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猫》教学案例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猫》教学案例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猫》教学案例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猫》教学案例_第4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猫》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猫》教学案例[展示目标、课前准备]在正式讲授的前一天布置学生预习第16课《猫》,做导学案,在预习时,按照合作教学模式的上课习惯,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预习工作:一是疑惑之处;二是精彩之处;三是有误之处。每位同学至少要有一处的发现,并将它写在导学案或课本上,为上课发言做准备。(这一环节意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所以它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顺利展开的关键)[教学过程]一、导入猫,是一种活泼、乖巧,被许多人所喜爱的小动物。然而,我国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却见不得猫,再也不养猫。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跟随郑振铎先生的脚步,去探个究竟。二、独立思考、自学质疑师:相信大家都已经预习过第16课《猫》了。现在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开始提问发言。请各小组的记录员做好发言记录。(一)学生提问生1:文中“我”家一共养过几只猫?生2:这几只猫是怎么得来的?它们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生3: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生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生5:文中第二只猫被过路人捉去的时候,隔壁周家丫头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生6:那样爱猫的三妹,为什么对第三只花白猫也不加注意了?生7:什么是畏罪潜逃?生8:文中“凝望”是什么意思?生9:“我”为什么认为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生10: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我”的过失是什么?生11: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生12:为什么“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一环节为生疑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来教针对性强,体现出教学的“真”)(二)问题归类根据同学的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以下归类:(1)知识性的问题:7、8(2)文章内容理解的问题:1、2、3、4、6、9、10(3)文章主题理解的问题:5、11、12三、小组研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学生自己思索、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刚才同学们把自己阅读课文时不懂疑惑的地方,提了出来,我们也对问题进行了分类,接下来开始分组讨论。第1、2小组讨论问题(1);第3、4、5、6小组讨论问题(2);第7、8小组讨论问题(3);下面给大家开始讨论。交流成果展示(1)第1、2小组:我们讨论的结果汇报如下:“畏罪潜逃”意思是做了坏事害怕受到惩罚而逃跑。“凝望”指①目不转睛地看;②注目远望。文中应该是第①释义。(2)第3、4、5、6小组:针对问题1、2、3、4,我们把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整理了一下,画了一个表格,可以让大家更清楚地把握课文内容“我”家一共养过三只猫。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怕冷,钻到火炉底下后,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后,更觉得难看;后来吃胖了性情很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不捉鼠,懒惰家人的态度很喜欢很喜爱,把它看作亲爱的同伴若有若无,不大喜欢结局死亡丢失死亡问题6:因为第三只猫是张妈捡来的,长得并不好看,又很瘦,而且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好像天生就很忧郁,所以即使三妹平时爱猫,但是对于这样一只猫,她也不加注意了。问题9: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第17至19自然段,以及第27自然段找到答案。因为平时第三只猫就常常对着鸟笼凝望,而“我”在发现鸟死找凶手的时候,刚好又看见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于是“我”认为咬死鸟的一定是它。问题10: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另外,我们还认为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从心里就不喜欢这个猫,嫌弃它,所以出了事情后,一点也不考虑鸟被咬死的细节和真实情况。(3)第7、8小组:问题5:我们觉得隔壁周家丫头是不想管事,怕惹事上身,她明知道小猫是我家的,却不阻拦,这也说明她的冷漠无情、自私自利。问题11:我们是从课文第30至33自然段来分析这个问题的。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所以,“我”对于它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问题12: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它是被“我”冤枉,毒打致死的。“我”对第三只小猫非常愧疚,而且也非常懊悔自己和家人对猫的误解和不理不睬,这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新问题收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后,还有什么别的问题,可以再次提出来。第3小组:第三只猫为什么会“凝望”鸟笼?(问题1)第6小组:文中一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重点是写第三只猫,那为什么还要写前两只猫呢?(问题2)四、师生合作释疑,师适时点评补充1、新问题释疑问题1:第三只可怜的猫当初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它忧郁,它不活泼,可能是由于生活的不幸,或许是失去了亲爱的父母。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可能是在羡慕鸟儿的幸运、美丽,有主人的疼爱,而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无人理解吧。问题2:我们认为写前两只小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将前两只猫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加明确,也能更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2、教师适时点评补充同学们对于《猫》这篇课文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提出的问题很好,同时解答理由也很充分,那么作者写作这篇文章仅仅是表达自己对第三只猫的自责、悔恨和愧疚吗?作者仅仅是在写“猫”吗?第1小组:我们认为作者也是借此写人类,第三只猫象征了人类社会中的弱小者,他们敏感、孤独、忧郁、自卑,但是我们不能歧视他们,应该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不伤害他们。第7小组:我们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在知道真相后的内疚、悔恨、自责,以至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作者知道了错误,只是他的猫死了,他没法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也给我们深刻的感悟,在生活中要及时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教师对提出问题、认真发表自己观点的小组给以表扬鼓励。同时,教师在表扬和纠正某位学生时,要将其看作小组的代表;要注意对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我检查以及接受他人意见的心理环境。)五、课时反馈、分享收获1.师生总结各小组根据本课提出的问题及解答、释疑结果,谈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第1小组: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第4小组:为人处事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不能全凭个人好恶、私心和偏见。第5小组:要树立平等公正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第8小组:善待生命,关爱动物。2.检测给加点字注音污涩.()怂.恿.()怅.然()蜷.伏()惩.戒.()虐.待()解释词语怂恿:怅然:妄下断语: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呢?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本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方式,有何好处?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有关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检测反馈交流(此环节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是学习的成果的反馈。)《猫》这篇课文的教学非常好地体现了小组合作教学的理念。课堂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围绕课文独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