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_第1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_第2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_第3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_第4页
高考一轮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5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题。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的“重重”表示落叶之多,不禁使人想到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B.颔联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落叶思绪翻飞和对春日的无比向往。C.颈联“河边”有版本作“何边”,与前文“流水”无关,因而是错误的。D.作者借落叶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E.全诗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相得益彰。(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2)—(3)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2)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3)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题。宿武陵即事孟浩然[1]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2]。注[1]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B.“潭影似空虚”则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影天光的独特感受。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7)题。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C“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D.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题。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鹦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鹦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鹦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4分)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9)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一联 B.两联C.三联D.四联(10)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C.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D.全诗的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题。泊岳阳楼下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为《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陈与义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注释】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州。(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B.颔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傲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D.尾联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E.本诗和杜甫的《春望》相比,语言风格相似,表情达意中都能够体现出“清新俊逸”的语言特点。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解题训练答案(一)(1)BD【鉴赏】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二)(2)本题选D项。古诗词中的对仗,要考虑到词性、平仄等因素。A项中“白雪”与“清江”,词性相对,颜色“白”对“清”,名词“雪”对“江”。B项中,“诸弟”对“一身”,“诸”“一”都是数字相对,C项中,“供多病”与“答圣朝”动宾结构相对,D项中,“极目”与“萧条”词性不相对。因此选D项。(3)本题选D项。题干要求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指向明确,首先从题目“野望”思考起,A项中“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项中“海内”“天涯”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而不是切合“野望”二字。c项中的,,迟暮”“涓埃”也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望”的内容。D项中的“出郊”切合“野”,“极目”切合“望”所以都与“野望”二字切合,因此选D项。诗的首联写野望时所见的西山和锦江景色;颔联由野望联想到兄弟的离散和孤身浪迹天涯;颈联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尾联写野望的方式和对家国的深沉忧虑。(三)(4)选择C。美好应是幽寂。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川:河流。二句写黄昏时分,血色的残照一点一点隐没到青山后,江流的碧波被暮色笼罩逐渐变成了深黛色,诗人的一叶孤舟,在落日的馀光中收起了帆,静静地停靠在岸边。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二句写茫茫夜色中,两岸峰峦清灵空翠,似有若无,山中猿声鸣啼不已,让人心怀难平。就枕减明月,扣船闻夜渔——就:靠近。二句写夜色已深,窗外一缕月光静静地洒在船上,听到夜间渔夫捕鱼,触动船舷发出声音。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秦馀:秦人之后,即武陵人。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二句诗人写鸡的鸣声唤醒了安静的大江和青山,也唤醒了睡梦中的诗人,外面江雾缭绕,诗人隔水问过往的渔人此是何地?渔人们热情地回答这是武陵!(四)(5)选B,首联写的是李凝居住的地方的特点幽静。首联写的是李凝幽居周围的环境,一条草遮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近旁也无人居住。淡淡两笔,“幽”字毕现,而C项对此句的解释不准,因“少”有表示数量少、年龄小的义项,而把“少(shdo)邻并”,误为“少(Shdo)邻并”了。(6)选C,本首诗尾联点明向往隐逸之意,而首联仅是叙写环境。作者先写李凝居处的景色,再抒自己的羡慕之情,从幽的位置、环境一路平平写来,结句才点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五)(7)“语言直白浅显”错,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六)(8)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第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这两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第七、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第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诗人以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七)(9)解答此题时,只要懂得什么是对仗就行了。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根据这些知识,前三联都是对仗,故选C。(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