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对比阅读真题汇总一、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4、甲文探讨了和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5.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有又是什么?6.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完成问题【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1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2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必先苦其心志()(2)行拂乱其所为()(3)犹割股以啖腹()(4)若耽嗜滋味()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5、【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三、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下列加点的“以”与“太夫人以荻画地”中“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策之不以其道C、属予作文以记之D、徒以有先生也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管夷吾举于士(
)
(2)行拂乱其所为(
)(3)及其稍长
(
)
(4)或因而抄录(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行拂/乱/其所为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5.经历磨难,让你有力量背负痛苦继续行走,即使是用残损的手掌,也能抚平生活的创痕。甲文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什么?甲乙两文给我们什么启示?客观因素:启示:四、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舜发于吠亩之中发②人则无法家拂土拂③创业与守成孰难孰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知守成之难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国恒亡今亡亦死D.征与吾共安天下安求其能千里也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五、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⑴饿其体肤(
)⑵衡于虑(
)⑶出游数岁(
)⑷期年,以出揣摩(
)2.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行拂乱其所为。⑵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能否证明甲文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六、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刘元卿《猱》【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必先苦其心志。()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④猱则已走避高木。()2.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3.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4.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1)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人恒过,然后能改。(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世言晋王①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②以一少牢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④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2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B.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26.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22、选段(一)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2分)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1)行拂乱其所为(2)王何患焉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9.【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3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4,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5。【注释】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2存:抚恤。3耽:沉溺。4九重:深宫之内。5存意:用心操劳国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1)必先苦其心志(
)(2)行弗乱其所为(
)(3)犹割股以啖腹(
)(4)若耽嗜滋味(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管夷吾举于士/皆以美于徐公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3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十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两章》)[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
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2)劳其筋骨
劳:(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4)非徒愈病
徒:4.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分)(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分)5.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3分)(1)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2)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6.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十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十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十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十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答案一、参考答案1、(1)任用,选拔(2)了解(3)通“弼”,辅佐(4)确实,实在。2、A3、(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这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当护理调养。4、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居安思危5.甲文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乙文运用比喻,用治病来比喻治国,说明国家虽然强大了,但仍然要小心谨慎,居安思危。6.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二【参考答案】1.(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2.B3.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4.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5.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三、参考答案:1.A(2分)2.(1)狱官
(2)违背
(3)等到
(4)有时(每个1分,共4分)3.A
(2分)4.(1)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太夫人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用这样的方式教欧阳修写字。(本题每个2分,共4分)5.客观因素:艰苦的生活环境。
启示:成才、成功都必须经历一番艰难困苦,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每问2分,共4分,结合文章回答合理即可)四、【答案】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①起,指任用②通“弼”,辅佐③谁3.A4.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才是我和各位应慎重应对的。5.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五、答案:1.⑴使……饥饿⑵同“横”,梗塞,指不顺⑶游历⑷一年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3.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12.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六.1.答案:①使……痛苦;②就;③追寻踪迹;④却。2.答案: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3.答案: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4.答案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译文:野兽中有一种猴,体小而善爬树,爪子锐利。老虎头上痒,就让猴替它搔。不停地搔,搔出洞来了,老虎却觉得特别惬意而不知有洞。猴就慢慢地汲取老虎的脑浆来吃,而且用剩余下来的虎脑浆献于老虎,说:“我难得获得这荤鲜,不敢自己吃,特地献给你吃。”老虎说:“这只猴真是待我忠心耿耿,如此爱我而忘记了自己的食物。”老虎吃自己的脑浆也不知道。时间长了,虎脑快空了,发痛了,就去追踪猴,猴早就逃避到高树上去了。老虎翻腾蹦跳,大声吼叫而死。七.参考答案六、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卒章显志。(即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八.【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我有三件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他一心宠信乐官,沉溺于歌舞和女色之中,朝廷的各项事业都荒废了。最后等到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不知回到哪里去,这是多么衰颓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23.①喻:明白乃:你的24.①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②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能使人丧失性命。25.B26.答案略。(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九.译文: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22、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十.越国遭到严重饥荒,越王很害怕,把范蠡找来商量。范蠡说:“您忧虑什么呢?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吴国非常富足,财富有余,他们的君主年轻,缺少智谋和才能,喜欢一时的名声,不考虑后患。您如果用贵重的礼物、谦卑的言辞去向吴国借粮,粮食就可以得到。得到粮食,最终越国必定会占有吴国,您又何必忧虑呢?”越王说:“好!”于是就派人向吴国请求借粮。不到三年,吴王夫差便被活捉了。7.7.(1)拂:违背
(2)患:忧虑,担心(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三、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下层;我的官越大,做事越小心谨慎,只想着人民百姓;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2、(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13.D14.(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15.(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十四。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能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VB考试高级题目及试题及答案
- 火灾应急预案培训制度(3篇)
- 2025年法学概论考试的知识掌握方式与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科技进步对战略影响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与社会资本的关系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法学概论的实务考察及试题及答案
- 行政法学重要时事考题及答案
- 开源软件项目2025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管理资格考核试题及答案
- 安措费清单完整版本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分层作业设计含答案
- 民法典企业宣讲会
- 学校减免校服政策方案
- 企业管理中的组织行为学
- 培训课件 -华为铁三角工作法完全解密
- 货物储存、运输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
- 三对三篮球赛记录表
- 配电柜例行检验报告1
- 小学生成长主题班会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励志主题 课件 (共27张PPT)
- 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