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部分施工图纸设计说明(一)一、设计依据及主要资料1、2010年3月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发给我院的工作函;2、甲方提供的规划路图图及地形(电子图);3、本院编制的《安徽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宜黄东侧用地规划修改方案(讨论稿)(2010.3)》4、本院设计的《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八里路(三号路—滨口路〈工程施工图〉文本(2008年3月)。5、甲方提供的宜黄线公路与规划七号路接顺处实测标高;6、本院编制的《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七号路(宜黄线~十二号路工程》、初步设计文本。7、2010年5月19日关于《宁国经济开发区河沥溪园区七号路》(宜黄线~十二号路工程》、初步设计的评审会相关精神及会议纪要。8、《宁国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1月)9、本院现场踏勘成果。1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1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O40-2002);15、《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68—2009);二、主要技术指标:1、设计道路等级:城市支路III级。2、设计计算荷载:汽车BZZ-100标准轴线。3、设计车速:V=30Km/B。4、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T=20年。三、设计内容及变更1、平面设计:本次设计的七号路(宜黄线~十二号路)为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沥溪园区内规划道路,全长约0.875KM,道路路段红线宽度18m,定性为城市支路,设计道路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与宜黄线、八里路、十二号路相交,道路全线设一处平曲线,半径为R500,根据初设会审相关意见,其中与宜黄线采用近期与现状道路边线接顺的方式,与八里路和十二号路交叉口不属于本次设计范围,详见相关设计。2、横断面设计:标准横断面设计分幅为:2m人行道+7m机动车道+7m机动车道+2m人行道=18m,与宜黄线和八里路交叉口进口进口道拓宽红线3m,具体分幅为:2m人行道+7m机动车道+10m机动车道+2m人行道=21m。3、路拱及横坡:机动车道采用1.5%的双向坡,坡向人行道;人行道采用1.5%的单向坡,坡向机动车道,道路路拱均采用直线型路拱。4、由于设计道路所经地块地形复杂,地势起伏明显,高差较大,受现状地势条件限制,本次设计最大纵坡I=4.203%,最小纵坡I=0.3%,由于设计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根据甲方意见本次设计不考虑非机动车通行。原地面标高从地形图上摘取,仅供参考。5、根据初设会审意见,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机动车道:22cm抗折5.0MPa水泥砼面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层(5%)+15cm水泥稳定碎石层。(3%)+30cm级配砂卵石垫层次82cm。人行道:6cm预制人行道板面层+2m10号水泥砂浆国标+10cmC20纵配碎石垫层次28cm,详见《路面结构图》人行道上设置盲道,盲道原则上设在距人行道处过线0.2m处,宽度0.3m,若局部碰到障碍物要绕行,要保证盲道的连续,沿路平交路口与单位出入口设置残疾人坡道。7、设计道路与各相交道路均为平交,道路沿线暂不预留单位出入口,待今后开发时,根据城建,规划及交通部门意见再行开口。8、水泥砼板块划分,一般路段划分为3.5X4m,交叉口路段详见《交叉口板块划分图》。9、填方路基边线坡设计:路基填土前应先清除草皮、树根、腐殖土等,然后碾压密实,填方路堤边坡坡率均为1:1.5,小于6m坡高采用一坡到底,超过6m坡高,分级放坡,每6m高度设一1m宽平台,边坡面采用植草防护,防护可根据地块开发适时取消。10、一般挖方路基及边坡设计:设计道路沿线地块均要开发利用,对开发地段边坡能放缓量放缓处理,便于采用简单化的防护形式,也使得将来开发地块时拆除方便,设计一般挖方边坡坡率为1:1.5,小于小于6m坡高采用一坡到顶,超过6M颇高,分级放坡、每6M高度设一2M宽平台,边坡坡面采用植草防护、可根据地块开发适时取消。当边坡有积水湿地、地下水渗出或地下水露头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地下渗沟、边坡渗沟或仰斜式排水孔。12、根据土石方表计算结果,本道路工程挖方量大于填方量,无法实现土方平衡,考虑到同步实施的五号路填方量较大,较为缺方,设计建议可将大部富于土方到五号路填筑路基,实现平衡利用,剩余部分可就近填入桩号0+540两侧地底。四、施工要求与注意事项1、路基(1)、路基施工时应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填土地段表层不得有积水。、路基回填应分层辗压,辗压厚度小于等于30cm,并控制好辗压时土的含水量和压实厚度。、对于高填方路段,应将回填土挖至管道基础底面标高并进行强无处理后才能施工管道和道路,处理范围详见《道路平面图》。务点和务击次数应按现场得到的务击次数和务沉关系曲线确定,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量不宜大于下列数值;当单击务击能大于6000KN,M时为200伽,其他事宜详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路基密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填方路段路床下150cm以内的密实度大于等于90%,150cm以下的密实度大于等于87%;挖方路段路床下30cm以内的密实度大于等于90%。2、垫层机动车道垫层采用级配沙卵石,卵石最大粒径应控制在53伽以内,石料压碎值应小于40%,要求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展压,分两层展压,每层厚15cm,压实度应大于96%,垫层顶面回弹模量应大于35MPa。人行道级配碎石垫层顶面回弹模量应大于等于35MPa,级配碎石垫层的粒径小于53血。3、基层机动车道1、道路分底基层和基层两层,底基层米用15cm水泥稳定碎石层3%,一次展压成型,7D抗压强度大于等于1.5MPa,顶面回弹模量大于等于80MPa,压实度大于等于95%,底基层中的集料采用级配碎石,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大于53伽。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5%,基层采用15cm水泥稳定碎石层(5%),一次展压成型,7D抗压强度大于等于2.5MPa,压实度大于等于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