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技巧练习题资料_第1页
诗歌鉴赏技巧练习题资料_第2页
诗歌鉴赏技巧练习题资料_第3页
诗歌鉴赏技巧练习题资料_第4页
诗歌鉴赏技巧练习题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坎坷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③。

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从前一同应举,过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看法。(4分)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6分)人生到处漂泊,犹如鸿雁到处翱翔,留下来的只是雪泥上的指爪。人之于世,诗之于壁,均如泥上指爪,不过或存或亡罢了。从前寺中老僧已死,新建小塔一座,僧舍的墙壁上也看不见曾经题写的诗句了。进京途中的坎坷道路你还记得吗?路途那么遥远,人那么乏累,马死了,我们只能骑着跛足的驴前行。(1)首句运用设问和比方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2分,设问、比方各1分)颔联表明白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验、不计较得失的达观看法。(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①前两联用比方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溢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间或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更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更说明世事变更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从前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中学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勉向前之意。(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随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验真是充溢了偶然。假如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假如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争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溢了不行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究竟有没有一种力气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假如说,人生是由多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但是,人生有着不行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坎坷的山路上颠簸的经验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阅历,一种人生的财宝?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当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当放弃对必定性的寻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志向呢?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溢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访秋》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①色调(视觉)描写:烟白、霞红,秋色正丽,色调对比显明。(2分)②寓情于景:诗人危楼远眺,找寻桂林秋意,字里行间,寄寓着异域思乡之情。(2分)(颈联有比方,尾联有拟人;两联有衬托(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答对2点并有简析给满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开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她如谢公最偏爱的小女儿,嫁给我这贫士百事不顺心。见我无衣衫到处翻箱倒柜,求她买酒就拔下头上金钗。野蔬豆叶充饥她吃得甘美,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今日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财。一、二句借用典故,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2分作用:引出后面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2分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拖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危弦:哀弦。②捩拖(liè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词的下片后两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爽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悲伤;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重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方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请简要赏析《人黄溪闻猿》前两句的艺术特色。入黄溪闻猿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触景生情(1分):作者看到眼前的黄溪小路曲曲折折绵延千里,想到了自己曲折坎坷的人生之路,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更勾起了诗人内心的惆怅,(2分)在凄凉、哀婉的氛围中,生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之情。(2分)或者视听结合(1分):从视觉上写“溪路”之曲折,从听觉上写“猿鸣”之哀婉,(2分)营造了凄凉,哀婉的意境,抒发了身处逆境的苦闷与悲凉。(2分)(答出一种即可。)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天际斜月,新雁两三行。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雁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画。③动静结合。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描写技巧一点2分,两点4分。)

(简析)此曲为贯云石晚年隐居杭州时所作。他对风光秀丽的杭州怀有深厚感情。该曲极尽西湖秋色之美。其所描绘的乃是一个略显善意的清爽、沉静的境界。其深层则是其淡泊名利、飘然出世的思想。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西湖亭亭玉立的芙蓉,静静地觅食的白鹭。菊花怒放,满目秋光,金风习习,桂香送爽。登高远望又见钱塘波涌,一派长江大河气象。湖水清澈,江潮滚动,天际已挂斜月,两三行新雁拂过天空。此曲所择取的景物和意象,都极富秋之神韵,作者又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使得情景合一,加大了情的深度与景的厚度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季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上片实写雪中月下之梅,以清冷之景衬托悲伤之情;下片虚写去年探梅往事,今昔比照,引出下文的感伤。梦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宋亡不仕。鸥:相传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古人常以鸥喻心志之悠然或隐逸之情怀。赏析最终两句的表达技巧①动静结合,以深夜中的安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3分)

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厚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3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季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衬托。(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奇妙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奇妙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险绝正值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注】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姊归县东。“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4分)接受动静结合的写法(1分),将静态的“郢树”“楚台”写为动态,而将动态的行船写为静态,(2分)表现诗人舟行峡中的独特感受,新颖 新颖。(1分)(从情景交融、夸张和比拟等角度分析亦可。)晓入郡城

朱彝尊

轻舟乘间入,击缆坏篱根。

古道横边马,孤城闭水门。

星含兵气动,月傍晓烟昏。

辛苦乡关路,重来断客魂。

①郡城:指作者的家乡秀水(今嘉兴)。宋时为嘉禾郡,故称。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南明灭亡,作者离开家乡躲避兵火,其次年返回家乡时作此诗。②朱彝尊(1629年-1709年),明末清初诗人、词人、经学家。③边马:清兵的战马,因清兵来自东北关外,故称边马。尾联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返归家乡,诗人为什么说“断客魂”?(6分)总括上文,由叙及情,卒章显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覆亡、家园残败的痛楚之情。(3分)战乱后的家乡面目全非,河山已为异族占有,自己这曾经的主子,返归家乡却恍如置身异地的“作客”之人,“断客魂”三字饱含无尽的感慨和伤痛。(3分)送人还荆州

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注】青门:长安东南门,古属秦地。(1)诗歌的其次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在抒情达意方面有什么作用?

(5分)1)运用想像(虚实结合)。(2分,答“借景抒情”给1分)由眼前景想像荆州、洞庭湖一带的山水美景,流露处对游人一路山高水长、孤独孤独的关切。(3分)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释】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