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_第1页
201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_第2页
201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_第3页
201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_第4页
2014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人教版新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古代埃及I.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一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f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君主专权的表现:①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法老独揽国家的行政、经济、军队和司法大权;③还动用人力物力修建其陵墓金字塔。文化上:①象形文字②太阳历一一地位: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制定依据: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定的。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了解了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建筑上: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最大)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①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②尼罗河是古埃及唯一的水源,为埃及人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③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发展起天文学,如制定了太阳历。尼罗河促进了古埃及数学成就的发展.古代西亚国家|.地理位置: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新月沃地”).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一古巴比伦文明:⑴自然环境:干旱少雨,水量不稳;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一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一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⑶文明:经济上:灌溉农业;政治上: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维护统治,制定了《汉漠拉比法典》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性质(实质):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影响:①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持社会秩序。②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的历史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文字上:①苏美尔人发明楔形文字(影响: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②腓尼基人发明和传播了腓尼基字母文字。(影响:腓尼基字母文字后演变成22个字母,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古代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罗马人双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古代印度I.地理位置:位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自然环境:,土壤肥沃,河水丰沛,发展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后雅利安人入侵,陆续建立起一些小国一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4.种姓制度:地位等级等级名称代表的社会阶层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二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被统治阶级三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四首陀罗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上层剥削奴役,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注: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影响:①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孕育了佛教的诞生。②种姓制度对现在的印度仍有较深的影响。5.佛教:⑴时间:公元前6世纪⑵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⑶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基本教义);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摆脱欲望,刻苦修行才能拜托苦。⑷发展:公元前3世纪,国王阿育王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兴盛一时。(阿育王对佛教做出了哪些贡献?)⑸传播:一个是北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再有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另一支向南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称南传佛教。佛教在什么时候传入到中国?(西汉末年公元元年前后)佛教是经哪个地区传到我国?(中亚)’ , 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早期国家与社会1.早期国家指:夏商周.形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一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一公元前1064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亡于公元前771年)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夏朝: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⑵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⑶最后一任国王:桀。.商朝文明成就:⑴青铜铸造业发达: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⑵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又叫卜辞)。(为什么叫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记录了占卜结果;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意义: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西周:⑴分封制⑵礼乐制度(3)宗法制注:商和西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西周分封制哪些人受封?(国王亲属、功臣等)分到什么东西?(土地、人口、权利等)有什么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又有什么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宗法制)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礼乐制的要求: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区别。孔子为什么推崇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礼乐制影响?(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等级制度,是周朝维护统治的工具)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1,春秋五霸:⑴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⑵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2.齐恒公称霸:⑴原因:①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后又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齐桓公不计前嫌,选贤与能,善于用人;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⑵称霸时间与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晋一一韩、赵、魏三个国家(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区别于春秋的地图).社会发展: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它方面的变化;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形成,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影响最大)(注意管仲变法是春秋时期).商鞅变法:①背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打出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运动。②时间人物:公元前395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③内容+特点+影响:内容:1.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作用: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2.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作用:经济发展,国富)3.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作用: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这个措施对旧贵族的特权打击最大)4.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地方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稳定)④特点:与其他各国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⑤影响: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性质:一次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成功,因为一次变法的成功与否,不能以变法者的生死来评价,而要看变法所带来的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它是成功的。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⑴.深得秦孝公的重用;⑵.符合历史潮流;⑶.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⑷.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商鞅“南门立木”在今天的意义:“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对于政府而言,要讲诚信,这样才会赢得人民信任;对于我们学生而言:要做诚实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商鞅变法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有什么借鉴意义?(1、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适时改革,与时具进。)百家争鸣I.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15页第五段⑴.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土阶层;⑵.春秋战国时期,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具体学派与主张等: 学派代表人物国别时代主要主张儒家孔子(创始)鲁国春秋①“仁”(核心)(“仁”的具体表现和内容:一方面是“仁爱”,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注:“礼”是指西周的礼乐制度。);②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楚国战国“仁政”“民贵”“君『轻”道德准则道家老子(创始)邹国春秋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化;崇尚“自然”主f立面,对:张“无为广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墨家墨子(创始)鲁国战国“兼爱”“非攻”法家韩非子韩国战国主张“法治”;加强君主的权利兵家孙卜子齐日1春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卜膑齐E1战国“事备而后动”.百家争鸣出现的作用(意义):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利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它们在众多领域提出的各种思想理论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古代思想在现在的表现:儒家的“仁政”一一“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一一“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一一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启发式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一一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自然”一一保护环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孔子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符合教育平等的思想;各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心智特点,只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符合”因材施教”的思想,因此孔子的思想不仅在当时还是在现在,教育是值得借鉴的.联系当时(战国)的社会形式,想一想,为什么法家会受到重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严刑酷法等思想适应于当时社会形式的需要,自然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对后世影响最深的是哪种学说?为什么?儒家学说。因为孔子的思想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成为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正确做法: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助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兵书:《孙子兵法》, , 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西方文明的摇篮1、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的开端是克里特文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代,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重要代表.城邦时代:①时间:公元前8世纪一6世纪②城邦特点:小国寡民③终结: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王国征服希腊,希腊的城邦时代随之终结。 经济特点政治特点差异原因雅典以对外贸和商业为主,工商业发达实行民主制度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城邦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雅典是沿海城邦,适合发展海上贸易,而斯巴达是内陆城邦,相对闭塞。斯巴达以农业为主实行贵族统治,崇尚武力.雅典:⑴民主制度的发展阶段:①公元前6世纪,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进行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城邦民主制度达到全盛。⑵民主制度的特点:①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②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维护民主制度的有力措施:陶片放逐法;(3)民主制度机构: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主要的行政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最高司法机关:陪审法庭⑷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评价:积极方面:雅典的民主制度一方面使公民积极地参政,议政,消极方面:另一方面,要单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能够享受这种民主的人只占少数。4.亚力山大帝国:⑴前身:马其顿王国⑵发展:公元前4世纪,征服希腊,后东征,扫荡小亚细亚和埃及,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力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⑶对文化传播的作用:亚力山大帝国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西方,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汇罗马帝国的兴衰1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中部.(罗马是尚武民族)2发展历程:①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在意大利半岛建立②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③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④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⑤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规模起义。⑥公元前27年,屋大维表面上自称共和国“元首”,但独揽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⑦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人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⑧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⑨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爆发全面的危机,人民起义愈演愈烈,日耳曼人屡屡向罗马帝国发动进攻。公元395年,内外交困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罗马共和制度:P21三个机构,其中权力最大的是元老院。.公元前73年,爆发了斯巴达克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它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是罗马的第一个皇帝;屋大维创立了“元首制”,是第一个元首。.帝国最初的两百年,局势安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基督教: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传说中的“救世主”耶稣;形成背景:居住在西亚巴勒斯坦一代的犹太人被罗马征服。遭受残酷压迫的犹太人多次发动起义,而屡屡挫败,把希望寄托在“救世主”耶稣上。西方文明之源I——古希腊罗马文明领域表现希腊文化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科学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文学荷马《荷马史诗》戏剧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源头,马拉松赛跑的源头美术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罗马文化法律《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文字拉丁语成为境内官方语言。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现在的很多语种都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建筑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高架引水渠等.《十二铜表法》的影响: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哪些方面说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什么说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1)哲学:现代西方人使用的“哲学”一词最早来自希腊语;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西方哲学的基础;(2)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所创造的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如阿基米德的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3)古希腊的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故乡,如出现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4)古希腊的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如荷马的《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长篇史诗。(3)罗马人的《十二表法》是罗马法的渊源,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4)建筑:今天西方的很多建筑风格都是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如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等。综合探究一.认识早期文明的区域:P27早期人类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什么?(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比较四大文明古国的异同?

古国文明发源地产生文明时间国家统一时间统一者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070年禹2,辨识早期文明的异同:P28文字生产能力、大型工程城市国家机构和制度文化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狮身人面像,金字塔圣斐斯法老、军队、刑法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医学古代西业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空中花园乌鲁克,乌尔《汉莫拉比法典》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变化规律,编制太阴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古代印度象形文字摩亨佐•达罗种姓制度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中国(夏商周)甲骨文青铜器都江堰镐京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百家争鸣西方(古罗马、希腊)字母文字(拉丁字母)万神殿,高架引水渠,古罗马竞技场,帕特农神庙(古希腊)雅典,罗马奴隶制,城邦民主制、什二铜表法》科学、哲学、戏剧、文学、体育、美术、法律、文字、建筑注: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海洋文明发源于海洋;有其开放性;向外拓展和商业贸易为主;建立以法制为基础的城邦政治;文化具有多样性等。大河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特征是封闭性;农耕经济为主;建立村落社会与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1、中世纪:指从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即西欧的封建社会时期。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日耳曼人的一支建立了法兰克王国,800年罗马教皇为法兰克国王查理举行了加冕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三国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日耳曼人另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于9世纪建立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3、欧洲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特点是:层层分封、依次互为主从关系。(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话意思是说: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说明西欧封建社会虽然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制约关系。)4、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和影响:“基督教是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会在西欧的统治的表现:政治上,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教皇国产生,逐渐凌驾于各国之上;经济上,控制大量封建地产,经营庄园,还要求收取“什一税”;思想上,教会垄断教育和文化,控制思想。5、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6、基督教的演变:(1)产生的历史条件:1世纪,罗马帝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残暴统治。犹太人多次起义但屡屡失败,感到绝望的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救世主”耶稣来拯救自己脱离苦难。(2)变化:由贫苦民众的宗教逐渐演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成为中古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政治原因:随着罗马帝国加强对内压迫、对外侵略,阶级、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罗马统治者为缓和社会矛盾,便于控制被压迫人民和被征服民族,开始对基督教采用控制、利用政策,加以扶植。后来,在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教会与各国君主建立起合作关系,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且垄断文化教育(3)为什么教权和皇权会相互合作?教会宣传的“君权神授”观念可以论证国王地位的合法性,维护国王的权威;而国王可以通过物质、军事等力量来维护教会的权威,它们之间相互利用,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力量。7、新兴城市的特点: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繁荣,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8、如何理解“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从政治角度说,生活在乡村庄园的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手工业、商业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9、行会的出现:城市中的手工业者按照行业组成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叫行会。10城市的兴起对西欧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新兴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市民阶级逐渐形成,其中的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1、610年,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建立伊斯兰教,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为《古兰经》。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这一年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在此后,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军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从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之一。10世纪后,帝国逐渐衰落。2、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之间有何关系?伊斯兰教的创立以一神教代替了多神教,适应了走向统一的需要。伊斯兰教使众多信徒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进行圣战,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可以说,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的过程。3、中古阿拉伯学者有哪些重要文化成就?这些文化有何特点?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什么作用?成就:①翻译了许多古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传播到世界各地。②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医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在当时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如: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传播到欧洲(阿拉伯数字);花拉子密的代数学著作;拉齐斯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那的《医典》等。③创造了伊斯兰建筑风格(清真寺)。④文学方面的成就,如《一千零一夜》(又叫《天方夜谭》)等。特点:先进性(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和包容性(吸收、消化了帝国范围内东西方不同文化)。作用:阿拉伯人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传播者,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搭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列举说明阿拉伯民族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阿拉伯民族起到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如将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传播到欧洲;.举例说明阿拉伯民族善于继承和吸收前人优秀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化?如收集了古希腊古罗马民间故事汇集成《一千零一夜》;吸收印度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并加以改造。4、为什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如此灿烂?①阿拉伯民族善于学习,重视文化;②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学习各国先进文明以及文明的传播;③国力强盛,国家统一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1、1世纪,日本开始出现早期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2、大化改新(P40-41)(1)历史背景:国内:社会: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经济: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政治:地方豪强贵族权倾朝野,导致皇权旁落;拥护改革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制度,实行改革;645年发动宫廷政变,铲除苏我氏贵族势力。掀开了大化改新的序幕。国外:中国大唐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刺激了大和统治者。(2)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法律上,701年,日本编订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4)大化改新重要意义:积极意义:(1)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2)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改革后,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消极意义: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豪强贵族建立起庄园,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3、日本民族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具有善于学习、坚忍服从等特点。4、日本大化改新对改革开放的我国有何启示?(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与时俱进,适时改革。(2)善于学习他国先进之处,在学习基础上还要勇于改革创新。(3)对外开放,加大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探究二1、世界三大宗教(作业本P21,2.) 创立时间创始人宗教经典原创地现在分布区域佛教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佛经古印度亚洲地区基督教1世纪耶稣《圣经》巴勒斯坦欧美地区伊斯兰教7世纪(610)穆罕默德《古兰经》阿拉伯亚非地区三大宗教相同点:①都是由于当时战乱造成人民的痛苦、在大众需要精神寄托时产生的;②教义中都含有一神论、要甘于忍受痛苦、宗教仪式等内容;③对社会影响都极大,都与政治有紧密相连,发展到后都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伊斯兰教有利于阿拉伯民族的统一。2、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宗教是一种文化,各种与宗教有关的寺庙、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墙、壁画等都属于宗教文化景观。3、佛教建筑叫寺庙(类似皇宫建筑表现地位),基督教建筑叫教堂(高耸入云显示上帝的高高在上的威严),伊斯兰教建筑叫清真寺(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4、我们对待文化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度变革;继承与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成分,并且要学会创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我们要珍惜并保护好;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对文化多样性的态度)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1、秦灭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领导者:秦王嬴政。定都:咸阳灭六国的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中国(即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或条件)?①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③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④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采取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答:(1)政治上:★1、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这套官僚制度的内容: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这套官僚制度的作用: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2、集权容易出现暴政3、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奠定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秦朝还颁布了大量律令。(2)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作用:车辆在全国畅通无阻,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3)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4)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了度量衡。作用:有利于秦朝的统一,有利于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5)思想上:焚书坑儒。★作用: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但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3)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跳,东到辽东)②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4、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利弊: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一方面,他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5、对秦始皇的评价答: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1)主要功绩: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2)历史罪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1、秦朝的暴政(秦灭亡的原因):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劳役赋税繁重③统治者昏庸残暴4严刑峻法2、陈胜、吴广起义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影响:秦末农民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3、项羽和刘邦的贡献:①项羽: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②刘邦: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投降。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陈胜吴广起义破釜沉舟:项羽巨鹿之战约法三章:刘邦攻入咸阳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刘邦项羽垓下之战5、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恢复经济。(思想来源:老子的“无为”思想)汉高祖措施:①.让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利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②.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家,发还原有田宅,利于社会稳定。③.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4.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减轻赋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汉文帝措施: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税,把每年服徭役改成三年一次;②.减轻刑罚,废除肉刑。汉景帝措施:①.进一步减轻赋税,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②.进一步减轻刑罚。6、西汉初年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①经济萧条,为了恢复社会经济。②为了巩固封建统治。③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7、出现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表现:文景两朝重视发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注意法纪,因此社会比较安定。8、秦汉兴亡的启示:汉兴的启示:①国家要稳定,必须以民为本;②国家要进步,必须发展生产力;秦亡的启示:①国家要稳定,必须以民为本(秦朝暴政)导致灭亡);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农民起义推翻秦)。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1、汉武帝的历史作为(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①目的:削弱王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②作用:最终解决汉朝王国问题。2、加强监察制度。①措施:在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3、发布“察举制”,地方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2)思想文化上: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为了在思想上实现大一统,巩固中央集权积极影响: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消极影响: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实际上是文化专制的一种表现。2、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措施:在长安设太学,在地方设官学鼓励和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一方面,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术,限制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做法,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3)、经济上:将地方的货币铸造、食盐与铁器生产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五铢钱),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4)军事和民族关系上:⑴武力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⑵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区。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开通丝绸之路。2、如何评价汉武帝:A、功:使汉朝的大一统走向全盛。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军事民族关系上)B、过:(1)汉武帝时期,多次发动战争,浪费了大量的军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总之,应全面地评价汉武帝,他既有功也有过,功大于过。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一、开疆拓土:1、秦与匈奴的关系: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了大片土地;为了更好的抵御匈奴秦始皇修筑长城。2、汉与匈奴关系(有战有和,和为主流)①战争(刘邦白登之围)和亲(屈辱被动)②汉武帝时:战争(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③汉武帝后:和亲(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互市④南匈奴友好,北匈奴战争★汉初“和亲”与昭君出塞有什么区别?(划横线的是对昭君出塞的评价)这两个时期的“和亲”有着本质的区别。汉初的“和亲”是在国力弱的情况下进行的,是被迫的。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主动的、平等互利的结合(性质)。汉初的和亲虽然避免了暂时冲突,但没有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威胁。昭君出塞带来的不再是战争,而是民族间友好交流、融合、长久的和平(影响)。★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实行武力反击。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汉国力增强,也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3、汉与西域的关系:①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②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该措施的意义: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③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交流。★★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行政管理方面:①.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②.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③交通上:沿途设有很多驿站。★★西汉通过与匈奴、西域的战和,疆域有何变化?①北部: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并设郡实施统治。②西北: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4、汉与南方地区:管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滇王之印”金印(云南地区)二、对外交流: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1、秦汉时期文化繁荣昌盛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经济发展,频繁的民族交往和开放的对外政策为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放马滩纸3、纸发明和传播的意义:有利于人类文化的普及、保存和传播。4、《周髀算经》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汉以前的数学成就。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5、《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这部书直到今天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6、史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学世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7、宗教:公元一世纪,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尊老子为教主,经典为《道德经》。综合探究三一一探寻丝绸之路1,张骞从长安西行,最终到达大月氏。汉丝绸之路起点为长安,终点至大秦。(1)经过的国家:阿富汗,印度,伊朗,土耳其,意大利(2)经过的地形:陕甘高原,乌鞘岭,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3)意义:不但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同样发挥者重要作用.(4)★★用史实说明丝绸之路的意义: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东方的丝绸、陶瓷、铁器、漆器等传播到西方,西方的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等传播到东方(史实)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东方的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等传播到西方,西方的魔术、音乐、舞蹈、宗教等传播到东方。(史实)它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5)分析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古代: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注:亚欧大陆桥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陶瓷之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2、西汉采取了筑长城、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等措施保护丝绸之路的通畅。少数民族(匈奴)与汉族交流频繁,日益融合,共同保护丝绸之路也是丝路通畅的重要原因。3、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深受中原农耕文明影响。1982年,邮电部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反映了当时邮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4、丝路古镇主要有武威、敦煌、楼兰、龟兹。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③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④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⑤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③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自负轻敌;战略失误④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标志: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2年,孙权建吴。.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5,三国灭亡的先后顺序:蜀、魏、吴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③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2,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三、北方的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也促进了汉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四.璀璨的科技与艺术1,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①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为摆脱现实苦难;统治者大力扶持②著名景观: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因:①动荡的社会促使一批特立独行的人士觉醒,他们冲破思想羁绊,在创作中宣泄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和审美追求,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推向新的高度②秦汉时期的良好基础③佛教的传播、民族的融合,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④南方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时代一、隋的兴亡1、隋朝统一的影响:1.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2.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大运河的开凿(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大运河流经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评价)有利也有弊,总的来说是好事。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3、隋朝的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无节制巡游;接连发动战争)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二、唐的盛衰(盛:唐太宗一一贞观之治;武则天一一贞观遗风;唐玄宗一一开元盛世;衰:安史之乱)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②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④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⑤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2、“贞观之治”的表现: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完善管理制度①三省六部制:职权: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意义作用):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改变了以往通过举荐和凭借家世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唐太宗的治国措施给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启示:①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②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④艰苦奋斗,勤劳节俭;⑤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3、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4、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5、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6、“安史之乱”影响:唐朝开始由盛转衰。7、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三、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1、唐朝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表现: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史实: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金城公主入藏。(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②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新疆地区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地区)2、唐朝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影响: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史实: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杰出人物的贡献。四、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1、雕版印刷术(①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火药的发明(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3、唐诗的繁荣(①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②地位:唐朝一一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③代表人物:诗仙:李白诗圣:杜甫)4、社会生活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⑵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史实:①多民族融合: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爱戴少数民族的帷帽②中西互通: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③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唐朝妇女抛头露面,爱戴富有个性的帷帽,思想开放,骑马,打马球,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3、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对我国建设有何启示?注重民族的平等、团结,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共同繁荣;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学习他国的优秀先进文明,并积极创新;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等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O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极盛的传统科技,频繁的中外交流,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1、北宋时期的民族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注意:北宋的统一不是全国的统一,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地区,在它周围还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之并存)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原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措施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军事“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政治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经济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转运使)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文化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土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其他君臣礼仪的变化加强了皇权(实质)总作用:积极方面: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兵权统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不利方面:积贫积弱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3、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内)。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外)。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3、时间:1069年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5、措施:青苗法、妻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里法6、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7、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一一(商鞅变法)(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一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一一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一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一一未完,待续……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1.“澶渊之盟”评价:总的来说是有远见的举措: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②、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2、辽统治者向汉族学习:①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呈现“耕垦千余里”的兴旺现象②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③仿效中原王朝设立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学,建立孔庙。④模仿汉字笔画,创造契丹文字;⑤制定成文法3、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①饮食:乳酪传入中原②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③社会生活:幽燕地区的汉族与契丹人通婚,为儿孙起契丹名字。4、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①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②翻译、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经;③用汉字铸造钱币④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但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三、南宋与金的和战1、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3、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4、岳飞抗金:组织“岳家军“抵抗金军,郾城大捷(1140年)5、宋金议和: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6、金的汉化改革措施:①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社会生活:鼓励女真和汉族通婚,并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女真服饰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女真乐器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女真的火炕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在当今仍然有影响四、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1、蒙古国兴起: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贵族尊为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1279年,统一完成。元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疆域空前广阔。3、忽必烈改革:政治上: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中央)行中书省(地方);设宣政除(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政治上措施的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交通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4、元朝的开放与交流的史实(表现):(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5、元朝民族的融合⑴原因:①元朝的大统一,疆域辽阔,交通便利,为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提供有利条件;②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⑵史实(表现):①汉民外迁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③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汉族融合,均称“汉人”④回族的开始形成。★★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从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大一统局面,辽阔的疆域◎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民族融合高潮: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实: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②、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史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