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_第1页
第4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_第2页
第4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_第3页
第4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_第4页
第4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中国农业物流地理学习目标发展农业物流的意义粮食作物农业物流的概念和特点中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发展农业物流的意义 中国种植业分布中国主要林区分布 中国畜牧业分布中国渔业经济分布 经济作物中国畜牧业生产基地 中国渔业资源引例:国通物流欲借陈村东风辐射珠三角

广东国通物流城于2005年8月8日开业,作为佛山首个农业物流基地,国通物流城配备首个农产品熏蒸区,并具有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简单加工、信息处理、进出口贸易、检测、商品展示、集中报关等功能。物流城位于顺德区陈村石洲路段,这意味着陈村以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多了一条便捷途径。陈村镇拥有陈村花卉世界这一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国通物流城与陈村花卉世界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能够有效借助陈村花卉世界的品牌促进发展。近年来,陈村花卉世界平均每年有1.5万个集装箱农产品出口,而且出口量每年都在增长。国通物流城已经盯住了这1.5万个集装箱的出口量,争取承接陈村花卉世界的物流业务。佛山地区现代物流起步较晚,鲜有本地强有力的专业物流服务企业主导市场,为第三方物流投资获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通物流城的建立关键在于市场分工的细化,有针对性地推出服务。国通物流城内设有公共保税仓库和监管仓库各一个,它充分发展海陆空联动,以货车接驳远洋航班或飞机航班。例如,国际货物进出物流中心按不同目的港进行分拆,按同一目的港进行集拼,换装其他国际航行船舶运往第三国或地区的指定口岸,或转运到境内其他港口。物流城与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码头、蛇口码头频繁接触,以后可能推出一些组合服务,并给予客户一定优惠。思考:1.作为佛山首个农业物流基地,广东国通物流城具备什么特色?

2.广东国通物流城为中国农业物流发展提供了什么借鉴?

4.1

物流与农业4.1.1农业物流的概念和特点1.农业的概念农业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即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广义的农业是指利用动植物和生物的生活机能,经过人工种植、培育、饲养等生产活动,以获得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部门,也即通常所说的“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农业属于第一产业。2.农业物流的概念和类型

农业物流概念:是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业生产的组织到农产品的加工、储运、分销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传递在内的一系列计划、执行、管理控制的过程。

类型:根据农业物流的流体对象,农业物流可分为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根据农业生产的主要过程和物质转移,农业物流可以分为农业产前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产品流通物流、农业废弃物流。

3.农业物流的特点

(1)农业物流涉及面广、量大;(2)农业物流具有独立性和专属性;(3)保值是中国农业物流发展的核心。4.农业与物流的关系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过程大致分为:产前准备、产中管理、产后加工、商业流通和最终消费等五个大的环节。如果把这五个环节作为整体来看,就形成了中国农业生产的链状结构。在中国农业生产链状结构的各环节和节点中,农业物流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它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状况与水平。4.1.2中国农业物流的现状1.农业物流整体处于低水平运行

2.农业物流的基础投入不足

3.农业物流市场的规划和布局不合理4.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

5.农业物流成本偏高

6.农业物流的相关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7.农业物流观念缺乏,认识浅薄

8.农业物流的法制环境不完善

4.1.3发展农业物流的意义

发展中国现代农业物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深刻认识到农业物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物流发展机制,才能真正引导中国农业未来的前进方向。

1.可以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生产的市场反应速度

;2.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

;3.大大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农业物流成本;

4.通过专业化物流增值服务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4.2种植业4.2.1粮食作物

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其中,农作物是在耕地上人工种植的、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为目的的草本植物,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种。粮食作物,亦可称为食用作物,是谷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大麦、燕麦、玉米、谷子、高粱等)、薯类作物(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的统称。其产品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

1.中国粮食生产发展

(1)1949—1958年: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阶段。

(2)1958—1978年:粮食生产长期徘徊阶段。

(3)1978—1993年:粮食生产超常增长到缓慢增长阶段。

(4)1993—1996年:粮食生产平稳转机阶段。

(5)1996—2005年:自1998年起,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4年和2005年粮食连续两年增长,增长总量超过0.5亿吨,特别是粮食单产连续刷新历史纪录。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

2.中国粮食作物的地区分布及其特点

不同的粮食作物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以下特点。(1)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稻谷生产为主,同冬作(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绿肥)进行复种轮作,实行一年两熟或三熟制,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95%。(2)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生产为主,在其偏南的冬麦区主要和夏作(玉米、谷子、大豆、绿肥)轮作,实行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50%,在其偏北的春麦区主要同糜子、谷子、马铃薯、玉米、豌豆等轮作,以一年一熟为主,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115%。(3)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以玉米、大豆、高粱、谷子为主和小麦轮作,基本上实行一年一熟,粮食耕地复种指数低于100%。(4)西部青藏高寒山区:以青稞、豌豆、春麦为主,实行轮歇轮作,粮食耕地复种指数约95%。

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主要包括: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

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3.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中国粮食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薯类、大豆等为主,其中又以稻谷、小麦、玉米分布最广、产量最多,三者合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6%以上。(1)稻谷全国90%以上的稻谷集中于淮河、秦岭以南的南方地区。按自然条件和稻谷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生产区。

华南双季稻区。

长江中下游单、双季稻区。

云贵高原稻谷区。

四川盆地丘陵稻谷区。(2)小麦1)春小麦种植区:全国有14省、市、区种植春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85%以上。2)冬小麦种植区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为北方冬麦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冬小麦的70%左右,大都和玉米、甘薯、高粱、谷子、大豆等轮作,多实行二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或一年二熟。淮河秦岭以南属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实行麦稻两熟制或麦稻稻、麦豆稻等三熟制。但长江以南、湖南以东各省区小麦种植很少,如江西、广东和广西。(3)玉米

玉米的主要集中栽培区是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经辽南、冀北、晋东南、陕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及黔、桂西部至滇西南,面积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0%左右,其中东北多于西南。(4)高粱

高粱出口主要是通过北方环渤海港口,如营口、锦州、大连和天津各港。其中,东北的辽宁和吉林两省高粱出口量约占全国总出口量的90%左右。(5)谷子

谷子耐旱性强,在中国分布极其广泛,几乎全国都有种植,但主要产区分布在北纬30°~48°、东经108°~130°地区。从淮河以北到黑龙江的广大地区种植面积最大。

(6)大豆

大豆栽培历史悠久,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的沈阳—哈尔滨—克山铁路两侧平原地带,松花江下游,黄淮海平原的鲁西南、豫东、冀东北及晋西北和苏皖两省淮北地区,大豆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6%和80%。(7)薯类作物

以甘薯为主,约占薯类面积的80%。其次为马铃薯和少量木薯。1990年全国薯类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总计的8%和6.1%。甘薯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和四川盆地最多。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以夏秋薯为主,华南沿海以秋冬薯为主,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以春薯为主。马铃薯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各地。木薯集中分布在南岭以南的两广、滇南。4.2.2经济作物

1.概述

经济作物又称技术作物、工业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按其用途可分为: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广义的经济作物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2.中国经济作物及其分布(1)棉花

中国棉花种植分布在北纬19°~45°,东经76°~125°范围内。中国五大商品棉基地分别是: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2)油料作物

目前中国主要有五大油料作物,即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和胡麻等。(3)糖料作物1)甘蔗主要分布在粤、闽、桂、滇南、台等省区及四川盆地中南部。两个重要主产区在广西和海南。2)甜菜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以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为最大产区,其次为内蒙古河套及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等地区。产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3个产区。(4)茶叶茶叶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丘陵地区均有种植。(5)烟叶中国种植的烟叶类型较多,其中。河南、云南同是中国最大烤烟生产基地,再次为黔、桂、皖、湘等省区。(6)蚕茧

桑蚕茧以川、浙、苏、粤4省产量最多;柞蚕茧为中国特产,全国产量约有3/4产于辽宁省,其次为山东的胶东半岛和豫西等地。

(7)麻类作物黄麻主要分布于浙、粤、桂、川、皖、苏等省区;红麻种植区域辽阔,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东起台湾,西达新疆都有栽培。

(8)水果

苹果约有54.43%产于鲁和辽;梨以冀、鲁、辽、苏等省最多;柑橘主产于川、浙、粤、桂、湘、闽等省区。香蕉、荔枝、龙眼、菠萝等以粤、桂、闽等省区为主产区。

(9)热带作物橡胶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香茅、剑麻、椰子、腰果、胡椒、咖啡、油棕、南药等,分布于琼、粤、滇、桂、闽5省区的南部,尤以海南岛和西双版纳最集中,是中国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4.3

林业4.3.1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总的说来,中国森林面积小,覆盖率低,资源数量少,地区分布不均,在世界上属于少林国家。但中国的树林种类丰富,珍贵经济林木繁多。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列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

2.中国森林资源的特点(1998—2003年)

(1)森林面积持续增长。

(2)森林蓄积稳步增加,继续呈现长大于消的趋势。(3)森林质量有所改善。(4)林种结构渐趋合理。(5)林业所有制形式和投资结构趋向多元化。(6)林业发展后劲较大,未成林造林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4.3.2中国主要林区分布1.东北内蒙古林区: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东北内蒙古林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是中国目前最主要的木材供应基地,树木以红松、云杉、桦树、兴安落叶松等用材林为主。2.西南高山林区: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西南高山林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是中国第二重要天然林区。3.东南低山丘陵林区: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4.西北高山林区: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5.热带林区:热带季雨林6.其他林区

4.4畜牧业

4.4.1中国畜牧业发展概况1.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1)取得的主要成就: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更加突出、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增长方式开始发生转变。(2)存在的问题:

1)投入总量与畜牧业的整体地位还不太相称,畜牧业支持保障的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畜牧业抵御重大动物疫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2)畜牧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畜牧业要实现现代畜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很大的差距。3)执法队伍和执法手段还不健全。

2.今后的发展重点

(1)在畜牧业结构调整上,必须稳定发展生猪和禽蛋生产;(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畜产品集中生产区,加速全国畜牧业区域化进程;(3)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要大力增强畜产品加工能力;(4)提高畜牧业科学技术对畜牧业的促进作用;(5)进一步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4.4.2中国畜牧业分布

1.牧区畜牧业该区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内蒙古高原、西部的新疆和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从东向西呈明显的地带性变化。2.农区畜牧业该区向来以从属于种植业,并带有副业性质的舍饲畜牧业为特点,以猪和家禽占重要地位,而黄牛、水牛、马、驴、骡等畜种则主要供役用。大致以秦岭、淮河为界,可分为北方和南方农区。3.半农半牧区该区沿长城南北呈狭长的带状分布,是农区役畜和肉食牲畜主要供应基地之一。

4.城郊畜牧业城郊畜牧业以城市为中心,生产肉、乳、禽、蛋为主,属于小规模集约化经营和生产。其中生猪、奶牛、菜牛、奶羊和家禽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为城市提供肉制品、乳品和禽、蛋类产品,商品率高。4.4.3中国畜牧业生产基地

目前已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并向南北两侧逐步扩散的生猪生产带,以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为主的肉牛生产带,以西北牧区及中原和西南地区为主的羊肉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的肉禽生产带和以中原省份为主的蛋禽生产带,以及以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为主的奶业优势生产带。

重点建设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包括以下5个基地:大兴安岭两侧肉乳和皮毛生产基地、新疆北部细毛羊肉用牛羊和马生产基地、青藏高原东部牛羊肉乳皮毛生产基地、华北和西北农牧交错区牛羊肉毛生产基地、东部平原地区以养猪禽为主的肉蛋生产基地。4.5渔业

4.5.1渔业发展概况1.中国渔业发展概况(1)渔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渔民收入稳步增长。(2)水产品出口大幅增长,远洋渔业稳步发展,渔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3)积极应对海洋管理制度变革的挑战,推动专属经济区管理制度稳步实施。(4)渔业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综合生产管理能力显著增强。(5)重大资源养护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强化,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6)渔业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强化,管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2.中国渔业发展前景(1)水产资源丰富(2)消费潜力巨大(3)国际市场广阔(4)产业优势明显(5)淡水渔业发展迅猛3.中国渔业发展策略(1)由产业发展调整为水生生物资源与水域生态的可持续利用、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安全和渔业生产者收入增加(2)由生产管理调整为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管理(3)由推动产量增长调整为规范管理上来

4.5.2中国渔业资源

1.海洋水产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黄海、渤海区;(2)东海海区;(3)南海海区。2.近海水产资源近海水产资源早在20世纪60年代某些品种已开始衰退。近年来,在渤海、东海和南海分别实施了增殖放流和投放人工鱼礁的措施,以增加自然海区的水产资源,取得了一定效果。

3.内陆水产资源中国内陆水域共有鱼类8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四五十种,此外尚有虾、蟹、贝类。鱼类依地区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5个区域:北方区、西北高原区、江河平原区、华南区、西南区。4.5.3中国渔业经济布局

1.海洋水产业中国海域辽阔,从北到南有四大海区渔场,分布如下:渤海海区渔场、黄海海区渔场、东海海区渔场、南海海区渔场。2.淡水水产业从渔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和渔业生产现状来看,可将全国分为四大水产区:长江、淮河流域渔区、华南塘鱼精养区、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塘库粗养渔区、东北河、湖、库、泡渔业区。4.6土特产4.6.1干菜类

1.黄花菜:主要产于湖南、江苏、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省。2.黑木耳:主要产于湖北的郧阳、保康,广西的百色,黑龙江的牡丹江,吉林的延边。

3.白木耳

:著名产地有四川通江、万源、源北房山、贵州遵义、湄潭、福建的古田等。

4.菇类:中国是世界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