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与社会发展整章教案_第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与社会发展整章教案_第2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与社会发展整章教案_第3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与社会发展整章教案_第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化学与社会发展整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第1节化学与能源(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常见的能源,认识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知道电池中的能量转化,了解常见的电池及其性质、使用和回收;能力目标:能够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关系。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观察、对比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化学能源的含义;2.化学燃料及对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展示《中国节能标志》图片,图片中包含哪些含义?节能的意义是什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能源的种类观察、联想、讨论、交流你知道的能源有哪几种?能源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如果失去能源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小结当今能源主流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耗速度加快,化石能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能源日趋枯萎,能源危机的出现迫切需要我们开发新能源,如氢能源、核能、太阳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换形式和所带来的问题议一议日常使用的电能,大多是通过燃烧化石燃料,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换形式是什么?这种方法带来哪些问题?提示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换形式是化学能一^内能一机械能一►电能,能量经过多次转化,使得能量的转换率降低,造成能量损失较大。带来的问题有:污染环境;能量转化率低;浪费自然资源。讨论人类要解决能源危机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结论解决能源危机的方法有:提高能量转化的效率;研制、使用节能产品;开发新能源。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节能方法?点拨随手关灯、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夏天将空调的温度调得高一点,或尽量不使用空调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一化学电源演示实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方法与步骤:用砂纸擦去铜片、锌片表面的氧化膜,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分别连接到电流计的正极、负极,然后将铜片、锌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思考电流计的指针为什么会偏转?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转化?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锌片和铜片表面的现象是什么?与不用导线连接有何不同?小结实验表明,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变淡,锌片逐渐溶解,铜片表面有红色物质(铜)覆盖;若不用导线连接,则是锌片表面有铜覆盖。通过硫酸铜与锌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日常生活中的干电池、电动车上用的电池、航天器上燃料电池等都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观察、思考化学电源(即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这一过程中能量转化率是否高?使用化学电源的优点是什么?小结化学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能量转化率较高,这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好方法;能减少大气污染物。如宇宙飞船上常采用氢氧燃料电池。交流讨论虽然使用电池能减少大气污染物和能量转化率较高,但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导致哪些环境问题?你认为废弃电池应如何处理?点拨化学电源中使用了重金属盐作为电解质,废弃电池随意丢弃会导致固体废物和重金属离子对环境的污染。废弃电池应回收并集中处理,有些超市、学校、街道设立了废弃电池回收箱,山东省济南市还通过废电池换食品的方法鼓励市民回收废弃电池。板书: 第1节化学与能源一、能源的种类.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换形式和所带来的问题.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换形式是:化学能一内能―机械能一电能..带来的问题有:污染环境;能量转化率低;浪费自然资源。.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一一化学电源(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2)。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固体废物和重金属离子布置作业教后记: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第1节化学与能源(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氢能源的优缺点,及其发展前景.掌握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力目标:能够熟悉并理解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周围事物,培养自己的观察、对比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氢气的制取和氢能源。【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氢能源的制取讨论你知道有哪些反应生成氢气?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纯度?如何检验纯度?用哪些仪器来组装成制氢气的装置?点拨稀硫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电解水等反应产生氢气。点燃不纯净的氢气可能发生爆炸,用小试管收集氢气,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灯焰,若听到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轻微爆鸣声表明氢气纯净。实验探究1、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2、检验纯度、点燃纯净氢气。提示按照课本上的装置组装,长颈漏斗的管口应插入到液面下。2、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方法:止水夹夹住胶皮管出,从长颈漏斗中注水,若在漏斗中形成稳定水柱,则表明装置不漏气。3、实验步骤:先小心将锌粒装入试管,后从长颈漏斗中倒入稀硫酸,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检验纯度。4、点燃纯净的氢气,并用小烧杯罩住火焰,观察现象。讨论氢能源将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它有哪些优点?目前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点拨热值高;资源丰富;无污染。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如何获得廉价的氢气,(2)解决储存、输送中安全问题。议一议稀硫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这一反应是否有推广使用大量生产氢气的价值?电解水也能产生氢气,目前是否有推广价值?为什么?你能设计出理想的制取氢能源的方法吗?点拨用稀硫酸与锌反应成本过高,得不偿失,电解水制氢气要消耗大量的电能,目前电力资源紧张,所以这两种方法都没有推广的价值。工业上制氢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是用化石燃料为原料,在高温下反应。如:c+h2o===co+h2。理想的制氢方法是使用太阳能和高温催化剂来分解水。科学家们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氢气没有大量应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等问题没有解决,由于氢气难液化,易爆炸,必须解决储存和运输等问题。.太阳能的储存与应用讨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能源,如何储存和利用太阳能你能想到的方法有哪些?小结方法一:太阳能光电转换电能电解水氢能方法二:通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一►水的内能光合作用方法三,太阳能光合作用.生物质能(淀粉、纤维素)板书: 第1节化学与能源.氢能源的制取(1).氢能源的优点热值高;资源丰富;无污染。(2),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a.如何获得廉价的氢气;b.解决储存、输送中安全问题。(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a,原理----用稀硫酸与锌反应制取氢气;b.装置c,收集方法d・检验纯度、点燃纯净氢气5.太阳能的储存与应用布置作业:教后记: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2节化学与材料(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铁、铜、铝极其合金的性质和应用;2、了解金属资源的状况和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能力目标:知道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感受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与化学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情感目标:体会、感悟化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和难点】:铁、铜、铝极其合金的性质和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图片展示:青铜铸造的马踏飞燕、金色的奖牌(杯)、腾空的火箭、隔水透气的鸟笼、宇航服、兵马俑、各种装饰瓷砖、玻璃器皿、人造假牙(骨、关节等)破冰的斧柄、五彩的塑料制品、衣服布料等。讲述:从我们的衣食住行到遨游太空,都离不开材料,人们对材料的认识、制造和利用,经历了从天然材料到合成材料、特殊材料的发展过程,材料的发展与化学等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展示学生收集的各种材料讨论交流如何给这些材料进行分类?试着分一下类。提示按照材料的主要成分的性质可分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的、天然的)、复合材料。.金属材料的冶炼、性能与用途议一议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什么?在哪个时代?现代工业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是什么?金属使用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点拨从出土的文物可以了解到,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掌握了冶铁炼钢技术。现代工业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是铁及其合金,次之的是铜,第三的是铝及其合金。金属的使用时间与金属的活泼性、冶炼技术等有关,越活泼的金属,冶炼的技术要求就越高。因此,人类使用金属的先后顺序是铜、铁、铝。做一做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CO高温= CuO+H广加热CuSO4+Fe==== AgNO3+Cu====展示学生收集的金属材料(导线、铝合金、食品包装铝膜(药片包装膜)、铁丝(刀片、铁钉)、钛合金等)讨论交流金属有哪些性能,这些性能与其用途有什么关系?小结金属具有一定光泽和颜色;导电、传热性能较好,可用着导线和炊具;一般有良好的延展性,可加工成细丝或薄片或薄膜;金属的合金则一般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如铁的合金有生铁和钢,铝合金质轻而硬。想一想铁锅、铁铲、钢刀都是铁制品,为什么锅脆、铲韧而钢刀锋利?点拨合金的性能与合金的组成关系密切,铁合金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铁、碳,生铁中碳的含量为2%〜4.3%,钢中含碳量0.03%〜2%,而含碳量的高低决定了合金的硬度和韧性,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含碳量越低,韧性越好。议一议下列情况下使用的是什么金属?1、涂在水管或暖气管上的“银漆”是什么金属?2、写对联或做装饰品时所用的“金粉”是不是真的金粉?提示金属粉末一般呈黑色,如铁粉、银粉均为黑色,题中的“银粉”实际为铝粉;'金粉”肯定不是金粉,因为金子是昂贵金属。投影 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比较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银铜金铝锌铁铅(优)10099746127177.9(良)密度(g/cm3)金铅银铜铁锌铝(大)19.311.310.58.927.867.142.70(小)熔点℃钨铁铜金银铝锡(高)3410153510831064962660232(小)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为标准)铭铁银铜金铝铅(大)94〜52.5〜42.5〜32.5〜32〜2.91.5(小)讨论交流金属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将出现什么情况?(4)为什么铁制的水龙头要镀铭?镀金如何?小结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实际考虑物质用途时还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金属材料的氧化与防锈活动探究铁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生锈?给我们什么启发?讨论交流1、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防锈措施?原理是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方法?2、我国金属资源比较短缺,就金属资源的保护你有哪些建议或措施?点拨防锈的措施有(1)保持金属制品表面清洁干燥;(2)涂油、刷漆、镀其它金属、烤蓝等保护层。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1)合理开发(2)做好防锈工作(3)回收金属废弃品(4)积极采用金属替代品。引导学生小结:板书: 第2节化学与材料一、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材料、复合材料。二、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冶炼、性能与用途a.金属材料的冶炼b.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用途.金属材料的氧化与防锈布置作业:教后记: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第2节化学与材料(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几种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纤维等合成材料的分类、性质、用途,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能力目标:掌握几种纤维、聚乙烯、聚氯乙烯的鉴别方法。情感目标:体会、感悟化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和难点】:实验探究纯棉纤维、羊毛纤维、化学纤维;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常见材料的简单鉴别。【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图片展示精美的玻璃制品、各种碗碟、瓷砖、五颜六色的塑料制品、布料等。设问:这些生活用品的主要成分中哪些是有机物?哪些是无机物?引出课题。(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性能和用途展示学生收集(课前布置收集)的图片、物件、文字记载等。交流(1)我国陶瓷驰名世界,早在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西安出土的兵马俑可见当时的陶艺一相当发达,我国古代有一些精美的瓷器价值连城。(2)现在人们通过选择新的材料,改变制造工艺,生产出许多结构、功能与传统陶瓷截然不同的新型陶瓷材料。如各种玻璃;用氧化铝(Al2O3)为原料生产耐高温、高强度的陶瓷,用来制造发动机零件;用羟基磷酸钙(Ca5(OH)(PO4)3)为原料生产的陶瓷可用来制造人工骨、人工关节及人造假牙等。拓展(阅读提炼)新型陶瓷体会化学给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1)高温陶瓷用氧化铝为主要原料,在空气可以耐1980c的高温。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抗酸、碱等物质。(2)压电陶瓷是一种能将压力转变为电能的功能陶瓷,同压电陶瓷柱代替普通火石支撑的气体打火机,能够连续打火几万次。(3)透明陶瓷主要成分有氧化镁、氧化钙、氟化镁、氟化钙等。透明陶瓷可用作防弹材料、高速切割刀、喷气发动机的零件,甚至可以代替不锈钢。(4)氮化硅陶瓷以高强度著称,用语制造燃气轮机的燃烧器、叶片、涡轮等。活动探究怎样识别无机非金属材料与有机合成材料?实验取玻璃、饮料瓶碎片和有机玻璃各一块,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结论饮料瓶碎片和有机玻璃发生燃烧有熔滴现象,玻璃则没有此现象。有机合成材料一般能燃烧,无机非金属材料不能燃烧。.三大合成材料议一议你身上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示(1)外衣、毛衣、棉毛衫、衬衫、围巾用不同的纤维制成。(2)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3)不同的纤维的布料,其柔软性、透气性、吸湿性、挺括度不同,天然纤维的透气性、吸湿性好,较柔软,合成纤维的透气性、吸湿性差,较挺括,强度高耐磨性好。活动探究鉴别几种纤维的方法实验1取少许棉花、头发、化纤布料,分别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燃烧的情况,有无熔滴现象、有无气味等。实验2将棉花、头发、化纤布料各两分,分别浸泡在0%的硫酸、3%的烧碱溶液中5〜6分钟,观察各自的变化。再将试管放置在40℃的热水浴中温热5〜6分钟后取出,用水洗涤,观察情况。干燥后比较他它们与用酸、碱处理前的差异。完成表格并交流纤维的种类灼烧情况受酸的影响受碱的影响棉花动物的毛发化学纤维小结化学纤维的易燃烧,燃烧时有熔滴现象,灰烬较硬,抗酸碱的腐蚀,天然纤维的抗腐蚀性差,易被酸、碱腐蚀,动物毛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所以用灼烧的方法可以识别纤维的成分。想一想除了化学纤维是合成材料外,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是合成的?点拨合成材料一般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被称之为三大合成材料。塑料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聚乙烯、聚氯乙烯、电木塑料、聚苯乙烯等。活动探究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方法实验取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各一小块,分别放在试管中加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或分别在酒精灯上灼烧,闻一闻产生的气体的气味有什么不同?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点拨聚乙烯无毒,一般用于食品包装,保鲜膜;聚氯乙烯有毒,燃烧时产生氯化氢有毒气体,一般用于食品以外的包装,如人造革、雨衣等。讨论有一种说法是“塑料是双韧剑”,怎么理解这句话?点拨塑料的应用和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废弃塑料的急剧增加,造成环境污染一一“白色污染”。大多数废弃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长期大量堆积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议一议解决“白色污染”问题的方法有哪些?你能做些什么?小结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回收废旧塑料;研制和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从我们自身做起,不随意丢弃塑料。想一想车胎的成分是什么?点拨橡胶应用十分广泛,如用橡胶制成各种轮胎、体育场的跑道、鞋底、皮球、玩具等。橡胶有两种,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合成橡胶有良好的弹性、绝缘性和耐高温。3.复合材料性能与应用展示车棚顶材料,“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图片想一想“神州五号”宇宙飞船的船体材料必须具备什么性质?点拨金属材料强度大,但不耐腐蚀;陶瓷材料耐高温,但脆性大;合成材料强度大,密度小,但不耐高温。而航天、航空材料必须具有强度高、密度小、耐磨擦、耐高温等性能,由于单一成分的材料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么多种性能,科学家们研制出用多种材料综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小结生活中有多种复合材料,如钢筋混凝土、车棚顶材料、快餐厅的桌椅材料是塑料中嵌入玻璃纤维制成的玻璃增强塑料(玻璃钢)、飞机的机翼是用耐高温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板书: 第2节化学与材料三、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种类、性能和用途.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四、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材料一般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被称之为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a.合成纤维的优缺点b.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c.几种纤维的鉴别方法.塑料-----最常见的包括:是聚乙烯、聚氯乙烯、电木塑料、聚苯乙烯等。a.鉴别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方法;b.废弃塑料造成“白色污染”.复合材料布置作业:教后记:10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3节化学与环境(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感受化学在改善环境方面的重大责任。2、道酸雨成因和危害以及防止方法。能力目标: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领悟化学在环保中作用;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产生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和难点】:.探究酸雨的形成原因。.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技能。【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图9-16是中国环境标志,你知道图标的创意吗?图标的含义是:让天更蓝、让空气更清新、让水更清、让山绿起来……(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环境问题与危害议一议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环境问题?点拨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空气污染物、污染源及危害交流与讨论图片展示:工厂烟囱冒出“黑龙”、拖拉机喷吐出的黑烟、裸露土壤产生的地面扬尘、石化厂烟囱喷出“火龙”和白雾等。空气污染物有哪些?主要来源哪儿?小结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可吸入的颗粒物质等。空气污染带来了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严重问题,同时危害人的健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不合理使用,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大规模的不规范的城市建设带来大量粉尘污染。.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和防治问题情景: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冬天的夜里,在一户鱼船上发生惨剧,一家人全部丝于煤气中毒,公安局在调查中证了实死因,这家人为了取暖,将煤炭炉放在密不通风的船舱里,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了大量一氧化碳,导致惨剧的发生。讨论:刚开始制造出燃气热水器的那几年,每年都有人很多死于煤气中毒,为什么?怎11样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点拨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剧毒气体一氧化碳,充足的氧气是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气的200多倍,人吸了含一氧化碳的空气,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结合,使组织细细胞缺氧而中毒。.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讨论:温室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有哪些?怎样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小结: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增大时,空气的温度升高。目前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空气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防止或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植树造林、增加植被,促进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酸雨的形成与危害活动探究酸雨是这样形成的?酸雨给环境带来了哪些危害?实验1取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将燃烧匙伸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实验2用50mL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二氧化硫,再抽取10mL滴有石蕊试液的水,堵住注射器的针孔,慢慢压缩,观察现象,改用空气代替二氧化硫进行对比实验。实验3将少量水注入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振荡后,用pH试纸测定水溶液的pH。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并完成下表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硫粉,在酒精灯上点燃;燃烧匙伸到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火焰呈 色火焰呈 色化学方程式为闻一闻二氧化硫的气味二氧化硫有 味用50mL的注射器从集气瓶中抽取二氧化硫,再抽取10mL滴有石蕊试液的水,堵住注射器的针孔,慢慢压缩。石蕊由紫色变成—色改用空气代替二氧化硫进行对比实验。石蕊 (是、否)变色将少量水注入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振荡后,用pH试纸测定水溶液的pH。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的pH为 练一练: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在空气中尘埃等的作用下,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12(2)二氧化硫溶以水生成亚硫酸(H2sO3):(3)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H2sO4): 小结(1)硫酸型酸雨形成的过程是燃料中的硫元素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2)我国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主要是硫酸型酸雨。(3)酸雨的危害很大,污染水源导致鱼类死亡,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污染土壤,使土壤酸化,矿物营养元素的流失,破坏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腐蚀建筑物;危害人的健康。.酸雨的防治讨论交流如何防治酸雨?点拨防止酸雨的措施有:燃料脱硫;尾气用碱性物质(如熟石灰)进行净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等。板书: 第3节化学与环境.环境问题与危害.空气污染物、污染源及危害.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和防治.酸雨的形成与危害a.酸雨的形成b.酸雨的危害.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布置作业:教后记:13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3节化学与环境(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感受化学在改善环境方面的重大责任。.道水污染的成因,探究净水的原理。.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危害,知道一些常见的回收方法。能力目标: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领悟化学在环保中作用;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保护家园人人有责的思想,产生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探究净水的原理。【教学难点】:了解水污染的原因,探究净水的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水和钻石哪个更有价值?(展示:受到污染的河流、湖泊的照片,当我们周围只有这些水时,水和钻石哪个更有价值,答案就有了。)(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水体污染物及污染源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污染水的现象?水体污染物主要来来至于哪儿?小结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至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中流失的化肥和农药。讨论交流(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如报纸、书籍、网络、电视等)(1)含有大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洗涤剂等有机物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中,是否会导致水质恶化?(2)海洋上产生“赤潮”及淡水河中“水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3)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铅、铬、汞的离子、剧毒农药等)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吗?水体中的有毒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请画图表示。小结:(1)污水中有机物腐烂分解发臭,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减少;(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植物的过分繁殖,造成了海水的“赤潮”和河水的“水华”。(3)被污染了的水若用来灌溉,就污染了土壤,长出的农作物中含有有毒物,通过饮用水、食用含有有毒物的食物等途径,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就进入人体。展示交流收集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