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_第1页
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_第2页
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_第3页
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_第4页
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悚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6、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三曹的出现,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苍劲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7、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瑞、应场、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以王粲、刘祯成就最高,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刘祯的诗俊逸而奇丽。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8、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9、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由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开创。在唐朝时更是得到了繁荣发展。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10、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这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谢灵运开创。山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新隽永,恬淡高远。代表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人。1)谢灵运山水诗特点:善造画境、缘情而绮靡、鲜丽清新、自然可爱2)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进步。1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谢眺、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12、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由沈约、谢眺和王融共同创立,主要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讲究声律和对偶,为近体诗奠定基础。1)“四声八病”2)沈约:长于清怨,哀怨感伤的情调。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3)谢眺: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但又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语言清新晓畅而又富于思致,音韵铿锵而又富于变化;善于熔裁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4)王融:主要特点是构思含蓄而有韵致,写景细腻而清丽自然,语言华美而平易流畅,表现出一种含婉不露的情韵。13、齐梁文风:齐梁文风即南朝齐梁的诗体风格,主要指流行于当时的宫体诗。这类诗歌内容狭窄,文辞华丽,艳情绮靡,反映了当时重形式轻内容之风。主要代表是徐摘、徐陵父子和庾信、庾肩吾父子。(齐梁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代萧衍、萧统、萧纲文学集团。)1)庾信:南北文风交融,感伤时变;叹恨羁旅、忧嗟身世14、宫体诗:南朝梁代为宫廷创作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大都描绘闺情声色,清绮靡丽,伤于轻艳,格调不高。倡导者是梁简文帝萧纲,徐陵、庾信父子是代表作家,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雕饰绮艳,被称为“徐庾体”。(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标志宫体诗的转变。)15、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内容包括笑话、野史和逸闻轶事。代表作有裴启的《语林》、《世说新语》等。16、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为内容的小说。大致可分为地理博物、鬼神怪异和佛法灵异三类,代表作有《搜神记》、《博物志》等。1)《搜神记》:一部用笔记体裁编写的志怪小说集。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梁刘孝标注的一部笔记体轶事小说名。17、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绮错婉媚。18、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19、文章四友: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为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以杜审言成就最高。20、盛唐气象: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具有浪漫理想主义,主要特征是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代表诗人有李白、王勃、白居易等人。21、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2、大历十才子: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苗发、夏侯审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23、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以丑为美”,崇尚雄奇怪异,以怪奇为风格特点。24、元白诗派: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力求通俗浅显,自然明快。25、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26、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以“文以载道”相号召,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27、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在晚唐时期最后衰落。28、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二、问答题文学自觉的具体体现见名词解释第一点1、曹植对五言诗的贡献(结合作品《美女篇》):曹植巩固了五言诗的地位,创造了诸多五言诗的体类。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代表了建安五言诗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实现了几个变化:1.变乐府诗为主而为文人五言诗为主;2.变抒发他者情感或者普泛化情感而为抒发个人情感为主;3.在曹植的后期作品中,实现了变“黼黻锦绣”之作而为“沉著清老”之作的飞跃,变“为文造情”而为书写苦难的飞跃,使五言诗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兴载体,从而标志了建安诗歌的第三个时期的到来,同时,也就标志了五言诗体制的最后完成。(借鉴)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前期与后期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族王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今存曹植比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更是赞许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dn),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艺术特色:善于比兴与象征;(曹植继承了自屈宋以来以香草美人比喻和象征贤能达士的文学传统,但又比前者蕴含更深刻丰富的情思意蕴。其中,V美女篇三最富代表性。V美女篇m全诗十五句,一百五十字,在当时可谓,长诗。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精细刻画了一个荣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的光彩照人、貌若天仙、但又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美女怨妇形象。但立意却不在此,而在借美女求贤不得、盛年未嫁幽愤情怀的抒发,倾吐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心理与愤懑。从而使整首诗情兼雅怨!、沉郁悲凉、深厚蕴藉。);工于起调与结句;精于炼字与炼句;巧于章法与结构;重于音韵与声律2、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成就以及田园诗的风格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自然;另一大特点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田园诗的风格)P66一、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包含着生活的情趣,达到诗与理的结合,令人回味无穷。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语言不加雕琢,但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都是明白如话,平淡中又见绮丽。(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情实感。艺术成就(艺术特色+下面):一、陶渊明诗歌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田园诗是陶渊明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因此他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他的田园诗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独属于陶诗的特色。3、陶渊明的文学接受史/在文学史上的意义(p71)一、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二、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或厌倦了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特别是唐以后,其诗歌的恬淡风格和田园题材对唐代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王孟韦柳四大山水诗人都明显受到了他的熏陶。三、陶渊明真正地在理论上为人所广泛地接受并产生深远影响是在宋代。送人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盛的局面。四、经历了元、明两代的过渡,清代再一次掀起陶渊明研究高潮,清代人系统地总结了前代陶渊明研究的成果,为近现代的陶渊明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酒和菊已成为陶渊明的象征。他的诗与酒、菊紧密联系,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4、南北朝民歌的对比P76:南朝民歌清丽缠绵,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用双关语,语言清新自然,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以及战争和人民的生活习俗,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5、庾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P128:庾信早年是个宫体诗人,他当时的作品内容空洞,风格华靡,但技巧相当纯熟。流落北方后,他的创作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作品的内容除了乡关之思,还有乱离的现实以及对早年生活的追悔。一、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集大成的作家。在体裁方面,他诗、赋、文皆工;在风格和技巧方面,他融南北文学之长,至后期而臻于老成,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同类创作的最高成就。庾信把南方的文学技巧带到北方,他的作品深受北方文人喜爱,人们竞相学习。“当时后进竞当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北史•庾信传》)这样就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和,推动了北方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南北文风融合的特点。二、庾信的作品也为唐代作家树立了典范,受到他们的推崇与模仿。6、六朝小说(志人小说、志怪小说)的特点P154:志人小说: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志怪小说:见名词解释。7、唐诗的发展概貌、四分期概述一、初唐这是唐朝开国的头一百年,这是唐朝开国的头一百年,是唐代诗歌的准备阶段。当时诗坛出现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不满齐梁时代遗留下来的绮艳诗风,努力以自己内容充实、格调健康的作品改变文风。可惜他们的诗歌还没有真正洗尽齐梁浮华委靡的风气,要到陈子昂打着复古的旗号,要求文学作品具有鲜明饱满的感情和朴实有力的语言,才引起人们的注意。除了陈子昂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上给唐诗开创新风气外,沈全期与宋之问继承了永明体关于音韵声律的研究,让律诗定了型,使律、绝两种诗体在盛唐得以大放J光芒。二、盛唐这时是唐诗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诗人在盛唐出现,初唐时确立的各种诗体,到这时期已完全成熟。诗坛上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边塞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一是田园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在两大流派之外,还有李白与杜甫两大诗人。各种文体在他们手中都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中李白的七言歌行显现宏伟豪迈的气象,杜甫的乐府叙事诗呈现唐玄宗时代历史转折的真实面貌,把唐诗推向全面繁荣的高峰。三、中唐这时的唐朝处于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诗坛由于沿袭前代诗人的诗风,缺乏新意,也呈现不景气。到中唐后期这40年间,诗坛又活跃起来,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贾岛诗风奇异险怪,独具一格;白居易、元稹等倡导“新乐府运动”,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为求深入民心,语言浅近易懂,这跟韩、孟崇尚险怪的诗派作风大不相同。四、晚唐五、唐朝日渐衰颓,表现在诗坛上的是诗歌内涵由中唐较注重现实人生而转向注重个人感受,有较浓厚的感伤气氛;在表现手法上出现效仿齐梁时代讲究词句华丽的倾向。尽管如此,还是出现李商隐、杜牧这样杰出的诗人。前者的七律,充满朦胧的意象美;后者的七绝,显现忧郁深沉,清新流丽的新风格。8、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理解(一)唐诗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诗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歌颂祖国山河,有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二)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唐诗的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这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也是其繁荣的根源。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和文化政策上的兼收并蓄,有利于人们的思想活跃。国家统一,人民生活相对富裕,使一些文人们充满了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作家的政治活力和创作热情,唐诗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三)文化的大融合,有力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代文化的大融合,首先表现在南北文化的融合上。隋统一后,民族的大融合,为中华民族人种的健全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外,表现在中外文化的交融上。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陈代谢的因子,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四)科举制度的实施使中下层文士在政治上、文化上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会,科举取士的制度促进了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打破了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为庶族大开了进仕之门。唐代的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是促进诗歌繁荣发展的一个直接因素。9、隋代文学的发展特点:过渡;齐梁文风,改革文风在文学发展史上,隋代文学是文学创作的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文学创作相对沉寂。与它的前后朝代相比,隋代文坛显得冷清沉寂,这与它的短促和统治集团不重视文艺相关。二、南北文学相互吸收,但并未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文学进程。隋统一后,文学出现了南北混一的局面。三、隋文帝的改革主张,改革文风,崇尚质朴,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10、初唐四杰的地位、贡献(一)首先,他们看到贞观以后大唐帝国日益繁荣的气象,他们的长篇歌行极力铺陈帝京的壮丽气象,其力量和气势远远超过了刻板工丽的宫廷文学。(二)其次,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三)他们追求的远大人生理想以及因怀才不遇所激发的种种不平之鸣,开启了盛唐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以比兴寄托融入词采华霏的齐梁体,为初唐诗歌融合建安风骨和江左问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形式格律方面,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总之,他们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11、陈子昂的地位贡献以及诗歌主张诗歌主张:一、反对齐梁文风,提倡风骨兴寄;二、主张建安风骨的理想文风,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地位贡献:一、“风骨”与“兴寄”理论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同时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的人。二、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12、王维为什么会成为盛唐文化的代表者?(王维诗歌特点;盛唐气象)13(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14、孟浩然诗歌特点一、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诗中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如“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却也自然溜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二、诗歌语言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不假雕饰,即兴而发,内容贴近自己的生活。三、格调高雅,从高远处落笔,随意点染,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5、王昌龄(七绝圣手)七绝诗的艺术境界。(七绝诗手法、特点)一、高度集中,典型概括。如“黄沙百战穿金甲”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二、情景妙合,悄深意切。它从个别中体现一般,意境深远,节奏明快,格调自然,细腻动人。如“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这一句。三、隽永含蓄,含而不露。四、深人细节,小中见大。王昌龄的七绝侧重于选取生活细节,细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具有以小见大、言简意深的特色。构思新颖,想象奇特。他的诗歌的艺术构思不仅别出一格,而且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用两乡犹如同乡的话告慰友人,于惜别的感触中注入了慰籍,寄寓了诚丝的友谊。这种曲折、跌宕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耐人寻味。16、高适边塞诗特点17、岑参边塞诗特点18、两者对比高适:“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岑参: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是岑参边塞诗的基调,他的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多描写异域风光。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悠悠的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浪漫乐观的奇情异彩。比较;同:诗风豪放,同长于七言歌行。异: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思想深刻,尚质主理,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糅杂,显得深沉浑厚,高亢悲壮。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岑参的诗歌内容丰富,大量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光奇景,尚巧主景,极大丰富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19、李白歌行体和乐府诗歌的创作特色歌行体:一、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从其作品《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可体味出来。二、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三、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乐府:(1)借古题写现事,用古题写己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他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2)李白的这一类乐府诗,虽说是拟古,却处处有“我”在,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呈现出他人无法摹似的个性特色。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3)李白将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中,便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20、李白绝句的创作特色(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4)语言清新自然,俊逸秀美。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无穷韵味,清新飘逸。21、杜甫律诗艺术成就一、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以及写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却仍运用自如。二、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就是七律。如《秋兴八首》。三、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四、精于用字,刻画细微。“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22、杜甫的地位/文学成就/为什么是诗圣/诗史?一、杜甫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二、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23、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描述和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一、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使诗歌富有深厚内蕴。二、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