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篇_第1页
第五篇-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篇_第2页
第五篇-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篇_第3页
第五篇-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篇_第4页
第五篇-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篇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篇

第十二章群体行为理论群体概述

群体特征群体动力问题

群体决策

群体的冲突

第一节群体的概念和分类什么是群体群体是指有同一目标和行为规范并协同活动的人群结合体。介于个体与组织之间。

群体稳定的结构两人以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于一群共同的目标二、群体的特征群体的特征1)各个成员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2)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及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相互信任、相互依存。3)各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归属感,意识到“我们属于同一个群体”,“我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二)构成群体的必备条件各个成员间具有共同目标与利益。各成员间得到亲密协作和协作的组织保证。群体要满足各成员的归属感。群体成员之间须要有工作、信息、思想上的沟通。群体成员之间须要有感情交往等。三、群体的种类假设群体(统计群体)与实际群体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探讨和分析问题的须要,人为地划分而成的群体,是探讨和分析问题的必要手段。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指依据正式文件明文规定而建立起来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指在其他成员的社会心理因素一样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群体。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划分大小型群体是以群体成员是否有干脆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为标准。大型群体指成员之间只是以间接的方式,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层组织机构等而联结在一起的群体。小型群体指成员之间有着干脆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松散群体、联合群体与集体松散群体:指人们只是在空间或时间上结成群体,但其成员并无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乘客)联合群体:松散群体的进一步发展。有共同活动的目的,但只具有个人意义。集体: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不仅有个人意义,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级)实属群体与参照群体群体与个人联系程度促进社会发展阻碍社会发展发展趋向AB①②③⑤④(1)先进集体型(2)一般集体型(3)中间型(4)一般反社会团伙型(5)黑社会团伙型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四、群体的作用承上启下和桥梁作用。(一)将个体力气汇合成新质的力气(二)完成组织所赐予的基本任务(三)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四)协调成员的关系群体成员加入群体的目的

平安须要社交须要地位须要(满足自我确认)情感须要权力须要实现目标的须要(成就感)其次节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为了达成与组织任务有明确关联的特定目的,以及执行组织的特定工作而产生的正式的、正式的组织机构。非正式群体:未经官方规定,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它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不为人们所轻易察觉。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起构成了劳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总和。二、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缘由(一)物质利益的影响(二)思想情感的影响(三)心理特征的影响(四)亲缘血统、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三、非正式群体的特征1)以相近的心理特征或同级需求层次为引力自发形成,规模通常不大。2)主要功能观念是满足个人的心理须要,一般不带政治色调。3)与正式群体在根本利益上一样,二者不是截然对立的。4)内部有很强的凝合性,一经形成,不易解体。5)群体内部压力不大,成员的信念和行为有高度的一样性,甚至达到模式化的程度。6)内部信息反映灵敏,传递快速。7)由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且威信高,影响力大。8)具有双重作用,有时可作为正式组织的协助力气,有时则成为异己力气,减弱正式群体,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四、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一)非正式群体对其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1、限制作用。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着约定俗成的、具有巨大约束力、成员必需遵守的行为规范,对群体成员起着限制作用。若不与群体保持一样,就将被孤立、被抛弃。2、激励作用。3、改造作用。4、影响作用。(二)处理好非正式群体的条件1、互信任任2、相互支持3、沟通思想4、正常解决冲突5、相互敬重五、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依据形成的缘由不同可分为:1、利益型2、信仰型3、情感型4、爱好型5、亲缘型依据成员的构成状况划分为:1、平行型2、垂直型3、混合型依据作用不同划分为:1、主动型2、消极型3、中间型4、破坏型六、正确对待企业中的非正式群体消极的看法和做法:不承认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群体把非正式群体同正式群体对立起来对其实行放任自流的看法正确对待:(一)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1、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情感亲密的特点,引导其相互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提高生产技能。2、利用其互信任任,说话投机,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开展指责与自我指责,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实力。3、利用其信息沟通快速的特点,刚好收集职工对企业的看法和要求,使领导做到心中有数。4、利用其凝合性强,能较好地满足成员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的特点,有意识地把有些企业无力顾及的群众工作由他们去做。5、利用其内部群体压力大,成员从众行为、标准化倾向强的特点,在确定定额和任务指标、安排生产任务时,适当提高标准,加大难度,提高劳动效率。6、利用领袖人物说话灵,威信高,实力较强,影响力大的特点,授予相应的权利,将群体纳入正式组织目标的轨道。第三节群体行为的基本规律一、群体结构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的有机组合:年龄结构学问结构实力结构性格结构籍贯结构性别结构党派结构宗教结构同质性:学问、实力、年龄、性格较接近异质性:各方面迥然不同。两者各有何特点?异质群体在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创建实力、成员对解决问题结果的满足度上,均优于同质群体。同质群体完成简洁任务时效率较高;异质群体完成困难任务时有较高的效率。二、群体动力学探讨(一)社会关系测量法群体动力问题

“准停滞平衡”1+1>2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合力群体士气群体规范案例某高校青年老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老师。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用电规则上赫然规定:严禁运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校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短暂拆去。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怜悯。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溢欢乐。他们这种行为明显是与正式规范、特殊是师德相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群体规范案例(1)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乎其微,工资这么低还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2)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3)不与大家一样,要受孤立。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明哲保身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急的人。探讨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有何不同?群体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群体规范形成的心理因素

仿照。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榜样)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示意。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听从。是指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等办事的行为。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

酝酿时期

优势见解形成时期

群体成员遵从时期

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统一群体成员相识的作用引导行为的作用惰性功能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每天生蛋?他特殊!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三垂线”试验(Asch,1951)ABCX试验结果(l)大约1/4到1/3由被试者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2)大约有15%的被试者在12次回答中有9次从众,占75%。(3)全部被试者平均从众行为的比例为35%。从众产生的缘由信息压力

规范压力

从众的意义

从众有助于形成群体的一样行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变更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舆论一样”,这种压力简洁迫使人“人云亦云”,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群体压力的施用与个体对抗

群体成员合理探讨阶段(理智探讨)-理智的压力劝服劝诱阶段(怀柔政策)-情感的压力攻击阶段(铁腕政策)-舆论压力心理上的隔离阶段(开除政策)-“暴力”性压力不从众行为

表现:反从众行为与独立性行为意义:可刺激群体的自我检讨。可激发群体的创建性。长谷川晃的个体人与组织人个体人组织人独立性强重视创造性好冒险重名誉性格较独立顺应能力弱富于专业精神少数派依附性强重视一般知识好安定重头衔性格较普遍顺应力强业余精神多数派3、从众行为分析主要看从众的是什么样的行为。不闯红灯.社会大力提倡,乱闯红灯者自觉无颜,从众遵守交通规则。如对社会的一些歪风邪气不加以阻挡,任其泛滥,也会造成压力,使一些始终薄弱者同流合污。4.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1)群体的条件与特点。2)群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3)个人的心理特点如须要、心情、智力、自尊心等与其从众行为有关。4)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凹凸与从众行为有关。5.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听从,内心却拒绝。3)表面不听从,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心口一样四、群体凝合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群体成员的相互吸引

影响群体凝合力的因素群体凝聚力信息沟通状况

群体目标结构

群体规范性质

群体规模大小

群体的领导方式

群体的地位

群体与外部的关系

成员的特性特征凝合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低凝合力的凹凸高高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样性程度低(S·P·Robbins)

群体士气

《尉缭子》:“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G·R·Smith:“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团体中的一员,并帮助达成团体目标”的一种看法。群体士气与生产率

(K·Davis,1962)

ABC高士气

生产率

A:士气高生产率低B:士气高生产率高C:士气低生产率高

内聚力与生产效率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探讨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聚力,不确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主动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高内聚力主动引导低内聚力主动引导低内聚力消极引导比照组高内聚力消极引导时间生产率群体决策

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探讨而做出合理确定的过程。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差异比较[1]

决策方式个人决策群体决策速度快慢准确性较差较好创造性较高,适用于工作结构不明确,需要创新的工作较低,适用于工作结构明确,有固定程序的工作效率取决于决策任务的复杂程度,通常费时少,但代价较高从长远看,效率高于个人决策,虽费时多,但代价低风险性视个人个性、经历而异极端性偏移执行情况较差较好

[1]张克昕、张凤林等主编,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2月版,第197页。群体决策中的问题

小群体意识

极端性偏移

小群体意识的产朝气制障碍错误决策反馈群体凝合力小群体意识决策群体与外界隔离群体领导对倾向方案的推动小群体意识产生的缘由群体凝合力的作用群体的孤立领袖人物的作用小群体意识特点

听从性的思维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无懈可击的错觉信任群体无所不能极端性转移

由于群体决策中责任分散和社会规范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更为冒险或保守的倾向。

冒险性转移的缘由责任分散的假设

领袖人物作用假设

社会比较作用假设

价值理论

群体决策练习:挽救月球飞船你是一名在月球工作小组的宇航员,原支配在月球光亮的一面与母船会合。然而,由于机械故障,你们的飞船被迫着陆于会合点320公里之外。着陆中,大部分装备报废。因为获救取决于到达母船,宇航员小组必需为320公里的路程选择携带物。下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