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省牧民聚居半舍饲建设示范项目实施方案TOC\o"1-5"\h\z第一章总论 5第一节项目背景 5\o"CurrentDocument"第二节项目编制依据 6第三节项目概述 6\o"CurrentDocument"一、项目名称 6\o"CurrentDocument"二、项目承担单位 7三、项目建设地点 7四、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7五、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 7六、项目效益 7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7第一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一、贫困牧民搬迁聚居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环境 7二、贫困牧民搬迁聚居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牧民收入....8三、贫困牧民搬迁聚居有利于改善贫困牧民生活条件,建设小康社会 9四、实施舍饲半舍饲是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 10第二节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0一、聚居是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 10二、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实施聚居的时机已经成熟11三、青海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的移民做出了具体规划 11四、项目区牧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自发形成了聚居的TOC\o"1-5"\h\z雏形 12第三章项目建设地点 13第一节项目区基本情况 13一、自然地理概况 13(一)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13\o"CurrentDocument"(二)地形地貌 13\o"CurrentDocument"(三)气候 13(四)土壤 14\o"CurrentDocument"(五)植被 14\o"CurrentDocument"(六)水文 15\o"CurrentDocument"二、社会经济概况 15\o"CurrentDocument"三、草原资源状况 16\o"CurrentDocument"四、生态环境现状 16\o"CurrentDocument"(一)草原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 16\o"CurrentDocument"(二)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 17\o"CurrentDocument"(三)水土流失加剧 18\o"CurrentDocument"(四)湖泊萎缩、湿地退化 18\o"CurrentDocument"(五)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 19五、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0\o"CurrentDocument"第二节项目建设地点的确定原则 20\o"CurrentDocument"第三节项目建设地点基本情况 20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 21第一节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21一、指导思想 21二、基本原则 21第二节总体目标和建设指标 21一、总体目标 21二、建设指标 21第五章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布局 21第一节主要建设内容 21第二节建设布局 21第六章建设方案设计 21第一节牲畜暖棚建设 21\o"CurrentDocument"一、棚址选择 22\o"CurrentDocument"二、结构设计 22\o"CurrentDocument"三、建设要求 23第二节贮草棚建设 23\o"CurrentDocument"一、建设地点 23\o"CurrentDocument"二、建筑结构 23\o"CurrentDocument"三、建设要求 24\o"CurrentDocument"第三节定居房屋建设 24\o"CurrentDocument"一、选址要求 24\o"CurrentDocument"二、定居点选材 25\o"CurrentDocument"三、建筑结构 25\o"CurrentDocument"四、建设要求 25\o"CurrentDocument"第四节一年生饲草料地建设 25\o"CurrentDocument"一、种植品种 26\o"CurrentDocument"二、建植技术 26\o"CurrentDocument"三、建植要求 26\o"CurrentDocument"第五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27\o"CurrentDocument"一、工程布置 27\o"CurrentDocument"二、水源 27\o"CurrentDocument"三、水量计算 28四、管材选择 28\o"CurrentDocument"五、供水系统布置 29\o"CurrentDocument"六、主要建筑物设计 31\o"CurrentDocument"七、消毒设计 32\o"CurrentDocument"八、设计年限 33\o"CurrentDocument"九、工程管理 33\o"CurrentDocument"十、工程量及投资 34第六节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34第六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4第一节估算依据 34\o"CurrentDocument"第二节总投资估算 34第三节资金筹措计划 35第七章效益分析 35第一节生态效益 35第二节社会效益 35第八章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35第一节组织管理 35第二节保障措施 35附表项目户基本情况及建设规模 35第一章总论第一节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天然草原不仅是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生态系统,具有多重价值和多种效益。我国广阔的西部草原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重要地区,由于人为的资源掠夺导致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举步维艰,加之草场牲畜超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加重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天然草原区通过有计划的实施退化草场休牧,减少对天然草原的过度利用,并通过牧民聚居,推行舍饲、半舍饲养殖技术,加快牲畜周转,提高出栏率,形成初具规模的集中养殖带,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是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山川秀美的有益尝试。第二节项目编制依据一、青海省扶贫开发规划;二、项目区各县扶贫规划。三、有关文件第三节项目概述一、项目名称青海省牧民聚居半舍饲建设示范项目二、项目承担单位青海省青南地区所属14县人民政府三、项目建设地点四、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五、项目投资与资金筹措六、项目效益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贫困牧民搬迁聚居有利于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环境青海省青南牧区地处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是三江源区的主体,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和广袤的草原,孕育着众多涓涓溪流,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源泉。随着牧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该地区生产关系有了大的改变,草地畜牧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畜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该地区畜牧业目前仍处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初级阶段,特别是高寒草原畜牧业的脆弱性、季节性依然存在,畜草矛盾日益尖锐,草场严重退化,人口逐渐增加,资源逐步衰竭,草地生态环境恶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向草原畜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造成人、草、畜之间难以调和矛盾的关键因素是牧区传统的、游牧散居式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此,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聚居,对项目区人口分布进行合理调整,减少对草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提高牧民的生产力水平,开展舍饲半舍饲的生态畜牧业生产,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将会有效遏制草地退化,提高草地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促使草地生态系统向良性方面演化,并彻底改变“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二、贫困牧民搬迁聚居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牧民收入草原和牲畜是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牧业收入是牧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目前项目区贫困牧民占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牧民不仅缺少畜牧业生产所必需的家畜,同时其拥有的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如果沿袭旧的生产经营方式,走靠天养畜的老路,在短时间内难以脱贫致富。只有通过贫困牧民搬迁聚居,加快牧区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把贫困牧民从分散的放牧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变其传统的经济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示范推广先进的牧业生产技术和其它手工业生产技术,发展先进生产力,才能彻底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游牧散居式的小生产向相对聚居的舍饲半舍饲高效畜牧业经营方向发展,改变生产条件,增强牧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牧民聚居,可解放部分劳动力,使富裕的劳动力参与到二、三产业中,发展牧区特色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牧民收入。三、贫困牧民搬迁聚居有利于改善贫困牧民生活条件,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小康,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的小康;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的小康。牧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在其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游牧散居、靠天养畜、基础设施薄弱的牧区现状,使牧民群众很难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而实际的生活条件与质量远远低于其人均收入直观体现的价值。青南牧区无畜户、少畜户和贫困户是该地区弱势群体的主体,优先改善这部分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变其生活方式,进而提高这部分牧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使其最大程度地享受现代教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设施等,是牧区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解决项目区无畜户、少畜户和贫困户的实际问题,使这部分牧民群众集体搬迁聚居,为牧区贫困牧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教育落后、卫生医疗条件简陋、看病就医难、文化设施薄弱是牧民群众最实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村村通”工程覆盖度低,其根本原因是放牧生产方式促成的牧民居住高度分散。目前牧民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给今后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配套建设造成很大困难,比如教育、文化、卫生、水电服务设施、社会商品化服务、信息化服务等配套建设很难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只有实行村镇化规模聚居,建设相对集中的村落,才可能统筹建设文教、卫生、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牧民聚居后,可妥善解决就医就学难、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同时有利于实现信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牧民文化素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改善牧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因此,实施聚居半舍饲建设项目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也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牧区工作的必然要求。四、实施舍饲半舍饲是现代畜牧业的必然要求第二节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一、聚居是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聚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具体工作看,聚居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很重要内容,是为了一些贫困地区整体走上富裕之路,使这些地区的“弱势群体”也享受到富裕的生活。同时,聚居工作将有力的推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和工业化是走向经济富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人口聚居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前期条件。所以,推动人口城镇化进程,10使牧民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迁往条件较好的地区,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与现实选择。二、党和国家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实施聚居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指出:2004年国家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实行社会救济,适当提高救济标准。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因此青南牧区牧民集体搬迁聚居是与党中央有关扶贫政策是完全一致的。三、青海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的移民做出了具体规划青海省各级领导高重视牧区贫困牧民的生产与生活,为改善和提高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近年来,青海省先后制定的各类生态建设规划和扶贫规划,为广大农牧区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区历届政府重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始终把牧业增产、牧民增收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头等大事,纳入议事日程,特别是近几年,针对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11更进一步强化了草地生态治理的力度,把加快村镇建设、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作为突破口,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开展舍饲半舍饲,加快牲畜周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生态建设的意识,因此,项目的建设有领导保障。四、项目区牧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高,自发形成了聚居的雏形通过近十年来实施的草地“四配套”项目建设、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牧民群众不仅对科技兴牧、建设养畜的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从草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尝到了甜头,要求加大投资建设保护草原的呼声很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便于项目的操作实施和利用管理。项目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地退化、沙化、荒漠化迅速蔓延,草地生产能力下降,群众亲眼目睹了这一现实,并亲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恶化对其自身生存的巨大威胁。在切肤之痛面前,项目区群众深深体会到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牧民群众的建设草地、保护草地的积极性,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对本项目的实施十分有利。青南牧区部分地区的牧民已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自发搬迁至县城形成聚居,从旧的生产方式中脱离出来,推行舍饲半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同时从事其它产业,这些为进一步实施村镇化规模聚居开辟了道路。实施项目具有可靠的群众基础。12第三章项目建设地点第一节项目区基本情况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和黄南州的河南县与泽库县共14县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统称青南牧区。青南牧区地处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区,草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西、西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接壤,东、东南和四川省、甘肃省毗邻,北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为界。区域面积21.37万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以青南牧区为主的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形成最早可追溯到三迭纪昆仑山脉的隆起,逐步脱离特提斯海,直至晚白垩纪全部成陆。上新世后,随着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大幅度抬升,最终形成了三江源地区的地质基础和地貌雏形。区域内地形复杂,地势高耸,山脉绵亘。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脉构成了区内地形骨架,巴颜喀拉山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可见古冰川地貌。(三)气候本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所控制长达713个月,具有典型高原大陆型气候特征,总的气候特征是热量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风沙大,植物生长期短,绝大部分地区无绝对无霜期。暖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产生热低压,水气丰富,降水较多,形成了明显干湿两季,而无四季之别。由于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而空气稀薄,日照百分率达50〜65%,年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年辐射量5500〜6800兆焦耳/平方米,东部低于西部。全年平均气温一般在-〜。C之间,极端最低气温-48℃,极端最高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在262.2〜毫米之间,年蒸发量相对较大,一般在730~1700毫米之间。该区的土壤受环境、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层薄,质地粗。山前广布洪积扇,多为巨砾、碎石、粗沙。主要土壤类型有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沼泽土、潮土、泥炭土、风沙土以及山地森林土。总的特点是土壤尚处于年轻的发育阶段,微生物活动较少,化学作用较弱,土层浅薄,土壤容重较轻,物理属性较好,潜在养分较高,但速效养分不足,呈缺磷、少氮、富钾的状况。(五)植被该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14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在东部山地由于高差大,山体上下水热条件不同,垂直分布比较明显,自下而上依次排列着河谷草原、山地森林、高寒灌丛、高寒草甸、高山流石坡植被。植被类型虽复杂多样,但群系内部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单优势结构,建群种和优势种明显,伴生种不多。植被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十分突出,部分地区仍保持原始景观。(六)水文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北麓格拉丹东雪山,在源头称沱沱河,主要支流有楚玛尔河、布曲、当曲、聂恰曲等,年平均径流量为177亿立方米;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主要支流有多曲、热曲等,年均径流量232亿立方米;澜沧江发源于杂多县扎青乡的果宗木查雪山,年均径流量为107亿立方米。据初步查明,源区湖泊湿地总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扎陵湖一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的功能。地表径流主要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以降水为主。径流量的大小与降水是大小一致的,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二、社会经济概况2003年青南牧区总人口57.82万人,其中牧业人口40.22万人,牧业劳动力17.98万人,牧业户78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牧业总产值4.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财政收入3.13亿元,各项税收747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1298.76元,详见附表3。152003年年末存栏各类草食畜794.68万头只匹,其中:牛266.71万头、羊513.44万只、马14.53万匹,母畜比例50.24%,繁活率67%,成畜死亡率2.67%,出栏率32.23%,商品率25.40%,总增率31.4%,生产情况详见附表2。三、草原资源状况青南牧区天然草原面积27439.06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23737.62万亩。天然草原平均亩产鲜草量为。草原类型以高寒草甸类和高寒草原类为主,分别占本区草原的84.03%和%。两类草原面积之和,占全区草原面积的%。四、生态环境现状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受到全球温室效应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源头区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一区域正面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后果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一)草原严重退化,鼠虫害肆虐据统计,青南地牧区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15019.00万亩,占区域内草原可利用面积的64%,天然草原产草量较80年代平均下降53%。其中:黑土型退化草原3990.35万亩,占两州草原可利用面积16.81%,此类草原平均鲜草产量/公顷,仅占未退化草原产量的13.23%,平均植被盖度为45.42%,在产量组成中优良牧草比例只有14%,毒杂16草高居76%;沙化型退化草原3397.06万亩,占两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4.31%,此类草原植被盖度30%左右,产草量下降60—70%;毒杂草型退化草原7631.73万亩,占两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2.15%,此类草原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成分占50-70%,草场利用价值明显下降。据遥感监测分析,退化草原每年还以2.2%的速率继续退化。全区鼠虫害发生面积7631.73万亩,占两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2.15%。主要害鼠为高原鼠兔、中华鼢鼠。据果洛州调查,平均每公顷高原鼠兔洞口数1624个,有效洞口579个,有鼠兔120只。害鼠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加速了黑土型退化草原的形成。主要害虫为草原蝗虫和草原毛虫,危害区草原有50〜80%的牧草被害虫掠食,严重的地区牧草几乎被全部吃光。(二)土地沙漠化强烈发展两州的土地荒漠化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次生裸土化。据初步统计,有沙漠化土地面积3397.06万亩,主要分布于玛多、玛沁和曲麻莱、治多境内的通天河阶地及楚玛尔河滩地,在玉树县、称多县也有分布。另外,沙漠化速度发展较快,根据卫星解译资料推算,长江源区年均扩展速率为2.2%,属沙漠化发展较强的地区。长江源区的曲麻莱县和称多县境内,无计划地大量开采砂金是造成当地土地严重退化、沙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仅曲麻莱县,就有3.3317万公顷的草场被采挖怠尽,植被荡然无存。举目望去,到处是一堆堆大小不等的沙砾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都很难恢复到原有水平。大量开采沙金不但造成土地沙化,而且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大量沙源物质,后患无穷。(三)水土流失加剧近年来,由于草场退化、森林面积不断减小、鼠虫害严重、采金者乱采滥挖等原因,导致源区水土流失加剧。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17.30万公顷,其中:强度侵蚀面积225.00万公顷,极强度侵蚀面积11.00万公顷,强度、极强度侵蚀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21.07%。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3.00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度侵蚀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强度侵蚀面积4.23万平方公里,极强度侵蚀面积0.11万平方公里。强度、极强度侵蚀面积已占土地总面积的27.4%。主要侵蚀类型依次是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水力侵蚀,侵蚀面积分别为1.90万平方公里、3.49万平方公里和5.23万平方公里;强度、极强度侵蚀主要是由水力和风力侵蚀产生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治多县、玉树县。据测定,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年平均输沙量为950万吨。(四)湖泊萎缩、湿地退化黄河源区湖泊广布,众多湖泊出现面积缩小甚至干枯,湖水内流化和盐碱化。鄂陵湖、扎陵湖水位均下降了2米以上,1996年两湖之18间的黄河段曾断流;1998年1月6日至4月10日,鄂陵湖口以下至黄河沿60公里以上的河段曾断流98天;黄河源区是青藏高原沼泽地主要分布区,近年来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草原植被演变,大片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导致沼泽地水源涵养功能降低。据最近研究资料,长江正源沱沱河和当曲河源冰川在1961年至1986年间的退缩率分别达到/年和/年;格拉丹东的岗加曲巴冰川从1970年至1990年的20年中冰舌末端至少后退了500米,年均后退高达25米,乌兰乌拉山多索岗日峰1970年时有冰川6条、面积5.90平方公里,冰川末端海拔5320米,1990年考察时仅剩下冰川3条,面积2.40平方公里,冰川末端海拔升至5400米,后退约80米。同时由于降水量减少,一些主要靠降水作为补给源的河流流量减少。如雅砻江80年代以来,径流量距平为-9.6%。澜沧江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流域内降水量距平-2.3%,径流量距平-9.3%。0平方公里,1998年实地考察时湖水已干涸,成为一个干盐湖。(五)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锐减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许多生物物种为青藏高原特有种,如藏野驴、野牦牛、岩羊、藏原羚、白唇鹿、雪豹等野生动物及华福花、星叶草、藏荠、藏蒿、青藏苔草等野生植物。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湿地的退缩,以及对野生动物的偷捕滥猎和对虫草等药用植物的大肆采掘,生物种分布区缩小,一些物种逐渐变为濒危物种,目前青海境内受到19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其总类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五、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第二节项目建设地点的确定原则聚居休牧是指将分散的牧户近距离搬迁到水、电、路条件较好,具备一定饲草基地的地区,实现村镇式规模聚居,推进舍饲、半舍饲,提高牧业生产水平,减轻冬春草场压力,达到有效保护草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建设点的确定原则为:1、选择水源充足,利于人畜饮水工程实施的地区;2、选择靠近交通沿线和电力设施较完善的地区;3、选择具备一定饲草料基地或饲草料资源丰富的地区;4、聚居点与牧户承包的冬春草场距离不得超过5公里;5、具备一定的牧户聚居规模,以20—30户为宜;6、选择靠近学校、卫生所较近的地区,以便于解决牧民就医和子女就学等问题。第三节项目建设地点基本情况20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二节总体目标和建设指标一、总体目标二、建设指标第五章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布局第一节主要建设内容第二节建设布局第六章建设方案设计第一节牲畜暖棚建设畜棚建设根据当地养殖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主要以羊用暖棚建设21为主,对于个别养牛规模较大的地区或搬迁户,可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和项目户意愿在控制国家投资规模的前提下做适当调整,建设成牛用或牛羊复合暖棚等。采取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或由政府规划并给予资金补助而不参与建设两种方式实施。一、棚址选择牲畜暖棚修建在地势平坦,土质干燥,背风向阳,采光良好的地方,方向坐北朝南,周围无高大物体遮挡阳光。为便于生产管理,一般建在项目户定居点住房附近。二、结构设计以羊用暖棚为例,砖木钢架玻璃结构。每幢6间,每间井深6m,宽3.3m,棚脊高2.8m,前墙高1.5m,后墙高1.8m,6间总长度20m。前半部为采光面,实腹钢窗架,装5mm玻璃,橡胶密封条,采光面钢窗架下每间用①108的钢管支撑。后棚面采用松木大梁(小头直径216cm),松木檩条(小头直径28cm),铺竹帘,抹5cm厚草泥,上覆粘土机制瓦。后棚面顶部设木制通风百叶窗(第二间和第四间),两侧墙中间高2m处也要安装活动通风百叶窗。每间留排粪口1个,大小为50cmx50cm。另外,在暖棚内沿墙砌一排饲槽,槽上沿距地面60cm,槽深20cm,宽30cm。饲槽用于补充精料和饲喂颗粒饲料。施工前应清理地坪并平整夯实,按图纸放线施工。墙基下挖深6022厘米,宽40厘米的地基沟,并用石块和混凝土浇筑。墙基处可用石块、砖、空心砖砌墙,墙厚不少于24厘米,墙内壁须用水泥切面或勾逢,做到光滑平整。棚间用砖柱加梁撑顶,横梁应突出砖柱10〜15厘米,脊檩和梁头架齐。前墙每隔80厘米用竹片(宽6厘米)制成拱型撑架,固定在前墙和脊檩上。支撑架拱角不能大于25度,以防积雪漏水。120m2暖棚建设详见附表5和附图。三、建设要求暖棚建设应严格按照图纸标准施工,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材料,统一施工。建设材料购置实行招标,统采统购。施工方式采用招标方式承包给施工单位,并签订建设合同后再施工。第二节贮草棚建设一、建设地点为便于饲养,贮草棚建设都位于暖棚附近,选址要求基本与畜棚建设要求相同。二、建筑结构1、墙基:按设计要求在砌筑墙体时其基部必须挖宽60cm,深70cm的地基槽,基槽底部用原土回填夯实,再用MU20毛石和M5水泥砂浆砌筑成高60cm,宽47cm的地基。2、墙体采用MU20毛石和M5水泥砂浆砌筑高40cm,宽47cm的明石墙,用MU7.5机制红砖(或石块、空心砖),M2.5混合砂浆砌筑,前墙高,以下为实心墙,山墙为空花墙,后墙高为实心墙。233、贮草棚的门采用木构件。4、屋顶采用方木、钢管(最好选用水泥预制板)做大梁、檩条、立柱、支架等,由先用MU20毛石和乂5水泥砂浆砌筑高40cm,宽47cm的明石墙,再用石块、机制红砖或空心砖与M2.5混合砂浆砌筑。5、粘土瓦、从下层到上层依次铺盖草泥(上两次,计15—20cm厚)、麦草、竹帘。40m2贮草棚建设详见附表6和附图。三、建设要求贮草棚建设应严格按照图纸标准施工,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材料,统一施工。建设材料购置实行招标,统采统购。施工方式采用招标方式承包给施工单位,并签订建设合同后再施工。第三节定居房屋建设根据目前青南牧区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习惯,户均面积平均为60m2,房屋结构以砖混结构为主。拟采取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或由政府规划并给予资金补助而不参与建设两种方式实施,后者将由政府与搬迁户协商在聚居地点划拨宅基地。一、选址要求1、建设地点选址应符合当地建设规划的要求,尽可能统一规划,集中定居,便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2、建设区域应交通便利、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和电力供应可靠;3、房屋应尽量修建在地势平坦,地下水位低、土质干燥,背风向24阳,便于排除雨水、生产和生活废水,并无洪水威胁。采光良好,方向坐北朝南。二、定居点选材采用水泥、机制红砖、石灰、石块、木质大梁、檩条,建筑材料要求具保温、防潮、防腐、防湿、采光性能好等特点。三、建筑结构定居房屋建设标准为60m2,采用砖混结构,水泥砂浆砌筑,屋面为一坡水结构,走廊全部用钢窗封闭,房屋门采用木质,窗户采用空腹钢料。60m2定居房屋建设详见附表7和附图。四、建设要求定居房屋建设要求实行招投标制,建设材料购置实行招标,统采统购。施工方式采用招标方式承包给施工单位,并签订建设合同后再施工。同时高度重视建设质量,严把工程隐形部位建设,确保工程的高质量。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严把质量关。做到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采购,统一施工。第四节一年生饲草料地建设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饲草料基地是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的基础,也是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的有力措施。人工草地的产量是天然草地产量的数倍,建立人工草地,能够起到建设一小片,保护一大片作用。在巩固现有一年生饲草料规模的基础上,选择水、热、土壤条件较好地区适当扩大一年生饲草地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25一、种植品种以高产燕麦(加拿大燕麦)为主,各地可根据当地种植条件适当调整种植品种或采用一年生牧草混播方案。二、建植技术以高产燕麦为例,主要包括以下技术措施:1、地面处理:播前采取耕翻(耕深15—22cm)一耙耨整地,播后实行覆土镇压,以保持土壤墒情;2、种子播量:每亩播种量15公斤;3、种子质量:种子质量要达到国家规定三级以上标准;4、播种:播前对牧草种子清选,播种方法采用条播和混播,行距30cm;5、播深:播深为10--12cm;6、播期:一般情况下春播为宜,播期为5月-6月;7、施肥:每亩基施或追施高效复合肥、尿素5公斤;8、田管:播后为保证出苗,应及时镇压和松耙除草;9、收割:待牧草至乳熟期即进行收割,可采用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留茬高度5—8厘米,割后就地凉晒,待水份降至17%以下时,及时打捆贮藏;三、建植要求每亩产鲜草1000公斤以上。26第五节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项目12项。其中新建项目7项,维修项目5项(却什旦塘管道、曲卜藏管道、多石咀管道、郭仁多管道、哈拉河管道),新建干、支管道总长为33km,渠道47km,维修管道km,维修渠道km,各类配套建筑物334座,项目建成后,可解决和改善三乡24440人、万头(只)牲畜的饮水。一、工程布置管网呈树枝状布置,其供水工艺流程为:集水廊道T输水主干管T调节蓄水池(消毒)T供水干、支管T供水点。二、水源根据调查和搜集项目区水源资料,项目区涉及的12处水源均水质较好、水处理难度低、水量充沛,水源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的要求。枯水年份枯水期的可供水量初步调查显示,沟道多年平均流量均大于26L/s,年径流量大于80X104m3。项目拟设计流量为仅/s,因此,水量可满足引水要求。项目水源地上游均无人类居住区,农牧业生产活动较少。为保护水源长期安全稳定利用,工程建成后要按照国家颁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要求进行水源保护。建议在水源地周围按要求设立卫生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由专人经常巡视水源保护区,及时处理不能满足水源保护的问题,保持水源良好的卫生状况。27三、水量计算1、用水定额用水定额:30L/人.日;小畜5L/只.日;大畜30L2、需水量计算按100户500人,大小牲畜7500头(只),其中大牲畜2500头,小牲畜5000只测算。①最高日用水量:取日变化系数K日生活用水:500X30L/人.dX1.2=18m3/d牲畜用水量:(5000只X5L/只.日+2500头X30L/头.日)X1.2=120巾3/日庭院绿化美化按人畜用水量的20%计:(18+120)*0.2=28巾3/日输供水管网漏失水量按人畜日用水量、庭院用水量的 10%计:(18+120+28)X0.1=17巾3/日未预见水量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0%计:(18+120+28+17)X0.1=18巾3/日则最高日用水量为:18+120+28+17+18=201m3/日②最高时用水量:取时变化系数K时=2.5,Qh=Qd/24XK时引水口最高时用水量Q=201/24X2.5=21m3/h=/sh四、管材选择根据当前国内管材市场货源供应情况,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从管28材价格、耐压要求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比较,选择给水用聚乙烯(PVC)m/s范围内,因此,输、供水管道采用①63mm、①50mm及①32mmPa的聚乙烯管。五、供水系统布置1、管道设计①管网布置及流量计算供水系统布置形式为:集水廊道T输水主干管T调节蓄水池(消毒)t供水干、支管t供水点。其中输水干管一条,全长为2800m,供水管道1条,全长为1500m,配水管道为2条,全长为1300m。管网呈树枝状布置,管道按10h供水计算。为保证各供水点最大供水流量需要,干管管道按最高日最高时流量算出比流量、沿线流量、节点流量,按树状管网的流量推算方法,水源到各节点按一个方向供水,各管道设计流量等于该管段以后(顺水流方向)所有节点流量的总和,以此推算出各管道的设计流量。由于本工程输水干管沿线无任何分水口,仅在输水干管末段设有1座50m3蓄水池用来调节流量,并在蓄水池之后设蓄水池阀门井,因此输水干管设计流量在全线均采用供水区最高日用水流量,即/s。本工程设计采用室外集中供水方式,每个供水点按照住宅外集中供水流量计算,各供水点设计流量为:/s。考虑到今后国民经济的发展,供水干管流量按最高时用水流量计算。h供水,时变化系数取为Ks=2.5,Qh=(Qd/24)XKso②m。管沟开挖要求基础平整,有纵坡要求的按纵坡开挖。在砂29壤土段开挖管路时,断面边坡应缓,以防坍塌,埋设管路时,防止大块石掉入管沟内,避免管子被块石砸坏。输水管段埋深为m,管沟底宽0.60m,顶宽1.30m。供水管段埋深为,管沟底宽0.50m,顶宽m。若遇局部地质不良区段,可适当调缓边坡。③管道安装:管道均为聚氯乙烯(Pvc)管,采用承插连接。承插连接前要清除管中杂物,用砂纸将管道接口擦好,并用抹布把碎屑清理干净,然后将胶涂抹均匀后连接。Pvc管与阀门等连接时,采用法兰连接。管道转弯时应尽量避免急转,其转弯半径应不小于m,若通过村庄,避免不了的情况下应设置镇墩。装配阀门处均设阀门井。管道安装完后所有给水管均需按有关技术规程必须按规定分段试压,MPa的压力强度。所有管路配件及配套闸阀均采用定型产品,闸阀采用通用手动闸阀,并要求启闭时间不少于20s。④。试压时,先充水加压到试验压力,稳定10min,为保持试验压力,可向管内补充水。如未发现管道、附件和接头损坏可将压力降到工作压力,再进行外观检查,如无渗漏,可认为试验合格。进行回填、淹埋时,在管身周边先回填不少于20cm厚的细土保护层,然后进行原土回填。2、蓄水池容积确定工程设计日最高用水量为m3/dh供水,由于缺乏当地用水量时变化曲线资料,蓄水池容积根据《乡镇供水系统设计》中的有关内容,取为最高日用水量的45%,同时考虑各种损失和不利因素,确定蓄水30池总容积为20m3,修建20m3一座。3、供水点规划义,建筑面积2。牲畜饮水槽用长2m,直径为60cm的半圆形砌石结构。六、主要建筑物设计1、取水构筑物设计本工程取水枢纽由集水廊道和节制闸组成,截取沟道地表水及地下潜流。廊道采用M7.5浆砌石砌筑,顶部预制C15砼盖板封顶。集水廊道垂直沟床布置,长为,宽1.0m,在廊道顶部设厚为15cm的。20钢筋砼盖板,顶部为浆砌石结构溢流堰;截水墙采用M7.5浆砌石,断面为重力式挡墙,顶宽为,底宽,最大墙高为;截水墙迎水面布置有直径为40mm的PVC渗管,采用梅花状布置,间距为15cm;廊道迎水面设人工反滤料两层,为卵石、砾石,厚度为50cm、30cm,粒径分别为80-50mm、50〜10mm。反滤层应按设计逐层铺设。为便于集取地表水和地下渗水,在廊道迎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选择标准试题及答案
- 急诊预见分诊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水管道式户式中央空调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设计师创作评价试题及答案
- 宪法 检查法试题及答案
- 延边保育员试题及答案
- 交互设计与广告结合的创新性试题及答案
- 保值力测试题及答案
- 纺织品设计的材质选择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心血管检查试题及答案
- 《阿莫西林的生物合成》课件
- 2025年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租地合同补充协议格式
- 【课件】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语法填空专题课件
- 2025年低压电工资格证复审试题及答案详解攻略
- 四川省泸州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阳江海上风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新版静疗规范
- 水价与水市场机制联动机制-全面剖析
- 初中会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函授土木工程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