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_第1页
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_第2页
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_第3页
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_第4页
中考文言文之治国方略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主旨】文章记叙了晋文公攻打原国时发生的故事,说明了守信和明察下情的重要性。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原文】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原文注释译文晋文公攻【原工【裹】十日粮,【原】原国。【裹】携带。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遂】与大夫【期】十日。【遂】于是,就。【期】约定。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至】原十日而原不【卜】,【至】到,至U达。【下】攻下。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击【金】而退,罢兵而去。【金】锣。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姑】再。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等〃吧。公曰:“吾与士期十日,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不去,是【亡】吾信也。【亡】失去。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原失信,吾不【为】也。”【为】做,干。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遂罢兵而【去工【去】离开。于是撤兵离开。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彼】他。【归】归顺。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信也,可无【归】乎?”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乃】降公。【乃】于是。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卫】卫国。【闻】听说。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乃降公。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文学常识】本文作者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市)。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目的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趣味阅读】改观音经语艾子一日观人诵佛经者,有日:〃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艾子喟然叹日:〃佛,仁也,岂有免一人之难而害一人之命乎?是亦去彼及此,与夫不爱者何异也?〃因谓其人日:〃今为汝体佛之意而改正之,可者乎?日:〃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译文】艾子有一天看见一个诵读佛经的人,经文有一段说:〃诅咒那些毒药,都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它去毒死制作毒药的那个人。〃艾子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佛,是讲仁慈的,难道会免去一人的祸难而再去害死另一个人吗?这样放走那个杀死这个,与不讲慈爱有什么区别呢?〃因而便对那个念佛经的人说道:〃我现在为你体味佛的本意而改正这段话,可以吗?应该这样说:〃诅咒那些毒药,它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两家都没有灾祸。〃【练习与检测】(共30分).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TOC\o"1-5"\h\z①裹十日粮( ) ②遂与大夫期十日( )・ ・③至原十日而原不下( ) ④罢兵而去( )・・

) ⑥君姑待之(.) ⑧吾不为也() ⑥君姑待之(.) ⑧吾不为也(.⑩乃降公(*⑦不去是亡吾信也(*⑨可无归乎( )*.翻译。(10分)①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②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③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④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⑤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陈太丘与友期行*令初下,群臣进谏陈太丘与友期行*令初下,群臣进谏*一食或尽粟一石*男有分,女有归**B.原三日即下矣*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D.可无归乎*.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4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①携带。②约定。③到。④离开。⑤尽。⑥暂且,姑且。⑦失去。⑧做。⑨归顺。⑩于是,就。.①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②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③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④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⑤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5.(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文章主旨】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做事不能因为条件丰富,而与事情结果反着做,背道而驰,凡事都要符合实际。【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日:’吾马良。'臣日:'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日:’吾用多。'臣日:'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日:‘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扬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选自《战国策•魏策四》)原文注释译文魏王欲攻邯郸,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工【季梁】魏国人。【中道】半路。【反】通:“返”,返回。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衣焦】不【申】,头尘不去,【衣焦】衣裳皱缩不平。【申】同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

“伸”,伸展。上的尘土,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大行】大路。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方北面】而【持其驾】,【方北面】朝北方。【持其驾】用手持着缰绳,驾着车。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告臣曰:‘我欲【之】楚。’【之】去,至U,往。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奚为】为什么。我说:'您既然要至」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曰:‘吾马良。’他说:'我的马好。'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此非】这不是。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曰:‘【吾用多】。’【吾用多】我的路费多。用:路费。他说:'我的路费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曰:‘吾【御者】【善】。’【御者】马夫。【善】技术好,善于。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数】几个,几样。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要取信于天下,使众望所归。信:取得信任。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恃】依仗,仰仗,凭借。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广扬尊名工【广扬尊名】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王之动愈【数工而【离王愈远】耳。【数】几个,几样。【随愈远】距离大王的事业越来越远。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犹至楚而【北行】也。”【北行】向北走。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文学常识】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成帝时,刘向进行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取名《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趣味阅读】獬豸①齐宣王问艾子日:〃吾闻古有懈笏,何物也?〃艾子对日:〃尧之时,有神兽日懈笏,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②。〃艾子对已,复进日:〃使今有此兽,料不乞食矣!〃【注释】①懈笏(x於zhi):传说中的神兽名,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即以角触不直者。故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称〃懈笏冠〃。②邪僻:不正派、作风邪恶怪僻。【译文】齐宣王问艾子说:〃我听说古时有一种动物叫做懈笏,这是什么兽呀?〃艾子回答说:〃早在唐尧的时候,有一种神兽叫做懈笏,专门住在朝廷里,辨认群臣中作风奸邪的人去抵死、吃掉他。〃艾子回答完了,接着又进言道:〃假使今天有了这头野兽,料想它就不会讨饭吃了!〃【练习与检测】(共30分).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①中道而反(.③犹至楚而北行(*⑤我欲之楚(①中道而反(.③犹至楚而北行(*⑤我欲之楚(*⑦此数者愈善(*⑨犹至楚而北行也(*.) ④举欲信于天下( ).) ⑥将奚为北面( )・・) ⑧王之动愈数( )・)⑩季梁闻之( )・.翻译。(10分)①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②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③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④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⑤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选出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 )(3分)A.我欲之楚 B.此非楚之路也C.小大之狱 D.王之动愈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文言短文的内容。(3分).本文概括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告送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①通“返”,返回。②依靠,凭借。③到,往,去。④通“伸”,伸展。⑤至U,往,去。⑥为什么。⑦好。⑧几个,几样。⑨像,好像。⑩听说。.①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②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③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④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⑤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A.本文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南辕北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启发我们做事不能因为条件丰富而与事情结果反着做,背道而驰,凡事都要符合实际。【文章主旨】《范雎说秦王》讲的是老谋深算的范雎初入秦国就看准了权相魏冉的位置。为了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他利用秦国宫廷矛盾,抓住秦昭襄王急欲摆脱外戚制约的心理,不惜离间他人骨肉,用危言耸听的言辞,鼓动秦昭襄王发难。昭王初见范雎时,昭王执礼甚恭,范雎试探再三,然后进说的情景。后来,秦王毅然废太后,逐穰侯,用范雎为相,封为应侯。【原文】.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日:“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赣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秦王跽日:“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息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原文注释译文1.秦王【跽】日:“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跽(jl)】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双膝着地,臀部坐在自己脚跟上。“跽”是双膝仍然着地,而把上身挺直起来,是一种表示恭敬,有所请求的姿势,也称为长跪。【不幸】不肯。1.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谢】表示歉意。【然】这样。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始时】当初。【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博闻多谋,处殷之末世,不得志,垂钓于渭水之阳,后遇文王辅师殷。【文王】姬姓,名昌,生前称周西伯或西伯昌,武王灭殷后追谥文王。遇吕尚于渭水北岸。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钓于渭阳】即“于渭阳钓”,在渭水北岸垂钓。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若是者工交疏也。【若是者】像这种情况。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已一说而立为【太师】,【太师】商周之际高级武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与后世作为太子的辅导官或乐师的“太师”,名同实异。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俱】一起。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擅天下】拥有天下。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工是周无天子之德,【深言】深谈。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今臣,【赣旅】之臣也,【赣(ji)旅】作客他乡。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匡君】纠正君王的偏差错误。【骨肉】这里指宣太后与秦昭王的母子关系。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

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陋】浅陋。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对】回答。所以大王连问二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伏诛】受死刑。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臣【弗敢畏】也……”【弗敢畏】不敢害怕。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2.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秦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愚不肖】笨拙而不贤明。秦国远离中原,僻处西方,寡人又笨拙而不贤明,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息】先生,【息(hUn)】打扰,烦劳。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要寡人来烦劳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庙】宗庙。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保存啊。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所以】……原因。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先生【奈何】而言【若此】!【奈何】为什么。【若此】这样,像这样。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无大小,上及太后,卜至大臣,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卜到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悉】都。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

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范雎(jU),字叔,是战国末期魏国人,先秦时期著名的谋士,秦统一六国的重要奠基人。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趣味阅读】诛有尾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屿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日:〃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虾蛛无尾,何哭?〃复闻有言:〃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译文】艾子乘船飘浮于海中,傍晚停泊在一座耸立的石岛上,夜间听见水底下有人哭的声音,又好像是人在说话,就仔细听着。其中一个说道:〃昨天龙王爷下了一道命令:’对于水族中有尾巴的都要斩首。‘我是一条鼍呀,所以惧怕杀头而哭泣。而你呢,是一只蛤蟆,又没有尾巴,却为啥哭泣呢?”又听见一个说道:〃我现在幸亏没有尾巴,只怕龙王爷再追究我当蝌蚪时的事情啊!〃【练习与检测】(共24分).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①范雎谢曰( ).①范雎谢曰( ).③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⑤非敢然也( )**)④愿以陈臣之陋忠(*⑥是周无天子之德( )*⑦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⑦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⑧先生乃幸至此( )*⑨寡人得受命于先生(*⑨寡人得受命于先生(*)⑩先生奈何而言若此( )・・.翻译。(10分)①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②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③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④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3.范雎初见秦王,既不像初出茅庐时的苏秦那样锋芒毕露,也不像已为秦相时的张仪那样咄咄逼人,而是谨言慎行,唯唯再三,欲言又止。这是为什么?(4分)【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①道歉。②一起。③最终。④希望。⑤这样。⑥这是。⑦回答。⑧到。⑨能够。⑩为什么。.①秦王长跪着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②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分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③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④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偏差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⑤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3.说客游说人主实非易事,弄不好会有生命之虞。范雎以一籍布衣的身份游说秦昭王,正如他所说“交疏言深”,这时,他对秦王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还不十分清楚;秦王喜欢听什么,想要干什么,他还没有准确的把握。因此,他必须先加试探,察言观色。(①不了解秦王的决心,②担心秦王不信任自己,③秦王上怕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文章主旨】这篇文章告送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事物的反常现象,这些现象背后肯定隐藏着阴谋。智伯送给卫君重礼,是为了麻痹魏国,松懈武备;再次叫太子到魏国,是为了找寻发动战争的理由,智伯明白,作战之前一定要有准备,要有一个发动战争的名正言顺的响亮名义。南文子高过智伯一筹的是在开战之前就挫败了敌方的战争谋划,赢得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原文】.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白璧一。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卫君曰:“大国大欢,而子有忧色何?”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卫君以其言告边境。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智伯欲袭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使人迎之于境,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智伯闻之,乃止。(选自《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1.智伯欲伐卫,【遗】卫君【野马四百工白璧一。【遗】送给,赠送。【野马四百】四匹名为野马的良马。1.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君四匹名为野马的良马和一支白璧。卫君大悦。群臣皆贺,南文子有【忧色】。【忧色】面带愁容。卫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庆贺,南文子却面带愁容。卫君曰:“【大国大欢工而子有忧色何?”【大国大欢】全国上下一片喜庆。卫君说:“全国上下一片喜庆,而你却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文子曰:“无功之赏,【无力之礼工不可不【察】也。【无力之礼】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察】觉察,慎重对待。文子说:“没有功劳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以不慎重对待。野马四,白璧一,此小国之礼也,四匹野马和一支白璧,这是小国应该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大国【致】之。【君其图之】。”【致】送给。【君其图之】您还是慎重考虑为好。而如今大国却将这种礼物送给我们,您还是慎重考虑为好。”卫君以其言告边境。卫君把南文子的这番话告诉边防人

员,让他们加以戒备。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曰:【反】通"返”,返回。果然不出南文子所料,智伯出兵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2.智伯欲袭卫,乃【佯】亡其太子,使奔卫。【佯】假装。2.智伯还是想袭击卫国,处心积虑地假装逐出他的太子,让他逃奔卫国。南文子曰:“太子颜为君子也,甚爱而有宠,南文子说:“太子颜是个好人,智伯又很宠爱他,非有大罪而【亡工必有故。”【亡】逃亡,逃跑。他没有犯什么大罪却逃亡出来,这其中必有蹊跷。”使人迎之于境,南文子让人到边境迎接人,并告诫道:曰:“车过五乘,慎勿【纳】也。”【纳】纳入,这里指入境。“如果太子的兵车超过五辆,就要慎重,千万不要让他入境。”智伯闻之,乃止。智伯听说后,无可奈何,只好打消了偷袭卫国的念头。【文学常识】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生年不详,卒子晋哀公四年(前453年)。智氏为晋大夫逝遨之后,本姓荀,因荀首食邑于知(通智),遂以邑为氏。智氏世为晋大夫,智伯系荀首五世孙,父智中,称宣子。南文子:战国时贤士,卫国大夫。【趣味阅读】龙王问蛙艾子使于燕。燕王日:〃吾小国也,日为强秦所侵,征求无已,吾国贫无以供之,欲革兵一战,又力弱不足以拒敌,如之何则可?先生其为谋之。〃艾子日:〃亦有分也。〃王日:〃其有说乎?〃艾子日:〃昔有龙王,逢一蛙于海滨,相问询后,蛙问龙王日:’王之居处何如?‘王日:’珠宫贝阙,晕飞璇题。‘龙复问崎'汝之居处何若?‘蛙日:‘绿苔碧草,清泉白石。

‘复问日:‘王之喜怒如何?‘龙日:’吾喜则时降膏泽,使五谷丰稔;怒则先之以暴风,次之以震霆,继之以飞电,使千里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