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_第1页
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_第2页
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_第3页
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_第4页
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提示一、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类型分为:基础性理论研究、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二、论文的正文篇幅要求为:基础性理论研究论文不低于2万字,属于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与调研报告的学位论文,不低于1.5万字。三、应用性专题、案例分析、调研报告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要有案例材料作为支撑,案例材料计算在正文篇幅的字数内。注(其余要求见网页):西南政法大学网站->研究生部网页->法律硕士->培养要求->关于规范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的通知提示:《论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是论文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法律硕士理论性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法律硕士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应用性专题研究论文评阅参考标准一、论文的选题意义一、论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与司法实践价值二、对文献资料掌握的程度二、所选案例及调研数据是否紧扣论题三、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水平三、论述及论证方法是否反映了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四、论文的创造性四、是否针对特定的问题做出了独立思考,或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五、写作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五、不拘泥于理论性研究论文格式,具有与论文类型相适应的写作规范与逻辑六、论文的不足六、论文的不足论文所反映出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水平优()良()中()差()论文所反映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良()中()差()论文写作水平优()良()中()差()论文写作水平优()良()中()差()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该论文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是否同意该硕士生参加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OntheCivilProtectionofStudentPrivacy作者姓名:童娟指导教师:王洪教授西南政法大学Southwest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1/421/42内容摘要“隐私”作为一个具有严格法学意义的词汇,只有近几十年的历史。法学意义上的隐私,又称为私人生活秘密,是指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为人知晓的私人生活。当隐私被法律化、权利化之时,其就转变为了我们所熟悉的隐私权。换言之,隐私权是隐私的法律化、权利化。一般而言,人身要素分为了物质性人身要素和精神性人身要素,隐私权是一种无形的、以信息为内容的精神性人身要素。隐私权是民事主体所依法享有的对其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通过此种界限的划分,其发挥着保障个人内心世界的安宁、维护个人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力量的作用。隐私权这一概念并非为各国立法所接受,但是,各国立法却不约而同的对其进行保护。正如我们将各种类型的合同统称为合同一样,隐私权也有多种类别。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隐私权保护在司法实践中还趋于空白,对其研究的深度不够,亟待立法中给予回应。本文从民法角度围绕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深入探讨了大学生隐私权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等问题,并对如何保护我国大学生隐私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共计2万3千字左右,由五部分组成,现就内容兹分述如下:在文章的引言部分,通过对于现阶段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现状进行简要的说明,我们提出了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对于隐私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主要包括隐私权的历史沿革、立法例和隐私权的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下文大学生隐私权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们主要探讨了大学生隐私权的内涵与特点、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以及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的背景和意义等诸多理论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大学生隐私权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们就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形式进行探讨,以期通过厘清该理论问题,为立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文章的第四部分,我们结合前文中所探讨的问题,提出我们对于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相互协调的建议。关键词:大学生;隐私权;归责原则;构成要件;知情权AbstractPrivacy,asastrictlegalsenseoftheword,hasahistoryofrecentdecades.Privacy,onthelegalsense,alsoknownasprivatelifesecret,whichisindependentfrompublicinterestandgroup,andclientsareunwillingtoopen,anddonotwanttobeknownbytheothers.Afterthelegalizationofprivate,itchangesintoprivacywhichisfamiliarwithus.Inotherwords,privacyisalegalizationofprivacy.Generallyspeaking,therearetwotypesofpersonality,materialpersonalityandspiritualpersonality,andprivacyisaninvisibleandwithinformationcontentofspiritualpersonality.Privacyisapersonalityenjoyedbycivilsubjectentitledbylaw,inwhichheorshehasdominanceoverhisorherprivateinformation,privateactivitiesandprivateareas.Itdefinestheboundariesbetweenpersonalspaceandpublicspace,andbythusdivision,itplaysthefunctionofprotectingofpersonalinnerpeaceoftheworld,maintaininganindependentpersonalityandcharacterandpersonalityoffree.Theconceptofprivacyisnotacceptableforothernationallegislation,whileitiswidelyprotectedbynationallegislationspontaneously.Aswenamevarioustypesofcontractsascontract,privacyalsohasavarietyofcategories.Studentsasaspecialgroup,whoseprivacyprotectioninjudicialpracticehasbecomeablank,andthedepthofitsresearchisnotenough,urgentneedsoflegislation.Inthispaper,authordiscusseddeeplyinresponsibilityprinciple,componentsandaccountabilityofstudentprivacyandhasapreliminarystudyonhowtoimprovethesystemofprivacy,fromtheperspectiveofcivillawprotectionofcollegestudentprivacy.Thisarticlehasatotalof23,000words,andiscomposedofsixparts,herebydescribedasfollowsonthecontents:Intheintroductiontothearticle,throughabriefdescriptionofthecurrentsituationofstudentprivacyprotection,weproposeaproblemaboutstudentprivacyprotection.Inthefirstpartofthearticle,wehaveatheorydiscussiononprivacyrelatedissues,includehistoryofprivacy,privacylegislationanditscontent,andlay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thecollegestudentprivacyprotection.Inthesecondpartofthearticle,wemainlytalkaboutthecontentandfeaturesofcollegestudentsprivacy,theconnectionbetweenstudentprivacyandprivacy,themanifestationofcollegeviolatingprivacy,the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civilprotectiontostudentsprivacy,andhopetohaveaclearunderstandingontheoreticalandpracticalproblemsoncollegestudentsprivacy.Inthesecondpartofthearticle,wehaveadiscussiononresponsibilityprincipleandelementsaboutviolatingstudentprivacy,andwishtolayasolidfoundationforthelegislationbyclarifyingthetheoreticalissues.Inthefourthpartofthearticle,combiningthepreviouslydiscussedissues,wemakeourcivilprotectionadviceonstudentprivacy.Keywords:collegestudents;privacy;responsibilityprinciple;elements;therightofknow目录TOC\o"1-5"\h\z引言1\o"CurrentDocument"一、隐私权的概述2\o"CurrentDocument"(一)法学意义上的隐私2\o"CurrentDocument"(二)隐私权的历史沿革及立法例概述3\o"CurrentDocument"隐私权的历史沿革3\o"CurrentDocument"隐私权的立法例4\o"CurrentDocument"(三)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6\o"CurrentDocument"二、大学生隐私权之民法保护的特殊性7\o"CurrentDocument"(一)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和特点。7\o"CurrentDocument"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7\o"CurrentDocument"大学生隐私权的特点7\o"CurrentDocument"(二)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9\o"CurrentDocument"(三)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背景和意义10\o"CurrentDocument"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的背景10\o"CurrentDocument"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意义11\o"CurrentDocument"三、侵害大学生隐私权责任的理论构成11\o"CurrentDocument"(一)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归责原则11\o"CurrentDocument"(二)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构成要件13\o"CurrentDocument"1.加害行为的违法性13\o"CurrentDocument"2.损害事实的存在14\o"CurrentDocument"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15\o"CurrentDocument"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主观过错15\o"CurrentDocument"(三)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责任形式16\o"CurrentDocument"1.侵权责任形式概述16\o"CurrentDocument"2.侵犯学生隐私权责任形式的适用16\o"CurrentDocument"四、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之间的冲突与调适18\o"CurrentDocument"(一)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之间的冲突18\o"CurrentDocument"1.概述18\o"CurrentDocument"2.高校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冲突的原因19\o"CurrentDocument"(二)高校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表现21\o"CurrentDocument"1.资助贫困生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1\o"CurrentDocument"2.高校辅导员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1\o"CurrentDocument"高校心理咨询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2\o"CurrentDocument"高校宿舍管理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2\o"CurrentDocument"高校安装摄像头行为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2\o"CurrentDocument"处分违纪大学生时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3\o"CurrentDocument"(三)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之间的调适23\o"CurrentDocument"1.解决权利冲突的一般理论23\o"CurrentDocument"2.解决大学生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原则24\o"CurrentDocument"解决大学生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方法26\o"CurrentDocument"结束语29致谢30\o"CurrentDocument"参考文献311/421/421/421/42引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对于隐私越来越重视。与此相伴生的是,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众多侵犯隐私权的案例中,对于大学生隐私权的侵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大学日常的校园教育管理和高校生活中,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就侵权人的范围而言,其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同学、家庭以及社会。这些主体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大学生的隐私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损害。惟需指出的是,由大学生生活的特殊校园环境所决定,高校是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最主要主体。囿于篇幅,本文的分析也主要围绕高校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情形进行。大学生隐私权受到侵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受害大学生本人的伤害。由于侵害大学生隐私权事件的发生,使得大学生本人的身心遭到损害,甚至有的大学生不堪忍受精神上的压力而走上绝路;另一方面是对整个高校管理秩序的妨害。就这方面而言,其主要表现在,当大学生的隐私权受到侵害,他们会对校方产生巨大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隐私权受到侵害以后得不到应有的赔偿的时候,这种抵触情绪更重,使高校的管理工作困难重重。从长远来讲,这种情况的延续会对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产生消极影响。法谚云:有权利必有救济。一旦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受到侵害而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救济,必定使这一特殊群体丧失法治建设的信心。然而,当我们从立法中寻找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法律规定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不知所措。究其原因,乃在于,在众多的人身权当中,隐私权的历史较为短暂。相应的,关于它的理论研究正处在初步阶段,很多方面的研究还不成熟,对于大学生的隐私权而言更是如此。有关大学生隐私权问题,国内学者很少有著述,从民法角度研究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仍为空白。理论上尚且如此,怎么能够期望立法中能有大学生隐私权保护的一席之地呢?本文就此问题将进行探讨。首先,欲知道大学生的隐私权,我们需要了解其上位概念,即隐私权的相关内容。在分析了有关隐私权的相关问题后,我们再探讨大学生隐私的问题,并对其与隐私权的关联进行分析,以厘清大学生隐私权相关问题的理论问题。然后,我们着重分析了侵害大学生隐私权这一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形态。最后,通过对于高校侵害隐私权成因和表现的分析,结合权利冲突解决的一般理论,我们提出自己关于大学生隐私权保护和高校知情权协调的原则和方法,以求对我们的民事立法以及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有所裨益。一、隐私权的概述(一)法学意义上的隐私根据学者的见解,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不同的国家对其称谓也有所不同,日本将隐私称为“私生活”,法国则将其称为“个人生活”,而在我国大陆民法理论中一般将其称之为“隐私”。“隐私”作为一个具有严格法学意义的概念的历史较短,只有近几十年的时间。法学意义上的隐私,又称为私人生活秘密,是指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为人知晓的私人生活。此处所说的“隐”是指私人生活或私人信息不愿为他人知道,不愿向社会公开;“私”,是指与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无关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2在我国,由于我国文化传统对隐私的排斥和贬低,隐私一词在我国语境中的理解曾经一度等同于阴私,指称“涉及不正当性行为,有关强奸、侮辱、猥亵妇女或者其他有伤风化的事情,是阴暗、丑陋的……”3通常情况下,隐私应当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私人性。所谓私人性,是指隐私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与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无关的纯碎属于私人生活领域的信息和事务、与他人利益无关的纯碎属于自身的个人信息和事务和应当受到隐私法保护的私人秘密。第二,非公开性。隐私是个人没有公开的信息、资料等,是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道的个人的秘密。第三,人格性。人格性是指隐私直接体现为人格利益,而非财产利益。4惟需指出的是,隐私和隐私权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隐私并非理所当然的要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隐私权。事实上,许多法律概念本身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全部要旨。“隐私”这一概念亦是如此。对隐私的理解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其字面含义上。为了全面地把握隐私的含义,必须将隐私与隐私权联系起来。可以说,隐私能够由法律进行保护成为隐私权是各种利益衡量的结果。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第27页。王利明、周友军、高圣平:《中国侵权责任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610页。马特:“隐私语义考据及法律诠释”,载《求索》2008年第5期,第131页。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9-564页。二)隐私权的历史沿革及立法例概述隐私权的历史沿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隐私权是法学界的一个新贵。在古罗马时代,乃至中世纪,均没有关于隐私权的专门论述和研究。学界通说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隐私权的概念发端于美国。1890年12月,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路易斯•布兰迪斯和塞谬尔•沃伦教授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题目为“隐私权”的文章,在该文章中,他们首次提出了隐私权概念。两位学者在文中提出,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不断提出承认新权利的要求,而青春永驻的普通法也在发展中回应着社会的需求。历经几个世纪的慢火铸炼,普通法已衍生出一种基本权利——隐私权。这种权利是指个人对其自身事务公开披露的决定权利,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伤害了个人自我唯一感,阻碍了个人独立,侵犯了个人尊严,贬抑了个人荣誉。隐私权是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条件和权利,是对人平等的尊敬和一种人格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法院开始出现有关隐私权的判例,1902年,纽约州法院审理罗伯森诉罗切斯特折叠箱公司案,该案的被告未经原告同意,即印其照片作为本公司产品的广告,原告诉请法院保护,法院依据隐私权理论判决原告胜诉。5在大量判例的基础上,联邦制定了专门的《联邦隐私法》,其后,各洲也就隐私权的保护进行了成文法立法运动。二战以后,欧洲各国在反思二战中对人权践踏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了对隐私权的保护,进行了相应的立法。例如,上世纪50年代,德国最高法院对有关隐私权问题通过司法解释予以回应;日本于1988年、我国台湾地区于1995年也出台了相关规定以保护民事主体的隐私权。《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也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可以说,隐私权立法的历史经历了对隐私的漠视到高度保护的过程。其间所蕴含着法学理念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的张扬。从社会学或哲学的意义上来讲,其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换言之,使人成之为人。这种思潮及其所产生的法律对于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隐私权是在民事主体(自然人)的精神活动以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它划定了共公空间、群体空间与个人空间的边界,对于保障人们的杨立新:“隐私权的发展与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转自杨立新民商法网/dispnews.asp?id=830,访问于2010年7月31日。3/42生活安静和心灵安宁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各国立法中才逐渐的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隐私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而且,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认为的那样,隐私权的内容具有扩张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其表现方式也会越来越多。然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发现,一味的将民事主体的隐私权奉为圣经会带来诸多弊端。于是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们逐渐的开始对隐私权的边界问题进行探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不是绝对的,对私生活的隐私,某些特定人的权利应当受到限制,例如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限制。6由此,我们发现,发展至当代,隐私权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对隐私的漠视到高度保护的过程再到对隐私权的限制的曲折过程。2.隐私权的立法例(1)外国法中的隐私权如前文所述,隐私权的发展是从美国开始的。在路易斯•布兰迪斯和塞谬尔•沃伦两位学者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后,美国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例和立法对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进行了规制和完善。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从《美国联邦宪法》第4修正案,即关于公民自由权的规定中寻找到了立法依据,从而扩大了隐私权的范围。于1965年,美国通过适用《人权法案》而将隐私权定位为宪法权利。接下来,在1974年,联邦议会制定了《美国隐私权法》等一系列的关于隐私权的成文法,使得美国渐次成为了隐私权立法最为发达的国家。在英国法中,一般不认隐私权为一种独立的权利,而是将涉及到隐私的侵权案件纳入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之中起诉、审判,因而形成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7在德国法中,隐私权的概念并未广泛的被法学界所接受,在其立法条文以及相关的法律释义中,亦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意味着德国法中对民事主体隐私权的保护不闻不问,只是其采取了不同的路径来对民事主体的隐私权进行保护。在德国,隐私权被二元化,一部分进入了民法,而另一部分则进入了宪法的体系之中。微而言之,在民法上,德国法通过人格权的概念来对隐私权进行保护;而在宪法中,其区分数据保护和由一般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63页。杨立新:“隐私权的发展与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转自杨立新民商法网/dispnews.asp7id-83O,访问于2010年7月31日。行为自由所保护之人格自由开展两个部分。对于前者,其保护依据是《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和联邦宪法法院所创设出的信息自决权;而对于后者,则是由《德国基本法》第1条关于人性尊严的规定、第2条有关人格的自由发展权保护的规定,以及第10条关于通讯自由的规定、第13条关于居住自由等基本权利的规定共同完成的。在法国法中,《法国民法典》第9条规定:任何人均享有私生活受到尊重的权利。并且,法国法认为,以同情方式、善意方式或者令人不快的方式实施的行为,仍然可能构成对私生活的侵犯;侵犯私生活与所采取的方式无关(最高法院第一民事庭,2003年4月23日)。8(2)我国法中的隐私权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重视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十几年来,在保护民事主体隐私权的立法和司法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有关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民事法律法规比较分散,而且存在很多的弊端:第一,未明确隐私权为具体人格权的属性,对隐私权缺乏准确界定,在民事法律规范中也仅是将隐私权界定为一种人格利益。对隐私权的内涵、范围等诸多问题都找不到相应的具体规定,使该实践中的操作产生了很多问题。而且,对隐私权的保护是在名誉权的名义下展开的。第二,对隐私权保护的具体措施付之阙如。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有两种,即直接保护方法和间接保护方法。9如前所述,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采取间接保护的方法,将侵犯隐私权行为作为侵犯名誉权行为予以处理。但这种保护方法的前置理论是将隐私权笼统的归结为人格利益,不能很好的实现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三,隐私权的具体侵权行为规定过窄、不明确。目前,我国民事立法或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侵犯隐私权行为界定的过于狭窄,仅限定于对个人生活秘密与相关信息的泄露和侵犯,而没有包括私人领域的隐私。而且,只有当侵犯隐私权行为与侵犯名誉权行为竞合时,民事主体的权益才能受到保护,这样的规定过于狭窄,不利于全面保护民事主体的隐私权。在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2条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具体参见《法国民法典(上册)》,罗结珍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2—43页。具体论述参见杨立新:“隐私权的发展与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转自杨立新民商法网/dispnews.asp7id-83O,访问于2010年7月31日。5/42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这是我国立法第一次明确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标志着我国从立法层面正式确立了隐私权的概念,适应了世界加强隐私权保护的潮流。(三)隐私权的概念和内容有关隐私权的概念,学界大体有如下几种学说:一是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对其隐私的控制权。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修订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修订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梁慧星、廖新仲:“隐私的本质与隐私权的概念”,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第27页。有关隐私权的内容,学界的观点如下:一是认为,隐私权的内容包括了:(1)私生活秘密权;(2)空间隐私权;(3)私生活安宁权。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63页。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修订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余能斌:《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张玉敏:《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7年版,第177页。文玮:“关于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载《法制与经济》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第63页。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修订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余能斌:《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张玉敏:《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07年版,第177页。文玮:“关于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9期,第64页。7/42二、大学生隐私权之民法保护的特殊性(一)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和特点。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民事主体具有多元性,而就自然人而言,也存在各种类型的群体。大学生就是其中的一类。对于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大学生隐私权”这一概念本身应当如何进行界定呢?有的人认为,大学生隐私权就是大学生对其隐私享有的权利,是大学生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人格权。16我们认为,此种界定方式仅仅指明了大学生这一主体,但并不能揭示“大学生隐私权”的概念与一般隐私权的区别。我们认为,给事物下定义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该事物的本质。对于“大学生隐私权”这一概念来说,要想准确对其进行界定,我们应该主要把握两点:第一,大学生隐私权的主体是大学生。所谓大学生,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二,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应该仅仅限定在基于大学这一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侵权纠纷。若不属于此范围,应当按照侵犯一般隐私权的处理规则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高校宿舍楼外的住户用摄像机偷拍大学生,这显然不属于“大学生隐私权”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应当依照侵犯一般隐私权的规则进行处理。故此,我们认为,所谓大学生隐私权是指大学生就读期间依法享有的,对与其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进行支配的,排除他人非法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大学生隐私权的特点大学生隐私权除具备隐私权的对世权、绝对排他性、排除非法侵害性等特征以外,具有成年人与大学生两种身份的大学生隐私权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1)大学生隐私权因大学生的受教育过程的特殊性而具有复杂性高校教育大学生的过程本身具有复杂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就决定了高校要把握大学生自身的信息以及大学生在高校内基于考试、参加社团活动等所产生的信息,但是,究竟哪些信息、事情属于大学生纯粹的“私事”,高校不得干涉;哪些属于高校基于教育目标而必须要掌握的信息呢?无论是立法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对这些问题的探讨都付之阙如。这也就导致了在具体界分大学生隐私权内容的问题上的模糊性。毕竟这些在实际中并无明显的界限,把握起来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我们可以追问,在教室内安装监控设备是否会侵害大学生的隐私权?考试分数到底属不属于大学生的隐私?大学生在高校开办的心理咨询室中的心理咨询记录属不属于大学生的隐私?大学生的宿舍这一独立的空间是否是大学生的隐私空间呢?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高校时空内或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但是,哪些范围属于法律管辖的范畴,立法可以对其进行规制,哪些属于教育方法、管理策略的问题,立法不得进行干涉,其辨别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2)高校为大学生所能提供的隐私权保护手段具有有限性一般隐私权要比大学生隐私权的内涵宽泛。大学生活的集体性决定了大学生的隐私权带有鲜明的集体生活烙印。但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了高校为大学生所能提供的隐私权的保护手段具有有限性。一方面,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而且有必要保留一些纯属于私人的秘密。高校也应该对大学生合理的隐私保护要求表示尊重,并提供必要的保护手段。例如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的档案材料设立保密制度,不允许无关人员随意的翻看。再者,未经批准,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到课堂或大学生活动的其他场所进行摄影、采访等。另一方面,大学生必须要受到高校管理制度的约束,就这一点而言,是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任务和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所必须的。但是,高校在进行管理之时,由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程序违规、违法等情况,造成了高校在为大学生的隐私提供保护的时候不能够做到完全保护。(3)大学生的隐私权与高校的教育权、管理权存在冲突与高校管理权的冲突是大学生隐私权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学生要最大限度保护其隐私权,维护个人信息秘密和个人生活的安宁;另一方面,高校知情权使得大学生生活、言行都有可能成为知晓的内容。这种价值的冲突只有借助法律的手段,方能得到调整和平衡。17高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为了实现高校的教育职能和完成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法律必然要赋予高校必要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权力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权利。从某种程度上讲,法律所赋予高校的管理和教育权是一种公法意义上的权力。既然为公权力,其在扩展的时候就难免与私法上的权利相冲突。而大学生隐私权正是私法上的权利。这样就决定了,在高校对大学生日常的管理和教育过程中,其权力的行使难免与大学生的隐私权发生一定的冲突,该种冲突主要表现在:高校在教育、管理大学生的过程中有可能而且有时必然要触及到大学生的隐私。一方面,随着大学大生这类群体法治观念的增强,其必然要求最大限度保护其隐私权,主张其个人信息秘密和个人生活安宁的权利;另一方面,出于管理和教育的需要,高校要对大学生的隐私权进行合法、适度的干预。所以高校管理权与大学生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而要达致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和高校教育和管理目标的衡平,必然要求法律提出相应的对策。(二)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前文中我们提到了我国学界对于隐私权内容的争议,那么,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包括什么呢?有的人认为,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包括:第一,大学生应享有保守姓名、肖像、电话、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等秘密不被刺探、公开或传播的权利;第二,大学生有私人生活不受他人监视、监听、窥视、调查或公开的权利;第三,大学生享有宿舍不被非法侵入、窥视、骚扰或搜查的权利;第四,大学生享有家庭关系、亲朋关系不受非法调查或公开的权利;第五,大学生享有学习成绩或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的权利;第六,大学生享有纯属私人情况(如恋爱史、疾病史)或私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公开、传输、处理和利用的权利。18有的人认为,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包括:第一,个人信息。包括所有的个人资料,如大学生的身体资料、学习成绩、缺点、犯过的错误、受过的处分、疾病史、社会关系、婚恋状况、电话号码等信息;第二,个人领域。包括大学生的身体、宿舍、卧室、日记、箱包、口袋、通信、电子邮件、个人网页等。第三,个人私事。包括大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等。19在此,我们并非试图提出自己关于大学生隐私权内容的观点,但是,我们认为,对于曾颜璋、周斌:“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载《法治研究》2009年第6期,第86页。林柳金:“隐私权侵害在高校宿舍管理中的表现及救济”,载《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597页。文玮:“关于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08年第9期,第64页。9/422020王美玲:“论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4页。2020王美玲:“论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4页。大学生隐私权的内容应该进行类型化操作,这样做既有利于司法实践的具体应用,也有利于理论研究。(三)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背景和意义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的背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法律对此进行了回应,赋予人们越来越多的权利。但是,伴之而来的是对权利的侵害也越来越多。就大学生这类群体而言,这几年来,随着大学生权利意识的不断觉醒,大学生起诉高校侵犯其隐私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反映了高校管理观念的滞后。从对社会发展的长远意义来看,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的结果是其对权利的主张,并通过该主张来填补其所受到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损害,这应该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大学生维护其隐私权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实践领域,对教育者来说,大学生几乎没有隐私可言,偷看大学生日记是教育者了解大学生思想的合理手段,公布大学生成绩是教育者激励大学生勇于进取的合理方式,似乎在为了大学生的目的之下任何教育方式都是正确的。孰不知,合理的前提是合法性,不合法的任何行为都没有合理性可言。20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还是一种说教式的“政治工作”。而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则更多的体现了教师的“强权”,就管理工作而言,其强调大学生对高校安排和部署的服从。囿于此种观念,一些高校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片面强调大学生的义务而绝口不提其享有的权利;而就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而言,一些教师认为其是天生的上位者,不注意对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从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改革以来,普通高校实行并轨招生,高校对入校大学生收取费用,并为此提供服务,虽然不能绝对的说大学生与高校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但其也绝不再像以前那样呈现出一种服从与被服从图景。由此看来,高校的管理和教育活动不能再是一种单纯的“行政”行为,而是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高校与大学生关系的转变,也要求我们以法治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相关的高校大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校纪校规,加强对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大学生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意义第一,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有利于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建设和法治建设的主力军,而知识的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正是创造这一良好环境的基石之一。隐私权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与民事主体(自然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正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其更加关注自己的隐私。而对其隐私的侵犯所产生的后果也更加的严重,对于其学习和生活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第二,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民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但是民法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民事主体应该切实的感受到民法对其权利无微不至的关怀。试想,如果民事主体的权利受到侵害却得不到救济,势必会使该群体对于民法失去信心。反之,其权利得到维护,也就会使得他对民法产生敬仰之情,进而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更加有信心。这种也会使得其权利意识不断增强,主张其权利。第三,大学生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有利于推进高校管理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大学的整体实力。虽然我国一直在摸索高校管理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但是,却始终不得其法。我们认为,就这一点而言,可以借鉴英美法中的经验主义传统,其实最好的解决方式正是在经验中获取的。具体到我国,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利益,通过对大学生权益的维护,进一步实现高效的管理和教育体制改革。三、侵害大学生隐私权责任的理论构成就侵害大学生隐私权责任的理论构成而言,其主要包括了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形式,兹分述如下:(一)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归责原则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21侵权责任法中的归责原则在整个侵权责任法体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7页。11/42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其决定着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的负担、免责条件、损害赔偿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里“归责”指的是“负担行为之结果,对受害人言,即填补其所受之损害”。22我国《侵权责任法》构建了多元归责原则体系,其主要体现在该法的第6条、第7条和第24条,该多元化归责原则体系的确立,为民事主体权益的维护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在多元归责原则体系中,过错责任是普遍适用于各种侵权行为的一般原则,是一般的归责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同时它具有很强大的开放性。凡是法律、法规没有规定适用严格责任、公平责任的情况,原则上都应当适用过错责任。我国《侵权责任法》于第2条规定了该法所保护的范围,隐私权也包括在内。而且,在第五章至第十一章有关特殊侵权责任的规定中,并未将对隐私权的侵害纳入在内。可见,侵害隐私权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而对于大学生隐私权而言,虽然其与隐私权有许多的区别,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学生隐私权的归责原则的确定。故此,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归责原则仍为过错责任。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因过错而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在第6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民事权益是一个高度概括化的不确定概念,权益既包括权利(包括隐私权)也包括利益。这就是说,只要侵害民事权益,就可能要承担侵权责任。因此,行为人造成受害人不利后果的,都可以承担过错责任。此种不利后果既包括行为人实际给受害人造成的现实损害,也包括有可能给受害人造成损害的潜在危险,即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害。23这个表述首先是强调过错责任的归责依据是过错,不是损害或者其它的因素。作为一个主客观结合的概念,过错是指某种行为在法律和道德上有一种可归责性。换句话说,过错就是指你做错了一件事情,所以在法律和道德上有一种可非难性、可责难性,应该受到谴责,这就是过错。对过错的评价和衡量主要应该根据客观标准来判断。这个客观标准在两大法系基本上都是指一个合理谨慎的行为人的标准,在大陆法系中称之为“善良家父”的标准,在英美法系中则被称作合理人的标准。两个法系的表述方式不同,但都是指一个合理的、谨慎的行为人的行为标准。这就是说,判断一个行为人是不是有过错,就是要把他的行为和一个合理谨慎的人的行为作比较,看看他的行为是否达到了一个合理的、谨慎的行为人的注意标准。就高校侵害大学生隐私权而言,就是要求高校及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5)》,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其管理职能和教育职能的时候,应该尽到一个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合理、谨慎的行为,以避免侵害大学生的隐私权。如果高校及其工作人员超出了此种标准,那么,其就具有了过错,在满足侵害大学生隐私权其他构成要件的时候,就要承担侵权责任。(二)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对侵害大学生隐私权责任的认定比较复杂,笔者试从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方面加以尝试性探讨。1.加害行为的违法性隐私权性质为绝对权、对世权,任何其他人均负有不可侵犯的义务。这种法定义务是一种不作为义务,违反该法定义务而作为,就有可能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曾提及侵害他人隐私权行为的方式,限于“宣扬”、“散布”、“披露”。24从目前国内有关学者的论著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方式还包括“侵入侵扰”、“监听”、“监视”、“窥视”、“刺探”、“搜查”、“干扰”等。25对大学生私人领域的非法侵入、搜查、窥视、监听,对大学生私人生活的非法干预等,均为作为的行为方式。高校管理和教育行为侵犯学生隐私权的表现形式在前文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言。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实践中,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员行使高校校规明确授予的“权力”,这种依照校规从事教育管理活动的行为,其行为是否违法?在《侵权责任法》尚未出台前,司法实践中,由于《民法通则》尚未规定隐私权为具体的人格权,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违法性,可通过对于《宪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民法通则》(第5条)、和《高等教育法》(第53条)等法律相关规定的解释来进行判断。随着《侵权责任法》第2条对隐私权的确定,可以依据该法对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违法性进行判定。上述法律都将隐私权或者大学生隐私权置于其保护的权益范围之中,当校规校纪与法律发生冲突时,纵使高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高校明确规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第1款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文中有披露隐私的内容,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具体参见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13/422626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页。2626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20页。定的,但也因遵循法的效力等级规则,与法律规定的保护公民权利相矛盾,应当是无效的,必须予以废除。高校管理者更不能以无效力的条款为据而从事违法的管理行为,继而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2.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是指因一定的行为和事实使某人受侵权法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益的影响。26究其本质而言,损害是指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一后果具体表现为受害人死亡、人身伤害、精神痛苦、疼痛以及各种形式的财产损失。就高校而言,主要是实施了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之后,会造成受害大学生的精神痛苦以及相关的财产方面的损失,但主要的损害后果体现为精神损害,即导致受害大学生精神痛苦,其主要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羞愧等。这种精神损害达到一定程度或者持续较长时间,可能导致受害人出现疾病,尤其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侵害大学生隐私权,受侵害大学生通常没有直接的财产损失,不过极有可能造成间接的财产损失,如医治精神疾病的医疗费。判断大学生是否受到损害,应当坚持主客观相统一或者折衷说的标准。一方面,从大学生主观感受出发,衡量高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给大学生造成损害。当然,这种判断方法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另一方面,按照当时一般的社会标准进行判断。如果在相同情况下其他正常人也会感到其权益受到了损害,那么,就应该判定高校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侵害了大学生的隐私权。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应该对其进行综合来判定大学生隐私权是否受到侵害。虽然损害事实是构成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重要条件,但是,并不是任何损害都可以成为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构成条件。只有具备如下特点的损害才能构成损害事实:第一,损害的可补救性。任何人身或财产上的不利益,只有在法律上被认为具有补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时,才能产生民事责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损害的可补救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从量上来说,损害虽已产生,但必须达到一定程度,在法律上才是可补救的;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说,损害在本质上是对隐私权侵害所产生的后果,同时也包括了对利益的侵害。第二,损害的确定性。损害的确定性是对因果关系和过错的判断的前提。损害的确定性指损害是已经发生的、真实存在的权利和利益侵害的事实。不能确定的损害不得视为损害。第三,损害是侵害合法利益的结果。大学生所受的损害能够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根据在于其合法利益受到不法侵害。如果该权益不是法律所保护的范围,高校及其工作人员自然无须承担侵权责任。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里所探讨的因果关系是指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其具有三个主要的特征:第一,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二,客观性,即作为原因的现象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第三,必要性,即作为原因的侵犯大学生隐私权行为是作为结果的损害的产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果关系中的“因”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原因,即必然引起某种后果发生的原因,它在损害产生、发展过程的中,表现出某种必然性。另一种是间接原因,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一般不会引起某种损害后果的发生,但由于其他因素的介入而导致造成该种损害。直接原因造成损害后果的责任认定十分容易,间接原因的情况较复杂。学界在认定因果关系的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学说:第一种学说为相当因果关系说。该说认为,因果关系的构成不需要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只需要行为人的行为对损害构成适当条件。第二种学说是必然因果关系说。该说认为,侵权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时,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目前,相当因果关系说为学界的通说。就侵犯大学生隐私权而言,如果坚持必然因果关系说,必然会限制大学生权利获得救济机会,对于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极为不利。其实,何种学说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立法政策取向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前文已述及),相当因果关系说无疑更具有说服力和重要意义。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主观过错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主观过错,才能构成侵权责任。过错一般分为过失与故意两种类型。故意表现为行为人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损害后果,但是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27具体说来,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故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高校预见了行为结果,如高校明知道公布大学生成绩会对大学生造成精神上的损害,仍然公布大学生成绩。这就是说,高校理解了自己的行为性质,认识到了其行为发生损害他人的后果。另一方面是高校希望或放任损害结果王家福:《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15/42的发生。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较少见。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后果应当预见或者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却轻信此种后果可以避免。28过失是指行为人违反了其应尽的对他人的注意义务。29这种注意义务是指行为人按照法律和道德所要求的注意,而付出一定的意志性的努力,尽到对他人的合理的注意。侵犯大学生隐私权的过失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其行为结果毫无顾及,对大学生利益不尊重,以致于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权,造成损害后果,如高校擅自检查搜查大学生宿舍。(三)侵害大学生隐私权的责任形式1.侵权责任形式概述侵权责任形式,也称侵权责任方式,是指侵权责任人依法应当对侵权损害承担不利法律后果的形式和类别。30它是民事责任形式在侵权法领域的体现。侵权责任形式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得受害人明确如何行使权利,便利法院裁判和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我国《民法通则》就开始关注责任形式的问题,在该法第第134条第1款规定了十种民事责任形式,具体包括:(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10)恢复名誉、赔礼道歉。除了支付违约金,其他都可以作为侵权责任形式。《侵权责任法》借鉴了《民法通则》的经验,也集中规定了侵权责任形式。《侵权责任法》第15条将《民法通则》第134条关于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除(六)修理、重作、更换和(八)支付违约金外)原文录入,作为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侵犯学生隐私权责任形式的适用(1)选择责任承担方式的限制对于侵犯隐私权而言,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强化对受害人的保护。因此,杨立新:《债权损害赔偿》,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王利明、杨立新:《中国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30张新宝:《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受害学生享有选择请求一种或几种责任形式的权利。当然,考虑到受害学生和责任人(学校)之间的利益平衡,受害学生的选择权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受害学生的选择权的限制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同时进行:一方面,适用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对于受害学生的选择权进行限制。另一方面,如果适用损害赔偿以外的某种责任方式不可能或者不成比例的花费,受害学生当选择损害赔偿的方式。作为侵权责任的一种方式,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应当慎重使用。自然人的隐私权,具有侵权的不可恢复原状性。即使被侵权人得到相当的法律救济,因隐私权具有客观真实性,被侵权人仍可能感到悔恨、羞辱,还可能有抱恨之感。一般说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都是公开进行的,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加害人在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的同时,可能在客观上继续公开、披露、宣扬或传播他人的隐私资料,其结果是通过让加害人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非但没有使受害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反而使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精神更加痛苦。受害人所关注与要求的主要就是他人不要宣扬、公开或者披露其私人信息资料。因此,在有关侵害隐私权的案件中,如果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会进一步损害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使其精神受到损害,就不能适用这种方式承担民事责任,或者至少应征得受害人的同意。否则,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等于变成了新的侵害受害人隐私权的方式,与民事责任制度的目的南辕北辙31。(2)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精神损害赔偿是受害者常采取的一种救济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无论是将其作为侵害名誉权或其他民事权利的一种情形,还是将其作为独立诉因的侵权行为,其所产生的主要侵害后果,都必然是精神损害。对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性论述及结论完全适用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精神损害之赔偿责任的。在侵害隐私权的案件中,就精神损害的赔偿而言,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受害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案件,其损害后果主要是甚至全部是精神损害,而基本上不存在其他损害;第二,由于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方式能够较好地适用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案件,因此金钱赔偿将成为对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之最为主要的及至惟一的救济方式。这两项特殊性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充分查明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之大小与程度,另一方面应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之金钱给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它将是主要的及至惟一的民事责任方式,而不是张新宝著:《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70页。17/42附带的不重要的民事责任方式。如果受害人得不到适当数额的赔偿,他也将难以得到其他方式的救济32。《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根据该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要满足两项条件:其一,人身权益的侵害。这里所说的人身权益包括人格权、身份权和人身利益。其二,受害人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对于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的赔偿数额现在已基本上有章可循,现存的最大难题是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如何确定。而司法实践中则基本上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0条为依据进行判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的规定,对于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的确定要考虑如下因素: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四、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之间的冲突与调适(一)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之间的冲突1.概述所谓知情权(therightofknow)又称知悉权、了解权,是指自然人享有最大限度地知悉、获取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33知情权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知情权,即社会公众了解国家机关的活动、国家官吏和公众人物的个人情况以及社会事件内容的权利;另一类是个人知情权,即公民个人了解虽为他人所有但涉及自己利益的他人情况、资料的权利。知情权既包括了对个人基本信息的知情权,又包括了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公民有权对自己有关的情况进行了解,也有权知晓其对社会感兴趣的事情,更有权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情况进行了解。知情权应该是既具有公法上的内容又具有私法上的内容、或者兼具公私法上的性质的内容。知情权具有如此广泛的内容,既包括对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86页。曾颜璋、周斌:“大学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载《法治研究》2009年第6期,第87页。政府管理活动、社会新闻也包括对个人信息资料的知情权。34在现代社会,任何权利的保护都有一定的界限,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亦是如此。对隐私权作必要的限制是保护隐私权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及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需要。在现代社会,权利冲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关系可谓是该种冲突的典型。在各类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中,正当行使知情权往往成为侵害隐私权民事责任构成的最主要抗辩事由,被诉侵权方屡屡提及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挡箭牌,成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难点所在。就大学生隐私权和高校的知情权来说,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权益,他们都体现了社会公共政策的需要。对大学生隐私权进行保护,着眼于对民事主体人格尊严和民事权益的维护;对高校的知情权进行维护,强调的是对高校管理秩序和教学秩序的维护,进而间接的维护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