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金石人行梯道工程》工程地质勘察报告PAGEPAGE10目录1、概况 11.1任务由来 11.3勘察目的与任务 11.4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 21.5工程勘察等级 21.6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 22、工程地质条件 5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52.2气象、水文 52.3地质构造 52.4地层结构 62.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 72.6水文地质 72.7不良地质作用 8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 83.1岩土分层及试验统计依据 83.2岩土试验成果统计 8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 114、场地整体稳定性及道路适宜性评价 154.1地震效应评价 15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 154.3场地稳定性及梯道适宜性评价 164.4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评价 195、拟建梯道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 195.1梯道分段评价及建议 195.2桩基成桩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225.3地基均匀性评价 235.4地下水作用评价 235.5场地特殊岩土评价 235.6路区段施工及建议 246、结论及建议 24附图目录〔附报告内〕1.总图例1张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张3.钻孔柱状图60张4.工程地质纵断面4张5.工程地质横断面18张附表目录〔附报告内〕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1张附件目录〔附报告内〕1.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2.岩土工程勘察纲要3.测量说明4.室内试验报告5.边坡稳定性计算简图及计算表1、概况1.1任务由来根据万州区城区整体规划,金石人行梯道工程是规划区内重要的横向交通要道,该梯道工程从西至东,主要承担区域内的生活服务功能,梯道贯通金石路―金石东路-石峰大道三条道路,是进一步推进万州区观音岩石峰片区基础设施的重要工程。通过实施本项目,将使石峰片区的城市路网提到改善,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城区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吸引投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石峰片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受重庆市万渝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甲方、发包方)的委托,我院(乙方)承担金石人行梯道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本次勘察阶段为一次性勘察,以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勘察依据有:《建设工程勘察合同》、《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及拟建工程总平面布置图(1:500)。本工程设计单位为重庆弘创时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1.2工程概况据建设方提供的电子、纸质文档(包括平面、纵断面):金石人行梯道,梯道由西至东,贯通三条道路,由金石路至金石东路,最后到石峰大道。本次勘察金石人行梯道共分为2段,即为平面图所示梯道一及梯道二,梯道一长138.33m,梯道二长384.41m,梯道总长522.74m,梯道标准宽8米。拟建梯道由西至东设计标高逐渐降低,梯道起点设计标高为425.50m,终点设计标高为303.20m,拟建梯道沿线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梯道两侧将形成边坡,边坡主要以填方为主,最大填方高度9.5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1.3勘察目的与任务根据我公司与甲方签定的《建设工程勘察合同》、甲方提供的《工程勘察任务委托书》以及拟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确定本次勘察目的为: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建设适宜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据勘察任务委托书和规范要求,本次勘察应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根据甲方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本次勘察阶段为一次性勘察,勘察目的是查明拟建梯道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依据和设计参数。(2)查明拟建梯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环境条件,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3)查明拟建梯道沿线地层岩性、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埋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等工程特征。(4)查明拟建梯道沿线的覆土厚度、岩体风化程度、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及岩体完整性等条件,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场地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5)查明梯道沿线的不良地质、特殊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成因、类型、规模、性质、分布规律等,分析评价其诱发条件、发展趋势及其对拟建物的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整治措施及建议。(6)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对拟建场地进行地震效应及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7)提出梯道基础持力层建议及岩土设计参数,对梯道整平后形成的边坡进行评价,提出合理支护措施建议。(8)查明拟建梯道沿线与已有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拟建工程的施工对工程环境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及建议。1.4勘察工作依据及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1.4.1(1)《建设工程勘察合同》;(2)《工程地质勘察任务委托书》;(3)由甲方提供的工程地质平面图、设计纵断面图(1:500)。1.4.2主要规范:(1)《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5)《重庆市岩土工程勘察图例图示规定》。参考规范:《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1.5工程勘察等级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4.1.2,拟建项目为城市主要人行梯道,重要性等级为二级;边坡最大回填高度9.5m,破坏后果严重,安全等级为二级。按第3.2.2和3.2.3条规定:场地类别划分为复杂场地(详见表1.5-1);因此,综合确定本次市政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表1.5-1场地类别划分判定因素场地特征场地类别场地复杂程度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地形、地貌起伏较大,地形坡度最大约36°√复杂场地岩层倾角(°)8°√岩土特征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岩体完整程度较完整√土层厚度(m)土层厚度0.7~28.8m√地表水、地下水对岩土体影响程度中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强烈√1.6勘察工作布置及任务完成情况1.6.1勘察范围及勘察阶段的判定本工程勘察范围符合渝建[2013]345号文件要求。勘察范围及勘察阶段相关判定过程如表1.6-1、1.6-2、1.6-3、1.6-4。表1.6-1勘察范围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环境边坡及其影响范围1对无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倍边坡高度。本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为边坡高度的2倍。满足勘察范围2对有外倾结构面控制的岩土边坡,勘察范围线应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性质及可能破坏模式确定,且勘察范围不应小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本次勘察范围均大于外倾结构面影响范围。满足勘察范围3对可能出现土体内部滑动破坏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倍边坡高度。本次勘察范围线到坡顶线外侧的水平距离均大于1.5倍边坡高度。满足勘察范围4对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勘察范围线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还应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即剪出口位置)。本次勘察范围线大于可能沿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后缘边界,且大于岩土界面滑动的土质边坡前缘边界。满足勘察范围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边坡判定结果基坑边坡及其影响范围1岩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1倍。无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2土质基坑边坡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无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3当需要采用锚杆(索)支护时,勘察范围线到基坑边线外侧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其基坑深度的2倍。无基坑边坡满足勘察范围表1.6-2初步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本场地局部存在小范围滑坡,但滑坡占场地面积不到50%,其它未见、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本场地不属于抗震危险地段。不需进行初步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本工程投资远小于20亿元。不需进行初步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本工程不属于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不需进行初步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拟建工程不属于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需进行初步勘察表1.6-3选址勘察判定表判定款项判定条件对应判定条件的场地及工程项目判定结果建设场地1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发育,且影响面积占建设场地50%及以上的建设场地。本场地局部存在小范围滑坡,但滑坡占场地面积不到50%,其它未见、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抗震危险地段建设场地。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建设项目1投资20亿元以上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2大型工矿企业厂区整体迁建。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大于1000m越岭隧道和跨越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江底隧道和大型桥梁等需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不属于不需进行选址勘察1.6.2勘察工作的布置本工程勘察方法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辅以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测量、地下水观测、室内岩土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采用1:500现状地形图,现场实际勾绘了地层界线,并在场地外基岩露头处实测了地层与裂隙产状,其精度满足规范要求。测绘范围面积约0.03km工程测量:本工程采用万州独立坐标系,1985年黄海高程系,基本等高距为0.5m,依据建设方提供的2个控制点(B1190、B1191,见表1-4)采用索佳SEJ500电子全站仪进行钻孔定位及孔口标高测量。其成果详见附件《测量成果说明》。表1.6-4工程测量控制点情况一览控制点号X(m)Y(m)H(m)B1190406406.670500321.036350.99B1191406361.644500319.538354.54工程钻探: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规定,勘探线、钻孔沿拟建梯道两侧按一定间距布置,含边坡路区段的勘探线按垂直边坡走向和沿支挡线布置,勘探点间距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进行确定,若遇有软弱夹层或不利结构面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并进入稳定岩层。横断面钻孔间距一般路段为60m,有边坡及架空段间距10~20m,共布置纵断面4条,横断面18条;本次勘察共布置钻孔60个,钻孔进入梯道基础持力层6~10m以上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将钻孔内的残留水抽干,并间隔24小时后对所有钻孔进行了水位观测。室内试验:本次勘察计划采集原状土样8组,试验项目为土工常规试验、饱和直接剪切试验,13组砂质泥岩岩样进行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3组砂质泥岩岩样进行抗拉、抗剪、变形试验。1.6.本次勘察工作从2016年3月21日—2016年4月3日完成野外作业,出动XY-100型钻机4台,外业实际共历时14表1.6-5完成的实物工作量类别工作项目工作内容及工作量外业工作工程地质测绘测绘面积约0.03工程测量测放钻孔60个,实测纵断面4条、横断面18条。工程地质钻探完成钻孔60个,总进尺1773.4m水位观测水位观测60孔。内业工作室内岩土试验8组原状土样进行土工常规试验、饱和直接剪切试验,13组岩样进行单轴抗压试验;3组进行抗拉、抗剪、变形试验。图件图例1张,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张,钻孔柱状图60张,工程地质纵断面4张,工程地质横断面18张。1.6.4勘察工作质量评述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工程地质测绘以1:500现状地形图为底图,对勘察范围及邻近场地进行测绘与调查。主要调查拟建场区及周边地带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岩土层的空间分布及组成、结构特征,调查了解基岩露头的岩性、结构构造、风化程度、裂隙发育情况及岩层产状等;调查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形成条件、规模、性质和发展情况;调查地表水分布、特征及地下水的类型、补排、迳流条件。调查与测绘范围及精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工程测量:本次勘察工作的测量采用1985黄海高程系和万州独立坐标系,以建设方提供的B1190、B1191个控制点为平面和高程起算依据,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站仪引测支点到场区内作为勘探点放样的控制依据,进行坐标定位放孔、收孔和剖面测量。测量定位误差小于0.10m,标高误差小于0.05m,满足规范要求。钻探工作:工程地质钻探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执行,钻进技术参数选择合理。采用4台XY-100型钻机钻探施工,回旋钻进取芯,钻进操作按照钻探规程进行,严格控制钻探回次和转速,钻孔质量良好,反映地层结构清晰。素填土采取率65~75%,粉质粘土采取率75~85%,强风化岩石采取率70~80%,中等风化岩石采取率80~90%,采取率符合规范要求。水位观测:在钻探施工结束后将所有钻孔内的残留水抽干,间隔24h后对所有钻孔均进行了水位观测,未见孔内水位有恢复迹象,各钻孔间的水位没有联系,本次勘察该场地未见稳定地下水位。室内试验:岩、土样及时封闭包装后送往重庆市南方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以上样品长度满足测试项目要求,运输过程中未见岩样破损。上述试验机构均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试验操作按现行相关规范要求进行,试验成果可靠。内业工作:以上各项工作均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执行,在此基础上将已获资料综合分析整理编制成本报告。绘图软件采用北京理正8.5版,报告采用office2007编制,文图清晰。外业见证:本次勘察工作达到了建设方及相关规范的要求,勘察工作中建设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外业检查验收,同时委托了具有外业勘察见证资质的重庆市金带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进行了全过程的外业勘察见证(见证员:潘于,见证员印章号:YKJZ-2310402-0003),本次勘察工作质量合格。综上所述,本次勘察的野外各项施工作业均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各环节严格把关,责任到人,较好地完成了勘察任务,完成工作量及质量均能满足一次性勘察的要求,达到了预期勘察目的,提交的勘察成果资料经审查合格后可供设计及施工使用。2、工程地质条件2.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万州区观音岩石峰村,目前拟建梯道最东侧为已建石峰大道,中部为在建金石东路,拟建梯道最西侧为拟建金石路,因此场地汽车可直接开车到达,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优越。项目建设区地形整体呈西高东低的态势,两端较陡,中部较为平缓,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拟建梯道由西至东设计标高逐渐降低,梯道起点设计标高为425.50m,终点设计标高为303.20m,高差122.3m,梯道全线总长522.74m。本次勘察范围内现状地面高程在302.80~414.60m之间,高差起伏较大,沿线起止点最大高差约111.8m,地形坡度角一般在5~202.2气象、水文勘察区属于暖湿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根据万州气象站资料,全年无霜期320天以上,多年平均气温18.1℃,最高温度43.2℃(2006年8月16日),最低温度-3.7℃(1977年12月26日),气候垂直分带明显,长江河谷一带较周围气温高1~3℃;本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181.20毫米,且多集中于每年的5~9月,占年降水量的70%,最大月降水量711.8毫米(1982年7月),最大日降水量175毫米(1987年8月16日),最大连续降雨时间16天,夏季多大雨和暴雨,如2000年5~8月,降水量达985.1毫米,占当年降水总量的83.4%;历年最大积雪厚50毫米拟建场地无水塘等地表水体分布。2.3地质构造场地在构造单元上处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川东褶皱东北端的万县向斜南东翼近轴部,北靠铁峰山背斜,南临方斗山背斜,属川东典型的隔挡式分布区(见1:50万万州区构造纲要图)。本区内实测岩层产状315º∠8º,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岩性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区内新构造运动不强烈,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抬升,无断层通过,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区属于稳定场地。拟建场地地表多为第四系土层覆盖,根据场地及周边地表岀露岩层调查和实测,岩体中主要发育有以下两组裂隙:L1:145~160°∠65°~75°(主要为150°∠72°),裂隙间距0.60~2.50m,延伸3~8m,延展性较发育,闭合~张开,张开宽度1~5mm,裂面较平整,局部充填少量泥膜,结合程度差,贯通性差,属硬性结构面。L2:75~80°∠65°~80°(主要为75°∠70°),裂隙间距0.70~2.50m,延伸2~5m,延展性较发育,闭合~张开,张开宽度1~3㎜,裂面平整,结合程度差,贯通性差,属硬性结构面。岩层层面结构面:产状315º∠8º,局部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经本次勘察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内未发现断层,地质构造简单。2.4地层结构根据地面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地层主要发育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残坡积土(Q4el+dl)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现根据岩性由新到老分述如下(岩土分层情况见表2.3-1:场地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见附件1):2.4.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结构松散,稍湿,主以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夹5-10%的砂岩及泥岩块碎石,块径一般为10-150mm,最长可达300mm,分布不均,回填时间约为2年,为修筑道路及周边活动堆填形成,堆填时间2年以上。本层场地内分布零星,仅有4个钻孔有所揭示,揭示厚度1.5(ZY40)~2.3(ZY39)m不等,高程329.30~342.82m。2.4.2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粉质粘土:紫红色、黄色、可塑。主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充填有少量泥岩角砾,可塑状,粘性较强,可搓成条状,刀切面具有光泽,土质较均匀,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本层在场地内分布广泛,揭露厚度0.3(ZY14)~28.8(ZY17)m不等,高程295.5~411.8m2.4.3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粉质粘土(Q4del粉质粘土:紫红色、可塑。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充填有少量泥岩角砾,可塑状,粘性较强,可搓成条状,刀切面具有光泽,土质较均匀,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含3~15%的砂岩及泥岩块碎石,粒径一般为10~100cm,最大可达200cm,分布不均,多呈强风化。本层在场地内分布零星,主要分布在临近在石峰大道,位于拟建梯道二轴线2-32~轴线2-54,揭露厚度3.5(ZY14)~16(ZY17)m不等,高程312.16~321.39m2.4.4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基岩层(J2s钻探揭露,场地下伏基岩主要为砂质泥岩(J2s-Sm),局部地段存在砂岩(J2s-Sm)以及粉砂岩(J2s-St)。砂质泥岩(J2s-Sm):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含少量灰色砂质条纹、团块,泥质结构,泥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砂岩(J2s-Ss):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组成,中--粗粒结构,厚层状构造,钙质胶结,中厚层状构造。粉砂岩(J2s-St):一般呈夹层或透镜状产出,且基本为强风化,浅白色、浅灰色;一般呈夹层或透镜状产出,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为主,云母次之,细中粒结构,泥钙质胶结,胶结较差,手易捏碎,薄~中厚层状构造。根据钻探揭露,拟建梯道沿线范围基岩高程埋深于295.50~411.80m之下,地层时代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为内陆湖泊相沉积2.5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2.5.1基岩面特征据地表调查和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岩层产状315°∠8°,场地地形为剥蚀浅丘地貌;拟建梯道沿线纵、横向高差起伏较大,本次场地范围内下伏基岩面埋深起伏较小,基岩埋深在0.30~28.80m,倾角一般为2°~20°,最大可达602.5.2基岩风化带特征强风化带岩体: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多呈碎块状~块状,仅少量为短柱状或粉状,岩质极软,失水后自动崩解成碎块,手捏岩芯易碎散,钻探揭示厚度0.4~18.2m中风化带岩体:裂隙总体上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短~长柱状,节长一般12~30cm,最大节长可达702.6水文地质2.6场区内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地表松散土层以及基岩浅层风化裂隙中,以第四系孔隙水和浅层基岩裂隙水的形式存在。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在第四系松散堆积体内,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场地上部填土体中,填土结构松散,孔隙大,透水性强为透(含)水层,下层粉质粘土属相对隔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由于场地地处斜坡地带,排泄条件好。部分地表水沿斜坡地表排出场地,部分沿土体渗透,形成孔隙水,属于上层滞水,其分布及水量受季节性降雨、地层岩性、地形条件等影响较大。场区基岩度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砂质泥岩,局部地段为粉砂岩和砂岩互层,局部存在透镜状粉砂岩,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强风化砂质泥岩风化裂隙及砂岩层间裂隙中。因场地补给源单一、补给量匮乏,基岩构造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上覆松散体中的孔隙水补给,通过上覆土体垂直入渗或直接沿裂隙径流,向低洼处排泄,场地基岩裂隙水总体较贫乏。本次勘察对勘察钻孔施工用水抽干后进行水位观测,未见水位恢复,由此证明勘察期间地下水贫乏。但在雨季施工时,地表水易沿着第四系土层中局部渗入,形成短时性滞水,故在基础施工时应加强地表水的排水防渗工作,并采取集水井等措施进行基坑和基础施工。此外,根据相邻场地水质分析资料,结合本场地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建筑材料(含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等)具有微腐蚀性。2.6根据现场调查,场区周边无污染水源存在,附近无污染源流经或渗入场区,场地岩土未受污染,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G.0.1场地环境类别划为Ⅲ类。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范第12.1条和当地经验判定,土体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土对钢结构有微腐蚀性。2.7不良地质作用拟建梯道开挖或回填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环境边坡,将对拟建梯道产生直接影响,须进行有效治理。本次勘察范围内拟建梯道二轴线2-32~轴线2-54位于石峰路滑坡范围内,滑坡详细情况见后第4.3条。除此之外,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及邻近未发现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3、岩土物理力学特征3.1岩土分层及试验统计依据本次勘察岩土分层以现场岩性鉴别、结合室内试验成果作为划分依据。素填土:土体稍湿,在整个场地分布零星,根据地质经验分析,场地的素填土层结构为松散,厚度小,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粉质粘土:分布较广泛,本层呈可塑状,分布广泛。本次勘察对8个钻孔进行取样进行室内试验,主要根据现场岩芯鉴定,并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进行综合分层。砂质泥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岩体较完整,在钻孔中采集中等风化带岩样16组,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结合室内试验成果进行综合分层。室内试验进行天然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物性、三轴剪、抗拉试验试验。砂岩:强风化带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根据现场岩芯鉴定综合分层。由于砂岩在整个场地分布零星,本次勘察仅有5个钻孔揭露且埋深较大,本次未进行取样,砂岩相关参数按地区经验及相邻勘察报告进行取值。粉砂岩:以强风化为主,岩体破碎,取样困难,主要以现场岩芯鉴定进行分层,该层在整个场地分布零星,一般以透镜体出现。3.2岩土试验成果统计3.2.1统计公式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章相关公式进行,主要应用了以下公式:1、计算平均值公式:2、计算标准差公式:3、计算变异系数公式:4、计算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公式:5、计算标准值公式:式中:——岩土参数的标本数;——岩土参数;——岩土参数的平均值;——岩土参数的标准差;——岩土参数的变异系数;——某一风险概率时的修正系数(本工程取0.025),式中当指标作为作用项时,取“+”号;当指标作为抗力项时,取“-”号;——岩土参数标准值。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3.2-1、表3.2-2、表3.2-3。3.23.2.2.1素填土: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现场观察,并参考地区经验取建议值。粉质粘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根据现场观察,结合室内试验成果并参考地区经验取建议值。由于粉质粘土中夹砂泥岩块碎石及粉土、砂土夹层和透镜体,粉质粘土试验成果使用时应综合考虑块碎石的影响。3.2.3.2岩体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岩体设计参数取值严格参照《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2条相关条文执行,具体如下:(1)岩石的重度平均值可视为标准值,岩石的重度标准值可视为岩体重度标准值。(2)岩体的内摩擦角标准值由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90;岩体粘聚力标准值由岩石粘聚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30。(3)岩体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由岩石极限抗拉强度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及时间效应系数(取0.95)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40。(4)岩体弹性模量及变形模量由岩石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乘以折减系数确定,中风化岩体较完整,折减系数取0.70。(5)岩石的泊松比视为岩体的泊松比。3.2.3.2.3.1素填土:素填土结构松散,尚未完成固结沉降,不应直接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因此不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3.2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DBJ50-043-2005《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9.3.3的公式计算确定:fa=ψa·f0式中:fa—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0—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查上述规范中的表9.3.3-3确定ψa—修正系数计算得:粉质粘土的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a=320kPa。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根据DBJ50-047-20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第4.2.3条中的公式计算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对土质地基取0.50。计算得:粉质粘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160kPa。3.2.3.2砂质泥岩:中等风化砂质泥岩的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k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中的规定,砂质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较完整,取1.1)确定:计算得:中等风化砂质泥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uk=9.13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5条中的下列公式计算及结合地区经验值确定:fak=γffuk式中: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砂质泥岩为9130kpa)γf—地基极限承载力分项系数|(岩质地基取0.33)中风化砂质泥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9130kPa×0.33=3012kPa。中风化砂岩:本次勘察钻探仅5个钻孔揭露,本次未进行取样,砂岩参数参照由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2015年3月完成的《万州区金石东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砂岩相关参数,详见表3.3-1。强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现场岩芯观察,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及有关规范,建议强风化砂质泥岩取300KPa、强风化砂岩取400KPa、强风化粉砂岩取200kPa。压实填土:当压实系数≥0.96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建议取150Kpa,但最终应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需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素填土结构松散,厚度很小,不能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因此不提供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2.41、岩石坚硬程度根据上述岩石抗压试验成果统计表,中风化砂质泥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8.3MPa,软化系数0.64,为易软化的软岩。中风化砂岩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29.87MPa,软化系数0.73,为易软化的较软岩。2、岩体完整程度钻孔钻入中风化岩体岩芯多呈柱状、长柱状,采取率>80%,少量呈块状,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3、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根据岩石坚硬程度及完整性,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043-2005表3.1.7条判定,场地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中风化砂岩为IV级、中风化砂质泥岩为IV级;强风化基岩为Ⅴ类。3.2.5土、石类别及可挖性依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附录A的土、石可挖性分类标准,并结合试验统计成果综合评定。本场地地层结构上覆第四系素填土及粉质粘土,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及砂岩及粉砂岩。土、石类别及可挖性等级评定如下:1、素填土:土体松散,土石类别属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2、粉质粘土:整体呈可塑状,土石类别属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3、强风化基岩:裂隙发育、质软,土石类别属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4、中风化砂质泥岩:岩质软,土石类别属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5、中风化砂岩:岩质较硬,土石类别属次坚石,土石等级为Ⅴ级。3.3岩土参数选用及建议根据野外鉴别及室内岩土试验成果资料,结合当地建筑经验,场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详见表3.3-1。粉质粘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2-1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g/cm3饱和密度g/cm3干密度g/cm3比重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天然直接快剪饱和直接快剪a0.1-0.2(MPa-1)E0.1-0.2(MPa)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ZY11粉质粘土24.101.982.011.602.730.7192.5331.4018.550.4312.850.424.0726.5815.4019.2012.30ZY20粉质粘土25.801.951.981.552.730.7692.5332.6018.970.5013.630.483.6725.4714.8018.8011.80ZY24粉质粘土26.301.941.981.542.740.7891.9433.1019.150.5113.950.523.4323.1814.1017.1011.40ZY30粉质粘土25.901.951.981.552.740.7792.2832.9019.080.4913.820.444.0224.5615.2018.3012.20ZY32粉质粘土24.201.972.011.592.730.7291.6132.2018.830.4013.370.463.7426.3215.7019.5012.60ZY36粉质粘土23.602.002.031.622.740.6993.2730.4018.190.4412.210.374.5826.8916.3019.9013.10ZY43粉质粘土27.701.961.971.532.740.7996.6633.3019.220.6014.080.404.4622.4214.5016.2011.90ZY50粉质粘土24.501.972.001.582.730.7392.2231.7018.650.4513.050.414.2124.4515.6017.7012.50n(统计样本数)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8.00µ0(平均值)25.261.972.001.572.740.7492.8832.2018.830.4813.370.444.0224.9815.2018.3412.23σ(标准差)1.390.020.020.030.010.041.600.990.350.060.640.050.401.630.711.270.53δ(变异系数)0.060.010.010.020.000.050.020.030.020.130.050.110.100.070.050.070.04风险概率的概率系数2.372.372.372.37风险概率的修正系数0.950.960.940.96(标准值)23.6214.6117.2711.78中风化砂质泥岩的物理力学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2-2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天然含水率天然重度块体密度(g/cm3)孔隙率饱和吸水率颗粒密度(g/cm3)变形模量(MPa)弹性模量(MPa)泊松比抗拉强度三轴压缩强度(%)(kN/m3)天然饱和干(%)(%)(MPa)(°)c(MPa)ZY40砂质泥岩1.6525.022.552.602.518.673.452.752334.052641.700.350.5837.601.901.5224.912.542.592.508.623.442.742406.352730.370.350.621.7024.872.542.582.508.923.572.742265.402577.600.360.70ZY45砂质泥岩1.8925.112.562.602.518.233.272.742332.912652.740.360.5337.231.181.9624.972.552.592.508.793.522.742128.222369.360.370.671.7825.102.562.602.528.173.242.742288.422588.040.370.55ZY52砂质泥岩1.6624.972.552.592.518.533.402.742378.282678.880.350.6737.951.371.7825.012.552.602.518.823.522.752418.802744.400.350.641.9224.892.542.592.499.383.762.752436.712754.540.350.74n(统计样本数)99999999999933Φm(平均值)1.7624.982.552.592.518.683.462.742332.12637.50.360.6337.601.48σf(标准差)0.140.080.010.010.010.370.160.0096.20119.190.010.07δ(变异系数)0.080.000.000.000.000.040.050.000.040.050.030.11风险概率的概率系数2.302.302.302.30风险概率的修正系数0.970.971.020.92标准值2258.42546.10.40.635.71.4中风化砂质泥岩的单轴抗压成果统计表表3.2-3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单轴抗压强度(MPa)样品编号岩石名称单轴抗压强度(MPa)天然饱和软化系数天然饱和软化系数ZY2砂质泥岩9.56.20.63ZY33砂质泥岩8.05.10.6310.26.57.74.88.05.18.35.2ZY9砂质泥岩7.85.00.64ZY35砂质泥岩9.76.30.647.24.58.55.47.44.69.05.7ZY12砂质泥岩7.54.90.64ZY42砂质泥岩9.05.90.648.65.59.86.28.35.38.35.3ZY18砂质泥岩9.26.00.64ZY51砂质泥岩8.35.30.638.15.17.74.89.86.27.94.9ZY22砂质泥岩7.24.60.63ZY58砂质泥岩9.86.40.646.44.09.05.79.05.69.56.0ZY23砂质泥岩10.46.90.65n(统计样本数)39399.96.410.16.5ZY27砂质泥岩7.34.70.63Φm(平均值)8.625.498.05.0σf(标准差)1.030.707.84.9δ(变异系数)0.120.13ZY29砂质泥岩8.05.20.64风险概率的概率系数2.022.0210.36.5风险概率的修正系数0.960.969.56.0标准值8.35.3表3.3-1岩土(体)设计参数建议值一览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天然抗剪强度标准值饱和抗剪强度标准值抗拉强度(KPa)弹性模量(MPa)变形模量(MPa)泊松比土体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岩石水平抗力系数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边坡永久坡率值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基底摩擦系数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内聚力(KPa)内摩擦角(°)天然饱和H≤8m(岩质边坡)H≤5m(土质边坡)8<H≤15(岩质边坡)5<H≤8(土质边坡)素填土19.0*19.5*0*28*0*23*////6MN/m4///1:1.751:2.00//后期压实填土19.3*19.8*0*30*0*25*////15MN/m4//150*1:1.501:1.75/0.20*粉质粘土19.720.023.6214.6117.2711.78////20MN/m4//160*1:1.251:1.50/0.25*强风化砂质泥岩23.0*/////////15MN/m3//300*1:0.751:1.00100*0.30*强风化砂岩23.8*/////////25MN/m3//400*1:0.751:1.00150*0.35*强风化粉砂岩23.5*/////////10MN/m3//200*1:0.751:1.00100*0.35*中风化砂质泥岩24.8925.4*336.330.5//2281782.31580.90.460MN/m38.35.330121:0.601:0.75400*0.50*中风化砂岩25.3*26.0*850*34*/////260MN/m329.8722.22108421:0.551:0.751000*0.60*LX1////50*20*////////////LX2////60*22*////////////层面LX////80*25*////////////注:1、表中带*的为经验值。2、后期压实填土的压实系数λ≥0.96,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实测压实系数及荷载试验校核。3、场地基岩主要以中风化砂质泥岩为主,砂岩多以夹层或透镜体型式产出,岩体理论破裂角统一按泥岩取值为60°。4、中风化岩石抗剪值标准值本次对平均值按3.2-2折减后再乘以0.95。5、中风化砂岩参数参照由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2015年3月完成的《万州区金石东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砂岩相关参数值。4、场地整体稳定性及道路适宜性评价4.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的划分标准并结合地区经验,场地土的类型:填土层平均剪切波速Vs=120m/s(后期填土的剪切波速值暂以现状填土取值,若达压实要求,宜据压实情况的实测值进行校核),属软弱土;粉质粘土平均剪切波波速取160m/s,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VS>500m/s,为软岩;中风化基岩VS>800m/s,为稳定岩石。根据钻探揭露,场地按设计标高场平后,拟建梯道路基上覆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5条计算公式:υse=d0/tt=(di/υsi)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υ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表4-1平场后建筑物地震效应评价表拟建梯道轴线覆盖层最大厚度(m)各覆盖层厚度(m)平均剪切波速(m/s)等效剪切波速(m/s)计算钻孔场地类别特征周期(s)地段类别填土粉质粘土填土粉质粘土梯道一(轴线1-1~1-25)2.82.8120160160ZY2Ⅰ1类0.25一般地段梯道一(轴线1-25~1-35)32.34.927.4120160147.9ZY18Ⅲ类0.45一般地段梯道二(轴线2-1~2-28)26.72.124.6120160154.5ZY23Ⅱ类0.35一般地段梯道二(轴线2-28~2-58)23.89.514.3120160138.2ZY43Ⅲ类0.45不利地段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规范》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即丙类。4.2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据钻探揭示地基覆盖层为人工填土及粉质粘土,而场内查明地下水贫乏,加之拟建场地为6度区,场地内不存在有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因此可不必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但拟建场地整体地处斜坡地段,土体厚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地段场平时需进行回填,填土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震陷变形,应进行压实处理。粉质粘土及强风化岩体地震稳定性一般,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地震稳定性良好。另外,梯道整平后两侧形成的环境边坡,梯道二部分地段尚处于石峰路滑坡范围内,在地震作用下易失稳垮塌,应对边坡及滑坡进行有效治理。4.3场地稳定性及梯道适宜性评价拟建梯道第二段轴线2-28到2-55范围内处于石峰路滑坡范围内,下面对石峰路滑坡相关情况作以下说明:4.3.1滑坡的由来、特征、治理情况、1)石峰路滑坡的由来、特征、治理情况石峰大道(K1+100~K1+200段)于2016年1月10日~1月15日施工期间,对道路左侧边坡采用临时放坡开挖,放坡开挖后,坡顶土体则出现了垮塌滑移,范围见平面图所示,且距离垮塌范围5~30m坡顶出现裂缝,裂缝最大宽度30cm。滑坡区地形南西高北东低,滑体前缘高程310~314m,后缘高程337.4~342m,相对高差27.4~28m。滑坡平面形态略呈长方形,其前缘宽85.9m,后缘宽85m,纵向长(平距)74m,面积约0.6万m2,滑体厚度3.5~16m,平面厚度约10m,因此滑体体积约滑坡滑体物质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滑体厚度变化大,一般为3.5~16.00m。由中后部向滑坡前后缘,滑体厚度逐渐减小。横向上滑坡中轴滑体厚度比两侧边界厚度大。总体呈中后部厚、前部薄滑带物质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紫红色为主,滑面与下覆基岩面的起伏密切相关,基岩面坡度角为4~41°。滑床绝由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质泥岩构成。该滑坡出现垮塌滑移后,石峰大道施工方对滑坡后缘土体局部进行了削方减载,对滑坡前缘局部进行了反压措施,另外,对坡顶大部分裂缝进行了封闭处理,在坡顶采取了临时截、排水措施,在进行以上抢险处理措施后,根据现场走访、调查,坡顶裂缝目前未进一步发育扩大,滑坡从1月开挖至现在4月,整个滑坡滑体未呈现出继续发展的趋势,说明滑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石峰路滑坡与本次勘察拟建梯道关系图以及滑坡现状图见下:2)石峰路滑坡滑体参数计算石峰路滑坡现状目前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本次利用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完成的《万州区石峰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勘察)》中的4个钻孔(即本次平面所示LY35、LY36、LZY37、LZY38)资料,并结合本次勘察钻孔资料,选用最具代表性的A-A’剖面,按稳定性系数1.01进行反算,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隐式解进行计算:①计算模型如下:折线滑动面边坡传递系数法计算模型②计算公式:Pn=0Pi=Pi-1ψi-1+Ti-Ri/Fsψi-1=cos(θi-1-θi)-sin(θi-1-θi)tanφi/FsTi=(Gi+Gbi)sinθi+QicosθiRi=cili+[(Gi+Gbi)cosθi-Qisinθi-Ui]tanφi式中:Pn——第n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Pi——第i计算条块与第i+1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T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T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ψi-1——第i-1计算条块对i计算条块的传递系数;其他符号同前。计算结果见下表4.3-1,详细计算见附件5。石峰路滑坡现状稳定性计算一览表4.3-1计算剖面稳定性系数稳定性反算C值(Kpa)反算ψ值(°)A-A’剖面1.01欠稳定14.59.8根据反算结果,石峰路滑坡滑体参数C值取14.5KPa,ψ值取9.8°。3)拟建梯道对滑坡的影响本次勘察范围内拟建梯道梯道二轴线2-28到2-55范围内处于石峰路滑坡范围内,梯道由北至南从滑坡东侧穿过,且根据拟建梯道设计标高并结合现状地面标高,该段存在较大量的回填,且回填多位于滑坡的后缘,因此,对滑坡形成加载,影响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因此,本次拟建梯道的建设,对石峰路滑坡现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具体影响评价计算详见第5章)。除石峰路滑坡外,本次勘察范围内未发现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无断层通过;对梯道两侧开挖或回填形成的边坡以及梯道范围内滑坡进行有效治理后,场地整体稳定,适宜本工程建设。4.4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评价拟建梯道边线两侧均为后期建设开挖项目,梯道一左右侧均为金科集团用地,梯道二左侧为拓新集团用地,右侧为金科集团用地,目前梯道两侧已完成拆迁工作。勘察期间拓新集团还未进场开工,金科集团已进场施工,目前梯道两侧已建建筑仅为金科建筑(D-11#楼、D-12#楼),该2栋建筑层数为8F/吊1F,结构形式为桩基础,收集相关资料得知吊1F标高以及建筑室外标高对应位置与拟建梯道相差较小,且该2栋建筑物与拟建梯道距离4.52m,详见平面图,因此,本次拟建梯道的建设对该段位置的已建建筑物影响很小。5、拟建梯道工程地质评价及建议5.1梯道分段评价及建议本次按建筑设计方案,分为梯道一和梯道二,按建筑提供各段轴线号进行分段评价和建议:1、梯道一(轴线1-1~1-25)(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为一般路段,高差起伏较大,现状沿线地形自然稳定,地面高程在417.10~374.65m之间,相对高差约42.5m。覆盖土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较小,揭露厚度0.80~2.85m;下覆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质泥岩及砂岩(2)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参考1~5剖面)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梯道两侧形成挖方边坡,下面进行分段评价:轴线1-1~1-7段:该段为架空路段,其中1-2~1-7段为架空楼梯,按楼梯底标高开挖后,将在梯道左右两侧形成挖方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岩性为粉质粘土和强风化基岩,边坡高度为1~2.4m,顶部土层开挖后易失稳垮塌,破坏模式主要为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强度破裂角取45°,等效内摩擦角取40°。边坡破坏后果不严重,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由于目前现场两侧均为现状地貌,具有放坡条件,建议该边坡采用1:2进行放坡处理。轴线1-7~1-12段:该段为一般路段,设计梯道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基本一致,因此按设计标高实施后,不存在环境边坡。轴线1-12~1-25段:该段为架空路段,其中1-20~1-25段为架空楼梯,该段按楼梯底标高开挖后,将在梯道左右两侧形成挖方岩土混合边坡,边坡岩性为粉质粘土和强风化基岩,边坡高度为0.5~4.1m,顶部土层开挖后易失稳垮塌,破坏模式主要为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强风化基岩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未见明显的控制性结构面,开挖后破坏模式为圆弧形滑动破坏,岩体类型为Ⅳ类,岩体强度破裂角取45°,等效内摩擦角取40°。边坡破坏后果不严重,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由于目前现场两侧均为现状地貌,具有放坡条件,建议该边坡采用1:2进行放坡处理。(3)梯道持力层建议建议该段轴线1-1~1-7段、轴线1-12~1-25段两段架空段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桩基础,以强风化基岩或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具体由按设计计算确定,其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架空深度结合本次剖面(19、20剖面)进行对应取值;轴线1-7~1-12段梯道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其承载力特征值取160kPa,基底摩擦系数压实填土取0.25。2、梯道一(轴线1-25~1-34)(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为填方路段,沿线高差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374.60~361.60m之间,相对高差约13m。覆盖土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变化较大,揭露厚度3.50~27.4m(2)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建议(参考6剖面)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道路两侧形成填方边坡,边坡回填高度0.5~5.3m,岩性为压实填土,由于土质结构较为松散,边坡直立回填后易失稳垮塌,破坏模式主要为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根据梯道两侧金科集团后期场平标高,后侧金科集团完成场平后,场平标高均在拟建梯道以上,因此,后期该段两侧完成回填后,将不会形成边坡,因此,若拟建梯道在金科集团场平前实施,可按临时边坡进行处理,建议该段梯道两侧填方边坡均采用1:1.5进行临时放坡处理,边坡破坏后果严重,安全等级为二级,临时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0(3)梯道持力层建议建议该路段区主要采用压实填土为持力层,路基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压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但最终应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基底摩擦系数压实填土取0.20。3、梯道一(轴线1-34~1-35)(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为一般路段,沿线高差起伏很小,地面高程相对高差约0.5m。覆盖土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较大,最深可达23.6m;下覆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2)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建议(参考7剖面)该段为一般路段,设计梯道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基本一致,因此按设计标高实施后,不存在环境边坡。(3)梯道持力层建议建议该段梯道基础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其承载力特征值取160kPa,基底摩擦系数压实填土取0.25。4、梯道二(轴线2-1~2-28)(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为一般路段,高差起伏较小,现状沿线地形自然稳定,地面高程在361.00~343.00m之间,相对高差约18m。覆盖土层主要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局部地段夹有少量素填土,土层揭露厚度4~24.6m;下覆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2)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建议(参考8~13剖面)该段为一般路段,设计梯道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相差较小,因此按设计标高实施后,在将梯道两侧形成挖方或填方边坡,以填方边坡居多,但挖方多为挖填高度很小,填方最大为约3m,挖方最大约1m,边坡直立回填或开挖土体易失稳垮塌,破坏模式主要为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破坏后果不严重,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由于具有放坡条件,建议该边坡均采用1:2进行放坡处理。(3)梯道持力层建议建议该段梯道基础以压实填土或粉质粘土为持力层,回填段路基回填时须清除表层淤质软土,压实填土应分层分段碾压,密实度不小于0.96,其压实度及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建议取150kPa,但最终应通过现场荷载试验确定,基底摩擦系数压实填土取0.20。粉质粘土承载力特征值取160kPa,基底摩擦系数压实填土取0.25。5、梯道二(轴线2-28~2-58)(1)工程地质特征该段为多为填方路段,局部为挖方路段,高差起伏很大,位于石峰路滑坡范围内,现状沿线地形基本稳定,地面高程在343.00~303.50m之间,相对高差约39.5m。覆盖土层为第四系粉质粘土层,土层揭露厚度4~24(2)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建议(参考14~18剖面)按设计标高整平后,将在梯道两侧形成边坡,下面进行分段评价:轴线2-28~2-46段:该段为填方路段,边坡回填高度0.5~9.48m,岩性为压实填土,由于土质结构较为松散,边坡直立回填后易失稳垮塌,破坏模式主要为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破坏后果不严重,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30,为避免回填对石峰路滑坡进行加载,建议对该段边坡采用架空处理,若需进行回填,建议采用支挡结构进行支挡处理,建议回填高度<4m的采用挡土墙进行支挡处理,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高度≥4m轴线2-46~2-58段:该段为挖方路段,边坡回填高度0.5~2.6m,岩性为粉质粘土,由于土质结构较为松散,边坡直立开挖后易失稳垮塌,破坏模式主要为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破坏。边坡破坏后果不严重,安全等级为三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取1.25该段梯道沿梯道走向存在收阶的情况,即将形成分阶边坡,边坡高度最大为4.7m,建议各段边坡采用挡土墙进行处理,以粉质粘土或压实填土为持力层。6、拟建梯道纵向稳定性分析梯道一对于梯道一,根据钻孔揭示基岩面以及梯道设计标高,按梯道设计标高实施后,将把该段基岩面剪断为3段,本次从上至下依次编为A1B1段、A2B2段、A3B3段进行稳定性分析,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隐式解进行计算,计算公式见P18中公式,计算工况按饱和工况(自重+地表荷载(坡面为人行梯道,本次超载统一按均布荷载5kPa)+暴雨),滑面抗剪强度参数按粉质粘土土体饱和值乘以0.90取值(C=15.54KPa,ψ=10.6°),选用基岩面较陡且土层较厚的19剖面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见下表5.1-1,详细计算见附件5。拟建梯道一稳定性计算一览表5.1-119剖面稳定性系数稳定性稳定性安全系数剩余滑坡推力(KN/m)A1B1段1.32稳定1.300A2B2段1.07基本稳定1.30362.20A3B3段1.43稳定1.300通过以上计算表明,按拟建梯道标高实施后,A1B1段、A3B3段段处于稳定状态,滑动面二段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因此,需进行设计治理。建议对A1B1段(即1-1轴线~1-2轴线)架空段底部开挖后,采用放坡+护脚墙处理;A2B2段(即1-2轴线~1-20轴线)架空段底部开挖后,建议该段对现状坡面土体进行清除后再采用锚喷支护处理(见剖面图)或在轴线1-20位置设置重力式抗滑挡墙支挡,以基岩作为挡墙的基础持力层,最终支挡结构形式由设计单位结合实际情况并结合建筑设计情况综合确定;A3B3段(即1-25轴线~1-34轴线)按梯道设计坡形放坡即可,但应分层压实回填,加强地表排水。梯道二对于梯道二,根据钻孔揭示基岩面以及梯道设计标高,2-1轴线~2-28轴线为一般路段,挖填量很小且整体基岩面(或地面)较平缓,因此整体处于稳定状态;2-28轴线~2-58轴线位于石峰路滑坡范围内,本次按拟建梯道建设后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选取垂直于滑坡方向的B、C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附录A.0.3隐式解进行计算,计算公式见P18中公式,计算工况按饱和工况(自重+地表荷载(坡面为人行梯道,本次超载统一按均布荷载5kPa)+暴雨),滑面参数取粉质粘土饱和参数(C=14.5KPa,ψ=9.8°),计算结果见下表5.1-2,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稳定安全系数1.30,另外,对于C剖面,考虑到梯道二轴线2-50~轴线2-55梯道施工工程中,需修建挡土墙,挡墙施工过程中将会把滑坡前缘土体开挖一部分,因此,本次按临时工况(稳定性系数取1.2)进行了稳定性计算。计算示意图及结果见附件5。拟建梯道实施后石峰路滑坡稳定性计算一览表5.1-2剖面编号稳定性系数稳定性稳定性安全系数剩余滑坡推力(KN/m)B-B’剖面0.71不稳定1.301783.62C-C’剖面0.79不稳定1.301024.64C-C’剖面0.71不稳定1.20908.01通过以上计算表明,拟建梯道实施后,滑坡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需进行治理,建议在中前缘2-50轴设置一排锚拉桩,锚拉桩控制应由梯道向两侧进行延伸,锚拉桩以中风化砂质泥岩为持力层,剩余下滑力可按上表大值进行控制,设计参数可按表3.3-1选取,最终支挡位置和设计控制下滑力由设计单位进行计算复核确定。另外,由于梯道二(ZY39~ZY47)现状地面较陡,本次对回填后的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该段在回填后稳定性系数为1.16,剩余下滑力为110.97KN/m,因此,回填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建议该段在滑面剪出口位置采用重力式抗滑挡土墙进行支挡(见22剖面),以粉质粘土为持力层,抗滑挡墙断面及埋深由设计计算确定。5.2桩基成桩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评价5.2.1抗滑桩:拟建梯道二(位于石峰路滑坡段)轴线2-50位置本次建议采用锚拉桩支挡,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室内试验计算推荐值,设计时可按以下参数进行计算。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式5.3.9计算。Quk=Qsk+Qrk式中Qsk、Qrk——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阻力;Qsk=u∑qsikli,场地填土不考虑填土的摩阻力;Qrk=rfrkAp;qsik——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粉质粘土取50KPa,强风化岩石取150KPa,填土不考虑侧阻力,但应考虑负摩阻力,负摩阻系数取0.30)frk——岩石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由于场地地下水较贫乏,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属黏土岩,故中等风化砂质泥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8.3MPa。Ap——桩端面积;r——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说明:中风化基岩埋深根据钻孔的揭露情况作出的测算,跟实际情况可能会有差异,以现场施工开挖时的实际情况为准。建议基础部分采用“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从成桩条件分析,经本次勘察,场地地下水较贫乏,覆盖层为粉质粘土层,建议抗滑桩位于很缓的斜坡上,本场地桩的施工条件一般。另外从桩的施工工艺分析,本次建议抗滑桩为方桩,其桩截面为矩形,因此,需采用人工挖孔桩,从地质条件来看,场地整体地下水较贫乏,建议抗滑桩位置基岩埋深较浅,钻孔过程中未发现有毒有害气体,因此,人工挖孔桩可行,但桩孔开挖过程中,应搞好地表排水工程,避免地表水下渗影响地基质量,应对上部土层及强风化带岩石采取有效护壁措施,防止孔壁垮塌,加强孔内通风,防积水、防垮塌,确保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挖方弃土应及时搬运,以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神经病考试模拟题+答案
- 资金管理与运作作业指导书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业电商平台协议
- 销售提成与售后服务合同书
- 兴业银行招聘面试常见试题及回答
- 浙江国企招聘2025浙江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黑龙江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5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3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内蒙古能源集团智慧运维公司校园招聘(5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计量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脑心健康管理师培训汇报
- 2024年学校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JJF 2158-2024 热量表型式评价大纲
- 守护美好家园防灾减灾主题班会课件
- 糖尿病健康教育预防糖尿病课件
-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叠衣服》
- DB34∕T 3269-2018 高聚物注浆技术在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的应用实施指南
- 家装设计师个人简介范文
- 神经介入围手术期管理
- 南华大学学生手册
- DL∕T 5210.6-2019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6部分:调整试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