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勰的“赋比兴”论及其承前启后意义“赋比兴”是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话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辟《诠赋》《比兴》两篇加以专论。然而现有的“赋比兴”研究似乎对刘勰关于"赋比兴”阐释的承前启后意义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而一般的龙学研究对刘勰“赋比兴”论的评价也缺少充分的历时感。因此,准确认识刘勰阐释的“赋比兴”概念的意旨及其在中国古代“赋比兴”理论历史上的承前启后地位,就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赋比兴”是《周礼■大师》中作为“六诗”、《毛诗序》中作为“《诗》有六义”提出来的。首先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郑玄,其后是刘熙、挚虞,但释义多出,莫衷一是。刘勰在继承前人阐释成果的基础上,辨彰然否,去伪存真,将“赋”解释为直接的“体物写志”方法,将“比”解释为包含美刺的“比喻”,将“兴”解释为借物发端的“起情”方法,并对“比”的本体与喻体的类别及“比兴”的异同作出了深入分析。刘勰此论奠定了后世“赋比兴”涵义的基本走向。宋人李仲蒙将“赋”定义为“叙物以言情”,朱熹将“比”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成为古代文论关于“赋比兴”的最权威、最合理的解释。一、刘勰之前的“赋比兴”论《周礼■大师》最早提出来“赋”、“比”、“兴”概念:“太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汉初的《毛诗序》在论及《诗》的“六义”时又提到它们:“《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至于究竟什么是“赋”、“比”、“兴”,《周礼》《毛诗序》却没有给予解释。汉初毛苌注《诗》,标举“兴”法116处,所以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兴”是什么呢?语焉未详。稍后的王逸在《离骚经序》中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这里,“兴”指引用同类事物加以譬喻,与比喻的“比”似乎没有什么分别。东汉初期的郑众在“比”、“兴”的比较中同时对这两个概念作出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比”即用一个类似的事物作比喻的方法;“兴”即寄托某事于某物,也就是用某物引起某事的方法,即兴起。首次对“赋”、“比”、“兴”同时作出解释的是东汉后期的郑玄。他早期为《诗经》作笺注,“注《诗》宗毛”,标举“兴”体共有326处,将“兴”释为“喻”。在同一首诗中对相同的譬喻的笺注经常“兴”、“喻”交替使用,有时直接用“兴”指称“喻”,如《郑笺》解释《齐风■东方之日》一诗中“东方之月”时说:“月以兴臣”。“兴臣”便是“喻臣”。孔颖达在详细分析了郑玄笺'兴”的各种情况后总结说:“《传》言兴’也,《笺》言兴者喻’,言《传》所兴’者,欲以喻’此事也。兴’、‘喻’名异而实同。”然而,既然“兴”与“比”是譬喻,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在后来给《周礼大师》“六诗”作注时,他将“兴”解释为用比喻赞美,将“比”解释为用比喻讽刺。他解释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在《周礼■大司乐》注中,郑玄还说'兴者,以善物喻善事”,可结合参看。郑玄这里的解释有三层要义:1.“赋”、“比”、“兴”与政治的联系很紧密,是表达诗人对政教得失意见的手段;2.“比”、“兴”呈现出与“赋”不同的整体特征,“赋”是直接表达政教意见的方法,“比”、“兴”是委婉表达政教意见的方法;3.“比”与“兴”之间又有差别,“比”是用比喻委婉地表达对政治失误讽刺的方法,“兴”是用比喻委婉地表达对政治成就赞美的方法。唐代成伯瑜《毛诗指说■解说》指出:“物类相从,善恶殊态。以恶类恶,名之为此’……以美口(类也)美,谓之为兴’。”所本就是郑玄之论。但这种解释并小符合实际。所以东汉末年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指出:“《诗》,之也,志之所之也。兴物而作谓之‘兴’,敷布其义谓之'赋’,事类相似谓之此’。”这个解释与郑玄不同。《诗经》巾的“比”是以“相似”的“事类”比喻表意的方法,“兴”是以某物开头表意的方法,“赋”是直接表意的方法。它们并不非得与政治意见绑在一块不可,而是表达诗人现实感受的创作方法。晋代挚虞《文章流别论》解释《周礼》“六诗”时说:“赋者,铺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赋“所以假象尽辞,敷陈其志”。与刘熙基本相同。在刘勰之前关于“赋比兴”的阐释中,“赋”的释义是明晰统一的,但只说到“赋”是直接表意即心之法,没有说到“赋”也是直接描写物象之法,并不完善;“比兴”的释义存在明显的争议,王逸认为“兴”就是“譬喻”,并无分别;郑玄认为“比兴”同为比喻之法,只是达意的倾向不同,“比”是讽刺批评,“兴”是歌颂赞美;郑众、刘熙、挚虞则认为,“比”与“兴”的喻体与本体之间虽然有相似的、可类比的关系,但,比”是以物比物的譬喻,“兴,,足以物引物的起兴。到底何去何从?刘勰不仪对此给出了明确的有说服力的答案,而且进一步完善了“赋”的解释,奠定了后世中国文学理论“赋比兴”论的基本涵义。二、刘勰“赋比兴”论的继承和发展公元501年,南齐和帝年间,刘勰完成了“体大而虑周”(章学减语)的文学原理名著《文心雕龙》,在文体论中著《诠赋》篇,在创作论中著《比兴》篇,系统分析了“赋”、“比”、“兴”。《文心雕龙■比兴》篇明确将“比”、“兴”作为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来讨论。刘勰承认“比”、“兴”的喻体与本体之间都有某种类似关系:“'兴’则环譬以托讽。”“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辞必敢。”这包含着对王逸、郑玄“比兴”同为譬喻观点的吸收。同时又指出:“'比显而'兴’隐”,就是说,“比”的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类似关系比较明显,“兴”的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类似关系比较隐晦。如果不标示出来,读者就不一定看得清楚二者之间的类比联系,所以“毛公述《传》,独标‘兴’体,岂不以……‘比显而兴隐哉?”刘勰根据毛公的解释,以《诗经■周南》中的《关雎》《鹊巢》用“关雎有别”称颂天子后妃的美德、以“尸鸠贞一”称颂诸侯夫人的美德为例说明:“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象义。义取其贞,无疑于夷禽;德贵其别,不嫌于鸷鸟。明而未融,故发注而后见也。”这是对王逸、郑玄二人“比兴”同为譬喻观点的改造。刘勰虽然承认“比”、“兴”的喻体与本体之间都有某种类似关系,但并不赞同王逸、郑玄二人“兴”即“喻”的观点,而是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比”是比喻之法:“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故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附理,故比’例以生。”“兴”则是起兴之法:“'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所谓起兴,也就是借物发端之法。在论述“比”的时候,刘勰虽然受到郑玄的影响,说过“比则畜愤以斥言”,认为“比”是讽刺之法,但举例论述时则并未恪守此说,而是将比视为一切用比喻讽刺与赞美的方法,并剖析了“比”所说明的本体可以是抽象的义理,即“比义”;也可以是状物时诗人描绘的同类物象,即“比类”:“故金锡以喻明德,畦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螗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骖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而在与“'比’则畜愤以斥言”对举时,刘勰只是说“'兴则J环譬以托讽”,并未强调“兴”是赞美之法。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刘勰基本上抛弃了郑玄“比”是讽刺、“兴”是赞美的观点,采纳了郑众、刘熙、挚虞的观点,并将“兴”是与“比”不同的借物发端的“起情”之法作了明确的划分。刘勰不仅深入揭示了比喻说明的本体的不同类别,而且仔细分析了比喻喻体的丰富形态:“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菟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鹏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墨。’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从“比兴”在诗赋中使用的历史情况来看,周代《诗经》多用“兴”体,楚辞汉赋多用“比”法:“若斯之类(指比——引者注),辞赋所先,日用乎'比’,月忘乎'兴’……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又安仁《萤赋》云流金在沙’,季鹰《杂诗》云青条若总翠’,皆其义者也。”刘勰进而提出对“比喻”的要求:“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鹫,则无所取焉。”比喻用喻体说明本体,一定要以贴切合理为最高追求。如果把天鹅刻画得像鸭子一样,那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在明确界说了“比”、“兴”的异同,特别是对“比”的本体与喻体的类别及其关系作了深入分析、要求的同时,刘勰还在《诠赋》中对,赋”这种文体所采用的方法特点及其服务对象作了专门分析,进一步完善了原先的“赋”论。“六诗”或《诗》的“六义”中的“赋”曾有体用一体的倾向。在汉代文学发展中,“赋”成为标志性的诗体。刘勰在文体论中设《诠赋》篇,首先是把“赋”作为一种文体来对待的。作为文体,刘勰指出:“赋自诗出,分歧异派。”《诠赋》篇对“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的赋体演变轨迹作了历史扫描。作为这种文体所用的方法,刘勰继承郑玄“赋之言铺”、挚虞“赋者敷陈之称”的说法,指出“赋者,铺也”,“赋”是动词,指直接铺陈。关于“赋”所铺陈的对象,郑玄认为是“今之政教善恶”,侧重于指诗人对政治得失的意见;挚虞《文章流别论》要求“假象尽辞,敷陈其志”,指借助嚎”的手段表现主体之“志”:刘勰明确加以改造补充,认为不仅包括志”,而且包括“物”,所谓“体物写志”,就是说,“赋”不仅是直接的“赋心”之法,而且是直接的“赋物”之法。当直接“赋物”、描写物象时,“赋”恰好是形象塑造之法,所谓“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赋”在描绘外物时,注重物象的形貌色彩,所以“赋”的“体物”又表现为“铺采擒文”。刘勰关于“赋”的整个说法是:“赋者,铺也;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往往是观物兴感、借物抒情的产物,而这足古代文人上大夫应对诸侯、彼此交往的基本修养,所以说“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而在“体物写志”两者之间,依据中国古代的“言志”传统,刘勰更重视“赋”的“写志”功能。所以诗人登高览物,并不是为了观赏客观外物的表象,而是为了“睹物兴情”,借物抒情:“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因此,在赋体的创作中,必须兼顾“丽词雅义”:“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在物象、文采与情志”中,情志是根本,物象、文采是枝叶。他批评“逐末之俦,蔑弃其本”,“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造成读者“虽读千赋,愈惑体要”,“无贵风规,莫益劝戒”。刘勰要求“赋”通过“体物”来“写志”,通过即物来即心,从而达到风归丽则”的效果。显然,较之先前人们将“赋”理解为直接表达心志义理的方法,要全面、完整得多。三、刘勰“赋比兴”论的影响及后世“赋比兴”论的得失刘勰的“赋比兴”论,澄清了此前莫衷一是的争论,奠定了后世“赋比兴”论的基调。后世关于"赋比兴”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但也出现一些倒退,从而彰显出刘勰的可贵。比如关于“赋”。刘勰解释为“体物写志”的统一。唐人贾岛《二南密旨》“论六义”说“布义日赋”,“赋论二”中说“赋者……指事而陈”,合而论之,“赋”是“陈事布义”之法。宋人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也。”这是对“赋”的最稳妥的解释。长期以来,由于朱熹的巨大学术影响,今天人们在理解占代诗赋中的“赋”法时,习惯以朱熹的解释“赋则直陈其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为依据,其实朱熹的解释看到客观的“事”,遗漏了主体的“志”,而这恰恰是“敷陈其事”的深层寄托,所以抵不上刘勰和李仲蒙的解释稳妥全面。因此,海外华裔学者叶嘉莹将“赋”总结为“即心即物”的方法。当直接“即心”、表达思想感情时,“赋”是抽象的议论抒情,不仅不符合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而且缺乏艺术性,难以感人。所以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云:“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l批评说:“宋诗亦有意,惟赋而少比兴,其词径以直,如人而赤体。”古人主张,要通过“体物”来“写志”,通过“陈事”来“布义”,通过“叙物”以“言情”,如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于是“赋”在表现形态上又集中展现为客观事物的直接描绘。钟嵘《诗品序》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成伯瑜《毛诗指说■解说》说:“赋者,敷也,指事而陈布之也。”魏庆之《诗人玉屑》说:“赋者直陈其事。”当“赋”直接状物叙事时,恰恰是创造形象可感的艺术意境的根本途径。如唐齐已《风骚旨格》:“诗有六义……二日赋:’风和日暖方开眼,雨润烟浓小举头’。”宋吴沆《环溪诗话》:“秦少游诗云:’此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此直说客中而有思家之情,乃赋法。”谢榛《四溟诗话》卷2谓:"'孔雀东南飞’,一句兴起,余皆赋也。”这里举的用“赋”法创作的诗例,都是形象生动、鲜明的。关于“比”。刘勰认为“比”是广泛的比喻于法,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不拘一格,可以是客体和主体的各种类似的形态,表达的主体意见也不限于讽刺,可以包括赞美在内的一切意向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的“物”显然并不仅仅局限于指客观事物,而是包括形而下和形而上、客体与主体的一切事物。朱熹认为“比”的“本体”和“喻体”叮以是一切事物,“比”即用各种事物作喻体状物达意的方法。在表现形式上,正如孔颖达《毛诗序正义》指出的那样:“诸言如’者,皆比辞也”。显然,这种解释是全面、稳妥的。相比起来,钟嵘《诗品序》认为“因物喻志,比也”;李仲蒙认为嗦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比”是以客观事物为喻体比喻主体感情,这种解释就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和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对“比”的理论有极大的贡献和深化。首先,陈骥的《文则》对取喻之法”做了比刘勰更为精细的分析,标志着古代比喻理论的高峰。他指出:取喻之法,大概有十,略条于后。一曰直喻。或言犹,或言若,或言如,或言似,灼然可见。《孟子》曰:“犹缘木而求鱼也。”《书》曰:“若朽索之驭六马。”《论语》曰:“譬如北辰。”《庄子》曰:“凄然似秋。”二日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礼记》曰:“诸侯不下渔色。”国君内取国中,象捕鱼然,中网取之,是无所择……《公羊传》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言齐高固及子叔姬来,其双行匹至似兽。《山海经》有兽名“双双”,此类是也。三日类喻。取其一类,以次喻之。《书》曰:“王省惟岁,乡士惟月,师惟日。”岁、月、日,一类也。贾谊《新书》曰:伏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堂、陛、地,一类也。此类是也。四日诘喻.虽为喻文,似成诘难。《论语》曰:“虎出于押,龟压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左氏》曰:“人之有墙,以弊恶也;墙之隙坏,谁之咎也?”此类是也。五曰对喻。先比后证,上下相符。《庄子》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荀子》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此类是也。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书》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荀子》曰:“犹以指测河也,犹以戈舂黍也,犹以锥飧壶也。”此类是也。七曰简喻。其文虽略,其意甚明。《左氏传》曰:“名,德之舆也?”《扬子》曰:“仁,宅也。”此类是也。八曰详喻二须假多辞,然后义显。《荀子》曰:“夫耀蝉者,务在乎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此类是也。九曰引喻。援取前言,以证其事。《左氏传》曰:“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礼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此类是也。十曰虚喻。既不指物,亦不指事。《论语》曰:“其言似不足者。”《老子》曰:“飕兮似无所止。”此类是也。其中,“直喻”即今天讲的“明喻丁隐喻”即今天讲的“暗喻丁博喻”则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中“用譬喻处重复联贯,至有七八转者”的现象,“引喻”与“用事”中的“用语典”相通,“虚喻”揭示了比喻中喻体是形而上的抽象之物的情况。其次,吴沆、杨万里揭示过诗歌创作中本体与喻体互易的比喻方法并加以倡导。吴沆《环溪诗话》卷下指出:“咏月便说如雪如冰,若咏雪诗反说他如月之白;咏人便比物,咏物便比人。”杨万里也指出过这种情况:“白乐天《女道士》诗云:’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此以花比美妇人也;东坡《海棠》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此以美妇人比花也。”对于这种喻体与本体的互置情况,吴沆《环溪诗话》评价说:“且如咏物诗,多是要……颠倒方好。”“如此而变通之,笔下自活矣。”这个命题很有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古墓寻宝活动方案
- 酒馆生日套餐活动方案
- 管理策划活动方案
- 鲜花创意夏季活动方案
- 观看雷锋电影活动方案
- 篆刻兴趣活动方案
- 魔方房子活动方案
- 签名合照活动方案
- 疫苗接种入户活动方案
- 百万英镑教案(2025-2026学年)
- 《振动信号处理》课件
- 社区超市发展趋势-深度研究
- 老年护理行业研究报告
- 【MOOC】中医与辨证-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4年汽车品牌代理授权书3篇
-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地理试题
- 3项目二 鳜鱼的养殖技术
- DBJ-T 15-38-201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 2024压力管道检验员实际操作考试规程
- 消防应急疏散预案培训课件
- 大型商场应急救援预案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