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书目录TOC\o"1-5"\h\z、乙 、a Y刖 言 1第一章镇域总体规划 1.现状概况 1.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3.旅游发展分析 3.对上版规划的评价 7.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7.规划依据 8.规划期限与范围 8.规划原则与目标 8.城镇化水平预测 9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9十一.村镇体系规划 10十二.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0十三.镇域建设用地规划 11十四.新农村建设规划 12十四.旅游规划 12十五.公共设施规划 15十六.镇域交通规划 16十七.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7十八.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 18十九.防灾减灾规划 19第二章镇区建设规划 19.规划原则 19.镇区性质与规模 19.总体布局 20.土地使用控制 22.道路交通规划 23.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23.镇区风貌规划 27.绿地系统规划 28.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28消防规划 29一.防灾减灾规划 29.近期建设规划 30.规划实施 30附表1村镇体系规划一览表 31附表2镇域公共设施配置一览表 32统景是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和国家级重点镇,在重庆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影响。近几年,随着温泉旅游的开发建设,以发展旅游及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趋势日渐明晰,以统景镇区为代表的城镇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使统景镇在现有基础上更合理发展,适应重庆市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渝北区新的发展要求,在重庆市规划局大力支持下,统景镇政府和重庆市规划局渝北区分局确定重新编制统景镇总体规划并委托重庆都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具体编制工作。统景镇总体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重庆市规划局及下属的渝北区规划分局始终对编制工作给予了关心、帮助和指导。规划编制单位在此谨表谢意!本规划镇区采用地形图为重庆市勘测院所测1:500地形图,测图范围与规划范围完全一致,同时测图范围之内的规划是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第一章镇域总体规划.现状概况.区位统景镇位于渝北区东北部,东临明月、大盛、麻柳沱镇,南接石船镇,西靠大湾、高嘴、古路镇,北与长寿区称沱镇相邻。地处东经165。50,与北纬29°50,交汇处。东西距离H.65公里,南北距离20.8公里。镇政府驻地距渝北中心城区46公里,距重庆市中心区65公里。.社会经济统景镇幅员面积H2.3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67个社。截止2004年底,全镇总人口约4.5万人。全镇现有职业高中1所,初级中学3所,中心小学1所,完小4所,村小6所。现有中心医院1座,疗养院1座。全镇共有农贸市场4座。目前全镇的工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工业方面主要以建筑材料的生产为主;受统景风景区的辐射影响,镇内农家乐较多,农家乐旅游收入占有较大比重。统景镇是农业大镇,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出现,目前农民增收仍主要依靠农业的发展。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23249万元,较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产值7494万元,比上年增长22.3%;第二产业实现2555万元,较上年增长8.9%;第三产业实现产值1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8%。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32.2:11.0:56.8o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4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1.1%。全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3161元,实现人平增收354元,增长率为12.6%,财政税收实现231.68万元,其中工商各税完成90.84万元。.自然统景镇位于川东平行峡谷南段,铜锣山和明月山之间,铜锣峡背斜山南段的铁山中段和石船向斜中段,御临河从北向南纵横贯穿其间,温塘河自西向东横切西部。地形以丘陵和低山为主,地面起伏较大,西高东低,河谷交错,具有中丘山谷和深丘窄谷的地貌特征。统景镇属典型的山区,最高点马鞍山顶海拔612米,最低点江口河面海拔174米,高低差438米。地震烈度为7度。由于岩溶的作用,区内发育了较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统景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较高,冬暖夏热,春秋多变;降水丰沛,空气湿润,风力微弱,多阴少晴,日照偏少。.资源(1)生物资源镇域植被属亚热带常绿林区,由于地面、岩性、土壤及人为活动影响生态环境条件,其原生植被已被完全破坏,但次生植被发育良好,在不同地段发育了多种次生群落。铜锣峡背斜山坡分布着马尾松林,中部石灰岩峰峦的钙质土生长着柏木林、柏木棕桐林,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和瘠薄荒地发育着灌木(草)从,湿润的河谷及冲沟生长着茂密的慈竹林。镇域野生动物主要有亚热带农田动物群组成,它们以山、林、水为依托,栖息繁殖。据《江北县志》记载:清末统景峡有金丝猴、通臂猿、长尾猿数种,为数甚多。民国初年又黑斑胞、豺、狼出没,后渐绝迹。(2)水资源统景镇域水资源丰富,御临河、温塘河为主要河流。御临河纵贯镇域,又称太洪江。源出大足县,主流自黄印村入境,向东流入麻柳沱镇。镇域段水面宽40〜100米,平均80米,深度一般为0.55〜0.7米。温塘河是御临河镇域段第二大支流,源出大湾镇五家沟,自骆塘村入境,经兴发、前锋、御临等村,横穿温塘峡谷注入御临河。由于上游两岔口水库等工程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流量分布不均的天然状态。温塘河峡谷东口建有水坝,回水区长3.2公里,平均水面宽25〜30米,30人乘坐的船只可终年行驶。在温塘峡东段峡口,有多处温泉出露。地下水储量十分丰富,碳酸盐岩溶水分布在铜锣峡背斜轴部地段。(3)旅游资源镇域具有重要的旅游资源。位于镇区西1公里处的温塘峡谷地带,核心范围达十余平方公里的统景风景区,清代已享盛誉,“统景峡猿”名列“巴渝十二景”之一。景区内景点丰富,兼备山、水、林、泉、洞、峡及古寨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尤以统景风景区的温泉资源丰富独特,自古就有〃统景温泉甲天下〃的美名,被历代墨客誉为“武陵仙境”,赢得许多名人高士的嗟叹。198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统景风景区”。从1984年委托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编写《重庆市统景区旅游环境综合考察报告》和1985年完成《总体规划方案》后,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陆续整治道路、修造桥梁、完善景点、增添游乐设施、建设吃住网点。规模大、档次高,颇受青睐,1989年被四川省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2000年两次被重庆市评为“十佳景区”,是渝北境内统景、白岩、张关、龙兴、舒家等御临河流域近100平方公里旅游线的龙头。近日,经亚太旅游联合会、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等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后,统景风景区被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目前,统景温泉已被列为重庆“温泉之都”战略的核心景区之一。.沿革据清朝道光年间出版的《江北厅志》记载,统景镇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建场,以古庙“观音寺”为场名。后因街内一井井口呈桶行,水源终年不涸,遂更名为桶井场。建场时隶属重庆府巴县善庆里,清乾隆24年(1759年)隶属重庆府江北厅仁里。民国初期,仍称桶井场,隶属江北县仁里。至民国18年(1929)改称桶井镇,隶属江北县第三区。民国22年(1933)隶属江北县第一区,民国23年(1934)隶属江北县第三区,民国24年(1935)隶属江北县第二区。民国30年(1941),更名桶井乡,隶属江北县第三区。民国34年(1945)以温塘峡谷统有林、泉、峡、洞诸景,报准更名为统景乡,隶属江北县第三区。1949年H月底,江北县解放,仍为统景乡,隶属江北县第四区"952年隶属江北县第十二区,1955年隶属江北县统景区。1958年10月,建统景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统景乡,1985年9月撤乡建统景镇,均隶属江北县统景区。1994年1月,撤区并乡建镇,中坪、兴发两乡并入统景镇,隶属江北县.1995年撤江北县设渝北区,隶属重庆渝北区。2003年,龙安、黄印划归统景镇。.第一产业统景镇是渝北区重要的粮食、柑桔、桑蚕、生猪等农产品产地。全镇有耕地30448.47亩,人均0.78亩;地多田少,地约占三分之二,田只占三分之一。区内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红苕、土豆,经济作物有柑桔、蚕桑、茶叶等。统景镇稳定优化第一产业。全镇农业以发展优质柑桔、草食牧畜为重点,结合全区结构布局和退耕还林政策发展食用竹及伏季水果等。到2004年底,统景镇已经建成御临河流域优质柑桔基地、伏季水果基地、PIC良种猪基地、花椒基地、蔬菜基地和花卉基地等高质、高产、高效农业基地,形成了柑桔、伏季水果、山羊、肉兔、竹笋等优势产业。其中,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年产量12000吨,“御临牌”优质柑桔被评为“中华名果”;山羊存栏10000余只,年出栏近6000只;肉兔存栏近40000只,出栏34000余只。.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主要是以建筑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为辅。“十五”计划以来,统景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柑桔深加工和食用竹加工业,建立贸工农一体化产业体系。2003年引进重庆重庆奉节荷特有限公司,进行柑桔商品处理与销售,项目投资300万元,吸纳农村劳动力60人,实现产值1000万元,利税150万元。近年,统景镇第二产业有所起色,引进了2家企业开办投资上千万的大型碎石厂并分别收购了印盒、裕华两村的所有碎石厂。.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统景温泉度假村、金华度假村、海螺宾馆等旅游服务业和商贸业为支撑。2004年引进重庆耀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中国、统景、泉世界”,随后又签订合作开发建设武陵宾馆的协议,两个项目总投资3亿元。.社会经济发展分析.现状近几年统景镇经济有较快的发展,各产业的产值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产业结构还有待完善,第一产业中传统农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较为薄弱,第三产业还不完善。.产业空间分析第一产业:随着近几年特色农业的发展,农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农业的比重逐步下降,优质、高产、高效的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随着今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特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第二产业:统景镇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及旅游资源,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生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旅游服务业和商贸业为支撑。随着今后新的旅游景点、旅游项目的开发、配套设施的完善和草统公路的通车,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会成为推动统景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发展分析.旅游资源评价(1)旅游资源类型统景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主要集中以泉、峡、洞为代表。泉:统景的泉有露头、温度高、压力大、形态丰富的特点。温泉是风景区中潜力最大、优势最为突出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温泉坝,回龙湾以及上游的下感应洞(位置详见溶洞及温泉分布图)。含锢的温泉是医疗的宝贵资源。依据2003年n月的《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风景区地热水资源评价报告》,温泉坝、回龙湾的未断流的温泉点有4处,下感应洞有2处,可以温泉为主题构成景观独特的风光特色。“仙女池”处的山泉,潺潺流下,在修竹奇石之间,形成一圈圈弧形“泉华”坝,微风吹拂,绿波荡漾,呈现出纤巧秀丽、奇特幽雅的林间美景。峡:统景峡具有封闭感强、峡壁陡、峡谷长而曲折,峡壁肌理丰富的特点。统景峡全长9.2公里。峡底温塘河蜿蜒曲折,河面宽25〜35米,平明如镜,常年供游人登舟荡桨。两岸危崖峭壁,,有老鹰栖息其上,峭壁间宽25〜35米,壁立近90度。崖壁遍布树木、灌丛、翠竹,岩悬藤蔓。沿河西进,有海螺岛、仙女池、涌沙泉、珍珠泉等景物点缀其间。温塘河切割背斜山,于五公里内,分别形成温塘峡、统景峡、老鹰峡三个峡谷。由于温塘河深切石灰岩层,峡谷中呈现一派奇险峻峭的景色。三峡中,尤以统景峡最为险峻,峡谷的相对高差最高170余米,峡壁间的宽仅25〜30米,高宽比达6:1,几处成90°转折。两岸随河水弯曲,陡峭的山崖若墙、若屏、若桶壁紧紧把“一衣带水”围籀其间。石灰岩的峭壁上,由于地壳运动的塑造,留下宛如画师手笔,一层层弧形褶皱,苍苔古树,藤蔓石乳点缀其间,更增添了崖壁的古朴的原始韵味。石钟乳和风化的山崖以奇异多姿的面貌,似飞禽走兽,似仙人玉女,可任人的想象在其间驰骋。河水急弯,沙洲I、翠竹、山花在陡壁之后突然浮现,时时出人意料。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于峡窄谷深,坡向多变,峡壁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效果十分强烈,更强化了游人在峡谷中的独特感受,“武陵仙境”便是人们对于此的赞誉。洞:风景区有6层岩溶洞穴,大小71个。其中最著名的洞穴有:下感应洞:位于竹子坝温塘河岸,距水面高7米,洞深可供游览段437米,高6〜8米,属半充水溶洞,大体呈水平长廊状。洞内石钟乳形态万千,尽可随游者视觉印象而命名,多石笋、石柱,有石塘、石拱门,其水上架有多座水泥预制板桥。洞中还出露一股28℃温泉,距洞口252米处有一龙潭,地下河水由此汇入温塘河。由于下感应洞属于半充水溶洞,清澈的溪水从溶洞深处潺潺流出,在洞口飞溅出去,留下阵阵轰呜,游人沿着溪岸朔流而上,沿途有天然画廊、石幔、石笋和嶙峋的怪石峡谷。龙潭、琼宫在洞的深处,其深处的七级石梯田和巨大的石瀑布,景色甚为可观,秀丽而幽邃。猴子洞:位于峡谷东段南岸,距河面162米,洞深约1800米,可供游览800余米,是景区最大的溶洞。洞景分为4段。即:洞口至石梯田段,长80米,高15至19米,宽约10米,底部主要是石灰华堆积和坠石,右壁有3处大型石幔;左壁下有一典型石塘,深37厘米,外缘已累迭成高达3.6米的石灰华锥体,石梯田至双石笋段,距洞口H0至230米,狭长低矮,其间最窄处距洞口164米,为圆状洞穴,人只能匍匐而进。窄洞内气温甚低,8月份气温低于洞外10℃,相对湿度为98%至100%。双石笋至石柱群段,距洞口574至724米,有3个地下大厅,厅内均有落水洞和粘土堆积,大厅顶部平整。石柱群至洞尾段,长80米,洞穴低矮,洞顶钟乳石构成一系列石笋,两侧石柱高大林立,洞尾有水潭,潭顶有石钟乳倒悬,形如倒置莲花,四周石钟乳,形态各异,构成绮丽的洞穴风光。杨家洞:是一袋型竖洞,洞型甚为奇特。洞口离河面四十余米,经环形“游廊”,游人可由上盘旋而下。中部是一奇特的大厅,巨大的石柱、石帷幔、石钟乳和石笋,状如列矶,琳琅满目。底部是幽深莫测的水潭,更增添了洞内神秘幽美的气氛。观赏性植物和动物风景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长期人为影响,原生植被已经荡然无存,现状植被均属次生植被,次生植被发育较好,覆盖率较高,占景区植被70%。景区植物97种,219属,326种,草本植物占比例大,乔木较少。慈竹林是分布面积很大的一类植被。除去慈竹外还有棕桐、柏木、马尾松、香樟、乌柏、梧桐、桂花、桃、李等乔木。灌木木类植被种类也很丰富,有南天竹、枸杞、映山红、桅子、七里香、黄荆、火棘等种类。草本类植物有垂穗石松,岩尾凤蕨、红蓼、野百合、益母草等也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此外还有海金沙.常春藤、石血等藤本植物,对自然风光也起着点缀烘染的作用。风景区内共有动物163种,兽类12种,鸟类51种,鱼类51种,爬行类15种,两栖类68种,无脊椎动物28种。景区兽类过去常有3弥猴成群结队活动于悬崖绝壁之上,成为“统景峡猿”一景。现尚有水獭、赤狐、野猪、黄鼬、獴等。温塘河内水生动物以鲤科为主,占67%,优势种类不少,如缸鲤、鲤鱼、鲫鱼、草鱼、青鱼、鲤鱼、浦、青波等。风景区内鸟类如莺、杜鹃、画眉、黄鹏、翠鸟等可供观赏。风景区内老鹰(莺)成群,白天外出,傍晚回林,在夏日炎热的黄昏成群下河,十分有趣。经过对统景镇区域内的风景资源的实地踏勘与资料汇总,参考《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及《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资源特色,将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见表1)表1旅游资源分类一览表六大类景观基本类型主要旅游资源地文景观名山金塔山、银塔山。峡温塘峡、统景峡、老鹰峡组成统景“小三峡”。洞穴猴子洞、杨家洞、上感应洞、下感应洞等。水域风光湖泊仙女池、天池等。奇特与象形山石下层石梯田、乳峰山等。河流温塘河。泉统景“泉世界”。生物景观树#统景林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统景峡猿”。古迹与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天元寨、半边寨、跑马寨等遗址。休闲求知健身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罗马风情园、日本风情园、北欧风情园等。游乐场所人造海啸池、水晶宫、无边天池、环形泳道、沙滩排球场、旱冰场等。购物地方特产统景柑桔、食用竹、蚕桑等。统景镇拥有6个主类,其中包括14个基本类型,32个单体。其中地文景观3类,水域风光5类,生物景观2类,古迹建筑1类,休闲求知健身2类,购物1个类,具体分布见下图。从图例中可以看出,区域内旅游资源主要以水域风光和地文景观为主,购物类资源相对较少。生物景观37%14%生物景观37%14%.旅游资源品质评定(1)定性评价类型多统景风景区的“统景峡猿”居“巴渝十二景”之首,景区内拥有山、水、林、泉、峡、洞、瀑、天池、小岛、古寨、鹰群等诸多旅游资源,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品质高经亚太旅游联合会、国家旅游局、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等组织专家严格评审后,统景风景区被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目前,统景温泉已被列为重庆“温泉之都”战略的核心景区之一。在市政府建设“温泉之都”的规划中,到2010年前,“中国统景泉世界”将被打造成国际级温泉旅游度假基地,建设成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由此可以看出,统景风景区旅游资源品质较高,尤其是其丰富的温泉资源,更是以“温泉之都”核心的形象面对各方游客。开发滞后与景区高品质、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相比,统景风景区先有的开发相对滞后,虽有“中国统景泉世界”项目的开发,但整体上说来,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急需优化升级。
(2)定量评价根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由国家旅游局起草),对统景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分级评分。表2旅游资源评价表排序旅游资源单体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附加值总分等级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完整性5分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适游期和使用范围5分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1乳峰山2054455245-'2憩鹰岩1865453445-'3温塘峡261067563634统景峡2818107583-376四5老鹰峡261067563636猴子洞251286564667杨家洞2566554455-'8普陀洞1655453442——49金塔山1534553439——八10银塔山1334553437——八11下感应洞2265453449-'12仙女池2022453339——八13如佛洞2122453441——八14上感应洞1534553439——八15海螺岛22138443458-'16温塘河2165444347-'17“泉世界”231813848478四18天元寨1520843556019半边'20跑马寨12196435554-'具体等级分布见下图:由上图可以看出,统景旅游资源等级较高,其中四级旅游资源2处、三级旅游资源4处、二级旅游资源8处、一级旅游资源6处。2.客源市场分析(1)客源市场现状分析统景客源市场结构以国内为主,尤以重庆市主城区为多,也有四川等省的游人,近几年也不乏国外游客;在游人规模上呈增长趋势;在旅游时间上,以7~9月(暑假)、10〜H月最多,以4〜5月次之,节假日尤为集中;在空间上,游人主要集中在温塘河的游线上;在游人行为上,游人多以观光揽胜,次为旅游度假,也有进行科学探险考察和教学实习的;在时程上,一般游客以一日游居多,主要以看洞、观峡为主。(2)客源市场规模预测据统景风景区风景管理部门统计数据,2003年游人规模达到20万人次,而近期的规划建设必将带动风景区进入较快的发展期,根据旅游局对重庆市旅游的发展规划,重庆市旅游客源增长率为12%,渝北区的旅游客源增长率与重庆市的增长率基本一致。但统景风景区作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其发展势必会随着重庆政府打造“温泉之都”工作的不断推进而逐渐加快;同时,随着草统路的兴建,重庆市主城区到统景风景区的时间距离将缩短至半小时左右,这将大大的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所以,统景风景区的客源市场增长率将适度高于渝北区和重庆市的平均增长率,本规划取高、中、低三个方案进行测算,具体计算如下:近期(2010年)高方案(客源市场年均增长率16%)2010年游人量=2003年游人量X(1+16%)7=20X(1+16%)7=56.52(万人次/年)中方案(客源市场年均增长率14%)2010年游人量=2003年游人量X(1+14%)7=20X(1+14%)7=50.05(万人次/年)低方案(客源市场年均增长率12%)2010年游人量=2003年游人量X(1+12%)7=20X(1+12%)7=44.21(万人次/年)远期(2020年)远期风景区建设平稳,旅游客源相对稳定,故游人年均增长率较近期有所降低高方案(客源市场年均增长率13%)2020年游人量=2010年游人量X(1+13%)io=56.52X(1+13%)io=191.86(万人次/年)中方案(客源市场年均增长率H%)2020年游人量=2010年游人量X(1+11%)io=50.05X(1+11%)io=142.10(万人次/年)低方案(客源市场年均增长率9%)2020年游人量=2010年游人量X(1+9%)io=44.21X(1+9%)io=104.67(万人次/年)(3)目标市场选择根据统景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特点及客源市场现状,统景旅游市场的开发应实行由近及远、逐步拓展策略,根据统景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各阶段旅游客源的定位是:★近期(2006〜2010年):立足培育主城区及渝北区本地市场和周边市场,逐步加强对大重庆市场的渗透和促销,重点开发短途休闲娱乐型旅游产品。★中期(20H〜2015年):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加大对西南市场如四川、贵州市场的开拓力度,并逐步延伸对周边中长途市场的宣传力度。★远期(2016〜2020年):加强对国内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涉及海外市场的宣传促销。形成以短途游客为依托,对国内中长途游客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旅游市场格局,实现各区域市场均衡发展。四.对上版规划的评价重庆建筑大学于1995年编制了统景镇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近期:1995〜2000年,人口0.5万人;远期为2000〜2010年,人口0.8万人;规划确定统景镇的性质为:重庆市的旅游镇;1995年版规划在对统景镇自然条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现状,对城镇的发展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规划,它所确定的城镇结构形态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统景城镇近年的城镇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合理性和时代特色。但是随着统景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内外条件的改变,统景镇镇区的人口急剧膨胀,现状城镇常住人口约为1.2万人,大大超过了原先规划的规模,原有规划已不适应目前的城镇发展要求,必须将统景镇置于区域大环境中考察其社会经济发展,对其城镇定位、发展规模、用地布局、路网结构、设施配套等进行进一步论证和重新规划。.城镇发展条件分析.发展优势条件(1)区位优势统景镇位于319国道和渝邻高速路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大盛镇、明月镇通往重庆市区的交通枢纽;规划中的草坪至统景镇的公路(草统公路)直达镇区,届时将大大缩短镇区至重庆市区的时间距离,对外联系方便,增强了重庆市区及渝北城区对统景镇的辐射力度。(2)旅游资源优势统景风景区的温泉资源丰富独特,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高,来此饱览温塘峡、畅洗温泉浴者日益增多,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之多。2005年,统景风景区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今后将会有更多游客慕名而来。(3)生态环境优势统景镇天然林资源十分丰富,滨河景观资源良好,同时镇域内水系发达,自然植被覆盖率高,为今后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营造城镇景观风貌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4)政策优势统景镇是全国重点镇,也是重庆市都市区内的中心镇之一,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突现统景这一中心镇的职能,其在政策上将会享受特有的优惠;同时统景风景区已被列为重庆“温泉之都”战略核心景区之一,在今后几年内,市政府将会花大力气将其打造为国际级温泉旅游度假基地,这为加速统景镇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发展不利因素(1)传统农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技术含量低、项目粗放,碎石等企业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旅游资源丰富但因交通等条件暂时的制约,发展尚不充分,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2)镇区建设滞后统景镇镇区虽有一定的规模,但因就业岗位不足,人气不旺,缺少中心镇应有的吸引力和辐射力。(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中心镇区尚无污水处理等设施,部分道路路面质量较差,对外联系不太方便。在草统公路修通之前,统景镇旅游业受交通“瓶颈”限制很难快速发展。(4)城镇建设用地较为紧张镇区用地条件不理想,丘陵起伏较大,理想的可建设用地较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镇区建设成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重庆市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重庆市渝北区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统景镇相关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资料。七.规划期限与范.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n〜2020年.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统景镇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镇区和20个行政村,幅员面积H2.3平方公里。A.规划原则与目标i.原则(1)区域协调发展贯彻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渝北区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充分分析论证城镇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势,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统景镇在重庆市和渝北区的作用、定位及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的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统景镇的特色。(2)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原则总体规划的实施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设过程,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充分考虑城镇的现状条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确定各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使城镇性质规模、发展速度、建设标准同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3)节约用地、集约建设原则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各项建设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建和扩建尽量利用非耕地进行集约型城镇建设,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最有效措施之一。(4)生态与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统景镇拥有市级风景名胜保护区一一统景风景区,景区自然风光秀美,生态资源丰厚,是重庆市重要的生态涵养地。不论是从重庆都市区大区域、还是从发展统景镇旅游业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统景镇规划都应以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充分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具有统景镇特色的生态环境格局。(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原则注重利用御临河、温塘河穿过镇区和统景风景区毗邻镇区的区域景观特点塑造统景镇区风貌特色。.规划目标统筹兼顾、系统分析,充分发挥统景镇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促进统景镇社会各项事业以及城镇建设的发展,逐步把统景镇建设成为旅游服务业发达、村镇发展协调、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温泉旅游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镇。九.城镇化水平预测.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预测模型一一综合增长率法Pn=P0(1+r)n式中:Pr 规划期末总人口(人)p0——现状总人口(人)r——规划期内人口综合增长率(%。)n——规划期限(年)统景镇2004年底有人口4.5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2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27%。近几年来,镇域总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2001年一1.59%。,2002年一0.1%0,2003年-1.3%。,2004年-1.1%。,通过对近几年的出生死亡人口的分析,确定统景镇今后15年的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一1.0%。,因此统景镇镇域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主要依赖人口的机械增长。统景镇是国家级重点镇和重庆市中心镇,上级政府会考虑发挥中心镇在周边各镇的辐射效应,引导人口向中心镇集中;当地政府也会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外来人口到统景镇就业居住;现状统景镇城镇规模和经济总量在渝北区城镇中排名前列,已有较好的基础,将来统景镇旅游及服务业发展、就业岗位增加也能吸纳就业人员,因此镇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有可能的。根据以上的分析,参考以往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口综合增长速度的关系,预测综合增长率近期二6%。,远期二3%。。人口预测如下:近期(2010年) 45000X(1+6%0尸二46644取整得4.66万人远期(2020年)45000X(1+6%o)5X(1+3%0)10=48017取整得4.80万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预测采用目标法。重庆总体规划预测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约为65%;渝北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预测渝北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88.89%O统景镇作为中心镇,目前城镇化水平接近30%,远远低于全区54.5%的平均水平;根据以往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后,城镇化率将会有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参考各方面因素预测2020年统景镇的城镇化率为65%,城镇人口为3.12万人。十.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完善,统景镇在今后几年内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同时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至2010年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到25%以下,第二产业保持在15%左右,第三产业力争达到60%以上;至2020年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到12%以下,第二产业保持在18%左右,第三产业比例达到70%以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优化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粗放式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环保型转变。大力提高经济发展总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全民整体素质。第一产业:实现农业发展产业化,加强生态农业地位,在稳定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依靠农业大户的带动,建立柑桔、蔬菜、养殖、果品、花椒、花卉等农业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优质化等多样化发展,提高整体效益,实现农民增收。第二产业:立足于统景镇现有工业基础,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着眼于技术进步和效益提高,争创拳头名牌产品。以镇区为依托,逐步发展清洁型和节能型的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高产业技术含量。主要发展旅游产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利用统景镇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服务业。以统景风景区和滨河景观带为依托,延伸城镇旅游产业链,积极提高第三产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刺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战略分区根据镇域产业现状分布,配合旅游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园艺农业、绿色餐饮等特色农业;规划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因地制宜的提出“依托御临河谷,山上坝下并举,种养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从御临河畔至山上,依靠大户带动,逐级建立四个基地;在御临河畔培植1.2万亩食用竹基地,形成御临河绿色长廊;在御临河谷建立2万余亩优质柑桔生产基地,主要种植梨形2号和“御临牌”柑桔;在御临河谷和西部山区的过渡地带建立1万亩伏季水果生产基地;在西部山区则建立山羊、肉兔等食草牲畜养殖基地。十一.村镇体系规划.规划指导思想(1)本着人口向镇区集中,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提高镇区人口规模。(2)按照镇村协调发展要求,逐步形成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体系。(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长期控制。.镇域空间组织结构根据经济发展“轴”、“核”理论,规划以石黄路(石船镇一一黄印村)、草统路及沿线村落为轴,统景风景区及镇区为核,形成“两轴一心”的空间布局形态。核心:即统景风景区和镇区,它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产业辐射和聚集能力。纵向发展轴:由黄印至石船镇的公路,它是全镇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要道,镇域的大部分物资输出均依赖这条道路;镇区和规划的两个中心村都位于这条主轴线上,是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横向发展轴:即草统路,它将镇区、统景风景区及温塘河流域沿线各村联系,是镇域内部物资流通的重要载体。.村镇等级结构统景现状“中心镇与村”二级等级结构较为明显,但统景是由原来的统景镇和黄印、龙安两乡合并而成,原来的乡政府所在地已有一定的集镇基础,再加之统景镇区主要发展旅游业,有些产业不宜集中在中心镇区,可以在原黄印、龙安两个乡政府所在地安排,因此规划将上述两地作为中心村培育,规划镇域村镇等级结构为三个层次即:中心镇:即镇区,规划建成区用地为273.39公顷,人口为2.72万人。中心村:包括黄印、龙安村,规划人口分别为:0.20万人、0.2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分别为20公顷、20公顷。基层村:除镇区和中心村之外的其余各村都为基层村,人口规模控制在每个村0.05〜0.16万人。4.村镇职能结构根据各个村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确定村镇职能结构,形成“镇区辐射全镇,中心村带动基层村,基层村服务本村”的结构模式。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小城镇;中心村是镇域内一定片区的中心,在镇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中心村的通达性较好,对外联系较为方便,有着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能够为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基层村服务;黄印村和龙安村在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前为原乡政府驻地,具有较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村镇体系规划详见附表一《村镇体系规划一览表》)。十二.镇域空间管制规划镇域空间管制主要依据现状城镇分布、现状自然条件、环境条件、规划特定要求等因素,从全镇大的区域角度确定村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和禁止建设区,并划定各种保护范围线。(1)村镇建设区:包括镇区、工矿园区、各村居民点和大型基础设施用地。村镇建设区是依法进行审批的开发建设用地。(2)控制发展区:一般为镇区和各村的远景发展建设备用地及市、区级大型市政设施建设备用地。控制发展区在规划期内保持原土地使用性质,非经有批准权限部10门的同意,不得在该区内进行非农业项目的开发。(3)禁止建设区:除以上两个区以外的其他区域为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区核心保护区、耕地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滨河生态廊道等。禁止建设区在规划期内应保持土地原有用途,除国家和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行政管理设施外,禁止在区内进行村镇建设开发活动。(4)蓝线:即按河流二十年一遇洪水位线和沿水库坝顶的等高线划定的河流保护线。河流保护线内不得建设建、构筑物,必须建设的应取得有管理权限的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本规划共划定蓝线区域的用地2.71平方公里。(5)绿线:本规划区各种绿地的保护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该闭合线内禁止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本规划共划定蓝线区域的用地30.13平方公里,包括林地、水源涵养区、滨水生态廊道等。(6)紫线:各种已批准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线,是一个完整的闭合线。紫线范围内的项目建设应严格执行建设部《紫线管理办法》。(7)道路红线:规划城镇道路和公路的路幅边界线。其中在镇域范围内是公路红线,在镇区范围内是城镇道路红线,包括按照相关规定两侧应后退的范围线。道路红线内禁止建设与道路及市政设施无关的建构筑物。明确“三区四线”就是明确控制建设范围,明确“三区四线”就是明确强制性内容,以方便管理。从统景镇的“三区四线”规划来看,镇区建设用地为2.73平方公里,镇区控制发展用地为1.17平方公里,可以保证未来几十年内镇区居住2.72万人左右;统景风景区用地8.82平方公里,基本与2004编制的景区规划规模相同;相应对2个中心村和18个基层村进行控制,相对集中发展。对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建设的西河水库周边划定50米的绿地控制线,保护未来的主要饮用水源(西河水库的大致范围是依照重庆市总规确定的,其具体范围应以相关部门的数据为主);对规划的西河水库下游御临河段区以及温塘河两侧各控制20、10米的滨水生态廊道,以方便对水体进行严格控制,并适量的布置景观,最大限度为城镇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十三.镇域建设用地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镇域建设用地是指村镇用地分类中的居住建筑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产建筑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公用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等各类用地的总和。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结合现状,对整个镇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如下: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105平方米以内;考虑到村庄现状建设用地较分散,人均建设用地较多,从节约用地的角度出发,规划将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no平方米以内。.村庄建设用地选址村庄建设用地应尽可能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并与林地界线、农田界线、风景名胜区保护界线相协调。村庄建设用地应尽可能靠近生产作业区,选取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向阳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选址时应避开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并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村庄建设用地应根据地理位置、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现有建筑和建设投资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村庄居住用地村庄居住用地应重点考虑保护环境、方便出行等因素,并按在村庄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不低于50%布置。本规划安排78处村民集中居民点用地,总面积268.60公顷;其他分散居住点每处用地在0.2〜0.6公顷之间,分散居住点每处宜安排20〜80人。.公共建筑用地公共建筑为村民提供基本的日常服务,在各村均应相应的安排,尽可能布置在靠近中心地段。村庄公共建筑用地在村庄建设用地中比重不宜过大,不宜超过12%o.村庄生产建筑用地为了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各村可安排适当规模的生产建筑11用地。一类无污染的工业用地可安排在居住或公共建筑用地附近;二类有轻微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常年最小风频的上风侧和河流下游,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生产建设用地应集中布置,以便于管理和污染治理,共享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大、中型饲料养殖场地的选址应慎重,必须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且宜布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条件好的地段,并与村庄建设用地保持50米以上的防护距离。十四.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思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推进新农村产业发展、公共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农民素质建设。.主要内容:围绕“三建、四改、五提高”展开:“三建” 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四改” 改路、改水、改房、改环境“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和提高乡风文明程度(详见附表一《村镇体系规划一览表》).村民集中居住点社会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参照《重庆市村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与《重庆市行政村规划编制技术要求》中新农村标准设置社会服务设施,具体内容分别如下:(1)行政管理设施主要有:治安点、村(居)委会等;(2)教育设施主要有:小学、幼儿园等;(3)文体科技设施主要有:文化站、青少年之家、图书站等;(4)医疗保健设施主要有:卫生所、计划生育指导站等;(5)商业金融设施主要有:百货店、食品店、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饮食小吃店、理发浴室洗染店、综合修理、加工、收购店等;(6)集贸设施主要有:蔬菜副食市场等。紧邻镇区的农民新村,应考虑共享规划建成区的基础设施资源。(详见附表二《镇域公共设施配置一览表》)十四.旅游规划.规划思路将巴渝文化、温泉文化和大森林的生态文化注入温泉旅游,将原先温泉旅游的单一模式,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模式的文化和精神层面,从而突破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使之成为具有浓郁文化底蕴、以康乐为主题、达到“康体”、“康心”和休闲效果的时尚旅游,并以此为卖点,吸引游客。概括为“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温泉文化二健康生活文化”,形成健康生活度假区自身的个性和特色,最终在将来的发展中脱颖而出。.风景区性质风景区的性质应参考、协调《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并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因此,统景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确定为:“统景风景区为江河峡谷、温泉、岩溶洞穴型风景区,是重庆都市圈旅游环线上具有康体康心、观光揽胜、休闲健身等功能的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形象定位(1)形象背景条件根据统景镇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及其独特的旅游区位,结合统景镇政府的发展战略目标,为适应重庆市蓬勃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及周边区县旅游日益生活化的趋势,满足都市居民不断增长的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绿色观光、康体、康心的旅游需求,我们将统景镇的旅游形象的环境大背景确定为:统景温泉,自然生态健康休闲胜地。(2)形象深度挖掘旅游形象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巩固人们已有的好形象,还应开辟新的旅游形象,深度挖掘形象背景条件下的特色优势。在统景镇现有自然风光与丰富温泉资源的优越12的条件下,我们将通过形象塑造引导现代社会人对回归自然,强调修身养性、精神调理的追求,同时,突出统景温泉在重庆大力打造“温泉之都”的战略核心地位,为统景镇发展生态环境条件下康体、康心、健身旅游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3)形象要素意向表达诉求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统景镇的形象要素在具意和具象两方面可以作出如下表述。表意的:自然的、和谐的、怡情的、休闲养生的。表象的:葱绿的、茂盛的、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康体健身。(4)形象定位最终表述形象定位最终表述,往往采用一句主题口号加以提炼概括,口号是旅游者易于接受的了解旅游地形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用具备意象的语言,构造一个突出吸引魅力的旅游地形象,具有强烈的广告效果。主题口号须突出统景温泉在重庆打造“温泉之都”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根据统景镇旅游形象定位,我们可以将统景镇的旅游形象口号表述为:温泉之都,“泡”在统景。.旅游功能分区(1)统景温泉休闲度假区规划范围:本区域位于统景镇政府所在地以西,以温塘河统景三峡和金塔山、银塔山及其相联山体为核心,东起四轮碑、西至三角塘,南到大塘南沿,北抵青冈山北麓,面积为8.82平方公里。规划意境:康体、康心。旅游功能:游览、接待、住宿、餐饮、商务会议、疗养保健、休闲娱乐。规划构思:依托统景“泉世界”和“小小三峡”的核心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康乐为一体的高品质休闲度假区。(2)旅游功能服务区规划范围:本区域以统景镇政府所在地为核心,分别向东西方向辐射,西接统景温泉休闲度假区,东至御临河,面积为2.73平方公里。规划意境:生态型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功能:集散、接待、住宿、休闲娱乐、旅游综合服务。规划构思:本区域不但为统景镇政府所在地,还是统景镇的主要建成区,现有综合配套设施较完备,所以,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建于此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方便游客。另外,统景镇植被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服务中心的建设必须符合并充分体现生态观念,一来塑造景区形象,二来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约束游客在景区的旅游行为。(3)生态果园综合体验区规划范围:规划城镇建成区以北、御临河周边区域,面积约为7.42平方公里。规划意境:体会丰收、农家休闲、农耕生活。规划构思:依据御临河畔1.2万亩食用竹基地和御临河谷2万亩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开发农业旅游。旅游功能:接待、住宿、休闲娱乐、农耕体验。.旅游产品开发(1)旅游产品开发现状统景风景区旅游产品开发注重“三化”,即人文化、生态化、人性化。在人文化当中,建设和谐、自然和生动、有趣的人文景观,力求给顾客带来健康、快乐的享受。有在时间,空间等方面展示各国风情的“异域风情园”;也有历史文化为背景的在建项目“华夏历史长廊”;各式的游乐设施,愉乐场所给游客以最美的体验。在生态化方面,强调“回归大自然”这一绿色理念。统景温泉座落在统景风景区内,有着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好山好水,出好温泉,游客在其中可以体验到“回归大自然,统览人生风景”的感觉。至于人性化,强调科学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景区内有造型别致,融吃、住、娱乐、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统景温泉度假村、海螺宾馆、金华度假村等中高档宾馆。但有些温泉企业在水质上欠佳,有些则在硬件设施上稍弱,有些缺少文化底蕴,还有些则是在管理、服务上存在忽略因素。另外,统景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应注重与时俱进,在重庆大力打造“温泉之都”和统景被评为全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的背景下,突出优势,适应市场变化需求,开发出能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高品质、高品位旅游产品。13(2)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定位强化康体、康心概念,突出休闲度假(3)旅游产品开发方案1)开发原则特色化原则以挖掘、发扬特色旅游资源为主,注重参与性、体验性。经济与生态效益相协调原则发展旅游业是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旅游业发展应以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突出文化内涵原则本旅游开发方案,着重突出温泉文化和生活文化内涵,将身心的健康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准,从传统温泉开发的“康体”提升到“康心”,既突出温泉对游客身体的理疗作用,又通过旅游氛围的营造,帮助游客减压、静心,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2)产品设计观光类旅游产品“小小三峡”观赏游溶洞观赏游登高览胜游森林生态体验游异国风情体验游生态果园观光游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森林度假游家庭消夏度假游农家休闲度假游SPA温泉度假游★体育旅游产品口跑马口射击训练、比赛□游泳比赛口健康长跑赛★娱乐旅游产品露营体验游口趣味体育参与游“欢乐村”体验游夜间综艺快活游口异域风情快乐游口生态果园自种自收游节庆活动旅游产品口统景温泉文化节口统景养生文化节会生态果园收获节蟠桃盛会(4)旅游线路设计统景温泉度假区内部线路A线:“泉世界”一一温塘峡一一统景峡一一老鹰峡一一上码头一一上、下感应洞B线:普陀洞一一乳峰山一一憩鹰岩一一上、下感应洞一一老鹰峡一一统景峡一—温塘峡一一“泉世界”C线:回龙湾一一银塔山一一跑马寨一一半边寨一一天元寨镇域内部线路统景镇区一一统景温泉度假区一一生态果园区域内部线路14渝北主城区一一统景风景区一一张关旅游风景区一一渝北主城区区域协作线路都市旅游区一一统景及张关白岩旅游区一一长寿湖风景区一一白鹤梁旅游区一一仙女山旅游区一一芙蓉洞旅游区一一金佛山旅游区一一东泉旅游区一一都市旅游区八、与《重庆歌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衔接(-)边界衔接统景镇镇区边界的西侧与景区规划的核心景区线相重叠,用地区域无叠加,方便具体操作中的管理实施。(二)功能分区衔接通过景泉路、景环路、景兴路等联系统景风景名胜区与镇区,既能体现镇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又可增强旅游规划的连续性和可延展性。在统景镇区建设中,应结合温泉文化以及川渝文化特色,建设镇区风貌,将镇区打造成为集餐饮、娱乐、疗养于一体的旅游风景集镇,完善景区的服务能力。(三)服务设施规划衔接结合统景风景名胜区西侧入口,布置饮食、休闲、商贸一条街,并适当安排停车场,增强统景风景名胜区-统景镇入口的对外服务能力。(四)工程规划衔接.交通规划衔接修建景环路(暂命名)、景兴路,扩建景泉路,成为统景镇与风景区的主要入口道路。加快草统路的修建,并改造镇域其他乡道,提升统景镇与景区的内部交通组织能力,以及景区直接的快速通达性。在景区入口设置停车场。.电力规划衔接风景区电源由规划的HOKV统景变电站提供,并在各主要景点及主要服务接待点增设配电房。风景区内电力线路的架设应尽量与景观相协调,原则上有条件的景点应考虑埋地敷设。.电信规划衔接敷设光缆至各个景区服务点,电信线引自镇区统景电信支局,。.燃气规划衔接镇区、中心村普及管供燃气,其他各基层村大力提倡发展清洁燃料,避免燃煤等粉尘污染造成景区大气污染。.给排水规划衔接风景区的供水、排水量预测纳入整个统景镇的供水、排水总量预测,其给排水系统也与整个统景镇的给排水系统相连接。十五.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原则与目标以方便群众、提高生活品质为原则,根据《村镇规划标准》,按“镇区-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结构分别配置。以为居民和村民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为目标:适龄儿童就近上学、实现及时求医、方便平常购物、丰富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布置规划(1)教育设施为提高统景镇的教育水平,整合优化现有教育资源,规划根据镇域范围内人口分布、服务半径合理以及现有学校的状况安排全镇小学的分布。镇域西部多山,人口较少;东部地形较为平坦,人口聚集较多,故小学在镇域分布情况为东多西少。规划在镇区设置1所中心校和2所完全小学,同时将龙安中学、黄印中学撤销并入统景镇初级中学。取消部分村小,逐步建设寄宿制完全小学,在中心村设置完全小学。在兴发村、远景村、中和村设置完全小学。(2)文化娱乐设施伴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异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越来越丰富。本规划在镇区和中心村配置文化娱乐中心、灯光球场、老年活动场所、青少15年之家等文体娱乐设施,基层村设置文化室等简单的文娱设施。(3)医疗卫生设施镇区现有中心医院和疗养院各1处服务于全镇,医疗设施较为完善。各中心村应配置医疗卫生站,基层村应设置医疗卫生点,以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保障居民的健康。(4)商业服务设施镇区应配置门类齐全、规模较大的百货商店、邮政支局、电信支局、信用社、旅馆等。中心村应配置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设施,包括百货商店、邮政电信代办点等。基层村应配置邮政接送点、小卖部、小吃店等商业服务设施。(5)农贸市场全镇市场分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指进行农村一般性的生产、生活物资交易经营的市场,交易门类包括粮食、肉类、食品、五金等。专业市场是指具有鲜明特色商品的交易场所,如以水果交易为主的市场。在镇区建设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规模较大,为全镇乃至更广范围的物资交流服务。在中心村设置综合市场,市场规模小,物资类别不如镇区市场齐全,但能满足村民基本的日常需要。十六.镇域交通规划.现状概况统景镇目前主要的对外交通道路为石船至统景的县级道路,路面质量较好,达到二级路标准;镇域内其他对外交通路线有:统(景)黄(ER二级公路,统大(盛)路、统明(月)路、草(坪)统路、龙(安)高(嘴)路都为三级公路。整个镇域范围内道路建设较好,目前已形成的“两横三纵”主骨架。.规划原则(1)坚持交通规划建设与统景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立足统景镇经济发展对交通的需求,合理规划交通网布局。(2)统景镇交通规划要与周围区域交通规划相衔接,做到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近远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3)从区域交通网络的合理布局出发,坚持交通规划与渝北区城镇体系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道路规划规划镇域道路系统由二、三、四级公路组成,形成以镇区为中心,向镇域各村发散的道路系统。(1)修建渝邻高速公路草坪出口至统景镇区的公路;(2)按照《渝北区村镇体系规划》的要求,修建黄印至大湾镇的公路,同时扩建中坪至高嘴镇公路的中坪至龙安段达二级公路;(3)拓宽石船镇至长寿区秤沱镇的县道(统景镇域段)达二级公路;(4)规划将结合现状,对道路进行优化,提高道路等级,改善通行情况;(5)镇域内的道路应逐步提高等级,采取截弯取直、局部拓宽、分期改造的做法,逐步提高路面等级,以适应经济的发展。结合全镇产业发展时序,对交通需求较大的路段应尽快实现硬化,最终实现便捷、快速的镇域道路系统。镇域主要道路一览表道路名称现状/新建/扩建道路等级路幅宽度(米)统(景)黄(印)公路扩建二级公路12黄印至大湾镇金安村公路新建三级公路9中坪至高嘴镇二级公路扩建二级公路12草(坪)统(景)公路新建二级公路12统(景)大(盛)公路现状三级公路1216统(景)明(月)公路现状三级公路12统景至石船镇公路现状二级公路12十七.市政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给水工程(1)现状统景镇现有自来水厂一座,设计规模为3000m3/d,现状规模为500iw/d,占地4600m2,位于镇域龙洞湾处,水源取自龙洞水,供水范围为统景镇区及附近4个村落。在铁业社附近有一容积为500m3的高位水池,池底标高为285米。(2)用水量预测农村:村民生活用水指标取120L/人.d,则村民用水量为2496m3/d;镇区:用水量为14702.35m3/d;游客用水量:远期游客规模预测为4200人/d,其中入住率为40%,即1680床位。散客用水量按50升/人•天计算,入住游客用水量按400L/床・d计算,则游客用水量为798m3/do综上,统景镇的总用水量约为1.80万m3/do(3)水源规划随着统景镇的发展,该水源将不能满足需要,根据《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解决都市区供水问题,在御临河上游修建西河水库。本规划在镇域内西河水库附近新建统景水厂,规模为2万m3/d,占地2.00公顷,水源取自西河水库,该水厂除满足镇区用水外,还供给输水管沿路经过的各村落。统景风景名胜区水源取自温塘河。(4)水源保护确定沿西河水库(《重庆市总体规划》要求)从最高水位线向四周延伸50米范围为水源防护区。防护区内应严格水源卫生的管理,禁止破坏植被,禁止倾倒、垃圾、粪便、工业废渣及其他废弃物,禁止进行影响水质的各种活动。.排水工程(1)现状镇域内无污水处理厂,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排水体制镇区及中心村采用雨、污分流制。(3)排水系统规划镇区内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在镇区南侧、御临河下游规划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20万nP/d,占地1.64公顷;镇区内及污水处理厂附近的各村落排放的污水通过污水干管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镇域内其它各村落的生活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或沟渠。镇域内雨水采用就近排放的原则,利用现有的各冲沟及村民开挖的土沟把雨水就近排入水体。.电力工程(1)现状在镇区河上堡有一35KV统景变电站,占地0.2公顷,电源引自石船镇U0KV小湾变电站。变电站供电范围为统景镇、大盛镇、明月镇以及张关镇的部分地区。(2)用电量预测农村: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取600kwh/人.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1500小时。镇区用电量采用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计算:居住用地200KW/ha;公共设施用地300KW/ha;工业用地300KW/ha;其他未预见量按总用电量的5%计,则镇域内总用电量为41.95MWO(3)电源规划规划将统景35KV变电站改建成HOKV变电站,并搬迁至镇区西部,容量为2X40MVA,电源引自石船镇HOKV小湾变电站。(4)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的外边线,与架空的H0千伏和35千伏电力线边导线的最小距离不小于10米;与架空的10千伏电力线边导线的最小距离不17小于5米。(5)过境500千伏超高压架空线两侧新建、扩建建(构)筑物与该架空线的间距,须经论证后确定。.电信工程(1)现状镇区景同路现有一电信所,总装机容量为H000门,实际用5500门,占地0.01公顷,电信覆盖范围为统景镇、大盛镇及明月镇。在景御路有一邮政所,占地0.03公顷。(2)市话需求量农村:农村电话普及率按30%计;镇区:居住用地按1线/户计;公共设施用地按1线〃00m2(建筑面积);工业用地按1线/500m2(建筑面积);镇域共需安装电话:1.64万部。(3)电信局、所规划规划在镇区设电信支局与邮政支局服务于全村,其中电信支局容量2万门,线路引自渝北电信局;同时规划在中心村增设邮政所,基层村设立邮政代办点。.燃气工程(1)现状在御临一社有一配气站,储气量可达9000m3/d,实际供气量为H00UP/d,占地面积为0.34公顷,输气主干管为DN200,配气干管为DN100。(2)用气量预测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93)设计标准进行用气量预测。(3)燃气系统规划规划将御临一社配气站供应能力扩大至1.50万m3/d,供统景镇区及附近村民用气;中心村居住点提倡使用管供燃气,其他基层村的村民应推广使用燃气、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十八.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统景镇旅游资源丰富,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搞好旅游开发尤为重要,目前境内自然植被良好。.规划目标近期全镇各项环境指标均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33%,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三废”排放减少,自然生态得到有效的保护。远期森林覆盖率达40%,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三废”排放减少并得到有效处理与利用。全镇环境质量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优良。.规划措施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发展清洁型和都市型工业为主,提高科技含量,严格限制污染工业项目。工业发展要相对集中,“三废”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严禁在风景区周围建设有污染的工厂及其它设施,严格制止区内破坏林木植被和非法狩猎活动。认真执行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加强植树造林,坡度为25度以上陡坡耕地、部分20度〜25度的坡耕地和宜林荒山荒地按国家规定逐年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水土流失。御临河非镇区段两岸从常年水位线向外20米宽范围内、温塘河非镇区段两岸从常年水位线向外10米宽范围内及现有水库从最高水位线向外20米宽范围内为禁建区,应进行重点绿化,栽种能保持水土的植被,以美化环境,形成防护绿带。西河水库(《重庆市总体规划》要求)从最高水位线向延伸50米作为水源防护区。加强村庄环卫设施建设,对生活、生产污染加以控制,按照有关规定修建公厕、垃圾转运站。扩大位于平安村的垃圾掩埋场的规模,统一处理统景镇及周边镇的垃圾。在垃圾场周围设立防护绿地,对已造成污染的产业和地区必须及时进行控制和处理。在镇区南侧、御临河下游规划1座污水处理厂,力争在近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对镇域范围内的养殖企业、农药化肥企业等乡镇企业项目的建设应进行环境影响18评价。十九.防灾减灾规划.消防镇区应配置相应的消防设施并按《重庆市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的有关规定新建小型消防站,位于镇区南部,占地4860平方米,同时相应设置专职消防队。镇域内各村应设置义务消防队和消防水池,并配置消防通讯设施。.防地质灾害镇域内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以相应的地质勘探资料为依据,应进行地灾处理的项目必须在防治地灾处理后,按规定程序报批建设。.防洪镇域内镇区和中心村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御临河流域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其他用地按1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并注意防山洪。.防震统景镇地震烈度为七度,镇域范围内所有建筑按七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提高一度设防。第二章镇区建设规划一.规划原则.突出统景镇在重庆市都市圈以及渝北区东部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与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突出城镇的特色。.立足近期,着眼远期,坚持“开发一片,带动一片”的原则,抓好近期建设,为远期发展打好基础。.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投资体制多元化的条件下,注重规划的弹性。.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城镇生态环境,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生产环境。二.镇区性质与规模.上层次规划对统景镇的定位重庆市总体规划(2005〜2020)对统景镇的定位:统景镇是重庆市都市区七大中心镇之一,重庆主要的休闲度假区,主要发展都市旅游服务业。渝北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对统景镇的定位:统景镇是渝北区内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片区中心城镇之一,规划2020年的城镇人口为3万人(不包括2003年合并的龙安、黄印镇的城镇人口)。.镇区性质的确定定性分析:统景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统景温泉更是久负盛名。近年来,随着风景区的建设加快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旅游业迅速发展,年旅游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旅游业已成为统景镇的支柱产业。前不久,统景温泉以其优越的自身条件被亚太旅游联合会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统景镇的旅游发展动力强劲,由于统景风景区位于镇区西部约一公里处,目前大部分的旅游产业位于镇区,镇区发展旅游服务业有良好的基础;同时,镇区是全镇的经济中心,目前统景镇至重庆市区的交通联系主要依靠石船至统景的县级道路,统景镇丰富的农产品大量集聚于镇区,商贸颇为繁荣。镇区性质:统景镇是全国著名的温泉度假胜地,是重庆市都市区内的旅游胜地之一,以发展温泉旅游及旅游服务业为主的全国重点镇。.镇区规模(1)镇区现状规模:全镇现有人口44938人,镇区现有常住人口约12000人。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为53.43公顷,人均建设用地44.53平方米。(2)镇区规划范围镇区规划范围为现状镇区和御临村、胜利村、河坝村部分用地;规划区范围北至包家沟,南达高石庙,东接高板丘,西至新洞子,规划建成区建设用地273.39公顷。(3)镇区就业岗位分析:根据对客源市场分析的预测,参考中方案2020年游人规模约为124.10万次/年,预测床位数约5700床,参考相关经验数据,直接服务人口与床位之比约为L2,而直接服务人口与间接服务人口之比约为L5,因此规划期内直接服务人口为2850人,间接服务人口14250人;考虑旅游产品生产及农副产品加工的需要,规划在镇区适度19安排工业用地,面积为8.75公顷,按130人/公顷(经验值)的密度计算得出人口约H50人,工业服务人口按15%计约170人;因此规划期内就业岗位约为18420个,即需要18420个劳动力;根据联合国人口署预测我国2020年劳动人口比重为67.6%。运用劳动人口比重法对人口进行预测,其公式为:Q=Q0/N式中Q——预测的总人数(人);Qo——劳动人口数(人);N——劳动人口比重(%)o计算得出2020年人口约为27200人。2010年,镇区人口为1.71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74.12平方米,总建设用地面积为126.75公顷;2020年,镇区人口为2.72万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51平方米,总建设用地面积为273.39公顷。.总体布局.现状用地概况现状镇区位于御临河西侧,由于受地形所限,镇区现有道路多沿山丘之间的槽谷修建,路网呈自然式分布。镇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大多位于御临河畔的老街区,居住用地多沿现有道路两侧呈带状分布,镇区现有职业中学、初级中学、小学各1所。.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的聚集效应不明显;(2)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匀,新修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善;(3)行政办公用地较为分散,不利于集中办公;(4)汽车客运站位于镇区中部,车流对镇区的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干扰;(5)现统景小学用地分散,不利于集中教学和管理;(6)御临河两侧的滨河景观尚未开发,缺少旅游型城镇的特色。.用地发展方向选择统景镇属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建设用地条件较差,目前镇区主要建设用地位于御临河的西侧,温塘河的南侧。镇区北面山体山势较陡,可建设用地较少;镇区西面多为小山丘,但各山山脊相连,并且部分地区坡度较大,如进行建设,必将造成高切坡、深填挖,前期需投入较大的资金;拟建草统路将从西南方向接入镇区,近期随着草统路的修成,该片区对外交通联系增强,因此该区是规划近期主要的发展对象;御临河东侧片区为丘陵地貌,但均为独立的小山丘,平地较多,用地条件相对较好,且统景至大盛的公路已贯通该片区,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依托,但目前仅有一座桥梁联系御临河河东河西两片,因此河东片区可以考虑为远期发展用地。简言之,规划近期将重点发展草统路沿线及现有镇区周边用地,远期在完善城区的同时发展河东片区。.用地布局结构由于御临河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分隔,镇区建设用地呈东、西两大片结构分布。结合现状用地特点、规划道路骨架和各功能分区,又可将用地形态和结构规划为“一带一心四片”。一带:是指沿御临河两岸绿地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带,景观带上的滨河公园是城镇的绿核。一心:现有行政办公用地和商业金融用地所形成的城镇中心。四片:即位于镇区北部,风景区外缘的旅游服务片区;镇区中部兼具行政、商贸和居住功能的综合片区;镇区南部的产业片区以及御临河东侧的居住片区。.用地布局(1)居住用地现有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景奇路、景同路和景正路的两侧,在御临河大桥东侧以及现状步行桥的东侧附近有相对集中的居民点,现状居住用地面积为21.18公顷,人均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症状及护理护理要点训练
- 2025版胆囊结石症状详细分析及护理心得培训
- 恒昌公司美食产业介绍
- 卵巢癌常见症状及护理知识
- 纪念馆设计核心要素解析
- 2025版卵巢囊肿常见症状及护理手册
- 业务转移协议书
- 食品协议书范本
- 合伙人股权协议书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2025年儿童收养寄养协议书范本
- 国家安全与青年担当
- 第十四章其他原因引起的语言障碍讲解
- 船舶机舱进水的应急处理
- 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试题及答案
- 班级管理(延边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带班育人方略班会-《从“埋头苦干”走向“抬头巧干”》【课件】
- 心肌梗死患者的便秘护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