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58031、编制依据 1287271.1编制依据 198001.2编制范围 150952、工程概况 1214482.1设计概况 144412.1.1工程概况 1232292.2自然特征 1192572.2.1地形地貌 1232932.2.2工程地质特征 2293052.2.3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及地质构造: 2226212.2.4水文地质特征 3244752.2.5气候特征 395512.2.6地震动参数 3285082.2.7交通运输情况 3305682.2.8施工材料 3178232.2.9其他与施工有关的情况 474453、工程难点分析 4124924、施工进度计划 4179374.1施工总体安排 4309675、施工工艺技术 572485.1岩溶注浆的目的 54085.1.1岩溶注浆的目的 565225.1.2I序孔施工的目的 565475.2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 595305.2.1岩溶注浆施工工艺 529917图5.2-1岩溶注浆施工工艺图 6109755.2.2工艺要点及技术措施 6256105.2.3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 723385.2.4钻进 7167725.2.5注浆施工 753945.2.6结束注浆 923635.2.7提管、回填 10290465.2.8注意事项 10304765.3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11179595.3.1质量控制要点 11105485.3.2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12325465.3.3成品保护 12285535.3.4质量记录 12147045.3.5注浆效果检查 12300355.4、I序孔施工总结 13297206、资源配置计划 1389416.1施工组织机构和任务划分 1335006.2施工机具、设备配置 14157866.3劳动力计划 1469607安全保证措施 15162637.1安全管理目标 15193237.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15280727.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15251397.4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6112097.5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17286937.6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21153507.6.1.应急预案的目标和任务 21230907.6.2.应急预案领导小组 21218387.6.3.应急组织的分工职责 2141567.6.4.各类事故的现场救援预案 2245128、其他安全保证措施 2346378.1标准化管理 23289568.2质量管理措施 23100958.2.1质量管理目标 23277658.2.2质量管理机构组织 24326578.3安全管理措施 2743908.3.1安全措施 27264658.3.2管理措施 27165608.3.3施工注意事项 28271208.4环境保护措施 29130778.5水土保持措施 2970818.6文物保护措施 2976408.7文明施工措施 3029999、附件 301、编制依据1.1编制依据(1)新建XX至XX铁路站前工程RJZQ-2标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2)国家、铁道部、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规程、规则、条例;(3)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铁建设[2009]226号);(4)《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化汇编》;(5)设计院首次技术交底资料、XX铁路路基岩溶注浆技术要求及本项目管段现场施工调查情况。(6)《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1-2010)(7)《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8)《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9)《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10)铁四院设计施工文件1.2编制范围XX集团有限公司新建XX至XX铁路站前工程RJZQ-2标路基岩溶加固I序孔施工。2、工程概况2.1设计概况2.1.1工程概况XX铁路从湖北段终点(省界)DK160+180起引出,沿江西省XX市XX乡南侧东行,通过新建设XX南站(DK178+170)、城门站(DK199+500),出城门车站后跨既有XX到线、发西线、XX下行线及京九上下行线接入XX站(DK204+870),并在XX站对侧新建XX客专场(与远期京九客专共用),正线终点里程DK205+800,正线线路全长45.62km。联络线工程,本项目联络线包含XX联络线工程、既有西南联络线改造工程及西南联络线工程,共计全长16.03单线km。XX全线设置四座车站,分别为XX南站、城门站、XX站、XX站,其中XX南站及城门站为新建,XX站为改扩建,XX站维持既有。本项目共计22段路基,含XX铁路正线、XX方向联络线、西南方向联络线区间路基及城门站、XX站站场路基,共计11.64Km。2.2自然特征2.2.1地形地貌本标段位于长江以南,总体呈南东向。以丘陵为主,地形相对平缓,局部地段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差50m至250m。沿线大的湖区有城门湖,高程在20m以下,该区地势低洼、河渠纵横、湖塘密布,本标段大的河流主要有沙河。2.2.2工程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线路所经地区地层出露齐全,岩性复杂。志留系的泥质粉砂岩、页岩、砂质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等,沿线广泛分布;石炭系的灰白色厚层状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仅零星出露;二叠~三叠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沿线广泛分布;沿线谷地、河流阶地及湖积盆地区第四系坡洪积层厚一般6~12m,以软土、松软土为主。岗地区以Q2~Q3黏土为主。(2)不良地质本线不良地质以岩溶为主,其次为危岩落石。二叠~三叠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分布较广,岩溶普遍较强发育,大的危岩落石地段线路已绕避,规模较小可采取加固整治。(3)特殊岩土本线的特殊岩土有软土、松软土、膨胀土和人工填土。软土和松软土:分布于沿线一级阶地、湖积盆地及部分丘间谷地,冲湖积相软土和松软土厚多为3~12m,谷地相厚度多在6m以内,路基工程应加固处理,桥涵基础采用桩基础;膨胀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网纹状黏性土组成,厚10~30m,具弱膨胀性,主要分布在城门湖垄岗区及低矮丘陵区,路基工程边坡应放缓,底部设矮挡墙。人工填土主要集中XX既有线地段,成分为填筑土,多密实,坚硬,对工程影响较小。2.2.3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及地质构造:岩溶路基I序孔施工为以下8段路基,均为覆盖型岩溶路基。路基岩溶注浆I序孔施工主要工程数量表序号里程线别注浆水泥(吨)钻孔数量(孔)平均注浆量(t)备注1DK195+115.16~DK195+613.01正线11041567.12DK195+813.81~DK196+180.47正线673957.13DK196+986.57~DK197+210.767正线9067911.54DK197+349.687~DK198+315.75正线29373159.35DK198+655.76~DK198+700.00正线111138.56DK198+700~DK200+232.03正线87189689.07LDK1+204.14~LDK1+800.00XX联16031818.98LYDK0+880.78~LYDK1+815.0XX联12141657.42.2.4水文地质特征沿线地下水主要类型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溶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多为孔隙潜水,局部具承压性,分布于冲湖积平原及河流阶地、河床及漫滩区的砂类土和黏性土中以及山区斜坡洪积、坡积层中,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丰富,多与地表水系有水力联系;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节理、裂隙发育的基岩中,富水性差异很大。一般储水条件较差,仅在岩石节理裂隙中含水,偶见山坡地段有弱裂隙水出露,而在断层破碎带储水条件较好地段,水量丰富;碳酸盐岩溶水分布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岩溶发育带及断层破碎带,水量丰富,受大气降水、第四系孔隙潜水垂向补给及基岩裂隙水侧向补给,多以泉水形式排泄于地表。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环境类别判定为:碳化环境为T2级;化学环境:城门站、XX站附近化学环境作用等级为H1,局部H2~H3;其余地段一般无化学侵蚀性。2.2.5气候特征本项目线路所经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热,雨量充足,夏季多暴雨,九、十月雨量较小,常呈干旱现象(以地形影响为主)。由于海洋来的暖气受XX、幕阜山所阻,被迫升腾而造成地形雨。沿线年平均降雨量为1390mm~1450mm之间,年最大降雨量为2165mm~2503mm之间。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167.6mm(1939年6月24日)。沿线所经地区,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为17.7℃~21℃,历史最高温度为41.2℃。最低温度为-13.4℃。全年风向多为北东风,汛期最大风向多为偏南风,汛期最大风速为14—18m/s,瞬时最大风速可达20m/s。2.2.6地震动参数根据沿线三省地震安全性评估结果和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沿线以下地段地震动加速度为0.05g,全线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均为0.35S、地震基本强烈度为Ⅵ度。铁路沿线XX至XX地区曾于2005年11月发生里氏5.7级地震,XX市及周边地市、湖北部分地区均有震感。2.2.7交通运输情况利用既有的原铁路便道接入,既有铁路便道路况较好,属于碎石路面,稍加维修即可使用,然后经过新建﹑改建的临时便道运输至工点。2.2.8施工材料水泥:水泥可从XX或南昌购买,火车或汽车运到工地。碎石:沿线石料资源丰富,分布有若干规模不等的石场,主要有:德安林泉白云岭石厂,日产量6000t,出厂价33元/t;XX县新塘石厂,日产量1000t,出厂价27元/t,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砂:沿线砂源主要采用赣江砂,分布在南昌市附近,开采量大、机械设备齐全、砂质量好。2.2.9其他与施工有关的情况建立卫生防疫保障体系,明确卫生防疫工作目标,同各级医疗机构和防疫机构建立医疗关系,提高卫生防疫工作的保障能力。管段内沿线居民主要为汉族,民风淳朴,当地语言以汉语为主,工作、交往语言为普通话。3、工程难点分析(1)施工技术多样性、复杂性,临近既有线是本次施工工程的重点。(2)场区内、周边地形起伏较大,鱼塘较多、地下水、地表水较发育。对施工稳定、施工进度影响较大。(3)本工程工期紧,工作量大,因此合理组织施工,以提高功效,加速施工进度,确保工程按期完成显得尤为重要。(4)由于岩溶裂隙发育,溶腔层数较多,腔体大,连通性好,钻孔过程中易造成塌孔,单孔注浆量会非常大,钻孔、注浆难度均比较大。(5)白云质灰岩岩质坚硬且出露面凹凸不平,不仅进尺缓慢,同时极易造成卡钻、钻头打裂等现象。
4、施工进度计划4.1施工总体安排根据现场情况,施工工期安排在2014年6月1日~2014年8月30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进行施工动态管理,加强机械设备和人员配备,岩溶注浆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主要工序时间安排:全部岩溶注路基处理拟用92天。关键工序节点安排:钻孔2天/1孔,注浆1天/孔。图4.1-1施工计划横道图里程6月7月8月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DK195+115.16~DK195+613.01DK195+831.81~DK196+180.47DK196+986.57~DK197+210.76DK197+349.68~DK198+315.75DK198+655.76~DK198+700.00DK198+700~DK200+500LDK1+204.14~LDK1+800.00LYDK0+880.78~LYDK1+815.05、施工工艺技术5.1岩溶注浆的目的5.1.1岩溶注浆的目的(1)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会发生变化,而水位的改变会造成该地段地层的强度下降,从而导致路基基底的承载力下降,危及路基的安全,通过岩溶注浆,可以封闭土、石帷幕,阻隔上层滞水与岩溶水的联系,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2)由于灰岩中溶沟、溶隙、溶洞发育,在上部地层受到较大压力时可能造成该段地层塌陷,从而严重危及路基的安全。施工时根据先导勘探孔揭示路基地层中的岩溶发育情况,加固深度由探灌结合孔确定,一般为岩土界面以下6m,对溶岩进行注浆加固,从而确保页岩灰岩地层的稳定。5.1.2I序孔施工的目的本项目路基岩溶注浆按二序施工(I序和II序),I序孔兼做勘探孔,进一步探明岩溶发育情况,确定合理的岩溶地基处理相关参数及施工工艺。5.2工艺要点与技术措施5.2.1岩溶注浆施工工艺总体施工工艺施工准备—I序孔钻孔施工—绘制钻孔柱状图、工点地段纵断面图、代表性横断面图—注浆施工—注浆量签认—编制岩溶路基I序孔施工总结报告—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研究决定是否进行II序孔岩溶注浆设计与施工。注浆施工工艺:定孔位—钻机设备就位—钻孔—压水试验—注浆施工—注浆结束—压水试验—提管回填—注浆效果检测。图5.2-1岩溶注浆施工工艺图5.2.2工艺要点及技术措施(1)施工准备①熟悉路基岩溶注浆工点工程概况,提前作好施工技术交底等工作。②施工场地预先平整,并沿钻孔位置开挖沟槽和集水坑。③在每次注浆施工前,对钻机、注浆泵、拌浆机等机械进行检查、调试、维修,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④根据岩溶注浆孔位平面布置图,对各孔位进行放样,并测量、记录对应的孔口地面高程。⑤接通施工用水、电,确保设备能正常开钻。⑥对现场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岗前培训。⑦由于单位注浆量与注浆孔距、注浆压力、浆液浓度以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注浆施工前应进行现场注浆试验,合理选择注浆工艺,合理确定注浆压力、浆液配比、单位注浆量等相关参数,确定停止注浆的条件等。(2)重要参数的选定浆液配合比:在注浆过程施工前与现场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根据注水和钻探的情况来确定,在施工中根据注浆检查情况来调整,遵循浆液由稀到浓的原则,一般起始为0.6:1-1:2,常用水灰比为1:1。浓度检测方法:现场浆液浓度检测仪器采用泥浆三件套。浆液拌和用水控制:现场设水箱,根据配合比在水箱上设计刻度线,水泥用量与刻度相对应,便于控制浆液配置质量。(3)定孔位根据设计要求由测量班准确测设出注浆孔位置:I序孔按照不少于设计总注浆孔数的30%控制,纵向间距10m,横向排距5m,梅花形布置。布孔的优点:路基宽度大,正方形布置孔位可以使注浆范围扩散在整个路基基础,并把岩石链接成一个整体,使得地基整体强度增加,在重压下不会形成不均匀沉降。孔间距、孔深、灌浆压力允许偏差值和检验标准如下表所示:表5.2-1孔间距、孔深、灌浆压力允许偏差值和检验标准序号项目允许偏差施工单位检查数量检查方法1孔间距±100mm总灌浆孔数的10%观察、尺量2孔深±100mm总灌浆孔数的10%测量钻杆上划出的深度控制线,查施工单位记录3灌浆压力±10%总灌浆孔数的10%观察、查施工单位记录地面以下的洞穴、陷穴处理顶面的高程、中线至边缘距离、宽度、横坡、平整度允许偏差值及检验标准如下表:表5.2-2地面以下的洞穴、陷穴处理顶面的高程、中线至边缘距离、宽度、横坡、平整度允许偏差值及检验标准序号项目允许偏差施工单位检查数量检查方法1路基面上封闭砌体高程+20mm3点水准仪测量2厚度-50mm,但应成刚体尺量或水准仪测量顶底高差3边坡、堑顶封闭砌体外端凸出100mm观测4厚度不小于设计值尺量5.2.3钻机与注浆设备就位注浆孔位标定后,移动钻机至钻孔位置。钻机就位后,用倾斜尺、水平尺等工具调整钻机角度,调整钻机呈水平,并安装牢固,定位稳妥。5.2.4钻进将钻杆对准所标孔位,开孔直径110mm(开孔直径不能小于设计要求,钻头108mm)。开孔时要轻加压、慢速、大水量,防止将孔开斜,岩溶钻孔注浆整治施工中要贯彻边探边灌、探灌结合的原则,设计给定30%做为先导勘探孔(I序孔),进一步探明岩溶发育情况,以确定合理的岩溶地基处理相关参数和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周围是否有水利设施和地下水位情况,有异常时及时上报。加固深度不能小于设计深度,若施工过程中遇溶洞,应钻至溶洞底板下1.0m。钻进过程中注意观察地层变化,详细作好钻孔记录(每个注浆孔垂直偏斜率、孔位偏差、钻孔倾角、钻孔深度、钻孔时间、地质情况等)。注浆孔施工执行《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5.2.5注浆施工(1)试泵开泵前先将搅拌桶中加满清水,三通转芯阀调到回浆位置,待泵吸水正常时,将三通回浆口慢慢调小,泵压徐徐上升,当泵压达到预定注浆压力时,持续二、三分钟不出故障,即可结束,说明注浆泵性能良好。(2)、安装注浆管和止浆塞预注浆孔开孔直径不小于110mm,终孔直径不小于90mm(用91mm钻头);钻孔和注浆顺序应由外向内,同一圈孔间隔施工;岩层破碎容易造成坍孔时,应采用前进式注浆,否则采用后退式注浆;孔口设3mφ108注浆管,埋设牢固,并有良好的止浆设施。钻孔完毕,进行清孔检查,在确认没有塌孔和探头石的情况下,方可下管。否则,必须用钻机进行扫孔。钻孔钻至设计深度后埋入注浆管,注浆管距孔底距离不大于1.0m,并在注浆孔上部设置止浆装置。注浆套管外露的长度不小于0.3m,以便连接孔口阀门和管路,嵌入基岩0.5~1.0m,用M75水泥砂浆(或用水泥与水玻璃混合浆)固结,并将孔口套管四周捣实封闭,防止浆液从套管周围冒出,影响注浆效果。注浆管安放好后,在注浆管管口加上孔口盖,以防止杂物进入。(3)压水试验注浆前后,同时采用压水试验进行注浆效果检查,根据质量检验结果,结合施工过程资料,对注浆效果作出评价。注水试验钻孔检测完成后仍要进行注浆。注浆前压水试验和注浆后压水试验应进行对比,压水试验孔不少于3%,且每个工点压水试验孔不少于2孔。当注浆后吸水量小于注浆前吸水量的3%~5%,或注浆后岩土体单位吸水量w满足“路基岩土体注浆质量检测标准”表中要求视为合格。当为不合格时应补注浆。(4)浆液配制注浆孔遇到空洞时,采用中粗砂材料等回填至溶洞充填满后才能进行注浆。进场注浆材料必须符合要求,注浆用水应是可饮用的河水、井水或其他清洁水,水泥采用普通硅酸岩水泥,水泥标号为PO42.5;若地下水具溶出型弱侵蚀性,应采用P.S.A32.5级及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或P.F32.5级及以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并符合相关施工规范要求。若遇空的岩溶通道、较大溶洞和裂隙处,视具体情况先灌注中粗砂或稀的水泥砂浆对溶蚀腔体进行充填,再采用水泥浆液或双液注浆,全充填溶洞一般采用单液注浆。水泥应保持新鲜,一般不应超过出厂日期三个月,受潮结块不得使用,水泥的各项指标由实验室现场抽样检验。施工用水泥砂浆水灰比1:1。岩溶钻孔注浆整治施工中如有异常时及时上报并准备其它合理的岩溶地基处理相关参数和施工工艺,如下:施工中采用的水玻璃波美度为38°~43°Be,模数2.4~3.0。①纯水泥浆:水灰比0.6:1~1:2,常用水灰比1:1,的纯水泥浆用于全填充岩溶及岩溶孔土层部分注浆。②水泥砂浆:水:水泥:砂=0.6:1.0:1.0,用于无填充物的大溶洞。③水泥水玻璃浆:溶岩连续灌浆15t仍不见灌浆压力上升或吸浆量下降及地表冒浆等情况,采用提高浆液浓度或双液压浆措施。双液压浆时采用水泥浆与水玻璃之体积比1:0.08。实验人员负责现场监督浆液的拌合并进行抽样检测,以保证浆液的拌制质量。(5)注浆压力及顺序注浆管口径φ≥50mm,注浆工作压力,一般基岩中不小于0.1~0.3Mpa,岩土界面附近逐步加大至0.3~0.5MPa。由于单位注浆量与注浆孔距、注浆压力、浆液浓度以及岩溶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注浆施工前应进行现场注浆试验,合理选择注浆工艺,合理确定注浆压力、浆液配比、单位注浆量等相关参数,确定停止注浆的条件等。注浆孔施工应自路基坡脚向线路中心的顺序进行,先两侧后中间,以保证注浆质量。A、岩溶地基注浆应遵照"探灌结合"原则,分两步进行,先选取不少于钻孔总数的30%作为先导勘探孔,对该段路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核查进一步探明地层及岩溶发育情况,并通过I序孔进行试验性注浆,根据探明的岩溶发育情况和取得的注浆经验,确定合理的岩溶地基处理相关参数和施工工艺。综合分析现场先导勘探孔的勘探成果,若地层、岩溶发育程度等条件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将勘探成果提供设计单位,以便核对、调整设计参数及设计范围、孔深。注浆数量由现场各方据实核定。B、覆盖型岩溶路基注浆,原则上以封闭土、石界面,填充溶洞以及岩溶管道,形成隔水帷幕,一般注浆厚度不小于8m(当路基面位于基岩时,注浆深度为入岩深10m),基岩顶面以上土层注浆厚度不小于3m,孔深伸入基岩面以下不小于5m,如在岩溶顶板岩体破碎、或遇溶洞以及岩溶很发育时,应加大注浆厚度,应至溶洞底板以下2.0m,注浆套管嵌入基岩0.5m,用水泥砂浆固结成一体。路堤地段加固范围至路堤坡脚外约5米,路堑地段加固范围至侧沟平台外边缘。5.2.6结束注浆当注浆达到下列标准之一时,可结束该孔注浆:A、注浆压力不小于0.3Mpa时,10分钟持续进浆量不大于5升;B、注浆钻孔基岩完整,或多次注浆,孔口压力超过1.5Mpa时;C、冒浆点已出注浆范围外3-5米时,可视路基范围岩溶通道堵塞完毕;D、单孔注浆量达到平均注浆量的1.5-2.0倍,且进浆量明显减小时。E、当单孔注浆量超过平均注浆量的2.0倍时,停止注浆,报监理、设计建设单位确定处理方案。当达不到上述结束标准时,应清孔再次注浆。5.2.7提管、回填注浆完成后应立即拔管,若拔管不及时,浆液会造成拔管困难。拔管时使用拔管机。每次上拔高度为500mm。起拔套管同时,采用C25混凝土封孔至孔口,封孔必须严实且饱满,且应先充填后拔管,或边填边拔,以免回填不实。拔出管后,及时刷洗注浆管,以便保持清洁、通畅。拔出管后留下的孔洞,及时用C25砼封孔。5.2.8注意事项(1)注浆钻孔采用钻机成孔,钻机须安装牢固,定位稳妥、固定。注浆孔应跳孔施钻,不应全部钻孔完后再注浆,以免孔位串浆,增加难度及清孔工作量。(2)各类设备应就近安装固定管线,不宜过长,以防压力和流量消耗。(3)钻机成孔插入注浆管后及时封堵孔口及附近的地面裂缝以防冒浆。(4)通过注浆前压水试验,调整材料配比和注浆压力等工艺技术参数。(5)注浆用的浆液应经过搅拌机充分搅拌均匀后才能开始注浆,并应在注浆过程中不停地缓慢搅拌,搅拌时间应小于浆液初凝时间。浆液在泵送前应经过筛网过滤。(6)注浆施工时,采用自动流量和压力记录表,并及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7)开启或关闭注浆泵时必须先开启或关闭化学注浆泵,以免堵塞管路。(8)注浆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流量和压力,防止浆液流失。(9)孔位偏差不宜超过50cm,开钻前必须保证机身平稳。(10)施工前应向有关部门收集和调查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11)注浆孔应跳孔施钻,不得全部钻孔完后再注浆,以免孔位串浆,增加难度及清孔工作量。注浆孔施工应自路基坡脚向线路中心的顺序进行,先两侧后中间,保证注浆质量。注浆孔有空洞时灌注中粗砂或水泥浆液(可含碎石)直至溶洞充填后才能进行注浆。(12)机电设备固定就位,不可乱堆放、搬动,电动部分设置网罩,电箱电线应悬挂。(13)不得将盛浆桶和注浆管路暴露于阳光下,以防浆液凝固。(14)注浆全过程应做好技术资料和基础数据记录、整理、分析工作。(15)注浆过程应加强地面观测记录(水平位移、冒浆点的位置、地面沉陷等)。(16)注浆过程注意环境保护,及时清理浆液污染物。一般整理好场坪后,应在注浆场坪四周修好临时排水设施;路堑地段岩溶注浆加固,应根据地层岩性、边坡岩土特性及稳定性、支挡加固防护工程等条件合理确定各类加固防护工程的先后施工顺序,合理选择注浆施工场坪标高,且施工场坪标高原则上不得低于侧沟平台标高,确保路堑边坡稳定以及附近构筑物不受影响。(17)岩溶注浆施工地段,除应加强地面观测外,还必须加强地表变形监测,一般应在线路中心、路基两侧路堤或路堑坡脚、以及坡脚外(或堑顶外)10m各设一排观测桩,纵向间距一般不大于50m,过渡段范围及非均质地区应加密观测剖面。施工期间必须每天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实测地表变形量,测量精度不大于1mm,并做好详细记录,根据观测数据控制注浆压力,以免影响堑坡的稳定或附近构筑物的安全。(18)工点同时需复合地基处理时,先注浆后再进行复合地基处理(19)成孔后经监理检查确认封孔套管封入基岩面以下0.5m,清孔干净,注浆采用自上而下的孔口式注浆,注浆过程中应采用多次清孔、多次注浆,直至满足结束标准要求,注浆孔的注浆量不应平均分配,严格执行“按需分配”的原则;遇空洞用砂浆一次性填满,充填性溶洞当连续注浆超过1小时,可采用双液注浆或间歇式注浆。岩层注浆完成后应将套管提升至土层帷幕顶(一般提升3m),进行清孔后再进行土层范围的注浆施工。(20)单孔注浆量依据具体地质情况确定,当连续注浆超过平均注浆量的2倍不见升压时,应考虑提高浆液浓度、添加中粗砂或粉煤灰、或采用双液注浆,必要时间歇注浆。注浆量过大时,应上报有关单位,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总量不超过设计估算总量。5.3质量控制要点及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5.3.1质量控制要点(1)孔位放样及测量施工现场通过测量复核场地平整标高,孔位放样采用控制桩引测出具体孔位的办法,保证孔位放样的偏差小于50cm。(2)钻机对位检查钻机就位后,让钻机对准孔位中心,钻杆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后开钻,孔位偏差不大于0.5m,确保成孔质量。(3)钻孔深度控制钻孔深度按钻至基岩以下不小于5米,遇到溶洞,则钻孔至溶洞底板以下2米。(4)注浆①清孔:封孔砂浆凝固后,连接注浆机,泵压清水进行清孔,直到排浆管排出清水后,完成清孔。②注浆:当注浆达到下列标准之一时,结束该孔注浆:A、注浆压力不小于0.3Mpa时,10分钟持续进浆量不大于5升;B、注浆钻孔基岩完整,或多次注浆,孔口压力超过1.5Mpa时;C、冒浆点已出注浆范围外3-5米时,可视路基范围岩溶通道堵塞完毕;D、单孔注浆量达到平均注浆量的1.5-2.0倍,且进浆量明显减小时。当达不到上述结束标准时,应清孔再次注浆。对熔岩路基进行注浆施工时,现场必须安排专人全过程旁站并做好施工记录,以确保注浆施工质量。5.3.2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在岩溶注浆施工中针对出现注浆孔始终达不到注浆结束条件时,通过分析形成的原因,制定出以下预防措施:①在钻孔时,108mm钻头下钻至基岩以上0.5m后,再采用91mm钻头钻至设计深度,将注浆套管施打至基岩顶面。保证注浆时套管不上浮。②钻孔采用跳孔施钻,边钻边灌,防止出现串孔现象。5.3.3成品保护(1)组装设备及注浆孔施工时,需注意保护现场轴线桩和高程桩。(2)先成孔后注浆施工注意对成孔的保护。(3)注浆体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开挖或扰动注浆体。5.3.4质量记录(1)水泥等注浆材料的试验记录。(2)注浆施工记录。(3)钻孔过程及钻孔地质情况记录。5.3.5注浆效果检查注浆结束后,同时采用压水试验、钻探取芯、物探方法(面波或其他有效的物探方法)进行注浆效果检查,根据质量检验结果,结合施工过程资料,对注浆效果作出评价。注水试验钻孔及钻探取芯钻孔,检测完成后仍要进行注浆。(1)钻孔取岩芯检查,检查孔数为5%,观察灰浆填充量,孔隙、裂隙等管道灰浆充填饱满视为合格。当为不合格时应补注浆。(2)注浆前压水试验和注浆后压水试验应进行对比,压水试验孔不少于3%,且每个工点压水试验孔不少于2孔。当注浆后吸水量小于注浆前吸水量的3%-5%,或注浆后岩土体单位吸水量w满足“路基岩土体注浆质量检测标准”表中要求视为合格。当为不合格时应补注浆。(3)面波检测曲线无“之”字形拐点,且频散曲线不离散,面波检测速度满足“路基岩土体注浆质量检测标准”表中要求,且不低于合格压水试验或完整岩层处的面波速度值视为合格。当为不合格时应补注浆。表5.3-1路基岩土体注浆质量检测标准介质面波检测速度V(m/s)面波频散曲线注浆后岩土体单位吸水量w[L/(min·m·m)]备注土质(路堑)V≥19.7h+58.2不离散W≤0.33岩质(路堑)V≥9.8h+342.8不离散W≤0.42土质(路堤)V≥12.0h+58.7不离散W≤0.33岩质(路堤)V≥9.8h+207.8不离散W≤0.42(4)检查注浆成孔、注浆过程、注浆工艺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应重新注浆。5.4、施工总结施工I序孔时需记录每个钻孔岩溶发育情况、注浆量,同时绘制每个I序孔的钻孔柱状图、工点地质纵断面图、代表性很断面图,注浆量经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确认后,由施工单位编制岩溶路基I序孔施工总结报告,报告报送设计院及业主,研究决定是否进行II序孔岩溶注浆设计与施工。I序孔施工总结按照每个工点编制,以免影响II序孔的设计与施工。6、资源配置计划6.1施工组织机构和任务划分施工部署及任务划分根据本标段已批复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路基施工划分为4个下属单位组织平行作业,路基岩溶处理分属各路基施工单位。各分部任务安排及布置见“表6.3-1各分部署及任务划分表”。表6.1-1各分部署及任务划分表序号分部施工范围施工内容1一分部DK195+115.16~DK195+613.01、DK195+831.81~DK196+180.47、DK196+986.57~DK197+210.767、DK197+349.687~DK198+315.75、DK198+655.76~DK198+700.00、DK198+700~DK200+232岩溶处理(I、II序孔注浆施工)2二分部DK200+232~DK200+500、DK201+808.06~DK201+840.00岩溶处理(I、II序孔注浆施工)3三分部LDK1+204.14~LDK1+800.00、LYDK0+880.78~LYDK1+815.0岩溶处理(I、II序孔注浆施工)4四分部/无岩溶处理路基(1)施工组织机构本项目本标段设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设工程部、安质部、物机部、财务部、工经部、办公室、试验室等“五部二室”7个部门;项目经理部下设一、二、三、四等四个综合分部,各分部设路基工程施工架子队,负责路基工程施工,其中四分部无路基岩溶处理。6.2施工机具、设备配置每个注浆工点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见表6.3-1 表6.2-1本次计划投入施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序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台/套)用途1推土机TG160A1清除地表2钻机XY-110
成孔3拌浆机SM-2003制备浆液4搅拌式贮浆桶SS-4003过滤杂质,储备浆液5液压注浆泵BW-1503压注浆液6流量压力自动记录仪0-1.6a3显示流量压力和总注浆量6.3劳动力计划每个注浆工点施工人员配备见表6-4-1表6-3-1本次计划投入施工的主要施工人员序号职务人数工作内容1班长3负责指挥协调各工序操作,控制加固质量2测量员2负责现场施工测量3安全员1负责现场施工安全4质检员1负责控制施工质量5材料员1负责材料运送6试验员1负责试验检测7钻机工20正确操纵钻机成孔,检查维修机械8浆液配制搅拌工3浆液的配制及搅拌9司泵3统计材料用量,记录泵送时间10电工1负责电器设备的安装和安全使用11普工10固结套管,清洗输料管道等12记录员3负责施工记录、兼质量检查员工作7安全保证措施7.1安全管理目标(1)杜绝一般及以上施工安全事故(按国务院令第493号事故分类标准)。(2)杜绝重大及以上道路交通责任事故(按“公安部关于修订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通知”分类标准)(3)杜绝有人员死亡或一次重伤3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火灾爆炸事故(按“火灾统计管理规定”分类)(4)杜绝有人员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特种设备事故。7.2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本项目实行项目部、分部和架子队三级管理模式。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是本标段安全管理最高机构,全面负责管段内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各分部分别成立“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队”,是各分部安全管理的最高机构。项目部及分部均设置安质部作为安全专管部门,根据工程规模配备满足施工现场需要的安全工程师(安全员)。7.3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施工中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及有关施工安全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作业人员安全保障措施及安全技术制度,配备专职安检机构和人员。主动接受业主、路局质量监督站和监理单位的安全监督和检查。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保证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组织施工。重要的安全设施必须坚持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原则,即: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项目部和各分部分级负责,以加强施工作业现场控制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为重点,开展创建安全标准工地活动,确保本标段工程的施工安全。安全保证体系见图7.3-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图7.3-1安全保证体系框图7.4安全生产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惩办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制度;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临时用电管理制度;安全防护设施及用品验收、使用管理制度;各工种及机具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等。(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开工前,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从事电气、起重、高空作业、焊接、机动车驾驶等特殊工种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安全操作合格证》后,方准持证上岗。(3)安全生产检查①开工前的安全检查 主要内容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安全措施,施工机械设备是否配齐安全防护装置,安全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施工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施工安全责任制是否建立,施工中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是否有应急预案等。②定期安全生产检查每月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积极配合上级进行专项和重点检查;施工班组每日进行自检、互检、交接班检查。③经常性的安全检查 安检工程师、安全员日常巡回安全检查。检查重点:施工用电、机械设备等。④专业性的安全检查 针对施工现场的重大危险源,对施工现场的特种作业安全、现场的施工技术安全、现场大中型设备的运用、运转、维修进行检查。⑤季节性、节假日安全生产专项检查 在季节变化和节假日安排专职安全检查员对各项生产设施和施工机械进行全面检查,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设施和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对所有员工进行专项安全教育。(4)安全奖惩制度通过经济与行政手段的有效结合,将安全生产与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各部门制定安全生产奖惩办法,定期考核兑现,使干部全面加压、职工全员负载,达到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有序可控。真正做到建制先行,检查全程,奖罚分明。7.5安全生产保证措施把安全工作纳入生产经营范围,实行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在内部逐级签订安全生产包保协议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加强安全施工教育,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开工前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上岗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编制施工计划的同时,编制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细则、制度及切实可行的安全技术措施,分发至工班,组织逐条落实。搞好“五同时”(即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和“三级安全教育”。施工人员经过安全技术培训,持证上岗。特别对于电工、焊工、架子工、砼工经正规部门培训合格,以确保施工操作安全。每一工序开工前,编制详细的安全技术方案和实施措施,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及时做好施工技术及安全技术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督促检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安全的事故隐患,杜绝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现象,对重点作业场所、危险区、主要通道设“五牌一图”,即:工程告示牌、安全生产记录牌、防火须知牌、安全无重大事故记录牌、工地主要管理人员名牌和施工总平面图。坚持每周一安全活动日的安全学习制度。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坚持工前讲安全、工中检查安全、工后评比安全的“三工制”活动。开工前期制定各项安全制度及防护措施、各类机电设备操作规程及各项安全作业规章制度;用电安全须知及电力架设、养护作业制度;有关乘坐车辆的安全专项规定;防洪、防火安全专项规定等。针对重点、难点工程项目及关键工序,编制专项安全措施和专项技术交底,并设专人进行安全监督和落实。(1)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施工施工前储备足够的抢险、急救物资储备,如发生塌方,应积极进行抢救,并制定安全措施后开始处理。软弱破碎富水围岩施工,应因采取截、排、堵等综合措施,并制定突水处理措施。(2)施工现场安全用电保证措施现场移动式电器设备必须使用橡皮绝缘电缆,横过通道必须穿管埋地敷设。配电箱、开关箱使用BD型标准电箱,电箱内开关电器必须完整无损,接线正确,电箱内设置漏电保护器,选用合理的额定漏电动作电流进行分级匹配。配电箱设总熔丝、分开关,动力和照明分别设置。金属外壳电箱作接地或接零保护。开关箱与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保险。同一移动开关箱严禁有380V和220V两种电压等级。架空线必须设在水泥电杆上,严禁架设在树或脚手架上,架空线装设横担和绝缘子。架空线离地4m以上,机动车道为6m以上。对高压线路、变压器要按规程安置,设立明显的标志牌。所有电气设备按规定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并有良好的接地保护措施。接地采用角钢、圆钢或钢管,其截面不小于48mm2,一组二根接地之间间距不小于2.5m,接地电阻符合规定,电杆转角杆,终端杆及总箱,分配电箱必须有重复接地。各种机电设备检修、维护时断电、停运转;如要试运转,须有针对性保护措施。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电工必须持证上岗,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严禁将电线拴在铁扒钉、钢筋或其它导电金属物上,电线必须用绝缘子固定,配电导线必须保证与邻近线路或设施的安全间距。(3)施工期间的防洪安全措施建立防汛抗洪组织机构。项目部成立防洪领导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项目副经理任副组长,下设防洪办公室,每个分部成立防洪抢险队,由分部经理担任防洪抢险队队长,抢险队选择身体强壮、责任心强、有经验的人员参加。制定各项防洪工作制度,对防洪工作做出具体安排。将防洪工作责任进行分工,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头。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了解近期气象预报,掌握雨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时做出部署。汛期到来之前,对施工管段路基、以及坡面、排水设备进行检查,对检查后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布置处理。一时处理不及的,布设重点防洪看守。及时做好疏通清理工作,做到沟不积水、涵不堵塞、涵沟相连,在施工中被损坏的排水设施在洪汛到来之前予以恢复。在汛期,施工用的机具、材料、设备等,放置在不易被水淹没的高处,因施工需要或地形限制设在低洼处时,采取有效的防淹措施。防洪值班员每天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并将气象预报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和单位,并严格执行雨前、雨中、雨后检查制度,对防洪工作情况了如指掌。防汛期间领导干部24h轮流值班,防汛重点施工项目设专用通讯工具,以便及时了解现场情况。汛期准备充足的器材、运输工具及劳动力,以备应急抢险。(4)施工现场治安消防、防火安全保证措施 ①治安、消防管理措施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学习《治安管理条例》,并要求现场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一律配戴胸章,挂牌上岗,自觉接受监督。加大宣传力度,为施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承诺“便民不扰民”,取得沿线单位和居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设立固定安全、防火警示牌、宣传牌。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械和物资。治安消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指导思想,加强施工现场贵重物资、重要器材和大型设备的管理,特别是对炸药、雷管等危险物资的管理,制定领、发放制度和看守制度。开展法制宣传和“四防”教育,作业队定期开展以防火、防盗、防爆为主的安全检查,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②防火安全保证措施建立项目部、分部、架子队班组三级防火责任制,明确各级防火职责。重点部位如仓库、木工间配置相应消防器材,一般部位如宿舍、食堂等处设常规消防器材。施工现场用电,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防止发生电器火灾。焊、割作业点与氧气瓶、乙炔气瓶等危险物品的距离不得少于10m,与易燃易爆物品的距离不得少于30m。做好防火工作,搭设的工棚与料库之间的距离,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在工棚及仓库附近要设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加强对易燃、易爆及危险品的管理。工程大量使用柴油、重油、等易燃品,因此其采购、运输、贮存及使用各环节均严格按照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储料现场配备充足的消防灭火器材。③高空作业的安全措施从事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凡不适宜高空作业的人员,不得从事此项工作。作业人员必须拴安全带、戴安全帽、穿防滑鞋。高空作业人员应配给工具袋。小型工具及材料应放入袋内,较大的工具,必须拴好保险绳。不得随手乱放,防止堕落伤人,严禁从高空向下乱扔乱丢。双层作业或靠近交通要道施工时,要设置必要的封闭隔离措施或设置防护人员及有关施工标志。④其它安全措施施工现场设安全标志。危险作业区悬挂“危险”或者“禁止通行”、“严禁烟火”等标志,夜间设红灯示警。工地布置符合防洪、防火、防雷击等有关安全规则及环卫要求。设置急救材料储备库,包括防火、防水、防毒器材、木料、各种适用工具等。加强对司机的教育,施工运输车辆必须严格遵守城市和公路交通规则,文明行车,注意安全。严格按起重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施工。起重工必须熟悉施工方法、起重设备的性能、所起重物的特点和确切重量以及施工安全的要求。对所有起重机械进行指挥的信号员,应专人指挥,统一指挥信号,哨音清晰,手势和旗语准确,不得用喊叫指挥。如遇有妨碍司机视线处,应增加传递信号人员。起重臂下严禁站人。7.6安全应急救援预案7.6.1.应急预案的目标和任务为企业员工的工作安全、既有道路和施工场区周围构筑物安全,以及施工场区提供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反应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7.6.2.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组长由项目经理担任,副组长由项目副经理和项目总工、安全总监担任,各小组组长分别由项目部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分部经理担任。7.6.3.应急组织的分工职责组长职责:决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重大紧急事故,要求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帮助并实施厂外应急计划,在不受事故影响的地方进行直接控制;复查和评估事故(事件)可能发展的方向,确定其可能的发展过程;指导设施的部分停工,并与领导小组成员的关键人员配合指挥现场人员撤离,并确保任何伤害者都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场外应急机构取得联系及对紧急情况的记录作业安排;在场(设施)内实行交通管制,协助场外应急机构开展服务工作;在紧急状态结束后,控制受影响地点的恢复,并组织人员参加事故的分析和处理。副组长职责:评估事故的规模和发展态势,建立应急步骤,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损失;如有必要,在救援服务机构来之前直接参与救护活动;安排寻找受伤者及安排非重要人员撤离到集中地带;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络,为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通讯联络组职责:确保与最高管理者和外部联系畅通、内外信息反馈迅速;保持通讯设施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负责应急过程的记录与整理及对外联络。技术支持组职责:提出抢险抢修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指导抢险抢修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标明重点部位,向外部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抢险救援信息资料。消防保卫组职责:事故引发火灾,执行防火方案中应急预案程序;设置事故现场警戒线、岗,维持工地内抢险救护的正常运作;保持抢险救援通道的通畅,引导抢险救援人员及车辆的进入;保护受害人财产;抢救救援结束后,封闭事故现场直到收到明确解除指令。抢险抢修组职责:实施抢险抢修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并不断加以改进;寻找受害者并转移至安全地带;在事故有可能扩大进行抢险抢修或救援时,高度注意避免意外伤害;抢险抢修或救援结束后,直接报告最高管理者并对结果进行复查和评估。医疗救治组:在外部救援机构未到达前,对受害者进行必要的抢救;使重度受害者优先得到外部救援机构的救护;协助外部救援机构转送受害者至医疗机构,并指定人员护理受害者。后勤保障组职责:保障系统内各组人员必须的防护、救护用品及生活物质的供给;提供合格的抢险抢修或救援的物质及设备。7.6.4.各类事故的现场救援预案(1)触电事故的救援预案一旦发生触电伤害事故,首先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方法是切断电源开关,用干燥的绝缘木棒、布带等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将触电者拨离电源),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其次将触电者移至空气流通好的地方,情况严重者,呼吸停止或心脏跳动停止或二者都已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及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抢救,等待急救人员或送往医院。在等待或送往医院的途中,不应随意停止抢救。(2)机械伤害事故的救援预案对于一些微小伤,工地急救员可以进行简单的止血、消炎、包扎。对伤势较严重的,就近送医院。发生机械伤害事故后,迅速抢救伤员,使其脱离险境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如为交通事故还应同时拨打“122”交通肇事报警电话),同时保护现场,防止事态扩大。对伤员应进行可行的应急抢救,如现场包扎、止血等措施,防止受伤人员流血过多造成死亡。如有条件可就近送往医院。(3)火灾事故的救援预案火灾事故的救援原则是:“救人重于灭火;先控制、后消灭;先重点、后一般”。发生火灾后,应立即组织人员施救、拨打“119”电话报警和撤离,撤离途中如有浓烟时,立即匍匐前进直至安全地带,以免烟熏中毒昏倒。室内人员逃离时,应先触摸一下房门温度,如烫手千万不可打开房门逃生,应从窗口逃离,窗口逃生时,二层以上人员切不可盲目跳楼逃生,可采用床单、衣物、绳索等作为攀系工具逃离火场。如不能逃离时,可堵死门缝,湿润毛巾后蒙住口、鼻上,以防有毒有害气体中毒,并向房门泼水降温,同时呼救等待救援。烧伤人员应采取措施救治,如送至通风良好地带、用干净纱布简单包扎、清理口鼻保持呼吸道畅通等,有条件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如有人员烟熏中毒倒地停止呼吸,立即将其抬至安全通风地带,进行人工呼吸,恢复其心肺功能,在医护人员到达之前切不可轻易放弃救治。如确认是电气火灾应迅速切断电源,以免事态扩大,切断电源时应戴绝缘手套,使用有绝缘柄的工具。当电源不能及时切断时,抢险人员必须穿戴绝缘用品。扑灭电气火灾时要用绝缘性能好的灭火剂如干粉灭火机,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砂,严禁使用水或导电灭火剂扑救。(4)危及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应急预案路基受到暴雨的冲刷导至路基边坡失稳,应及时采用打入木桩或钢轨桩及堆码装土的纤维袋进行加固,并及时补充道碴,起拨道。当线路方向、水平显著不良时,应加强巡查或派人监视,必要时应设置减速或停车信号防护并通知车站。8、其他安全保证措施8.1标准化管理(1)根据投标承诺和施工组织设计,结合企业管理特点,应用GB/T19001:2008管理工具,理顺管理流程,做到项目管理系统化,保证项目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持续性、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2)规定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职责,细化到每个工作岗位,规定其岗位职责和权限、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3)从外部劳务队伍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管理流程、验工计量、劳务人员的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制定外部劳务队伍作业人员的日常管理的制度,及时对已进场的劳务人员建立劳务人员管理名册,名册中对劳务工的户籍所在地、身份证号码、从事工种、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并对其身份证复印件进行备案;制定劳务工培训制度,制定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质量教育培训计划,及时对已进场劳务工系统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质量教育工作,建立了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台帐,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操作证均在队备案。8.2质量管理措施8.2.1质量管理目标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铁路总公司有关质量管理法规,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支撑,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全过程监控,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铁路总公司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客运专线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零缺陷”。8.2.2质量管理机构组织为保证工程质量目标,我单位将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标准化、程序化管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终身保证制度。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书记、项目总工、安全总监、副经理为副组长,项目部各业务部门负责人为组员。项目经理负责工程全面质量控制;项目总工程师具体负责组织质量计划、工程创优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项目部设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负责对原材料、半成品及工序的抽检,以及对特殊工序、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全面检查验收;各架子队负责人对所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同时各架子队配置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负责所有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项目部的各部室均在相应的职责范围内对工程质量负责。质量保证体系图见图8.2-1质量保证体系框图。表8.2-1质量保证体系框图1、项目经理质量职责负责组建项目部。配备质量体系运行所需的资源,明确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定期组织对管理人员进行履行职责的考核,确保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向员工传达满足业主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主持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工作;确立本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定期主持召开质量工作会议,解决体系运行中的问题,推进各项质量改进活动的开展。2、项目副经理质量职责认真落实贯彻质量方针和目标,确保本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协助项目经理进行监督、检查、落实本项目的质量工作。把好施工指挥中的质量关,加强所辖人员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控制放在工作的首位。制定合理的施工生产计划,确保施工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全面履行工程质量管理职责,对工程质量的重大事故负责。组织好工程创优和QC小组的质量管理活动,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3、项目总工程师质量职责项目总工程师对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负全面技术责任。组织编制项目质量计划、施工组织设计和科技开发、技术人才培养等计划,负责提出质量改进的目标和措施。负责组织贯彻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文件。负责项目有关技术和质量文件的批准、发布和更改。负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工作,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产品质量。参与工程质量重大不合格品的评审,审定和纠正预防措施。4、架子队负责人质量职责架子队负责人对承担的工程和施工工序质量负直接责任,具体落实工程质量和工程创优的管理措施。针对本项目工程特点有计划地组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贯彻落实设计、监理和上级有关工程质量的指示和决定。全面落实质量管理基础工作,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规范、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工艺、技术保证措施组织施工,坚持按操作规程、作业标准施工,实行标准化管理,组织工班认真落实质量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5、主管工程师质量职责主管工程师对分管工程的质量负技术责任。依据设计文件、施工规范、验收标准和上级的有关规定指示,针对各专项工程编制施工作业细则、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书面向作业班组技术交底,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6、质量检查工程师质量职责 仔细研究施工对象的质量要求,将质量要求下发至施工队班组,组织他们在工前学习,工中对照检查,工后评比。从质量预控角度出发,研究本单位或外单位过去类似工程质量存在问题,提出施工中质量管理的工作重点。按铁路现行规范及相应的验收规范对各分项工程、工序的质量要求编写技术标准、实施细则及内部质量控制方面的政策、管理规定。按质量管理规定,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及评定,并向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汇报质量检查报告结果,负责向项目部相关部室传达甲方或监理关于质量方面的改进意见及执行情况。组织开展QC小组活动,并在项目部范围内组织活动成果发表会,对有价值的成果向全标段推荐。7、安全质量部质量职责对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检查把关负主要责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颁发的规定、规程、制度和措施,掌握内部质量动态,了解外部质量信息,认真学习并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技术。制定项目质量管理方针和目标,指导所属各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对本标段的工程质量进行有效控制。进行工程全过程的质量检查,严把质量关,按验收标准及时进行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组织开展创优活动。填写检查日志,及时认真整理保管各种原始资料。对质量事故按规定程序处理。协助监理工程师做好日常监理工作,共同研究工程质量上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签证。8、工程部质量职责工程部对施工方案、工艺措施、技术标准负主要责任。主要职责为组织复核设计图纸,理解设计意图、结构构造和技术要求,使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最大限度消灭在施工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优化施工方案。把好测量关,认真落实测量复核制和技术责任制,执行各项技术标准、施工规范、规程和规则,掌握施工中的各种技术数据,对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对关键工序进行全程监控。负责提出工程所需各种原材料、成品、半成品及构配件、非标准加工件的技术标准,参加质量检查和质量事故调查处理,对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4760-1:2025 EN Information security,cyber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 A framework for identity management - Part 1: Core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 飞机钣金工入职考核试卷及答案
- 棉花播种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锅炉设备试压工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糖艺师设备维护与保养考核试卷及答案
- 高职院校优化数字人才培养链的现实需求与策略研究
- 选矿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庆农业丰收享美好生活
- 银行招聘试题及答案网站
- 银行营销考试题及答案
- 烹饪美学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园林景观施工图设计课件
- 自考英语二4500词汇汇总
- 高毅投资冯柳文章(全集)
- 不同温度下饱和蒸汽压力及水含量对照表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体检表(叉车)
- 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目录(沪教版)
- GB/T 13576.4-1992锯齿形(3°、30°)螺纹公差
- 一年级新生入学家长会
- 污水管道施工截流,导流方案
- 保洁常用工具和设备一览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