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业苏教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业苏教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业苏教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业苏教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业苏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3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2022·苏北四市一模)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B.进化的原材料只能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C.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存在生殖隔离D.假设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保持不变,那么没有发生进化2.(2022·盐城三模)以下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农业害虫快速产生抗药性是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提高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出现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D.生物适应环境的性状的形成大多是变异后再经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3.如以下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B.假设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那么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D.假设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4.(2022·南京六校联考)以下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意味着新物种形成B.自然选择导致有利变异不断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5.(2022·无锡模拟)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随着工业开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 ()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生物突变大都是有害的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6.(2022·苏锡常镇三模)以下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等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其偶然性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减小B.基因突变具有“少利多害〞的特性,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开展的决定性因素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7.(2022·镇江一模)以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①表示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管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B.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③表示自然选择学说,其中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④表示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8.(2022·南京、盐城、连云港二模)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以下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局部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9.(2022·南通、泰州、扬州、淮安二模)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树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C.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D.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10.(2022·泰州模拟)某种蛾翅膀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T和t决定,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翅膀颜色为褐色,基因型为tt的个体翅膀颜色为黄色。生物学家对此蛾种群进行了十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以下图。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基因型为TT个体的数量逐年增加B.第8年时,t的基因频率为0.5C.自然选择直接选择基因t导致其频率上升D.黄色翅膀的蛾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数量增加二、多项选择题11.(2022·南京三模改编)以下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个体是繁殖的根本单位B.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增大C.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2.(2022·扬州中学)关于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B.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捕食者的存在往往有利于生物的进化13.(2022·盐城中学)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见以下图。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B.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三、非选择题14.(2022·泰州中学)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Ⅰ型(含LA基因)、Ⅱ型(含LB基因)、Ⅲ型(含L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10-2个·mm-3)如下表,请分析答复以下有关问题:次数类型123456野生型95150320320300250Ⅰ型1002106559501

0851

100Ⅱ型80120110986035Ⅲ型11016021021515073(1)野生型细菌能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多种新类型细菌的出现,说明了生物变异具有的特性。(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在自然条件下菌群中LA基因频率会上升〞的结论?,原因如下:①;②;③。(3)如果Ⅱ型细菌在空气中能很好生存,那么将Ⅰ、Ⅱ型细菌通过人工融合形成杂种细菌,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是。在通气的条件下培养,杂种细菌能否生存?,请分析原因:。15.(2022·常州中学)以下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开展过程示意图。请分析答复:(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表达遗传(基因)多样性的类型是,能表达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2)假设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到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不同种群内的发生改变。(3)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甲基因型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aatt总数个体数2022420123982100乙基因型AATTAaTTaaTT个体数19616836400①种群甲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②种群甲中基因A的频率为。③表中种群乙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概率都是10-5,那么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1.C【解析】一个池塘内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二倍体草莓与四倍体草莓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种群中显隐性个体的数量不变,但种群基因频率变化,也发生了生物进化。2.D【解析】农业害虫快速产生抗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绝大多数物种的形成都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出现生殖隔离,但有的不经过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必然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3.C【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到达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应选C。4.A【解析】隔离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但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形成。5.C【解析】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但题干中不能表达这一点;突变是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突变产生的新性状是否适应环境;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6.A【解析】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产生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选择;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7.C【解析】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表示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④表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8.C【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并没有形成新物种;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抗药性强的害虫能够生存下来,导致害虫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9.B【解析】棕熊与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两者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树林环境和雪原、浮冰环境对棕熊、北极熊分别起到选择作用;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存在亲缘关系,但两者适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存在地理隔离;自然选择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10.D【解析】由图中基因型为tt的个体数逐年增加,说明该环境中,是有利于黄色性状生存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表现型,然后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调查过程中,t基因频率增加,T基因频率下降,所以TT个体的数量逐年下降;由于不知道第8年时Tt的个体数,所以t的基因频率不能确定。11.ABD【解析】种群是繁殖的根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自然选择决定淘汰类型和保存类型,这个过程不是随机的。12.ABD【解析】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变异是不定向的。13.ACD【解析】分析图中曲线可知,曲线Ⅰ随a基因频率的增大而下降,对应AA基因型的频率变化,同理,曲线Ⅱ、Ⅲ分别代表aa、Aa的频率,A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正确;由曲线可知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错误。14.(1)基因突变不定向(2)不能①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②只有适应生物生存环境的基因突变,其频率才会上升③表中数据只能说明在密闭条件下,种群中L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3)LALB能杂种细菌分裂产生的子代都含有LALB基因(或不能LB基因有可能不表达)【解析】(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多种新类型基因的出现说明了生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2)表中的数据是在恒定密闭的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获得的,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所以不能得出自然条件下LA的基因频率上升的结论,因为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不同,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于环境而言的,只有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频率才能上升。(3)融合后的杂种细菌含有亲本的基因,基因组成为LALB。15.(1)地雀A和地雀B地雀A、B与地雀C(2)海洋环境的变化基因频率(3)①基因库②0.7③80【解析】(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