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中国建设
一传统中医药学特点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追求生命健康、不断认识与抵抗疾病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在发展和繁衍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医学科学,有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秦汉时期形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书籍《黄帝内经》,该书对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进行全面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为“本草”。东汉时期我国中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中药学专著是《新修本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医药学理论博大精深,经过2000多年的孕育、形成和发展,形成了诸多学说。这些学说不但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和病理变化,更重要的是指导着人们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医药学具有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重视整体和动态平衡、强调辨证论治及“治未病”等特点。(一)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根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医药学的理论精髓。《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人体一切器官功能、活动、病变的起源,阴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一方面,阴生阳,阳生阴,阴阳互生。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损伤;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损伤,阴阳互根互用。另一方面,阴化阳,阳化阴,阴阳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是基于这种原理。五行指的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医药学将人体脏腑分别赋予五种属性,即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自然环境之中,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有冷暖干湿四种特点,人体与五行相连,五行又与自然相连。在中医养生理论中,根据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五味五色与同人体脏腑组织结构联系起来,说明人与大自然的关联。中医药学运用“五行学说”能够更加系统和直观地反映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春天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春天应该着重调养肝脏;夏气应在心脏,所以夏天着重调养心脏;秋气应在肺脏,因此秋天着重调养肺脏;冬气应在肾脏,所以冬天着重调养肾脏;脾为后天之本,四时都要注重对脾的调养。(二)重视整体一方面,中医药学把身与心、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中医认为,自然和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度重视自然和社会环境在人体健康与疾病方面的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医诊治疾病通常把人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作为人体的整体。因此,中医治病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入手,认为某个脏器的疾病可能是该脏器自身出了问题,更多的却可能是与之相生相克,即相互关联的脏器出现了问题。中医认为,五脏与人体官窍有着相对应的关系,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功能的强弱及疾病,可在相应官窍上有所体现。所以,从中医诊疗来看,眼睛红了可能是肝火太旺,耳鸣或许是肾虚造成的,心火过旺的外在表现却可能是脾胃火旺。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在人的认识方面的优势,也是中医的鲜明特色之一。(三)注重人体的动态平衡中医认为,各脏腑功能的和谐协调在人的健康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实现阴阳的动态平衡,才能使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这句话表述了人体平衡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表明人体只有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保持健康,一旦出现阴阳失衡,人就要得病。中医认为,生病是由于人体“偏性”,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出现不平衡所致,故而治疗就是校正身体的“偏性”,使人体的内环境由不平衡向平衡的状态变化,即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等。中医药追求的是将不平衡变为平衡的目标,“平衡”贯穿于其思维方式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所有的方剂,归根结底只为一个目标——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使其达到合适且稳定的状态。中医所治疗的并不是某一种病症,而是人体的内环境。所以,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状态,而治疗疾病则是对已经失去平衡的人的整体功能进行调节,力图将其恢复到平衡与和谐的状态。因此,中医对疾病的诊治是一个不断调理的动态平衡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将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由于存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现代医学更多强调的是其科学性和纯客观性,其思维方式是“对抗”性的,直接针对病灶,有菌杀菌、有病毒抗病毒、长了肿瘤就切掉,等等。相对于西医侧重的修补和挽回,中医则追求的是人的健康,不采取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直接的诊疗方法,注重人体的动态平衡,即从人体内在脏腑功能变化的角度出发,找寻人体失衡的原因,对人体进行调节,进而达到平衡的状态。(四)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各种综合的信息,对疾病进行辨别和治疗,直接体现为“辨证论治”。这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辨证”,二为“论治”。“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将其判断为某种症候。“论治”,就是根据所得的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在先,“论治”在后,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辨证论治”,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作用。中医诊疗强调辨证施治,强调健康而非疾病。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肌体外在表现、舌象脉象等均存在差异,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以上因素进行个体化诊疗。正是由于“辨证论治”这一方法的存在,使中医诊疗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由致病因子所引起的人体功能失调的状态。(五)突出“治未病”预防为主为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所在,即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黄帝内经》对“治未病”有大量阐述:“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2],“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4]中医讲究且注重养生,重点突出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在传统养生防病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养生防病就是“治未病”。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在“治未病”方面的影响也将不断加深,其作用不可估量。尤其是针对很多慢性杂病,因为其自身的复杂性,导致医生对病症的调理和病人对身体的保养颇为不易,但是随着中医药“治未病”的介入,人们对慢性杂病在预防和调养及愈后防复阶段的干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通过历朝历代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继承与变革,融入和吸收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不断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5]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它将中华优秀文化与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的防病治病规律相互结合、融会贯通,实现了生命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医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修身养性观和“中和”观等。(1)在对人与自然的理解方面,中医的认识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医药学对“天人合一”观的引用和理解,直接缔造了中医药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药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儒学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这一观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对中医药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宏观上,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和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具有二重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以可以将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微观上,同样也可以将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要实现身心健康,人就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由此可见,中医文化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是中医文化的理论根基。中医药学的五行理论从根本上说遵循的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这种天人合一的理论还表现在古人依据四时调养身心的原理等。(2)对修身养性的理解,中医药学的观点同样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医的修身养性观集几家之长处,儒、道和佛家的思想在其中均有体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思想观念均对中医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3)传统文化秉持“中和”这一观念,而在中医对健康和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中也能发现“中和”这一理念的身影。中医的基本精神是以治人为首,其次才是治病,治病是“授人以鱼”,而治人才是“授人以渔”。“治人”,就是要改善人的体质,使人体实现和谐平衡,这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和寒热表里等,强调阴阳平衡的生命观、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和阴阳调和的治疗观,反映了“阴阳中和”这一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藏象兼治、丹药医方、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又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理念最直观的体现。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中医药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药学“治未病”“存正气”的预防保健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强调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中医药学秉承“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医德思想,其核心是中华文化仁、爱、慈、善的道德伦理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渗透于中医学的方方面面,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三大力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的价值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健康越来越被大众所重视。同样,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也逐渐地显现出来,其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等越来越得到人们认同和重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我们要不断发掘中医药的潜力,全方位开发中医药的优势,大力发挥其在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健康养老和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将中医药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的作用。(一)提升中医药以人为核心的健康文化理念,顺应自然、心情愉悦,培养健康的身心中医药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的一门自然学科,是医学和人文相结合的统一体,强调人与自然、形体与精神意识的和谐统一。基于对人的观察及研究实践,中医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模式,通过望闻问切,对人体的外在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对结果及时做出诊断。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实践验证,中医逐渐形成了在人的身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有效的模式,从而达到了防病治病的目的。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健康快乐的、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中医药文化以帮助人们树立健康快乐的观念,形成健康快乐的、适宜自身的生活方式为目标,力图帮助人们达到无疾善终的境界。中医药文化相比于中医药治疗来说,影响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对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健康中国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中医讲究形神统一,即形体与精神的统一。中医认为,健康不单单局限在形体上,形体的健康不一定意味着精神的健康。所以,除强调形体健康外,中医还强调心理、精神上的健康。《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6]这句话强调了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人要时刻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如此才可实现真气内藏、精气内守,人也就不容易生病。所以,除了单一形体上的变化能够引发疾病外,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上如果长期处于消极的状态,也能够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病症的出现。中医认为,精神与形体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怒火伤肝、大悲伤肺、大喜伤心、过恐伤肾、忧思伤脾,应重视生理与心理在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关系,并从这种相互关系中去把握、分析和认识人的生命现象和诊治疾病。只有正确认识中医药这一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自身做到情绪稳定,时刻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同时顺应自然,深谙天、地、人和谐之道,将自然、社会和人三者和谐统一起来,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健康长寿。所以,对于有病症之人,除直接治病之外,最关键的是调整和改善病人的身心、思想和人际关系,直至实现身体健康。北京奥伦达部落身心健康(医学)博物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社群)为心身健康原点的服务机构,塑造主动训练、关系疗法、自然疗法、营养食疗、中国传统文化等多重健康生活方式和各种心身健康疗法,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心身医学理论与服务体系,努力使人群达到心身合一、健康和谐的生命状态并初见成效。这一成功案例说明了心理健康对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二)树立中医药的健康理念,起居有常、合理运动,重视食疗,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影响个人健康与寿命的四大因素中,生物学遗传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卫生服务因素占8%,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占60%。如果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80%的心脑血管病、80%的Ⅱ型糖尿病、55%的高血压和40%的恶性肿瘤。一是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中医是如何认识健康的呢?《黄帝内经》是这样陈述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7]这句话是说,在上古时期,能够把握生命规律的人,是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变化、使用合理的方式调养自己的身体、饮食起居都很有规律的人;他们不好高骛远,不过度劳神,因此能保证形体、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健康,从而获得长寿。对于如何对自身进行调节,该书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作息。中医讲究天人相应,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同时有二十四节气,而一天中又有二十四小时,人的饮食和活动作息要与季节、节气和时间等自然规律相适应。例如,《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四季养生中日常生活起居的一些法则。大体是这样的:春天要晚睡早起,夏天要晚睡早起,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注意使心情顺畅,才不会得病。二是讲究药食同源,注重五味养生与五色养生。中医对食疗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其药食同源观认为,有些中药在健康中扮演着和食物重要的角色。中医理论中的“五行”讲究五味五色与五脏相对。在中医食疗中,酸苦甘辛咸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相对应。《黄帝内经·素问》指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在中医食疗中,青赤黄白黑,也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相对应。自然界的植物五颜六色,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生长,为万物之灵的人提供了食物来源。观察人体五色变化,可知疾病顺逆与病损部位,平时生活中多吃五色果蔬则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说:“绿色养肝、红色补心、黄色益脾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我们要重视人体五脏与大自然的五味五色的密切关联,充分发挥食疗在保持身体健康方面的作用。(三)发挥中医药在传统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提升全民健康品质2016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也是1949年以来我国政府首次颁布的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而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正是其基本目标之一。中医养生先于“治未病”,是“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简单地说,中医养生就是一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养生保健过程。中医养生的养生保健过程具有成本低、收效高的强大优势,能够强有力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文件提出,要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相结合,探索融合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是中医健康保障模式,它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有助于改善民生福址;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使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助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的普及区域;有助于控制医药费用上涨速度,减轻政府相关财政压力,减轻群众负担。中医养生是一种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理,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的“治未病”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技术丰富多样,包罗万象,包括推拿、针灸、拔罐、气功、食养、药养等多种技术。中医推拿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国就有开展推拿医疗活动的记录。推拿,就是运用特定的手法在患者身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推拿,通过这种手段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或使疼痛消失。这种方法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渗透到人体,改变系统机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针灸,就是利用毫针对人体学位进行刺激,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激素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针灸可以改善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状,也可以对肝气郁结、消化不良等问题进行治疗。中医拔罐又称“角法”,是通过人为的物理刺激和负压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并产生淤血。通过这一手段能够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最终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气功,简单来说是一种健身术,是我国中医所特有的一种健身方式,以祛病益寿为目的,通过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进行自我调控,起到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的作用。中医气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静为主,采用特殊的呼吸方式,集中自身精神,通过静立、静坐或静卧的方式,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另一类是以动为主,简单而言就是以锻炼来强健体魄,增强自身体质,包括柔和的运动操、按摩和健步等方法。食养,就是将中医理论和日常饮食相结合,运用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调整饮食。食养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合理膳食实现增进健康和益寿延年,其强调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适度补充营养,并通过饮食调配,补益精气。由于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因素之一,而饮食不当又最容易且直接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养,即中药养生,是中医的必备治疗方法之一。药养是将中医特有的传统药物——多以植物类药物入药,通过特定方法进行熬制,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三课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古民居建筑开窗方案设计(3篇)
- 工业企业建筑方案设计(3篇)
- 6 日月明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
- 2025年皮肤科痤疮治疗方案选择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有丝分裂课件
- 月经与五脏关系课件
- 迪拜塔建筑方案设计(3篇)
- 创意美术建筑搭建方案设计(3篇)
- 城市书房建筑排版方案设计(3篇)
-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协调机制和工资预防机制
- 流体力学的课件
- GB/T 9258.1-2000涂附磨具用磨料粒度分析第1部分:粒度组成
- GB/T 4458.3-2013机械制图轴测图
- GB/T 311.2-2013绝缘配合第2部分:使用导则
- 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800字
- 新录用公务员取消录用审批表
- 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反应期液体复苏策略课件
- 全文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学习PPT
- 消控中心值班检查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