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2讲_第1页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2讲_第2页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2讲_第3页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2讲_第4页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1-2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系架构导论三大理论支柱

新自由主义的相互依存论新现实主义的霸权稳定论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七大全球化问题

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体系、区域经济合作、跨国公司、南北关系第一讲导论定义与探讨对象探讨方法目的意义本讲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探讨对象、探讨方法和探讨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1970年,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出版了《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PowerandMoney: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PoliticsandthePoliticsofInternationalEconomics),首先在经济学中出现了把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考察,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国际经济问题的倾向,这是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探讨的起点。金德尔伯格还是霸权稳定论的始作俑者。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第一部力作。1977年,哥伦比亚高校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琼·斯佩罗(JoanE.Spero)发表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学》,宣告“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1975年,罗伯特·吉尔平(RobertGilpin)出版《美国力气与多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学》(U.S.Powerand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ThePoliticalEconomyofForeignDirectionInvestment),这是国际政治学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探讨国际问题的第一部力作。明确提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意识形态”问题,即理论范式。1981和1987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RobertGilpin),先后发表了《世界政治中的斗争与变革》(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1981)和《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ThePoliticalEconom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世界政治中的斗争的变革》提出了霸权稳定论,是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扛鼎之作。《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分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理论范式,提出国际关系探讨应当将国家政治与市场经济两个范畴结合起来。该书标记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形成。1983年,美国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理查德·乌尔曼(RichardUllman)在颇有影响的《国际平安》季刊上发表了《重新定义平安》一文,明确提出国家平安以及国际平安概念应予扩大,使之包涵全球性问题。1984年,瑞士学者弗雷出版《国际政治经济学》,首次运用了“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ics”的写法。1991年,由克瑞恩(GeorgeT.Crane)、阿玛维主编的《演进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一书,分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过程,并将国际制度论视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1991年北京高校主办的“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学术研讨会,标记着中国学者起先探讨国际政治经济学。1998年,《国际组织》杂志出版了一期专辑,回顾了近20多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成果。吉尔平(RobertGilpin)的综合说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问。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斯特兰奇(SusanStrange)的分析框架说这门学科是探讨影响到全球生产、交换和安排体系,以及这些体系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念组合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支配。在荒岛的故事中,由船员组成的马丁团队是现实主义的,首先考虑平安和秩序,是一个有组织的封闭社会;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杰里团队是志向主义的,首先考虑公正和同等,形成了一个公社;由老人、母亲、儿童组成的杰克团队是自由主义的,首先考虑财宝和生产效率,是一个市场社会。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分析框架,主要任务是从结构上去分析国家(任何政治权力机构)对市场的影响,或者反过来市场力气对国家的影响。弗雷德里克·皮尔逊的定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体系中的冲突与合作》,北大出版社2006年)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在世界市场内,国际贸易、金融、生产及电子通讯的全球化如何使具有“地方性”的国内政治经济日益融入其中;而后者反过来又将影响全球化的进程。即(1)国际贸易、金融、生产及电子通讯的发展如何促进国内政治经济的全球化;(2)国内经济政治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这个定义已经相当接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论述。本书定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主要探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互动规律的新兴学科。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互动琼·斯佩罗(JoanE.Spero)界定了政治经济互动的三种形式1、政治框架制度确定利益安排。2、国际政策确定过程中的政治意图和经济利益相互影响。

3、国际经济关系本身就是国际政治关系。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提出了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三组关系。1、国内经济和国际政治2、国内政治和国际经济3、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三组关系金德尔伯格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际范围中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形式与途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七大问题。吉尔平提出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互动的范围与内在机制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三、探讨对象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的七个问题1、对国际范围内政治与经济互动的基本原理的探索;2、对当代资本主义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探讨;3、对当代国际秩序的探讨;4、对不发达问题缘由及其出路的探讨;5、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经济合作的探讨;6、对国际货币体系、贸易和投资、经济救济和技术转让等重要国际经济问题的探讨;7、对各国外交政策中经济因素的探讨。国际政治经济互动的机制吉尔平(RobertGilpin)1、市场经济增长的政治根源及作用相互依存的条件及其对民族国家的作用、霸权国与相互依存。2、经济变更与政治变更的关系国际政治关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3、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的意义世界市场的限制者、市场如何影响和限制国际间财宝和权力的安排、世界经济作用下财宝和权力是走向集中还是分散。传统探讨方法(规范探讨方法)基本特点:重原则、标准和价值观分析;强调主观性;个人推断是探讨结论的主要依据;强调国际关系的定性分析;坚持以历史、哲学、法律和伦理对国际关系做出综合分析。四、探讨方法实证探讨方法(科学行为主义)

1、资料的数量化、概念的可衡量化,强调数理统计和定量分析。2、实证的两种方式:以统计方法对国际关系各种变量进行分析预料;二是运用计量方法对国际关系进行概念分析、关联分析和模拟分析。3、实证探讨的步骤:视察——假设——收集资料——统计分析——证明、发觉4、实证探讨方法的特点留意实际阅历分析,以公式图表数据和模型从事实中取证;强调客观性;综合运用统计学、心理学、数学对国际关系进行综合探讨,充分运用电脑等现代探讨工具。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的定量分析卡尔·多伊奇是定量化探讨的特殊推崇者。定量化实证探讨是一个发展趋势。国际政治交涉、军事冲突、经济谈判和科学文化沟通包含着数量关系,为国际关系的定量探讨供应了素材。卡尔·多伊奇的定量分析主要国家力气潜能的假设性依次

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学问出版社,35页。2006年世界各国GDP(US$)排名01

美国

132216.85亿

4399502

日本

49113.62亿

3853303

德国

28582.34亿

3467904

中国大陆26847.05亿

204205

英国

23413.71亿

3863606

法国

21537.46亿

3537707

意大利

17839.59亿

3068908

加拿大

10889.37亿

3289809

西班牙

10812.29亿

2676310

印度

8000.00亿

7232006年世界各国GDP(US$)排名11

韩国

7684.58亿

1573112

墨西哥

7415.20亿

690113

俄罗斯

7328.92亿

512914

澳大利亚

6453.06亿

3185115

巴西

6207.41亿

3300经济学方法之一:公共选择理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两根支柱

1、通过投票实现多数决策;

2、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无政府状态的国际关系中的公共选择

1、用公共选择理论探讨国际关系中经济与政治互动;

2、国际集体选择和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二、代表人物与著作

1、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1988。2、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权力与金钱:国际政治的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的政治学》,1968。3、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斗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学方法之二:博弈论胆小鬼模式

本讲简要回顾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轨迹,阐述国际政治经济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国际关系学的诞生两次大战间的志向主义冷战时期的现实主义其次讲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时代的到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一、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三个时期

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经验了三个时期:1、关于外交史的探讨(40年头末-50年头初)

主题是斗争与和平问题

2、核时代下的和平问题探讨(50年头中-60年头末)主题是均势、威慑和决策

3、国际经济关系(70年头初起先)主题是国际政治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二、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国际关系学的诞生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是国际社会形成的标记国际关系学的诞生

1919年巴黎和会,在各国建立国际关系探讨机构;

1919年,英国威尔士高校设立国际关系课程。国际关系学的特点

1、国家间关系的内涵变更

2、政治学理论的运用

莫顿•卡普兰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关系的阐述

3、猛烈的历史属性

4、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心在美国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泰尔博赫绘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署文本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会场威尔士高校威尔士高校是一家联盟制高校,由10家威尔士高校学院组成。“UniversityofWales”负责颁发这十家学院的学位和其他资格,并支援它们的教学活动。威尔士高校由多家高校学院组成英国威尔士斯旺西高校卡地夫威尔士高校英国威尔士高校纽波特分校国家间关系内涵的变更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是指国际间政治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是关于分析国际间政治关系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头以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应当包括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甚至包括国际间文化沟通

国际关系理论是探讨包括上述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比较MortonK.Kaplan,“Macropolitics:SelectedEssayson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Politics”Chicago,Alcline,1969,P.68莫顿•卡普兰(MortonK.Kaplan)志向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核心代表人物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十四点”支配理论渊源

康德(Kant):民主和平论

卢梭(Rousseau):民主和社会进化论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志向主义主要观点

1、以性善论来说明斗争与和平

2、立足公理与正义来视察国际关系

3、强调公正、和平,期望以国家规范和国际法准则来建立巩固稳定的国际社会,从而确保和平,反对斗争理论核心

1、人性论

2、公理论志向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理论核心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支配”1918年1月8日,威尔逊在国会演说提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公开外交。以公开的方式缔结条约,嗣后国际间不得有任何类型的隐私默契,外交必需始终在众目睽睽之下坦诚进行。(2)航海自由。各国领海以外的海洋上应有确定的航行自由,在和平常及战时均然,只有为执行国际公约而实行国际行动时才可以封锁海洋的一部分或全部。(3)贸易同等。应尽最大可能,消退全部同意接受和平及协同维持和平国家之间的经济障碍,并建立同等的贸易条件。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支配”(4)裁军非战。应实行充分保证措施,使各国军备减至符合国内保安所需的最低限度。(5)民族自决。关于各国对殖民地的权益的要求,应进行自由、开明和公正的协调,并基于对下述原则的严格遵守:在确定关于主权的一切问题时,当地居民的利益,应与管治权待决的政府的正值要求,获得同等的重视。(6)从俄撤军。撤退在俄罗斯领土内的全部军队,解决全部关于俄国的问题,该解决方案应取得世界其它国家最良好和最自由的合作,俾使俄国获得不受牵制和干扰的机会,独立地确定她本身的政治发展和国策,并保证她在自己选择的制度下,获得自由国家社会的真诚欢迎;除欢迎之外,并赐予她可能须要和希望获得的各种帮助。俄国的姊妹国家在将来数月期间的看法,将考验出她们是否有善意;是否对于俄国的须要有所了解,并把这种须要与她们本身的利害区分开来;是否有明智而无私的怜悯心。

(7)从比撤军。全世界应同意,在比利时的占据军必需撤退,其领土必需复原,不得企图限制她应与其它自由国家同样享有的主权。(8)法国全部领土应获自由,被侵占的法国地区应归还,同时,一八七一年普鲁士在阿尔萨斯一洛林问题上对法国的错误行径,已使世界和平受到几乎五十年的干扰,自应予以订正,俾能为了全体利益而再度确保和平。(9)意大利的疆界,必需依照明晰可辨的民族界线予以重新调整。(10)对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各民族,我们愿见他们的国际地位获得保证和确定,并对其发展自治赐予最大程度的自由机会。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支配”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支配”(11)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以及门的内哥罗的占据军应撤退;被占据的土地应归还;应赐予塞尔维亚自由平安的出海通道;而巴尔干若干国家的相互关系,应依据历史上已经确立了的有关政治归属和民族界限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加以确定;同时,对于若干巴尔干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亦应赐予国际保障。(12)对于当前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本土,应保证其有稳固的主权,但对现在土耳其人统治下的其它民族,则应保证他们有的确平安的生活,和确定不受干扰的发展自治的机会;同时,达达尼尔海峡应在国际保证之下恒久开放,成为世界列国船只和商务的自由通路。(13)应建立一个独立的波兰国,它的领域包括全部无可置疑的波兰人所居住的领土,并应保证她获得自由平安的出海通道,而她的政治及经济独立和领土完整,则应由国际公约予以保证。(14)必需依据特地公约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目的在于使大小各国同样获得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相互保证。康德的“民主和平论”人类社会歼灭斗争实现社会和平的三大法则

人类向善法则

自然演进法则

政治与道德合一法则民主和平论

人的本性是避恶向善的,利益和权力的冲突必定使人和人的群体最终建立符合进步的政治经济支配。

在本质上政治与道德是一样的,人类永久和平的实现只能建立在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之上。卢梭的民主和社会进化论主要观点

1、一切斗争都是丑恶的

2、现代文明是私有社会的精神和强权战胜了原始公有的单纯和无防备

3、文明的发展是以人的纯朴和善本性的丢失为代价的

4、通过国际间均势即强国间的相互牵制来实现永久和平四、冷战时期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爱德华·卡尔(EdwardH.Carr》,《二十年危机》

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国家间政治》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Spykman),《美日在世界政治中的策略——美国与均势》;1942,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Hoffmann),《当代国际关系理论》;1960,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Waltz),《人、国家与斗争》、《国际政治理论》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霍布斯(ThomasHobbes)、马基雅弗利(Nicollo‘Machiavelli)等的性恶论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主要思想权力是政治活动中的主要因素;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爱德华·卡尔《二十年危机》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国家间政治》汉斯·摩根索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主要思想现实主义六原则政治是由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权力规定国家利益,应把人的动机和意识等因素解除在外交战略之外;政治的本质是以利益为基础的权力斗争;不能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和具体的政治现实混同;不能把特定国家的道德愿望与支配世界的道德法则视为一体;政治权力是独立的,要敬重和相识政治领域的自律性。现实主义和志向主义的四个不同点斗争的根源人的自私和权欲是斗争的根本缘由,只有变更人类的这一恶性才能避开斗争;国家体制不善,以至转嫁危机,导致冲突,防止斗争只能从改善国家体制入手;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缺乏一个能制止斗争的超权威组织,在成立世界政府之前,应维持国际政治的均势。霍布斯马基雅弗利人的自私本性与国际政治的自然状态人的自私本质和生存意识确定了国际政治是权力意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允许各国实行一切手段去追求各自的国家利益,一切道德说教均无济于事;国家关系应面对现状,找寻国际权力斗争规律和利益安排规律。五、国际政治经济学时代的到来20世纪70年头,IPE兴起,缘由在于:

1、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政治现实脱节缓和、越战等对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核心概念提出质疑。2、石油危机、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浪花潮变更了“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之间的人为区分。

2、科学行为主义挑战传统主义。

3、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新评价。

国际关系理论谱系一战结束,国际关系学诞生权力政治学志向主义主导现实主义主导二战爆发60年头国际经济政治化趋势和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论战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新自由主义︹相互依存论︺新马克思主义︹依附论︺六、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

草创时期,20世纪60年头末70年头初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构建

理论构建时期,20世纪80年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重要著作七、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的目的、意义从IPE视角分析冷战后的新问题1、冷战结束后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2、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还是单极世界?3、冷战后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和一体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和机遇,在以经济科技为主体的综合国际竞赛中发展的战略和战术是什么?4、冷战后应如何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从IPE视角分析我国对外战略1、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国际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2、在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中国应实行什么战略方针?3、在相互依存不断深化,经济、能源、环境等因素在国际斗争中愈来愈突出的状况下,如何为以领土和主权不行侵扰为核心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入新的内容?4、中国如何参与和推动争取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为改善南北关系而努力?5、如何估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八、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讨原著翻译[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斗争与变革》,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1994年。[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英]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瑞]弗雷:《国际政治经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