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温度的教育》初中读后感(6篇)_第1页
《做有温度的教育》初中读后感(6篇)_第2页
《做有温度的教育》初中读后感(6篇)_第3页
《做有温度的教育》初中读后感(6篇)_第4页
《做有温度的教育》初中读后感(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做有温度的教育》初中读后感(6篇)《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读后感1

入职近三年,这学期我与这本《做有温度的教育》结缘,刚拿到这本书我被“温度”两字吸引,心里想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有温度的教育”?于是携着怀疑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有方华老师这些年来在各大报刊发表的文章和一些随笔感悟等。这些文章有的是从一个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有的是从一个老师的角度,还有的是介于两者之间。《做有温度的教育》,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暖和,教育的确需要点“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用特别平实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索。书中,方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是面对全体同学”,“教育最需要耐烦”,“教育是给孩子更多可能”,“教育,应当给同学一个秀丽的期盼”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老师、孩子在爱中接受教育,方华老师的观点让我在教育工作中豁然开朗。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该如何做个有温度的老师呢?面对小孩子,首先需要一颗爱心,我想这应当是每一个老师所必要的吧。假如没有一颗爱心,即使学识再渊博,学历再高,也很难成为一个好老师。幼师的工作,与别的老师不同,需要更多的爱心与耐烦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孩子的独特与进展的速度都不相同,所以老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就像对待不同花期的花朵一样,细心呵护,耐烦引导,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绽放绚丽多彩的秀丽。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温度的事业,老师有温度,孩子才会有温度。“自己温和,别人感到暖和,这才是教育。”幼儿园的孩子在不需要考虑升学压力的条件下,我们正好可以渐渐和小伴侣们一起感受人生的风景,让孩子们的童年不管是寒冷酷暑都处在暖和里。有温度的教育,与“爱”这个字离不开,而如何“爱”也是一种才智。而这方面不仅需要专心去经营,还需要才智的方法去爱孩子,促进孩子各方面平衡进展。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应当懂得让孩子们的活动具好玩味性,让孩子在嬉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欢乐嬉戏。幼儿园孩子们还不太了解学问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只有孩子们觉得好玩了,他们喜爱了,才会乐于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而他们只有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玩的快乐、学的欢乐,才会渐渐的感受到温度和欢乐。

做一个有温度的老师,应当时时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多微笑、说话柔软、多于孩子沟通。即使幼儿园的孩子如今还不太懂事,但只要你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他就会很快乐;只要你用柔软的话语和他们说话,他们就会更靠近你;只要你多与他们呢沟通,就会发觉他们有许多让人诧异的表现。所以我盼望自己在工作中能多留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盼望我的孩子们能靠我近些,再近些。我盼望他们能对我放开心灵之门,我情愿做一名有温度的教育者,让暖和和爱的阳光般布满每个孩子的童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做老师就做有温度的老师,做教育就做有温度的教育。正如李镇西所说,大多数老师将老师作为一个谋生的饭碗,更高尚、层次更深的就是把这种职业当成了一种虔诚的宗教信仰。在教育这条路上我盼望我能做那个最虔诚的信仰者,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渗透在教育中,让孩子在有温度的教育中感受爱,发觉爱,制造爱!

让我们以温润的内心,寻找着教育中的清风明月,成为有温度的教育者,让孩子们在有温度的教育里欢乐成长!

《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读后感2

近日读方华校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其实有些感同身受。不管是方校长提到的教育是什么,还是在对待孩子的看法上,还是在讲解并描述做有温度的乡村教育上,他的许多理念和想法其实和我们还是有不谋而同的地方的。然而,对于我来说,许多理念还达不到方华校长的高度,从方华校长的一篇篇文章中也只能感悟到一些,有些内容真刚要做起来或进行转变的确还存在许多的困难。

只有真正把同学看成活生生的人,教育才能暖和,才有温度。“暖和”一词,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那句“让我们暖和的绽放”。怎么让教育变得有温度,让同学在教育中感受到暖和,我想,不是简洁的喊句口号而已,而是应当在属于自己学校的教育理念下,给孩子更多可能的实践,让教育不再是简简洁单的教育,而是如方校长所言:“教育还应有一些更深、更长远的看不见、摸不着、一时发觉不了甚至永久都无法量化和详细化的东西。”

在方校长的许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王崧舟老师的那句:教育当以慈善为怀。慈善应从心起,教育也是如此。而如今的许多时候,教育变得有些急功近利,变得有些让人看不清晰。我想,对于教育,的确应当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怎样才是好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同学有用并能影响同学的教育。

在方校长的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从什么时候开头?从同学喜爱老师开头。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头?从同学喜爱学校开头。”这话说的一点儿不假。还记得在东小沟通快结束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在办公室闲聊时,一个姑娘对我说道:“陆老师,我们原来的数学成果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你教了我们以后我们的数学成果变得很好吗?”回问到:“为什么呢?”“由于我们喜爱你呀,所以喜爱数学呀。”一句“喜爱你”,瞬间溶化了我的内心。是呀,我们的教学盼望不就是盼望能得到同学的喜爱,得到他们的认可,继而让教学这个事情在同学心中生根发芽吗?

教育是成长的过程,而成长需要时间。教育会像种子一样,埋在人的心里,等到温度、湿度、养分等条件适合时,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另外,在方校长的文章中我好像看到了我们叙事者团队的影子。“有盼望就有动力,有风景就会行走。让老师知道前方还有更好的风景并且不是他们一个人在行走,这样,老师的职业倦怠或许就不会来得比较早、比较急。”我们的团队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有了一群人在共同行走,才造就了如今的叙事者望亭团队,才有了为之共同努力的动力。

当然,方校长的许多文章都是站在了校长的角度在思索与评述,对于我来说还是有许多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还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不管如何,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我们需要追寻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并为之努力的事情。愿,我们的教育有爱、有温度。

《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读后感3

有爱、有温度的房子,才是家。同样,有爱、有温度的校内,才是同学暖和的家。一个有爱、有温度的老师,才是暖和的老师。而我,想成为这样暖和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是我校“美央青年老师成长工作室”为学员推出的人手一册的一本好书,此书方华老师,以深厚的语言功底向我们谈了他的教育观。这本书中话题涉及丰富,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普一般通的老师为师、为学、为人的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我要想做好如今的本职工作,就得向他学习,尤其要好好看看他的书,这对今后的工作肯定有关心。

记得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同学是老师的天职,老师要学会管控自己的心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感受到老师的认可,接纳与爱,老师的爱才有意义和价值。

说实话,我是一个特殊急躁的人,掌握自己的心情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也是我这一生的必修课。课堂上,我总是常在强调“不要惹我生气,我的忍耐烦是有限的”“上课不仔细,就给我站到后边去!”每每看到同学被震慑的眼神,主动坐直的身体,我为保证了课堂纪律而欣喜。可当我读完了这一段话,我开头反思,我这样做对吗?合适吗?我糊涂的熟悉到同学们不是机器,哪个孩子不淘气呢?

于是,我尝试着转变一些,课堂上语气尽量温柔点,微笑多一点不得不说,确实有些转变,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本学期的一节随堂课,当天有雷校长、李金彩老师来听的我上的——《刷子李》这堂课,同学的主动活跃出乎我的意料,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我非常惊喜,也万分意外!雷校长告知我,这肯定跟你上课时的仪态有关,由于这一堂课,我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是啊,在同学眼里,老师的微笑对他们而言,是接纳、是鼓舞、是赞许。在这之下,诞生的不仅仅是同学的淘气,更是他们的自信,是他们对自己的确定,自然而然反馈给老师的,便是主动和主动。权衡利弊,微笑一下又有何妨?多些微笑,少些狭隘,信任在与孩子共享微笑的日子里,他们也会变得慷慨大方,真诚和善。

我盼望能按书上的要求,去尝试做一做。我也盼望能通过书上的习得,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一个暖和的老师,成为一个让同学喜爱的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读后感4

方华说:“做教育,有时波澜不惊,有时候如十面潜伏;有人看似闲庭信步,有人却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爱、慢、欲,是他的教育三字经”。

教育是“爱”的事业。爱不是只爱听话的同学,爱自己喜爱的同学,而是爱全部的同学。接纳全部的同学,我们当老师的不仅教同学学问还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我们要从关心同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怀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她是布满真诚的爱,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在前者关系建立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学习,我深信只有孩子爱上老师才会喜爱这门课,老师在教育中应尽最大的可能去关心同学,引导唤醒,激发每个同学不断成长。

教育是慢的艺术。方华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是让孩子接受18岁的教育,还是享受80岁的教育呢。读到这里我在反思自己常常会说“怎么这么简洁的问题你们都听不懂呢”。教育是静等花开,是润物细无声。因此课堂我再也不可怕孩子学不会,信任只要孩子看法端正,老师渐渐引导,正如方华老师所说“教育的真正价值好像给种子浇适量的水,施所需之肥,与阳光,雨露等自然力气一起关心种子生长”。

教育是“欲”的表达。教育是让同学有“欲”。“教育不是教导,也不是赐予,而是冗杂而又布满制造性的独特化工作”这一句话再次敲醒我,我们一节课并不是将学问灌输给同学并让同学会做题就到达目标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同学的制造力,包括对同学学习爱好的激发和培育,每节课堂气氛宽松,激发孩子求知欲,敬重每一位同学,让同学敢想敢说。让同学对学问、文化布满奇怪   ,甚至着魔,信任长期这样下去同学就有学习动力,就无需我们苦口婆心的告诫、劝告、甚至威胁了。

爱是教育的起点,慢是教育的规律,欲是教育的条件。老师只有慢下来,对同学才会有真正的关心,信任孩子只有被爱包围着,孩子成长才是欢乐的,只有点燃孩子心中对未知的欲望,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有效。

《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读后感5

寒假里,将方华老师所著《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读了“一遍半”——先精读一遍,再将勾画的部分语句、段落略读一遍并进行摘抄。轻轻合上书本,它带给人的整体感受正如封皮暖绿的颜色一般,生气而又温柔。假如引用方华老师的话说就是“有温度”。

在《教己育人——教育新识》一篇中,方老师说,“教己育人”的校长和老师,才能称为真正的校长和老师。读到此处,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言,“要想同学好学,必需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同学。”方老师的“教己育人”与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观点相近,都强调“独善其身”的重要性。

那么方老师提出的“教己育人”该怎么理解呢?我在阅读与摘抄的过程中,反复品嚼这四个字,并且尝试将他们“拆解“,然后再使用不同的词语进行“组装”,找寻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只有教己才能育人。”方老师指出,“教己”不仅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是对学习价值和学习使命最好的诠释。试想,假如一位老师踏上工作岗位以来,只有对学问、技能、情感等的输出而没有输入,那他的实际生活与精神世界该是何等空虚与荒芜,那他所能赐予同学的教育又是、又只能是什么样的教育呢?当然,丝毫没有“输入”的教育生活是不存在的,但正如我们教育同学时所讲,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别人都在快马加鞭地朝向更好、更宽阔的教育之路行进时,我们的顿步不前就是落后,就是退步。长此以往,老师的职责大都被定义为“教书育人”,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在“教书育人”之前,我们不妨先专心“教己”。读万卷书是教己,行万里路是教己,品一杯清茶是教己,等一朵花开也是教己。教己的外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而内在根基离不开认同与提升。假如没有持续的教己,我们的教育工作可能将更多地停留在“技”的层面,而教育同时、甚至更多地需要“艺”的修炼。“教己”无疑是老师提升教育艺术的有效路径。

或许这四个字也可以理解为“先教己,再育人。”身为教育行业里的一份子,我们到底是“内行”还是“外行”呢?我们每天是在“看喧闹”还是“看门道”呢?方老师有一篇文章题为《做个懂行的局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是一个懂行的老师吗?教育是专业技术职务,我们自然应当是专业技术人员。设想一下,一个不懂建筑的门外汉设计的楼房我们敢住吗?一个毫无医学常识的人给我们号脉,我们能信任他的诊断吗?一个教育水准不过关的老师做我们孩子的老师,我们心甘情愿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师唯有先教己,边行边思,且行且思,才能让精神世界不断丰盈、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才能以更好的姿势去经营更好的教育。老师唯有先教己,让自己的教育水平稳稳当当并且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熬炼日趋完善,才能真正赢得同学与家长的宠爱和信任,也才能真正不负师者的尊严。

又或许,我们可以直截了当、以偏概全地说“教己即是育人。”一个喜爱运动的老师所带的同学往往也爱运动,一个醉心阅读的老师的同学往往也是书虫,一个主动阳光的老师更简单看到同学明朗的笑容,一个牢骚满腹的老师难免教出愁眉不展的同学。老师的性情、习惯、品尝、价值观经常在不经意间深深地烙印在同学的精神底色上。

教育里没有小事,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同学的眼眸与生命中被无限地放大、再放大,甚至产生“蝴蝶效应”。我们永久无法意料,我们在某个课堂或是课间里“煽动”的那一次“翅膀”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在某一个同学身上发生何等美妙的故事或是导致何等重大的事故。而我们能做的,无非是克己尽责、言传身教,用自身暖和而美妙的言行关心、启迪、引领一次次的成长,用耐烦与温顺呵护、守望、静待一朵朵的花开。

《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留给我最为深刻的感受便是,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忘“教己”,甚至将“教己”放在“教书育人”之前,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我们的教学才会更加美妙,我们的教育也才更接近“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学校读后感6

课堂是神圣的,它不能被忽视或者敷衍;面对它,我们需要布满信念但不能有半点傲慢或矫情,更不能随便。而一名老师,经过多长时间的历练可以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教育信念、传播自身的教育阅历?本来我认为很难,但暑假阅读了《做有温度的教育》一书,熟悉了王兮老师,赞叹,几年的时间就够了。

这位从教仅十年的老师,经受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挫败,曾有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念头。到其他学校支教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彷徨过。四年前加入朱永新先生提倡的“新教育”团队之中,一下子找到了做老师的感觉,短短几年的时间,在班本课程建设、家校互动、推广阅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为新老师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阅历。

一、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

为孩子一生成长负责,这句话说起来很简洁,但要真正落到实处是很不简单的。长远如此渺茫,现实又是如此骨感,使得许多老师和家长在面对当下和将来的选择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关注到了当下,关注到了即可能够看到的“成效”。班级的学科平均分是否超过了其他班,自己孩子的学科成果是否具有领先地位,这是老师和家长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的“成效”,也是他们鞭策和激励孩子最为重要的法宝。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在乎分数以及孩子根据分数所占据的位置,至于孩子的道德、人格、情感等方面的涵养,许多老师和家长并不重视,或者说缺少这些方面哺育的意识和方法。虽然孩子可以考出很高的分数,但却没有学会如何去面对变故和挫折,更没有教会孩子去了解人,了解人性。

王兮深受新教育基本理念的影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进展空间;教给同学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关注孩子的自我进展,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通过阅读来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等等,都对她原有的教育阅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她找到了自身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

在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她将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同家庭背景和学习特点,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引导他们从学会做人开头,开展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关注和思索,努力提升孩子们的道德素养,探究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为孩子们的长远进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让同学能够在校内里面抬起头来走路和欢唱,轻松愉悦、暖和舒心。由于这样的实践,她所看到的不再仅仅是整个班级的同学,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个人都是那样的独特,那样富有制造潜力,那样的生气勃勃,这使得她时刻不敢怠慢,生怕由于自己的些许失误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执着探究,让她发觉了一片新天地,也赢得了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大家意识到,教育,原来是可以有不同的样貌的,孩子的成长,不应当局限于一种路径。看着王老师的教学实录,想着教育、课堂可以是这么美这么好玩。

二、别开生面的班本课程

在《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本书中,王兮老师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她的班本课程实践,这也是我很感爱好之所在。王兮在书中介绍了她创建的两类班本课程,一类是贯穿整个学年的班本主题课程,另一类是依据同学的成长特点而设置的微课程。

贯穿整个学年的主题课程,需要有时间来保证。王兮老师看中了每天早晨20分钟的早读时间。依据“新教育”所提出的晨诵课程的建议,构建起了适合本班同学成长需求的“晨诵课程”。盼望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会美丽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美丽与音乐感。之所以会选择诗歌,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的儿童诗都短小精悍、活泼生动、浅显易懂,符合孩子们身心进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诗歌本身所描述的大都是自然的景色、四季的改变、动物和植物的奇异等,有助于关心同学借助诗歌这一媒介来熟悉自然、熟悉社会、熟悉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校一班级的晨诵课程,王兮老师细心预备了金波、林焕章、高洪波、罗大里等人的'系列诗作,以5-10首诗歌为一组,形成九个不同单元的课程系列。在书中,她向大家具体介绍了晨诵课程的开设状况,以及同学们的表现,读来特殊让人感动。而三班级的孩子,以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的部分诗篇作为学习的内容,看上去好像有点难度,但孩子们的理解力依旧让人赞叹。

王兮所探究的班本主题课程不仅仅局限在晨诵,还有绘本的“读写绘课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绘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丰盈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但让孩子自己去阅读绘本,和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讲解并描述故事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用彩笔绘制自己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可以让孩子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力量得到有效的提升,特殊重要的是,绘本中所蕴含的那些关于士气、友情、爱、和善、才智、美德等人类共同的话题,是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同学的想象力、阅读力量以及品德修养等,都会通过这样的课程得以培育。这种以绘本为载体,通过阅读、画画和写作三者相融合的学习方式,能让真实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让眼睛和心灵结合起来,让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

班级所开设的微课程,也是很有意思的。比方说《笔记大自然》微课程,让孩子们在学校的小花园里,去发觉平常熟视无睹的植物中所蕴含的各种详情和奇妙;《生命》微课程,让同学了解生命的起源,男生和女生的区分,以及植物世界以及动物世界的男生和女生;《甲骨文》微课程,通过对汉字起源以及演化的探究,让同学理解汉字的形成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体会文字之美、文化之美;《吟诵》微课程,唤醒那些湮没于历史之中的声音之美,查找那些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根;《经济学》微课程,则让孩子熟悉金钱,懂得一些财经素养,从小养成正确的金钱观……这类课程的特点是这种体验,让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之中有所感悟和发觉,给同学创设学科学问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生命在课程中拔节。

三、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