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与东坡文化_第1页
东坡居士与东坡文化_第2页
东坡居士与东坡文化_第3页
东坡居士与东坡文化_第4页
东坡居士与东坡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坡居士与东坡文化◎张建豪内容提要:自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其诗词歌赋享誉世界文坛,东坡不单是他的个人名号,还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品牌名称。苏东坡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留下儒释道的高层次思想文化内涵,留下东坡文化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元素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什么是东坡文化呢,归纳起来,东坡文化是以苏东坡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为代表的唐宋文化,兼容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对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地区产生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苏轼东坡居士苏东坡东坡文化自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其诗词歌赋享誉世界文坛,东坡不单是他的个人名号,还且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品牌名称。苏轼、东坡居士、苏东坡、东坡文化”一连串名字、名号、名称,链接着苏轼的人生之路、为官之道、个人魅力、政治文化思想及其超越时空的影响力。一、苏东坡其人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官至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是著名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共留下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以及卷帙浩繁的散文、书信,是我国历代作品最多、质量最优的的作家之一。他在诗、词、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达到一流水平,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善于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苏轼20岁(1056年)乘船赴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待他匆匆忙忙赶到考场时,考官不准他入场。他着急地反复诉说迟到原因,主考官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许诺如果他对得出则允许入试,对不出则不让入试。主考官出的上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轼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此对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被视为巧对。因此,他顺利进入了考场。当时京城会考,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师欧阳修。欧阳修审批卷子时,被苏轼的华丽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欧虽然很想点选苏轼写的文章为第一名,但觉得文章很像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欧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把此文评为第二名。直到发榜时,欧才知道此文的作者是苏轼。于是乎,欧阳修决定正式收纳苏轼为弟子,苏轼也就成了欧阳修的得意门生。从此,这两个文学艺术的奇星大放异彩,被人们称为“欧苏”。苏轼以横溢的才华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的政治明星和文坛领袖。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浅实”;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中国散文开拓了新天地,为散文的近代化走向奠定了基础。二、“东坡居士”的由来据史料分析,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的人。王安石22岁考中进士,苏轼小王安石16岁,21岁那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王、苏都被视为栋梁之才,而且皆以诗文著名于世。但由于政见不一,两人矛盾的逐步深化,上升为两大政治派别的宫廷斗争。王、苏两人真正的交锋是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的。当时,苏氏兄弟服完父丧回到京师,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受到宋神宗信任;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正大力推行变法新政。王安石以“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的勇气锐意改革也是令人起敬的。但关键的问题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状况中,在“以保守为天性,遵无动为大”的国人(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面前,要进行朝廷制度的根本改革非短时期可以完成。王安石思想激进,无论是起用新人,还是施行新法,都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超常风格。而苏轼并非不主张变革,他只是希望不要“太急”,认为“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因此,两个人的政见也就凿枘难合。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两个富有思想的大文豪同朝为官,政治主张相互对立,甚至大相径庭,争端便由此而起。王、苏之间的矛盾焦点在于:王感兴趣的是朝廷进账数字,追求的是国库充盈;苏关心重视的是民生,希望以民为本,先民富再国富。苏轼在返京途中看到新实施的青苗法让农民吃亏,市易法使商人倒霉,心中很不是滋味,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认为新法扰民,上书表示反对。他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讽刺新法弊端,引起王安石变法派的强烈不满。此作此为不容于新党把持的朝廷,苏轼只好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变法派存有某种成见和抵触心理。苏轼在杭州任官三年。任满后,又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其政绩显赫,深得民心。他这样既能僻开朝廷纷争,又可为民办点实事,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真好。但在1079年(元丰二年),他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却遭遇生平第一祸事。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故意扭曲理解他写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等诗句,以讽刺新法为名,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加以诽谤,把他抓捕入狱,告他罪大恶极,当处死刑。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早定有“非叛逆之罪,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危难之中的苏轼才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担任相当于现代民间自卫队副队长的团练副使。团练副使的地位相当低微,不但没有实权,薪俸收入也不多,致使一大家子的生活陷于困难。这让曾为朝廷高官、胸藏大志的苏轼,变得心灰意冷。于公之余,他只好带领家人到黄州城东开垦一块坡地,种一些粮食作物帮补生计。身处于此时此地此境的他,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名号,一直流传到900多年后的今天。三、人才不幸惠州幸在元明之前,被称为蛮瘼之地的岭南地区,无论经济、文化、交通、医疗、卫生,都比较落后;加上气候炎热,雨水泛滥,疾病流行,人们又称之为瘴疠之地。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把不同政见的“罪大恶极”者贬谪到岭南来。北宋熙宁变法期间,新党清洗旧党,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一批旧党名仕受到打压,要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元祐更化期间,旧党清洗新党。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保守势力,在过激报复打压新党的同时,执政中出现种种腐败现象。苏轼撰写诗文进行揭露抨击,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他又遭到旧党权臣的诬告陷害。朝廷内部党争愈来愈复杂,愈来愈激烈,苏轼因此屡次自请外调,或遭贬谪流放。1093年,宋哲宗亲政,新党又重新进入朝廷权力中枢,政局变得越来越糟糕。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不为新党所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1094年闰四月,苏轼被政敌以“诗词有讥谤先朝之语”弹劾贬为英州(今广东英德)知州;还没到任,九月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岭南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按照宋朝的政治制度,贬官接到诰命后,必须立即离任,不需交代,不得逗留。59岁的苏轼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处理,就携侍妾王朝云、幼子苏过等人星夜兼程,一路风尘仆仆,绕黄河、运河、长江、赣江,经赣南越过大庾岭,沿北江到广州,顺东江于九月底游览罗浮山,十月二日抵达惠州城。惠州自古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通衢”之称。然而在唐宋之际,惠州仍是个人口不多的寂寂无闻的南国小城。大文豪莅临,让惠州这座宁静的小城沸腾起来。官吏百姓惊奇相问怎么回事,父老携带家人前往东江码头迎接。岭南人洋溢的热情、温暖,让苏轼感到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他诗情涌动,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这首诗。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惠州城位于东江、西枝江两江交汇处,交汇点即是惠州码头。码头边有一栋多层建筑的地标,是为合江楼。北宋年间,此楼“在三司行衙之中,为三司按临所居”,是专门用来接待最高行政机构官员的宾馆。苏轼当时被朝廷贬谪到惠州,没资格入住合江楼。知州詹范出于对苏轼的敬重,冒天下之大不韪,酒宴接风,“待以殊礼,暂且居之”。这又让一路跋山涉水的大文豪忘记劳顿,灵感油然而生,一气呵成千古流芳的《寓居合江楼》,给合江楼增添了文化内涵。海山葱昽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于罗浮春。苏轼父子及其家人初到惠州,虽然受到太守詹范的礼遇,但好境不长。政敌章惇通过鹰犬得知苏轼住进合江楼,大发雷霆,责令詹太守对苏轼严加看管,让苏一家搬到郊外荒野的嘉祐寺居住,限制苏外出活动。不久,章惇又出了一个更加毒辣的馒主意,任程正辅为广南东路(相当今广东省)提刑官,巡按惠州,管制整肃苏轼。章惇目的是想利用、激化程正辅与苏家结怨40多年的矛盾,借程正辅之手,把苏轼置于死地。苏轼巧计以对,不但与程正辅摒弃前嫌,还化干戈为玉帛,取得程的支持,为惠州建设兵营,修建东新桥、西新桥和西湖湖堤(后人称为苏堤)。1095年5月,惠州遭遇连续半个月的暴风雨,两江河水暴涨,“数千尺之清澜,翻百仞之陵谷,吞泥沙于一卷„„”。8月暴风雨又一次肆虐惠州,特大洪水泛滥成灾,小倒塌房屋,冲毁桥梁,到处一片狼藉。9月,程正辅到惠州视察灾情。不得签署公事的苏轼,试探着向程正辅提出“两桥一堤”计划:在两江交汇处重修西枝江桥(东新桥),以解除民众用小舟渡江的危险和担忧;在西湖中间修筑一条湖堤,湖堤中间修建一座小桥(西新桥),以解决民众涉水过湖和湖水流通的问题。“两桥一堤”计划马上获得程正辅的首肯和支持,也得到惠州知州、归善县令等一些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配合。不久,本属于个人建议的“两桥一堤”计划上升为政府决策,投资建设也列入了议事日程。待多方面活动筹集的工程款一到位,工程便立即投入了开工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苏轼贬谪惠州,不如说苏轼到惠州创作诗词歌赋,传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为民办事造福矣。真乃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人才不幸惠州幸。四、东坡文化传天下1095年,“到处有西湖作伴”的苏轼游览丰湖时赋诗《江月五首》,将丰湖称作西湖: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这便是惠州“西湖”名称的最早来源。此后,丰湖改称“西湖”,随着苏轼的诗词歌赋声名远扬,名满天下。自苏抵惠之后,惠州的房屋建筑、茶酒食品、花草树木、江湖山川、宗教寺庙、人情世故等等,所见所闻所感,都带有某种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清代诗人江逢辰(惠州籍)发出由衷的赞叹:“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寓惠,与惠州结下不解之缘。他不但给惠州带来了思想理念和华彩乐章,还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气息,进而让惠州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改变蛮荒的落后面貌。苏轼贬谪寓居惠州940天,先后创作作品587篇(首、封、幅),几乎每两天写出一篇作品。苏轼寓惠作品包括诗124题187首,各类杂体文章111题129篇,书信233封,书画20幅。其文体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为人赞叹;不少都是精品佳作,更令人惊叹。苏东坡就像一颗幸运巨星,他到哪里哪里幸。“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东坡自己在贬谪之后的写照,也是几百年来各路文人学者一直在解读和评论的话题。苏东坡每到一个地方,几乎都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文物古迹,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念,留下儒释道的高层次思想文化内涵,留下东坡文化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元素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那么,什么是东坡文化呢,我认为,东坡文化应包括苏东坡的成长经历、个人修养、个人情感、宗教信仰、为官之道、为文之路,包括苏东坡创作的所有诗词歌赋和各种类型的文章、书信、书画作品,包括苏东坡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及其来龙去脉,包括北宋以来所有涉及对苏东坡作品、文物、为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