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_第1页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_第2页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_第3页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_第4页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ext1Text2Text3Text4Text5一、东西方文明简要概括LOGOYOURTITLEHEREText1Text2Text3Text4Text5

西方古希腊文明爱琴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阿拉伯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东方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人类文明东西方文明分类西方文化简介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二、经院神学犹太教与基督教三、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四、启蒙时代五、世俗化、科学方法六、后现代主义历史过程西方文化起源于“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前200年),其具体历程是:

古希腊(重理智).——古罗马.(重理智与信仰)——中世纪(重神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科技革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现代文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文化源流西方文化有三大精神源流:古希腊的哲学精神:理性精神古罗马的法律精神:法治思想希伯莱的宗教精神:信仰意识东方文明(中国)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轴心时代”定型的,即春秋战国时代。其具体历程是:

春秋战国(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秦(重法家)——两汉(初重黄老之学,武帝后“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释、道并存)——宋明(理学一统)——明末清初(西学传入、实学思潮)中国传统文化

科技方面的巨大成就古代思想近代思想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医学、农学等世界领先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到隋唐宋明明末清初百家争鸣独尊儒术佛道儒理学一统新思想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启蒙思想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明基本精神群体本位的整体精神:要求考虑问题从整体动身,局部听从整体。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要求不断提高生存实力,修德进业,刚健有为。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强调“和为贵”,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达到平衡。文化层:(自然文化遗产)物质(态)文化层:文物、农田、城市、工厂、交通制度文化层:政、经、文、教、军、法、婚姻书面文化(凝固性文化)行为文化层(活文化):民俗、语言艺术文化:诗歌、绘画、书法心理文化层:价值、观念文化结构及文化载体LOGOYOURTITLEHEREText1Text2Text3Text4Text5二、东西方文明差异LOGOYOURTITLEHEREText1Text2Text3Text4Text5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比较1就总体发展趋势而言:西方文明的线性发展与东方文明的循环往复2维系各自文明存续的基础:政治上的体系之异3根植于思想观念深处:“动”、“静”之异总体发展趋势之异虽然西方文明的起点较低,真正崛起的时间也晚得多,但是它的发展呈线性,或者说一系列的变革都使其不断上升到新高度,而较少出现倒退趋势,它的发展在中世纪之后是连续着的高速前进,最终超越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在这样相异的发展路径中,西方文明在已有的文明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东方文明沉睡在泱泱大国之梦中,进行着循环式的缓慢前进,最终在近现代饱受西方文明的践踏,实在惋惜。政治上的体系之异西方的政治体系较松,有益于各种思想的涌流,使经济文化不至于被约束得太死,但也同时使国家政权不稳定,文明成果不易长期持续,斗争割据等不利情形的产生等;东部的政治体系较严,不利于经济文化的对内对外沟通,很多变革无法实施,文明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但同时也保证了社会稳定,文明得到较为完整的存续。思想上的“动”、“静”之异

东西方文明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动”、“静”之异,当然,善动与善静,稳定与竞争之间的关系,以及视野宽与窄的关系,都应当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都存在利弊两重性。没有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当然也就没有竞争的环境与条件,人们更没有一个平安感。没有平安感的一个社会,人们的主动性、创建性也就难以真正的发挥。集中表现:价值观比较一、东方文明价值观1、思想基础: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无为观2、具体表现:宗教上儒释道并存;英雄形象的重文轻武;文学作品的中和之美;大团聚结局;中西经典爱情比较3、中庸和平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利: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弊:易形成保守,封闭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二、西方文明价值观1、形成背景:商业经济社会;折服大自然2、主要表现: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猛烈的竞争意识;对力气的崇拜3、崇力尚争精神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利:促进西方社会快速发展弊:侵略、斗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苦痛,对自然生态也造成破坏。表格形式直观对比从日常生活看东西方不同生活方式西方:留意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中国:群居意识强,留意集体力气。

人际交往西方:特性张扬中国:虚心含蓄

处理问题西方:“不撞南墙不回头”。中国:“不行直中取,只可曲中求”。

人际关系西方:“交相利”。中国:“多个挚友多条路”。

领导西方:“能者、贤者”中国:“父母官”

意见西方:直言、快行。中国:谨言、慎行。

排队西方:讲究、有序。中国:不讲究、较无序。

时间观念西方:时间观念强中国:相对较弱LOGOYOURTITLEHEREText1Text2Text3Text4Text5三、不同文明间沟通融合LOGOYOURTITLEHEREText1Text2Text3Text4Text5

三、规划精品旅游线,借助名牌效应

不同文明相遇与相处过程碰撞沟通融合132文化沟通是指由文化传播所引起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采借、文化移植、文化整合的过程。文化传播与沟通的规律是: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转型——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一种文化吸取另一种文化的元素,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基本线索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17世纪“新颖 ”——18世纪“赞美”——19世纪“不屑”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17世纪“礼遇”——18世纪“淡漠”——19世纪“震惊”当代文明沟通与融合趋势经济全球化所确定全球性问题的提出互联网供应手段“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仿照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罗素文化取向多元化趋势“西方文化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多元文化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敬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江泽民对待不同文明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中国文化对将来社会的贡献得道多助兼爱互利崇尚自然和而不同崇尚自然体验人生德性实践学习借鉴西方文明科学理性精神民主法治意识特性自由思想人情重于理性人治大于法治权力高于科学印象重于现实习惯重于改革阅历代替规范西方文化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局限:

融合东西方文明,促进自身发展科学与人文融会个体与群体统一法治与德治结合人类与自然协调

提高文化自觉调整文化心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