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通论强调和略_第1页
古代汉语2通论强调和略_第2页
古代汉语2通论强调和略_第3页
古代汉语2通论强调和略_第4页
古代汉语2通论强调和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强调与省略主要内容:概说一、强调二、省略概说1、强调和省略都是语用的表现。2、强调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显。3、省略与强调正相反,为了表达的简洁和经济,而将某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成分省略掉。一、强调强调可以通过语音手段,也可以通过句法手段或词汇手段。古代汉语通过句法和词汇手段进行强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易位;加助词“之”;加表示强调的语气词(一)易位易位即用改变句子成分分布位置的手段来实现语用上的强调。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倒装”包括谓语易位、状语易位、宾语临时易位。1、谓语易位(主谓倒装)谓语易位现象见于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都是为了强调凸显谓语部分,而将谓语易位到主语之前。前置的谓语和后置的主语之间一般有停顿,要用逗号或其它标点符号隔开。(1)感叹句①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回贤②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若人君子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爱:吝啬,小气。④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2)疑问句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尔所谓达者何哉?②夫子闻之,曰:“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上》)(3)祈使句①勖哉,夫子!尔所(表假设)弗勖,其于尔躬有戮。(《尚书》)按:勖(xU),勉力。所,如果。努力呀,你们!你们如果不努力,将对你们有惩罚。2、状语易位状语易位指将状语从谓语动词之前移动到谓语动词之后。①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②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庄子•山木》)(1)动量成分的易位A、直接移动①初,献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左传》)②齐师之在夷仪也,齐侯[齐景公]谓夷仪人曰:“得敝无存者,以五家免。”乃得其尸。公三襚之【sui古吊丧之礼。向死者赠送衣衾等】。与之犀轩与直盖,而先归之。坐引者,以师哭之,亲推之三。(《左传》)【杜预注:齐侯自推丧车轮三转。齐国攻打晋国的夷仪,敝无存、东郭书和犁弥奋力作战。】B 者+量词将句子的其它成分加上“者”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作主语,而表示动量的成分作句子的谓语。①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②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跑得快、狡猾)兔也。韩子庐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筋疲力尽)于前,犬废(筋疲力尽)于后。(《战国策》)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2)其它状语也可以易位①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秋水》)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③破曹军必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此例中“全,,是“确实”的意思,本应出现在否定副词“不”之前作状语,现在将它移动到靠近句末的位置,使他成为句子的谓语,表示对它的强调凸显。3、宾语的临时易位古代汉语里句子宾语的临时性易位比较少见,但有时也可以见到。①介葛卢能知牛鸣。尝朝于鲁国,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诸鲁人,果信。(《左传•僖公二十九年》)②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应该是:云礼云礼第二例的意思是:说到礼,难道仅仅是说玉帛等礼物吗?说到音乐,难道仅仅是说钟鼓等乐器吗?其中“礼”“玉帛”“乐”“钟鼓”分别是“云”的宾语,为了强调,都易位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二)加助词“之”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诗经》)②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诗经》)③腹击为室而巨,荆敢言之主。谓腹子曰:“何故为室之巨也?"腹击曰:“臣,羁旅也(寄居在赵国),爵高而禄轻,宫室小而帑(这里是nu家眷子女还可以读tang财物)不众。主虽信臣,百姓皆曰:‘国有大事,不必不为用。’今击之钜宫,将以取信于百姓也。”主君曰:“善。”(《战国策•赵策一》)(三)加表示强调的语气词古代汉语“唯(惟、维)”是表示强调语气的词,它可以加在各种成分的前面表示对该成分的强调。1、在谓语前①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尚书•盘庚上》)②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论语•述而》)③髡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墉风•柏舟》)以上,“唯”加在谓语之前,其中例①加在动词谓语之前,例②加在形容词性的谓语之前,例③加在判断句的判断谓语之前。2、加在主语之前①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过失)罚。(《尚书•盘庚上》)②维三代尚矣!(《史记•太史公自序》)3、加在前置宾语之前①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②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4、加在时间状语之前①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②维昔皇帝,法天则地。(《史记•太史公子序》)5、加在回指前文的关连性小句“是”之前,表示对该小句的强调①吾子淹(停留)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脯,干肉。资,粮食。饩(xi),活牲口。牵,指牛羊等牲口。】②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伍举为介。将入馆,郑人恶之,使行人王羽与之言,乃馆于外。既聘,将以众逆。工产患之,使子羽辞,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墉【shdn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听命!”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将让丰氏作你的妻室】'。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不唯是,又使围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唯(希望)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小国失恃而惩诸侯,使莫不憾者,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其敢爱丰氏之桃Eido祖庙;祠堂]?”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橐而入。许之。(《左传》)二、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在古代汉语中省略的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中心词、状语、词组,甚至是句子,有时是几种句子成份同时省略,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运用语法规律进行语法分析,是找出省略的有效方法(一)主语省略1、承前省(1)主语承前主语而省①阳货欲见(xian使动)孔子,孔子不见。(阳货)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孔子)遇诸涂。(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论语阳货》)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有隙,寄寓隹。力恶其能而弗能用也。若备与彼协调心,上下齐同,(我)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备与彼)有离违,(我)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赤壁之战》鲁肃对孙权说的。备与彼,刘备与刘表)(2)主语承前宾语而省①邮夏曰:"射其御者,(御者)君子也。”(《左传・成公二年》)②吾令人观其气,(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史记・项羽本纪》)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尽死;(异蛇)以噬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3)承前谓语而省①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也。(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戊午上高宗封事》)②如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十月熟者),谓之晚稻。(《采草药》)2、蒙后省①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②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注意: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应注意辨析。①明日,子路行,(子路)以(之)告。子曰:“隐者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老者)行矣。②(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郑伯克段於鄢》)③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流。(《左传•定公四年》)(二)宾语的省略1、动词宾语省略①司马牛犹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兄弟)。”(《论语•颜渊》)②于是王召见(蔺相如),问蔺相如曰……。(《史记》)③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之)而走(之)也。(《赤壁之战》)助动词“使、令”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省略。如: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之)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②而不及今令(之)有功于国。(《战国策•赵策》)2、介词宾语的省略常省宾语的介词有“以、与、为”等。如:①忠之属也,可以(之,代这些条件)一战。(《左传》)②此人一一为(之,代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③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墨子》)有时“以”和“与”相通,其后之宾语也省略。如:①非刘豫州莫可以(我)当曹操者。(《赤壁之战》)②次可与(之,代孙权)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3、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在一个句子中都省略①令(之,代尉)辱之,以(之,代这个办法)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②(项伯)欲呼张良与(项伯)俱去,曰:毋从(之,刘邦)俱死也。(《鸿门宴》)(三)谓语省略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一般不能省略。但是在并列的且结构相同的句子中,后面句子的谓语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可以承前省或蒙后省。①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爱)长安君。(《战国策•赵策》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③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史记•廉蔺列传》)(四)介词省略所谓介词省略,基本上是指介词“于”的省略,其他介词一般不省。这是因为:其他介词所表示的意义很多,如果省略则表义不明。但它们的宾语常常可以省略;“于”字正好相反,它的宾语很复杂,可以表示处所、时间、动作的对象等等,这些在句子中是重要的表义成份,所以一般不省略;而它本身是个纯粹的介词,意义单一,将其省略也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①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②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于)太宰嚭。(《国语•越语上》)③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史记•项羽本纪》)④陛下以四海为境,(以)九洲为家,(以)八薮为囿,(以)江汉为池。(《汉书•严助传》)(五)其他成份的省略1、中心词的省略①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子。彭喜谓郑君日:“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国)不听,魏焉能与小(国)立之?”(《韩非子•说林上》)②夏后氏五十(亩)而贡,殷人七十(亩)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③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史记•封禅书》)2、定语也可以省略①楚国之食贵如玉,(楚国之)薪贵于桂。(《战国策・楚策》)②故庶人之富者,或累百万;而(庶人之)贫者,或不厌糟糠。(《史记・平准书》)3、状语有时也可以省略①且调都内故钱予其禄:公,岁八十万;侯,(岁)四十万;子、男,(岁)三十万。(《汉书・王莽传》)4、关联词语的省略①鄙人(虽)不惠,(却)将有志于世。(《中山狼传》)②(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5、词组或固定结构的省略①微独赵,诸侯(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乎?(《战国策•赵策》②孙膑以刑徒阴见,(以兵法)说齐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句子省略①古者圣王唯毋得贤人而使之,()般爵以贵之,裂地以封之,终身不厌。(《墨子尚贤中》)一按:般,通“颁”。②毋妄言,()族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