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现有各类期刊近万种,学术理论期刊5000种左右,分为一般期刊、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大部分是一般刊物,核心期刊各个学校划分不一样,大约有200多种,权威期刊最少,约有一二十种。大家公认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求是杂志、历史研究等,报纸则有人民日报学术理论版、光明日报学术理论版。我国现有社会科学工作者100万左右,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在核心期刊、
权威期刊发表,但是僧多粥少,竞争激烈。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呢?
可用一句话来回答:把文章写好。第一境界,精确明白。其次境界,生动形象。第三境界,简洁凝练。第四境界,质朴自然。第五境界,创新出彩。那么怎样才算好文章呢?我把文章分为五重境界:
第一境界,精确明白
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精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畅,让读者一看就懂,尽量避开字词孤僻而难认、句子太长而难读、语意杂糅而难懂的现象。精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至少要求。其次境界,生动形象行文力避呆板、老套、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语言,不仅把事与理说得精确明白,而且绘声绘色,让人读起来有兴致,有美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第三境界,简洁凝练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困难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才智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确定做不到的。第四境界,质朴自然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不佶屈聱牙,“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文从字顺,平淡清淳。质朴自然并非拒绝雕饰,而是雕饰之后又不露痕迹,是饱阅历练而臻于炉火纯青,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第五境界,创新出彩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义理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无疑,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呼喊,是对社会事物相识的深化,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是对真善美的发觉与褒扬,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是针砭时弊,匡谬纠错,扬弃超越。决不是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有创见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殊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第五境界,创新出彩创新出彩,可表现在各个方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体裁、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动人春色不须多”。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爱不释手。
怎样才能写好文章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能说出几点看法,我讲十点:
一、标题要新巧;二、内容要新颖 ;
三、论据要充分;四、论证要严密;
五、论述要精彩;六、写作要规范;
七、文稿要多改;八、投稿看对象;
九、写信很重要;十、成功在坚持。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何以如此?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对于文章来说,标题犹如“文眼”,至关重要。因此,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确定文章的命运。现在有的文章标题太平、太长,别人一看标题就不想读这篇文章。第一点:标题要新巧文章标题的弊病由来已久。时下文章特殊是理论文章,标题主要存在三种弊病:一是平,二是长,三是公式化。有的标题竟长达十七八个字,二十多个字,又平又长,又呆又笨,毫无生气。且不管文章的内容如何,只就标题而言,就因其乏味而使读者扫兴,懒得一读。那么,是何缘由使得标题出现上述毛病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状况:有的是才力不逮,实在想不出好标题来;有的是懒动脑筋,不想为标题多费神;有的是缺乏精益求精的追求,满足于过得去就行;有的是责任心不强,不管读者爱不爱看,能达到亮相的目的就行,或者只是为了评职称;有的是习惯于形式主义文风,爱搞党八股那一套,没有特性,缺乏创新精神;也有的是几种状况兼而有之。人要取个好名字,书要取个好名字,文章也要取个好标题。标题好,能激起读者阅读的渴望,感到不看文章是一种缺憾;标题好,犹如画龙点睛,与文章形成合力,达到宣扬目的;标题好,即使文章平一些,也能使读者有所收获。有的文章标题好,令人拍案叫绝,过目不忘,甚至终生难忘。例如: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进一步,退两步》,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切群众生活,留意工作方法》、《别了,司徒雷登》,邓小平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敬重学问,敬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的《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发展要有新思路》、《面对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等等,都是特殊好的标题。有些理论家、学者的文章标题也起得特殊好,如胡乔木的《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胡绳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科学的春天》,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桃花扇底看南朝》,等等,堪称标题的典范。至于鲁迅先生,更是文章高手,他的文和题,极具创建力和特性,诸如《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战士和苍蝇》、《骂杀和捧杀》、《老调子已经唱完》等等,清爽隽永,回味无穷。当然,标题怎样才算好,每个人的标准并不完全一样,但我以为有三点是基本的,可以达成共识:第一,贴切、醒目、生动。其次,短一些,简洁一些。人们不爱读长文章,也不爱读长标题,短比长好。当然,并非一概反对长标题,该长的还得长,比如列宁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气之源》,这样的标题不能短。第三,要有特性,切忌似曾相识,人云亦云。如今我们进入了创新时代,提倡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倡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章标题更要令人耳目一新。有人或许不以为然,说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崇尚朴实的文风,标题越平实越好,何须多花精力?这又误会了。平实不等于平淡,更不等于冗长和公式化。“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人们的阅读心理,并非编辑对作者的苛求。当然,起一个好标题亦非易事,没有贾岛的“推敲”精神不行;没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磨砺精神不行;没有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创新精神也不行。不呕心沥血、不搜寻枯肠,好标题出不来;没有几个晚上睡不着觉,好标题出不来。写文章就是苦差事,谁要写好文章,谁就得准备吃苦。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深有体会,如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杜甫“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拼劲,便是明证。如今,时代在飞速前进,信息在爆炸式增长,读者的鉴赏水平越来越高,期望值越来越大,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文章不好他不看,标题不好也不看。怎么办?结论只有八个字:文章要好,标题要巧。(原载《求是》杂志2002年12期)贾岛“推敲”
图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贾岛)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
读书破万卷
(杜甫)一篇好文章,重要的标准是义理创新,“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毫无疑问,这种创新出彩,是合乎民众的期盼与时代的呼喊,我把它归纳为九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事物相识的深化,二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
三是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四是科学新命题的提出,
五是对真善美的发觉与褒扬,六是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
七是针砭时弊,八是匡谬纠错,九是扬弃超越。
这九个方面有时是相互交叉重叠的。其次点:内容要新颖 例如,对社会事物相识的深化,就可能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破解。对真善美的发觉与褒扬,有可能同时提出科学新命题;对假恶丑的识别与鞭挞,可能同时是针砭时弊,匡谬纠错。必需指出,创新出彩,决不是为所欲为,扭曲事实,妄想臆说,诡辩忽悠。必需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有创见新意之文,为文明长河贡献了真理的颗粒,被人乐道而传播。特殊优秀者则被奉为经典,流芳百世。
文章自古贵创新,创新是高境界,也是必要要求。唐大家韩愈力主文章必需创新,“惟陈言之务去”。北魏时期的文论家祖莹提出:“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行寄人篱下。”南宋大诗人戴复古主见:“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能诗能书能画,世称“三绝”,为自己的书斋写有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可见他是特殊宠爱简洁凝练,由衷推崇创新出彩的。惟陈言之务去(韩愈)郑板桥的书法创新出彩,可以表现在不同层面,如词句、观点、方法、表述、结构、体裁、风格、学派、理论体系,等等。王安石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一般而言,一篇文章创新出彩、形成亮点之处,可能就一两个警句,几十个字;一部著作,做出贡献,被人称道引用的,可能就一两个独到的观点。有了它,就能使文章亮起来,让人开卷获益,执卷留连,爱不释手。“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如《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在不深,有龙则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杜牧《阿房宫赋》中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等。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在不深,有龙则灵。(刘禹锡)近年来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求是杂志、新华社、中心电视台、中心人民广播电台等等,它们刊登播发的文章中,还有一些知名学者的文论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亮点,为人们喜闻乐道。例如,江泽民同志讲的“全神贯注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讲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李瑞环同志讲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有广为流传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群众在我们的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多重”;“为群众诚意诚意办实事,不遗余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最大的忧患是没有忧患意识,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问题缺乏警觉”;等等。总之,创新出彩犹如闪光的“宝塔尖”,而塔尖则须要坚实的塔基、塔身来支撑。
正如明代文学家谭友夏所说:“一篇之朴,以养一句之灵;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朴。”在各个层面的创新中,义理创新是最主要的。文以意为主,意为文之魂。杜牧指出:“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清代著名戏剧家、文艺理论家李渔认为:“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乃为上乘之作。“欲望句之惊人,先求理之服众”;“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李渔)“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李渔)我认为,义理创新大致有四种形式:
一是开新域——从头说。
从无到有,提出一个新命题、新理论。例如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蒙代尔提出的欧元论,等等。二是改旧论——重新说。
也就是认为原来讲的不对,或不全对,或者因形势变更而过时了,对旧的命题、原理作形式或内容的改造,变旧为新,例如,毛泽东为成语“实事求是”赐予新的含义。再比如,前几年流行吃南瓜能降血糖的说法,后来有医学家出来订正,南瓜不能降血糖,吃多了反而会使血糖上升。这就是改旧论,重新说。三是有发展——接着说。
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或订正其偏差,依据新的实践阅历加以调整和丰富。例如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又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这三者合起来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毫无疑问,这个理论体系还会不断发展下去,随着实践的深化,将接连增加新的内容。还有我党工作的指导方针,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到“统筹兼顾,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先是讲“又快又好”,现在讲“又好又快”,置换了一下次序,也是发展。四是分取舍——扬弃说。
例如我们探讨传统文化,学习外来文化,都是实行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有位学者说:“三纲五常是可分的,三纲很反动,五常很珍贵。”这是有见地的。凡是学过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马克思对德国的古典哲学、对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对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都作了分析批判,有所扬弃取舍。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化为新理论的元素。马克思否定了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外壳,取其辩证法的合理由核,否定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形而上学成份,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体系,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剔除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和亚当•斯密学说中的不正确因素,吸取了其中关于劳动价值论、地租、利润等科学成份,加以改造,创建了剩余价值学说。文章力求义理新,如做不到义理新,就得有新材料
没有新材料,就得有新方法;
没有新方法,就得有新角度;
没有新角度,就得有新表述;
没有新表述,就得有新词语。写文章忌讳没有创新,忌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空疏,陈言老调多,空话套话多。或是有内容却远离民生与学术的紧要课题;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润色愈工,其实愈丧”。隋朝李谔上书高祖,指责齐梁文风之弊:“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筐,唯是风云之状”;“损本逐末”,“构无用以为用也”。这就是说,一是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二是只留意文字雕琢,玩弄文字游戏。到了宋代,苏轼指责“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好用”。这个指责是言之有据的。因为相当一部分文人在仕途上艰难跋涉,他们无心也无暇深化体察民生之艰难、民心之渴求,只知自话自说。嗷嗷待哺的民众,盼生存之利如大旱之望云霓,居象牙之塔的话语者,谈心性义理却在闲庭闲逛。明明人性有善有恶、亦善亦恶,他们却在那里反复争论,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争论了一千年还没有结论,还要争论其次个一千年。老百姓啼饥号寒,他们却宣扬颜回之乐,说什么“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百姓度日如年,无法忍受,他们却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行“犯上作乱”。他们以社会卫道士的面目活动,而所作所为不过是“平常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如此事功,遭到老百姓的鄙夷。苏轼指责“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好用”。到晚清,“不务实学、专事浮文”之风尤炽。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首领洪仁玕,他在著名的《资政新篇》中指责:“文士之短简长篇,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谗谄赞誉。”就是说,文人的文章,不论长篇还是短篇,没有一句实话;下级向上级的汇报,都是诋毁政敌、讨好上司、报喜不报忧的言辞。此话虽有偏激、夸大,却切中积弊。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责:“文士之短简长篇,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谗谄赞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认为,那些“惟在仿古欺今”者,“虽著作等身,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这些人写的文章再多,出的书再厚,不能解决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不能推动历史进步。所以,等于是一堆废纸。有的甚至是文字垃圾。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认为,那些“惟在仿古欺今”者,“虽著作等身,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无丝毫关系”。在古代,有“博士买驴,书卷三纸,不见驴字”的笑话。明太祖时,就是朱元璋当皇帝时,刑部有个主事,刑部就是掌管法律、刑狱事务的官署,这个主事叫茹太素,他上书言事,奏章竟长达17000字,朱元璋看了半天,不知所云,气得将奏章扔到地上去了,并喝令左右将茹太素痛打一顿。消气后,令人将奏章捡起来重新看了一遍,发觉“其切要可行者”不过“五百余言”,可见废话之多。既恼火又大惑不解。于是发出圣旨,规定公文的格式,强调从今以后,再不许写空话、套话、废话。二是盲目求长,烦冗拖沓博士买驴,书卷三纸,不见驴字
那么,是什么缘由造成烦冗拖沓呢?或是“私于自是”,不忍割爱;或是“以长为贵”、“以长为能”,简洁地认为篇幅越长越有学问、部头越厚越有重量;或是不善提炼概括、剪裁取舍;或是为世风习染,言必“戴帽”、“穿靴”;或者追求周全稳妥,四平八稳。在当今,有的是受“以量取胜”时尚的影响,为统计成果的量化指标所迫,为达到确定字数而拉长“注水”。当然,也有作者本想出精品“靓女”,但因急功近利,未足“十月怀胎”,就提前“剖腹分娩”;初稿成后,又未能沉淀涵育,专心呵护,在修改环节上下足工夫,而是草草装扮,就匆忙“出嫁”了。在这种诱惑和压力面前,必定滋生浮躁之风。清代外交家、诗人、学者黄遵宪曾感叹:“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有的无病呻吟,有的因循克隆,有的浅尝辄止,有的信笔戏说,有的只道“天凉好个秋”,有的追求体系架构重于内容扎实,追求包装华丽重于济世好用,追求感官刺激重于灵魂净化……未能对学术问题提出创见,就民生问题拿出实招。三是创新不足,甘于平凡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黄遵宪)那么,文章原委如何作呢?先贤有提倡:柳宗元主见文以明道,韩愈主见文以载道,墨子、王充主见文贵适用,文不苟作,顾炎武主见“文须有益于天下”,古人还要求“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要因为发表了自己无益的文章而阻碍了有价值文章的发表。这也就是说,假如是无益的文章,就不要去写,写了也不要拿出来发表。生,有益于当时;死,闻达于后世。是历代贤良人士的最大愿望。古今中外大凡传世名文,必有创新之处,必具高境界。“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你必需在文章中列出论据。论据,即是数据、材料、引文。数据很直观,很有劝服力。例如,你指责北京的房价高,那么,你要举出数据,四环内的达2万多元1平米、4万多元的也不少,均价达到21800元1平米。你假如再举,工薪阶层的收入买不起,即使是高级公务员、部长级干部,单凭工资收入也不敢问津,就更能证明你的论点。为了支持论点,还常常会引用别人的话,前人的话,名人的话,群众的话,引用经典著作,引用调查探讨驾驭的第一手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数据、引文,你的论点才能立得住,才能劝服人。第三点:论据要充分马克思说,写文章,搞探讨,必需充分地占有材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写《资本论》,探讨过1500多种资料,做过大量的读书笔记,学问做得很扎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很难驳倒他,因为马克思论据足够。有了论点,有了论据,还要通过论证来阐述,使文章有逻辑性,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第四点:论证要严密下面讲一篇文章,论述“以人为本”中的“人”指谁?
是指占人口95%的人民大众,还是指全体公民?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论述的。这篇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被多家报刊转载,变更了一个时期以来流行的一个重要提法。以人为本是以谁为本?说来话长。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春秋时期即提出了“民惟邦本”的口号,这从表面上看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但事实上由于存在着显明的阶级分野,存在着剥削制度,广袤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难以享受人的尊严与价值,不在“为本”之列。欧洲中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这里的“人”无疑指人类,指全体社会成员,而当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根本没有做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时至今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照旧是资本主宰着一切,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没有地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边是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一边是家徒四壁的贫民窟,这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写照。
怎样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
今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讲以人为本,对象是谁?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指大多数的人民群众;一种看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主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人认为,要把少数的人民的敌人和反人类的破坏分子解除开,对他们应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为其服务。如主见以人为本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那么,对人民的敌人和反人类的破坏分子是否不惩处?假如惩处,那在逻辑上怎么统一?经过反复思索、推敲,我认为,我们讲的以人为本的“人”,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即以全部的人为本。为何这样说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决不把任何人解除在外。并且认为无产阶级假如不能解放全人类,也就不能最终解放自己。这也正是社会主义较之以前全部制度的优越之处,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吸引广袤人民群众的魅力所在。其次,对那些由于种种客观缘由和主观缘由、社会缘由和个人缘由,犯有错误过失甚至罪恶的人,人民政府首先立足于挽救。事实上多数也是可以挽救的。犯小毛病的人,感化他,教化他。犯了大错误、大过失才行政处分。在行政处分的同时,也不放弃教化感化。在我国,行政处分分警告、严峻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开除等六个层次;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分警告、严峻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五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处分,都立足于帮和拉,都留有余地,都不“把人一棍子打死”,只是严峻触犯了刑律者才把他关进监狱。到监狱还是实行人性化管理,供应学习、教化、反省的机会,希望犯罪者能够悔过自新,戴罪立功,争取减刑。即使是犯了死罪者,有的还有一个缓期两年执行的机会,在地狱的入口处再拉他一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实在无法挽救者,只好处以极刑。处极刑的方式,也在逐步改进,由砍头到枪毙,到现在的针刑。这一切莫不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与体现。第三,对那些人民的敌人和反人类的破坏分子予以严惩,也是为了实行以人为本。正因为他们破坏了以人为本,破坏了别人的华蜜和社会的秩序,所以我们才把他抓起来,把他抓起来是维护全社会的以人为本,也是对他本人的最终挽救,阻挡他接着作恶,强制他回到正路上来。以人为本决不放过、决不宽恕任何破坏法律者。任何坏人不能企望钻以人为本的空子,打以人为本的旗号为自己掩护。讲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不是否认客观存在的国际国内敌我冲突和阶级斗争,不是幻想“你好我好他也好”,取消斗争,一相情愿地和谐,而是照旧须要正确地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打击邪恶势力和破坏因素,疼惜人民群众的利益,疼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包括疼惜被惩处者本人及其亲属的利益,从而捍卫以人为本原则的神圣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和以人民群众为本在实质上是一样的。第四,我国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均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须要为对象的,为全体社会成员设计、服务的。例如文化设施、教化设施、卫生医疗设施、体育设施、交通设施、旅游设施、保险设施、治安设施等,都是面对全社会的,社会成员在享受这些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时候是没有身份限制的,权利是同等的。对国内的没有限制,对国外来人也没有限制,只要他遵守中国法律即可。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服务事实上已经在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第五,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国家由于讲以人为本而减弱、取消国家机器,即便是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虽然在口头上不承认阶级斗争,保卫人权的口号叫得很响,他们同样容不得破坏者,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繁多的法规条款,随时制裁破坏者。但是,他们照样宣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而我们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讲以人为本,无论是主观愿望,还是政策措施,对社会成员的实际覆盖面,比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讲的要宽得多,我们完全可以义正词严地讲我们的以人为本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换言之,只有在共产党人领导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才有条件有可能实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的以人为本。
今日,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的愿望是真诚的,因为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必定要求以人为本的阳光、雨露、和风,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当以人为本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时,好人就会越来越多,坏人就会越来越少;有过错者才会较多地往好里变,较少地往坏里变,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第五点:论述要精彩有了好的思想,好的材料,还要有好的表达。论述有多种方式:1、开宗明义式2、谆谆教化式3、剥竹笋式4、先抑后扬式5、先扬后抑式
文字要流畅鲜亮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跪求个人协议合同协议
- 送菜合同协议书模板
- 运输砂石料合同协议
- 退伙协议书退款协议
- 晋江跨镇协议书
- 景区救护协议书
- 片材品质协议书
- 软件代理销售合同协议
- 湖面安全协议书
- 运输补充协议合同协议
- 国家级自然灾害工程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
-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
- 【上海市机电产品出口现状及优化建议探析8600字(论文)】
- 2024近期名校模拟题诗歌鉴赏(衔接教材)汇编
- 医疗器械挂靠合作协议
- JJG 621-2012 液压千斤顶行业标准
- 2020年资产评估报告说明模板(完整版)
- 从院感控制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 深圳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常设展区整体展教方案
- 研发成果商业化转化模板
- 《幼儿舞蹈创编与教学I-IV》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