学的疑问。补充、延长、修正同伴的见解。

【活动三】

片段赏而读,读而赏。读读想想评评。

课堂上实现多重有效对话。

借助诵读关心鉴赏的深化,通过鉴赏提升诵读的水平。懂得怎样读,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引导把握词眼:“登临意”三字在全词的作用——提挈与转换。

本环节(环节二)教学目的大约分四个层次:

(一)训练同学细读文本的力量。(二)培育同学整体想象的力量。(三)提高依据词眼、章法把握词意的力量。(四)读、赏互动,同步提高。

三、品尝典故,深化探究、理解词人简单肤浅的“登临意”。

(一)引导揣摩用典(借典故抒发登临意)

1.点拨要点:张翰许汜皆情愿过一种个人安适的生活,借此表现不求安适,不为私利,壮心许国,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温表现流年似水,功业无就的沉痛。

2.引导关注评说典故的词语,如“休说”“怕应羞见”“惋惜”。

3.引导同学感受“惋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师评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势。然后,提问此词是辛弃疾早年还是晚年作品。由此引发同学探究爱好。

随机生成板书二:

【活动四】

典故的一般学习:

1.依据解释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评说典故之词语”中蕴涵的情感。

3.在上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思索用典的意图。

【活动五】

“流年之痛”的深化探究:

1.首先,一般会误答。

2.然后,结合注解推知词人此时为35岁,正值壮年。

3.接下来,探究正值壮年的词人有流年之痛的缘由: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国事不堪,壮志难酬。同学在情感和现实的对比中,深悟虽当盛年,现实残酷,功业无就的沉痛。让同学在失误和怀疑中,兴致盎然地探究学习,综合词句意义、写作背景、词人身世以及解释等信息,获得对“登临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领悟典故学习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这样”—“原来如此”的思维流程中获得探究的欢乐。

四、品尝结句,理解“英雄泪”是呼应“登临意”。1.点拨要点:

句子意味,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即安慰英雄孤独     ,呼应“无人会,登临意”。

2.方法提示:

从解词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动六】

同学解释品尝“倩”“揾”“何人”“红巾翠袖”等词意。

从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应作用。从字词入手突破难句,从章法上突破关键句。让同学把握两种解读句子的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