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后感10篇_第1页
《传习录》读后感10篇_第2页
《传习录》读后感10篇_第3页
《传习录》读后感10篇_第4页
《传习录》读后感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第第页《传习录》读后感10篇《传习录》读后感1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传习录》

懊悔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我们知道错了。但知道错了是一回事,如何去改正错误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懊悔的缘由可能会有许多种。多数状况是由于错误带来的结果是我们不想要的,然后才开头懊悔。还有的状况是别人告知了我们的错误,我们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才开头懊悔。再有就是我们修身当中每天反思会发觉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懊悔。王阳明说当我们能感到懊悔这是一件好事,由于这是去掉我们病根儿的药方。药方是有了,吃不吃在我们自己。有的人可怕药苦,虽然知道吃药可以治疗自己的病,也拒绝吃药。正确的药方需要正确的吃法,吃到适应症的病人口中才能见效。

就像我们都有的高傲之心,我留意到许多人在说自己有高傲心的时候,事实上自己就是高傲的。仿佛高傲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荣耀。还有一种更有意思的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每天都去查找医生给自己开药,东求西求。不管开多少正确的药方,自己不吃也没用。反而会旧病复发。所以感到懊悔只是开头,不是结束,如何让我们以后不懊悔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夸颜回的缘由,由于颜回不贰过,不贰过就没有再懊悔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反思的时候,不要光想自己的错误,而是要想如何开药方去治疗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不再犯,这样反思对我们才有效果。

《传习录》读后感2

看了王阳明老师的《传习录》,觉得老师的话很有意义。我绝不敢说我看完《传习录》后完全理解了王阳明老师的思想,但看完《传习录》后,我的确有了自己的感悟。王阳明老师的才智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真的值得细细品尝。

第一,修身养性。王阳明老师认为,修心就是奉献良心。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不哄骗良心,信任良心,自觉良心。良心在于人,永久不会消逝。拒绝赐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并不是说他没有良心。化干戈为玉帛是外在功夫,化干戈为玉帛是主动的,就是订正那些不正确的,让它们回到正道上来。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为了培育你的真诚而阻挡其发生。

其次点是学东西。知道就是熟悉事物,再熟悉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把握学问的根源。假如需要破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真事。比方在判案的时候,你不能由于对方的无礼而懊恼,不能由于话语的圆滑而兴奋,不能由于对方的请求而屈从于包涵。由于怕自己心里有一丁点偏差,就知道对错。把事情放在一边去学习是不相干的。

第三,知行合一。知有行,知有行。知为行,知定行。读书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肯定要用读书来指导做,这样知行合一才叫做“经世致用”。只有读书没有思索,只会越来越迷茫,只有思索没有读书才会成为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情中体验良心。在这个时代,当人们漫无目的地四处奔波时,不妨读读0103010,去探究一些人生的真正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3

问:“安静故意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故意,只定得气。当其安静时,亦只是气安静,不行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安静不安静。若靠那安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很多病痛,只是埋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照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安静?以安静为主,未必能循理。”——《传习录》

问:“安静故意时……”这一段说出了如今人普遍简单犯的问题,静心原来是方法不是结果,可修身修着修着就变成了喜静厌动。身边许多人在追求着静心,特殊喜爱待在那种状态里。以前我也觉得在这种状态里就是修行修到了,如今认真一想还真是王阳明说的只是气定而已。有事的时候气一乱,就定不下来了,然后就从静的状态出来了。发觉这种静的状态并不能指引我们把发生的事办明白。王阳明把功夫说的就是念念去人欲,存天理,我认为关键处就是在“念念”上。存天理,去人欲有时我也能做到。随着修行做到的几率也许多。但要思念念都是存天理,去人欲这就太难了,每个念都是善的念,把邪念、恶念、杂念、妄念全都排解,每一念起都是天理。静的时候,修的是存天理,去人欲。动的时候修的也是存天理,去人欲。假如只依靠静的时候,那全部的繁华都只是虚假的繁华,你觉得修行提高了,也只是假的。由于儒家是入世修行的学问。你要走修静的路线,就偏离了儒家修行的方向。每天生活,岂能静。追求存天理,去人欲是可以到达静的。但反过来想通过静,到达存天理,去人欲就难了。

《传习录》读后感4

漆雕开曰:“吾斯之未能信。”夫子说之。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曾点言志,夫子许之。圣人之意可见矣。——《传习录》

这一段给我的启示,人必需要修身,修身之后要有自知之明。就是你要清晰自己可以干什么,不行以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跟自己的力量有关,跟社会环境也有关。修身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不是别人说我们能干什么,是我们自己清晰自己能不能干。能干,怎么干?不能干,需要补什么?肯定要清晰自己的特长和短板。不能别人一捧自己就飘飘然。冒然到一个岗位上,对自己、对企业、对别人都是不负责任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干不好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到时候想挽救可就难了。儒家讲明哲保身,假如自己有力量,但是环境并不是自己喜爱的,或者说环境不适合去干这个职位,那你就要选择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就关系到我们怎么对待生活,曾点对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认同的。对待生活的看法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脱离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场得意,还是职场失意,生活每天都在连续。要保有像曾点那样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我觉得曾点就应当是到达了喜乐平和的状态。拿得起需要本领,放得下需要心胸。

《传习录》读后感5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有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得意矣’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传习录》

三种志向,三种人生看法。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确定能到达。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事实上已经具备这个力量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到达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判他们。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力量动身,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动身。自己如今也没有到达曾点的境界,还是想许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进入师门之后和许多人谈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会有人说我肯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需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而且后来说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没有改变是由于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学”。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缺哪补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始终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别有圆满。

《传习录》读后感6

读了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后,深感先生的文字意味深长,仅仅是读过一遍的我是绝不敢说出完全领悟王阳明先生的思想这种话,但读完《传习录》后,我的确有了一丝自己的感悟。王阳明先生的才智跨越时间长河,的确值得人细细品尝。

第一点,修心。王阳明先生认为修心即致良知。一切都在心中,只要心在省便是致良知。要做到不欺良知,信任良知,自觉良知。良知在人,永久不会消逝。不愿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蒙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格物是向外的功夫,格就是正,就是订正那些不正确的,使归于正道。在私欲萌芽之际将其扼杀,防患未然以期修得真心。

其次点,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参透事物本质,把握学问根源。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起,如此才是真的格物。例如判案时不能因对方无礼而愤怒,不能因言语动听而兴奋,不能因对方请求而屈意宽容。生怕心中有丝毫偏离而妄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抛开事物去学就会不着边际。

第三点,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确定行。读书的目的是知,而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读书必需用来指导行,从而知行合一,是谓“经世致用”。只读书不思索,只会越来越糊涂,只思索不读书就会变得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物中体会到良知,这个时代物欲横流,当人们漫无目的庸庸碌碌地四处奔波时,不妨读一下《传习录》,去探求一些生命真正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7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传习录》

我也有这样的问题,看书看不懂,看不明白怎么办?我还是单单的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就说到了儒家的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看书?我个人把学问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对的学问。像我们从小到大在课本上学到的学问、公式都属于对的。但这些对的学问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它没有关心我们去解决任何的问题。其次类是有用的学问,也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能用得上的,可以关心我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看不懂的很大一部分缘由是我把它当成对的学问去看了,还是根据以前的方法,根据以前的套路,没有和自己的生活去结合,就没有印到自己的骨子里,还停留在储备上。

师父说过,和他学习主要学习的是新的思维方式,应当抛弃旧有的模式,制造一个新的系统。假如我们跟师父一边学,一边沿用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耽搁师父时间,耽搁自己时间。

我们平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指的也是专心读,假如你不专心读,就是读一千遍也没有用。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先从修心开头。心在了,才有意识,有意识才能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心不在焉,不仅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更是在铺张时间。没有融会贯穿的学问,即使是对的学问,对你来讲也没任何用。

《传习录》读后感8

问:“你看不清晰,怎么看?”

老师说:“这只是字面要求,不清晰。所以,还是从旧社会学起比较好。他能看得多,理解得多。只是他虽然为了学业什么都懂,但是一辈子都得不到。你必需在身心上努力学习。做不到的,肯定要转向自己的心和身体,才能过。盖四书五经,然说此身心。这种身心叫道,而身心则清明,没有别的。这是为了学习心灵。”——《传习录》

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不识字。我看不懂怎么办?我还是照字面理解,这就把我们带到了儒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个人把学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确的学问。像我们从小在课本上学到的学问和公式,都是对的。然而,这些学问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没有关心我们解决任何问题。其次类是有用的学问,即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可以关心我们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的学问。我之所以看不懂,很大一部分缘由是我把它当做正确的学问来读,或者根据以前的方法和套路,假如不结合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印在自己的骨子里,但我还是留在了储备中。

大师说,向他学习主要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应当摒弃旧的模式,制造新的体系。假如我们在向师父学习的同时遵循旧的套路,还不如不学,这样会耽搁师父的时间和我们自己的时间。

我们通常说的是“一本书读一百遍,但就是专心去读。不专心读,读一千遍也没用。所以无论是学习还是修行,都要从修心开头。有了心才能有意识,有了意识才能主动解决这个问题。心不在焉不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听,更是铺张时间。没有综合的学问,即使正确的学问对你也是无用的。

《传习录》读后感9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传习录》

王阳明通过朱熹老师的一句话来阐释他的“心即理”学说,“当理”就是天理显现,要想天理显现,就要去掉后天的习染。私心就是后天习染的表达,去掉了就是无私心。无私心当然就是天理。反过来讲,假如你的天理没有显现,那是由于你的心受到了后天的蒙蔽,心有私欲就是有私心。简洁的说当理等于无私心,它俩是一回事。要是把他俩分开说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熹的理论了,王阳明是不认同的。

有意思的是陆澄又问了佛家的无私心和当理的关系,他认为佛家的无私心是不当理,由于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需得尽孝。在我们没尽完孝的时候出家,这首先就是违背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把我们生下来养大,我们必需要尽孝。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可能没有子女,但他肯定有父母。看似把七情六欲抛去一边,四大皆空,那父母之情呢?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你去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这就是天理没有显现。你的心被你追求佛教的无私心蒙蔽了,说白了,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