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_第1页
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_第2页
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_第3页
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_第4页
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基金会发展概况

一全国基金会发展状况(一)概述自1981年以来,我国基金会行业开始稳步发展,从最初的7家基金会发展到2011年的2591家基金会,速度可谓惊人。特别是在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以后,基金会的数量开始加速增长,8年增长了4倍。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以前,全国的基金会以公募基金会为主,占总数80%以上。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非公募基金会的身份得到承认,其数量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态势。2005年以后非公募基金会的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而同期的公募基金会的年增长率则在10%左右。所以,总的来说,这些年来,我国基金会的发展态势十分良好。根据现有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1981年以来,我国基金会的整体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第一,基金会发展迅速,整体数量快速增长。如上所述,1981年,全国的基金会仅为7家,其中6家为关注妇女儿童发展的公募基金会,另外一家为非公募的“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而到2011年,我国的基金会数量已经高达2591家,发展态势喜人。第二,基金会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我国基金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这不仅体现在基金会的活动领域上,还体现在基金会的人员组成和资金的规模上。目前,我国基金会的活动领域已经扩展到教育、医疗救助、扶贫助困、创业、公共安全等十多个领域,其中,多数基金会集中在教育、医疗救助、扶贫助困等领域,参与其他领域的基金会也在不断增多。同时,我国基金会的人员组成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我国基金会的人员已经不限于官方背景的工作人员,还包含数量更为巨大的志愿者和普通专职工作人员。而且,各基金会在人员的年龄结构方面也日益变得多样化。此外,我国基金会的数量已经不是大型的有官方背景的基金会居多,相反,小型的非公募基金会已然反超其上。据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2591家基金会,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373家,公募基金会1218家,非公募占全国总数的53%,较公募基金会占比高6个百分点。第三,地域分布东多西少,主力是地方性基金会。总的来说,我国基金会的地域分布不均,呈现出一种东多西少的状况。其中,绝对数量排前三名的地区分别为江苏、北京和广东,此外,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基金会也相对较多,而西部地区的基金会则数量较少,平均各省份不超过50家。另外,由于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所致,目前,组成我国基金会主体的是数量众多的地方性基金会。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基金会的总数是2548家(有43家无成立时间,未计入),其中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只有163家,占全国基金会总数(2591)的6%,在各省级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有2402家,占总数的93%;在市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基金会有24家,占总数的1%。第四,专业人员比例不高,有待加强。总的来说,我国基金会的专职人员的数量总体不多。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的1771家基金会共有全职员工6602人,平均每家基金会只有约4名全职员工,而没有全职员工的基金会竟然高达429家,占总数的24%。全职员工为1人、2人、3人的基金会最多,都超过了200家。人员规模在1~3人的基金会占全国总数的42%;全职员工在4人以上的基金会占总数的33%,其中10人以上的基金会只有128家,占总数的8%。由此可见,我国基金会的专职人员总数偏少,而其中的专业人士更是稀缺。为了促进我国慈善基金会行业的整体发展,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乃是当务之急。第五,原始基金总体规模不断上升,平均金额缓步下降。相关统计显示,1994年以前成立的408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量为449445493元;2005~2010年,新成立的1456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量为9070833394元,总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如果将原始基金会数额平均到各家基金会,则又呈现出一种缓步下降的态势。1991~2000年,415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会的总量为4088709133元,平均每家基金会9852311元,而2001~2010年,1595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量为10052408424元,平均每家基金会6302450元,较上一阶段下降了36%。所以,总的来说,我国原始基金的总体规模在不断上升,而平均金额却在缓步下降。(二)基金会发展迅速自1981年以来,我国基金会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这30年间,基金会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一是1981~1995年的缓慢发展期,二是1995~2004年的平稳过渡期,三是2004年以后的加速发展期。特别是在第三个阶段,基金会的发展十分迅速,从2004年的720家发展到数千家。据相关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底,全国共有2591家基金会其中非公募基金会1373家,公募基金会1218家,非公募占全国总数的53%,较公募基金会高6个百分点。图1-1基金会数量发展趋势图1-2基金会数量年度增长情况对比导致这一时期基金会数量高速增长的原因在于:第一,基金会管理条例放开限制,规范化管理。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这一通知确立了对基金会从严审批和严格管理的政策,导致1997~2000年对民间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和重新登记工作。由此,1995~2003年,我国的基金会发展一直极为缓慢。在1995年,我国的基金会数量为484家,而到2003年,我国的基金会也仅为639家,平均每年仅增长19家。而且,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大多数基金会的运营也几乎处于停顿状况。2004年3月9日,国务院公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并于同年6月1日起实施,结束了长达4年之久的基金会法规的制定修改工作,也结束了长达16年之久的《基金会管理办法》的“统治”时期,迎来了中国民间公益基金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由此,我国的基金会开始进入到高速增长期。《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历史作用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加以总结:一方面,其放开了之前数年间对基金会的严格管制,乃至于众多基金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春天。自2004年开始,我国的基金会的数量增长迅速,从2004年的720家一跃上升至2011年的2591家,平均每年新注册261家。而且,基金会的活动范围和领域也不断扩大,这些都是《基金会管理条例》放松管制所带来的结果。由此,我国的基金会已经逐步进入到市场化发展的阶段。这为众多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官办基金会和草根基金会将会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为社会管理创新积极贡献自身的力量。另一方面,其实现了对基金会的规范化管理。基金会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促进了对基金会行业的规范化管理,而这正是基金会行业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通过这一举措,众多基金会获得了正式的主体身份,得以名正言顺地开展活动,而国家也获得了开展规范化监管的工具。两者相结合,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之转变已然初具条件,而众基金会也获得了一个可靠的发展平台。所以,总的来说,随着《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出台,我国基金会的发展水闸已经被打开,基金会自身也进一步开始向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转型。第二,整体经济局势一路走高。毋庸置疑,基金会行业的发展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局势密切相关。比如,从200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经济总量也不断抬升。据相关统计,200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为335353亿元,为世界第三,而到2010年年底,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397983亿元,居世界第二。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基金会数量在2009年为1794家,而到2010年,则上升到2175家,发展可谓迅速。这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局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三,体制改革深化,整体局势良性发展。2011年2月19日起在中央党校举行的为期三天的培训班上,胡锦涛等三位中共中央领导人分别作了以“社会管理创新”为题的专题讲座,明确表达了对这一理论的高度重视。正是在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人们才得以对我国基金会管理的旧体制不断深化改革。2011年,广东探索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新体制。2011年11月颁布的《关于广东省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中规定:“从2012年7月1日起,除特别规定、特殊领域外,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无须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后再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在组织年检方面,2011年,民政部组织建立了网上年检系统,并将于2012年正式推出该系统。由此,我国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而这带来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即社会组织的高速发展,其中便包括了基金会。总之,在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放开对基金会注册的限制、规范行政管理、我国整体经济形势走好以及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影响下,我国的基金会的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基金会行业正在向着科学化、现代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三)多样化趋势明显这些年来,我国基金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活动领域多样化目前,我国基金会的活动领域已经扩展到教育、医疗救助、扶贫助困、创业、公共安全等十多个领域。其中,教育领域首当其冲,为众多基金会关注之首要领域。教育领域发展情况:·1981~1990年成立的基金会中,有83家基金会从事教育领域活动。·1991~2000年成立的基金会中,从事该领域活动的基金会增加了192家。·2001年以后成立的基金会中,从事该领域活动的基金会更是大幅度增加了1093家。·截止到2011年年末,全国共有1380家基金会涉及教育领域,占全国基金会总数53%(其中,12家基金会无成立时间)。除教育领域以外,基金会对其他领域的关注也开始日益提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医疗救助、科学研究、扶贫助困、安全救灾等领域。其他领域发展情况:·1981~1990年成立的基金会中,涉及较多的领域还有残疾、医疗救助、文化、公共服务等。·1991~2000年成立的基金会中,主要涉及的领域分别是文化、科学研究、见义勇为、青少年等。其中,科学研究领域的基金会增长数量最多,增加了46家基金会;其次是涉及见义勇为领域的基金会,增加了44家;与此同时,出现了前10年未涉及的新领域,包括:公共安全领域(14家),志愿服务领域(3家),动物保护领域(3家),促进公益事业发展(2家),公民人权领域(1家)。·2001~2010年成立的基金会中,涉及较多的领域有:医疗救助、科学研究、扶贫助困、安全救灾。其中涉及医疗救助领域的基金会增加了157家,是该时期增长数量最多的领域。另外,科学研究、医疗救助、文化也是基金会关注较多的领域,分别有250家以上基金会从事,都占总数10%以上。图1-3基金会涉及活动领域分布及三个时期的变化图1-4全国基金会关注度较高的前十个行业领域分布,2011年就公募基金会与非公募基金会的分类而论,教育、医疗救助、文化等8个领域都是两者都较为集中关注的领域。但除此之外,公募基金会涉及较多的领域还有见义勇为和残疾,非公募基金会涉及较多的领域还有安全救灾和公共服务。关注心理健康、动物保护等领域的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分别都不到10家,关注度较低。图1-5两类型基金会涉及领域的数量分布情况2.人员组成多样化[1]在人员组成方面,基金会也出现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其中不仅包括全职工作人员,还有数量众多的志愿者。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1793家基金会中具体从事基金会工作的人员数量共计318867人。其中,682家基金会中参与志愿工作的人数当年共计312265人;1771家基金会的全职工作人员共计6602人。从各家基金会的志愿者数量规模可以看出,基金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有自身的员工参与其中,还有大量的志愿者。因此如何有效管理和培养志愿者也就成为了多数基金会较为关心的话题和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图1-6公募非公募基金会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的领域图1-7基金会从业人员分布状况表1-12010年基金会从业人员总量排名3.资金规模多样化近些年来,基金会的资金规模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这也就是说,众基金会呈现出一种大小各异的局面。据相关统计,在全国基金会中,有24%左右的基金会的净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有36%左右的基金会的净资产在800万元至2000万元之间,有25%左右的基金会的净资产在400万元至800万元之间,有20%左右的基金会的净资产在200万元至400万元之间,有10%左右的基金会的净资产在200万元以下。图1-82008~2010年年末净资产规模分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基金会的净资产数量也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根据统计,2010年年末,1763家基金会净资产总量为509亿元,北京市以净资产总量162亿元居排行首位,占全国净资产总量的32%,其次上海、江苏分别以68亿元和58亿元的净资产总量居第二位及第三位,分别占全国净资产总量的13%、11%。·全国基金会净资产均值为28877108.44元,其中只有河南、北京、上海、内蒙古等4个省市区的净资产均值在全国水平以上,分别以80286462.84元、63072229.09元、62542809.56元、30547449.09元居全国前4名,而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27个省市区的净资产均值都在全国水平以下。图1-92010年年末全国各地区净资产总量排名表1-22010年年末前五地区基金会净资产排名情况年末净资产排名Top50[2]2010年年末净资产Top50的净资产总量为23280203607.60元,占全国基金会2010年年末净资产总量(50910342184.03元)的45.73%,比2009年年末净资产Top50的总量增加4764668260.68元,增长了25.73%。2010年年末净资产Top50的详细特征如下:·2004年以前成立的基金会有30家,2004年后成立的有20家,其中16家为非公募基金会。·50家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30家,非公募基金会20家,公募基金会的数量是非公募的1.5倍。·在民政部注册的有22家基金会,其他28家基金会在各省级民政部门注册。·分布于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41家基金会在2009年、2010年都进入了净资产Top50,其中公募基金会28家,非公募基金会13家。·2010年新进入排名的9家基金会中,7家是非公募基金会;这9家基金会中,有4家是2010年成立的,且都为非公募基金会。图1-10基金会2010年末净资产排名Top50的地域分布基金会发展的多样化,无论是其活动领域的多样化,还是其人员组成或资金规模的多样化,都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第一,基金会活动领域的多样化,乃是世界慈善领域的整体趋势,其重要作用是有助于在各个领域,特别在是小众领域中发挥政府与市场所无法发挥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实现民主社会中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同时,众多基金会在活动价值取向上的不拘一格,也为某些特殊群体提供了开展活动的空间。比如,针对同性恋群体开展活动的基金会为这类群体提供了发出自身声音的平台,由此,他们便获得了一个独立开展活动的空间。第二,基金会人员组成的多样化令基金会本身成为一个有效的社会公共领域。基金会如果仅向专业人士开放,则将会失去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重要功能。这也是慈善科学化以来众多专业化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基金会人员组成的多样化,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令基金会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功能得到发挥。由此,基金会的社群代表力大大提高,其所开展的社会活动也更能实现自身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第三,基金会资金规模的多样化有助于实现基金会行业的整体发展,从而为建设公民社会提供一个稳固的根基。基金会行业如果都是大而全的基金会,则行业的整体生态就将会显得过于单一,而失去必要的灵活性与活力。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多大型的基金会,更需要大量的中小型基金会。这些中小型基金会应服务于领域更为广阔的缝隙市场,在这些细分领域中将慈善事业做好做精。这是中小型基金会与大型基金会功能分类上的区别。我国现有的基金会的分布状况正好符合这一情势。由此,众多的基金会在各个领域提供各类的社会服务,正好为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根基。总之,我国基金会的多样化发展,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活动领域的多样化、人员组成的多样化以及规模的多样化,都对此有益。(四)地域分布不均我国基金会的地域分布不均,呈现出一种东多西少的态势。这点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看出:第一,根据基金会所在地域的分布情况来看,2591家基金会分布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北京市、广东省和浙江省。江苏省以375家基金会位列全国基金会数量之首;其次北京市有316家基金会;而基金会数量最少的西藏自治区只有11家基金会,仅为江苏省基金会数量的3%。此外,在全国,共有7个地区的基金会数量大于100家,其数量合计为1579家,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61%,而其余的数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金会都在100家以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大都在50家以下。第二,根据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的分布情况来看,截止到2011年年底,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基金会共有163家,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6%,共分布于全国17个地区,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北京市,其他省市只分布不到10家民政部注册的基金会。在各省级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有2402家,占总数的93%。在市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基金会有24家,其中18家在深圳市民政局登记,另外6家分别在安徽省的合肥市、蚌埠市、芜湖市民政局登记。[3],[4]图1-11全国基金会地域分布图1-12各地区基金会数量及类型分布毋庸讳言,地域分布不均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各地政府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上所采取的态度也与其有着直接的关系。广东的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广东省政府对社会组织持积极支持的态度。比如,上述2011年11月颁布的《关于广东省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对社会组织持开放的态度。而湖南省在众多中西部地区的一枝独秀,则也是因为湖南省政府对慈善事业的积极支持。2011年,湖南省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募捐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募捐条例》,2012年,长沙市起草了《长沙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草案)》。表1-3各地区基金会数量及类型分布另外,基金会“地方多,中央少”的情况的出现,主要与《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严格规定有关。按照规定,民政部仅负责下列几种基金会、基金会代表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①全国性公募基金会;②拟由非内地居民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基金会;③原始基金超过2000万元,发起人向国务院民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的非公募基金会;④境外基金会在中国内地设立的代表机构。其中,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由此,在实践中应由民政部负责注册的基金会主要为两种,即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和原始基金超过2000万元的非公募基金会。这显然只适应于少数具有雄厚实力的基金会。据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在2202家已知的基金会中,拥有2000万元以上原始基金的基金会为161家,占总数的7%,而超过800万元的但小于2000万元的基金会为224家,占总数的10%,两者相加总的比例不到20%。基于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基金会管理条例》将原始基金的门槛抬得过高,导致众多的基金会仅能在本地申请注册,并在本地开展业务。而其一旦到外地开展活动,就会遇到重重困难。因此,由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所导致的基金会“地方多,中央少”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的,有待进一步的改革。(五)专业人士比例不高总的来说,我国基金会的专职人员的数量总体不高。这集中体现在如下两点:第一,多数基金会的专职员工人数偏少。2010年,1771家基金会共有全职员工6602人。平均每家基金会近4名全职员工。多数基金会的全职员工分别为1人、2人、3人,超过了600家,占总数的42%。全职员工在4人以上的基金会占总数的33%。10人以上的基金会只有128家,占总数的8%。·全国有近1/4的基金会没有全职员工。[5]因此,专业化团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基金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图1-132010年基金会全职员工数量分布在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公募基金会的情况要略好于非公募基金会:·2010年896家公募基金会全职员工共计4266人,平均每家5人,875家非公募基金会全职员工共计2336人,平均每家3人。·全职员工数量为0的非公募基金会占比高出公募基金会近9个百分点,全职员工规模在1~3人的非公募基金会占比仍要高出公募基金会9个百分点。因此,在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从专职员工数量上来看,非公募基金会与公募基金会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非公募基金会的内部治理和管理力量有待提高。图1-142010年公募、非公募基金会全职员工数量分布另外,在专职员工地域分布方面,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无法以东西部地区划分而论。其中,北京、上海等17个省市的全职员工均值在全国水平以上。2010年北京234家基金会共有全职员工1879人,为最多,平均每家基金会有全职员工8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14个省市的全职员工均值在全国水平以下。浙江省180家基金会的全职员工总数是320人,平均每家基金会不到2人,居全国最低水平。[6]图1-15全国各地区2010年全职员工数量排名表1-42010年前五地区基金会全职员工排名情况全职员工数量排名Top30详情见附录G.1附表表1。根据中国基金会全职员工数量Top30可以看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全职员工数最多,有114人。该排名特点概括如下:·30家基金会的全职员工总数为1157人,占全国基金会全职员工总数的18%。·2005年以后成立的基金会11家,人员规模较大的基金会集中在早期成立的基金会中。·公募基金会有25家,非公募基金会只有5家。·民政部注册的基金会有16家,各省级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13家,市级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1家。·这些基金会分布于10个地区,其中北京市有17家,占比最高。总的来说,慈善行业的专业化乃是一项持久而漫长的工作。根据以上数据,我国基金会离真正实现专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就目前来看,我国慈善组织的软硬件配置还是不够健全。根据《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的说法,我国NGO人才从业环境从硬性方面看,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是在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则非常薄弱,尤其随着资历的增加,可期望的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的上升空间非常小。从软性方面看,NGO的价值认同和工作氛围良好,外部培训交流较多,机构内对人员缺少职业引导和职业发展的规划,软性支持不够系统,尚不能落到实处。因此,总的来说,我国慈善组织吸引专业化人才的软硬件环境还是不到位,未来依旧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六)原始基金规模扩大近年来,我国基金会的原始基金的总体规模在不断上升,而平均金额却在缓步下降。·截止到2011年年底,2202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平均每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为7803328元。·2005~2010年,这个时期内成立的基金会共有1456家,其原始基金总量为9070833394元,较之前有较大提升,但平均每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较前一个时期的减少了15.79%。表1-5基金会原始基金规模分布表1-6三个主要时期的原始基金总量变化情况图1-16各年成立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量分布基金会原始基金总体规模在不断上升,而平均金额却在缓步下降。这一情况的出现向我们透露出一个信号,即中小型基金会的数量不断增多。正是因为中小型基金会的数量增多,才导致基金会的原始基金的总额不断走高,而平均金额缓步下降。这一趋势带给我们的进一步的潜在信号是草根组织群体的不断扩大。毫无疑问的是,官方背景的组织大都是大型基金会,其原始基金的数额一般都不会太小。而中小型的草根基金会却面临“粮源”紧缺的问题,所以,除少部分基金会以外,其资金量都不会太充裕。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8),2010年新成立的基金会中有一半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小于400万元,其中大部分基金会的原始基金都为200万元。这些基金行业大都属于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由此,通过对原始基金走势的解读,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近年来,草根基金会的规模不断扩大,逐渐超过官方背景的基金会。这一走势代表了未来慈善行业的总体走向,即慈善行业的市场化、去行政化。这对于我国慈善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其能够促进我国慈善行业破除既有体制,促进优胜劣汰,使真正符合人们需求的组织存活下来,而使那些“只花钱,不做事”的组织无处容身。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慈善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将日渐走强,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二2010年发展状况(一)概述2010年是慈善基金会大发展的一年。这不仅体现在基金会的成立数量为历年之最,而且还体现在原始基金的数量的大幅增加。在这一年里,我国的慈善基金会的数量从1794家一跃上升到2175家,而原始基金的总量则高。更为重要的是,与历年的情况相比,在这一年中,我国的基金会呈现出如下的几大趋势:(一)成立数量历史之最;(二)地域分布东多西少;(三)主要关注领域是教育;(四)全职人员依旧偏少;(五)原始基金历年之最;(六)净资产主要为800万元以下;(七)总收入主要为100万元以下;(八)总支出主要为50万以下;(九)项目集中在教育。(二)成立数量历史之最2010年,新成立的基金会共有381家,其中公募基金会119家,占当年总数的31%,非公募数量(262家)是公募的2.2倍。本年度成立基金会数量为历年基金会的增长数量之最,较上一年成立的基金会数量(290家)增加91家。图1-17基金会数量年度增长情况对比此外,2010年成立的基金会中有14家在民政部登记注册,360家基金会在各省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占总数的94%,另有7家基金会在市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图1-182010年成立基金会类型及注册地分布(三)地域分布东多西少2010年,我国新成立的基金会分布依旧呈现出一种东多西少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2010年新成立的381家基金会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北京市和广东省,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基金会数量排名前10位的地区共成立266家,占总数的70%。这10个地区中新成立的基金会以非公募基金会为主,其中只有湖南省的公募数量多于非公募。另外,广东省成立44家非公募基金会,是公募基金会数量的22倍,同时也是成立非公募基金会数量最多的地区。·2010年成立基金会较少的有河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个地区。各地区只成立了1~2家基金会。图1-192010年成立基金会地域分布情况及排名前十位地域的类型分布(四)主要关注领域是教育2010年,基金会主要活动的领域依旧集中在教育领域,但对其他领域的关注也有所增加。·2010年成立的381家基金会涉及最多的领域仍是教育,共有200家基金会涉及该领域,占总数的52%。·除教育领域以外,涉及扶贫助困、科学研究等5个领域的基金会数量都超过30家;但动物保护、侨务、国际事务、心理健康等6个领域,涉及的基金会都不足5家。·与之前成立的基金会对比可知,涉及以下5个领域的基金会在2010年发展速度较快:①少数民族:7家,较之前增长58%;②法律实施:5家,较之前增长38%;③就业:15家,较之前增长35%;④动物保护:2家,较之前增长29%;⑤公共服务:24家,较之前增长27%。图1-202010年成立基金会主要活动领域分布(五)全职人员依旧偏少2010年,新成立的基金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其全职员工的数量依旧偏少,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成立基金会中有244家的全职员工总数为594人,平均每家基金会有2名左右全职员工。·没有全职员工的基金会有72家,占总数的30%,该比例较高于全国整体情况;而全职员工数多于10人的基金会只有7家,占总数的3%。·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基金会的很多工作还没有开展,由此造成了2010年成立的基金会的全职员工规模小于全国基金会的平均水平。[7]图1-212010年成立基金会全职员工数量分布2010年成立基金会的全职员工Top10呈现出如下特点:·全职员工总数132人,占当年成立的所有基金会的全职员工总数的22%。·非公募基金会数量为6家,公募基金会4家。·民政部注册基金会有3家,省级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6家,市级民政部门注册的基金会1家。·10家基金会分布于全国6个省市,其中四川省基金会最多,有3家。表1-72010年成立基金会全职员工排名Top10(六)原始基金历年之最2010年新成立的339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量2219199362元,为历年最高。其原始基金均值为6546310元,略高于2005~2009年的原始基金均值(6133960元)。其呈现出如下特点:·有一半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小于400万元,其中大部分基金会的原始基金都为200万元,这与2010年成立的基金会大多为地方性非公募基金会有关。·339家基金会中,有88%的基金会选择800万元以下的原始基金,只有24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大于或等于2000万元,但其原始基金总量占339家基金会的原始基金总量的51%。由此可见,大多数基金会在注册时选择较小规模的原始基金,而数量较少的大型基金会的原始基金占总量的比重却相对较高。表1-82010年成立基金会原始基金规模分布(七)净资产主要为800万元以下2010年成立的基金会的净资产主要集中在800万元以下。其呈现出如下特点:·2010年成立的273家基金会年末净资产总量2649218253.97元,平均每家基金会9704096.17元。而在没有财务信息的105家基金会中,有75家基金会提供了原始基金的信息,由此估算出2010年年末实际的净资产总量为3057709247.38元。·273家基金会的净资产中,非限定性净资产为2073725659.68元,占总量78.28%;限定性净资产575492594.28元,占总量21.72%。2010年成立基金会的非限定性净资产占比高于全国基金会的非限定性净资产占比。·有21家基金会的年末净资产大于或等于2000万元,其年末净资产总量为1535231701.46元,占2010年成立基金会的净资产总量的57.95%;其余92%的基金会的年末净资产只占总量的42.05%。由此可见,2010年成立基金会的大部分资产都掌握在少数的大型基金会中。图1-222010年年末净资产规模分布表1-92010年年末净资产规模分布表1-102010年成立基金会年末净资产排名Top10(八)总收入主要为100万元以下2010年新成立的基金会中,273家基金会的总收入为2012675125.76元,占全国基金会2010年总收入的7.19%,平均每家基金会7372436.36元,其中有30家基金会2010年总收入为0,占有财务信息的基金会总数的11%。在总收入不为0的各个规模中,总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基金会有10家,但其收入总量占总收入的48.50%;总收入在100万~500万元的基金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1%;另有64家基金会的总收入小于100万元。图1-23总收入规模分布表1-11总收入规模分布总收入规模(元)在这些基金会中,其收入构成呈现出如下特点:·捐赠收入占比最高,占总收入的近95%;排名其后的是政府补助性收入,然后是投资收益,这两项收入占总收入的4.24%;上述三项收入以外的收入只占总收入1%左右。[8]·捐赠收入是2010年成立基金会的收入的第一大构成,当年总量高达1918427934元。按来自境内、境外来划分,捐赠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境内,占捐赠收入总量的95%以上。按自然人、机构来划分,捐赠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机构,占捐赠收入总量的73.89%。·20家基金会的投资收益不为0,占公布财务信息的基金会总数的7%。这20家基金会的投资收益总量为34813241.90元,平均每家基金会1740662.10元。在这20家基金会中,投资收益最高的是“陕西省府谷县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基金会”,2010年的投资收益为17600000.00元。排名其后的“陕西省府谷县教育基金会”,2010年的投资收益也达15000000.00元。在这20家基金会中,仅有这两家基金会的投资收益超过1000万元。·21家基金会的政府补助性收入不为0,占公布财务信息的基金会总数的7%。其政府补助性收入总量为50452708.88元,平均每家基金会2402509.95元。在这21家基金会中,政府补助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其中“云南西双版纳州热带雨林保护基金会”最多,为600万元,另外“珠海市扶贫基金会”的政府补助性收入也近600万元,达5956279.20元。图1-24总收入构成图1-25捐赠收入构成表1-122010年成立基金会总收入排名Top10(九)总支出主要为50万元以下2010年,新成立的273家基金会的总支出为393481643.52元,占全国基金会2010年总支出的2%,平均每家基金会的总支出为1441324.70元。这些基金会的支出数额主要分布于50万元以下;只有8家基金会的支出在1000万元以上,占总数4%,其对应的支出合计占当年基金会支出总量的53.77%。图1-26总支出规模分布表1-13总支出规模分布在这些基金会中,其支出构成呈现出如下特点:·公益支出占总支出的近95%,工资福利支出不足1%,行政办公支出比工资福利支出多了1705787.71元,占总支出的1.33%。·公益支出是基金会支出的第一大支出。2010年成立基金会的公益支出总量为373496704.10元,其中非公募基金会支出263419607.11元,占70.53%,与非公募基金会数量所占比例(69.31%)相差不大。·76家基金会的工资福利支出不为0,该支出总量为3544987.46元,平均每家基金会46644.57元。其中有10家基金会的工资福利支出大于10万元,“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的该项支出最多,为454208.8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