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二_第1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二_第2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二_第3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二_第4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测

5.1一般规定5.1.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

影响监测费用的主要方面监测项目的多少监测观测点的多少监测频度的大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1.2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

测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且测点标志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降低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这一点尤其是在布设围护结构、立柱、支撑、锚杆、土钉等的应力应变观测点时应注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1.3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的测点,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避免测点遭到破坏,提高测点的成活率。《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1.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加密。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本条要求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加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1.5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宜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位移观测结果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对基坑安全状况的判断,由于基准点移动或破坏,使得整个该项目的监测工作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位移观测基准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H支护结构的地面沉陷影响区域一般小于5H,《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1.6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本条是为了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

5.1.7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5.1.8应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观测标志的型式和埋设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2基坑及支护结构5.2.1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一般在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护顶上。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2.2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

冠梁《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2.3支护结构或坡体(如土钉墙等)水平位移观测点应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或坡体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宜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对于边长大于50m的基坑,可适当增设1~2点。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测斜管深度宜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应大于围护结构埋深5~10m。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测斜的的几个个问题题:《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1、起起算点点:测测斜管管底端端、测测斜管管顶端端2、埋埋设::钻孔孔、预预埋3、保保护::防止止上浮浮、断断裂、、扭转转;凿凿桩部部位加加金属属套管管,开开挖管管孔加加保护护装置置。《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测斜装装置有有三部部分组组成::测斜斜管、、测斜斜仪和和数字字式测测读仪仪。其其中测测斜管管埋设设在围围护结结构或或者土土体中中,量量测时时将测测斜仪仪沿管管壁上上的导导槽滑滑入到到测斜斜管内内,并并由引引出导导线将将测斜斜管的的水平平位移移量值值瞬时时反映映在测测读仪仪上。。《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图2I期建筑筑与II期红线线关系系示意意图《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图1#孔开挖挖对桩桩体变变形影影响图图《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图101#孔全程程变形形位移移-时间曲曲线《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5.2.4围护结结构、、支撑撑及立立柱的的内力力、变变形观观测点点应设设置在在受力力、变变形较较大且且有代代表性性的部部位,,观测测点数数量和和间距距视具具体情情况而而定。。1.围护结结构弯弯矩测测点宜宜选择择在基基坑每每侧中中心处处布置置,深深度方方向测测点间间距一一般以以1.5m~2.0m为宜。。2.支撑轴轴力测测点宜宜设置置在主主撑等等重要要支撑撑的跨跨中部部位,,每层层支撑撑都应应选择择几个个有代代表性性的截截面进进行测测量。。3.立柱的的垂直直位移移测点点可直直接布布置在在立柱柱上方方的支支撑面面上,,每根根立柱柱的垂垂直位位移、、水平平位移移量均均宜测测量。。对于于基坑坑中多多个支支撑交交汇、、受力力复杂杂处的的立柱柱应作作为重重点测测点,,且宜宜配套套测量量其应应力值值。《建筑基基坑工工程监监测技技术规规范》宣贯讲讲座–5测点布布置5.2.5测试锚锚杆((索))应选选择在在受力力、变变形较较大且且有代代表性性的位位置和和地质质条件件复杂杂的区区域。。非预预应力力锚杆杆的应应力监监测根根数不不宜少少于总总数的的5%;预应力锚锚杆(索))的应力监监测根数不不应少于锚锚杆总数的的10%,且不应少少于3根。每根锚锚杆(索))上的测试试点应设置置在受力、、变形有代代表性的位位置。《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2.6测试土钉应应选择在受受力、变形形较大且有有代表性的的位置和地地质条件复复杂的区域域。测试根根数视具体体情况而定定。每根土土钉杆体上上的测试点点应设置在在受力、变变形有代表表性的位置置。《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2.7基坑底部隆隆起观测点点应按基坑坑形状及地地质条件、、以最少的的点数能测测出所需各各横断面隆隆起量为原原则进行布布置。基坑的中央央和距坑底底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处以及其他他变形特征征位置宜设设置观测点点。对方形形、圆形基基坑,可按按单向对称称布点;矩矩形基坑,,可按纵横横向对称布布点;复合合矩形基坑坑,可多向向布点。地地质情况复复杂时,可可适当增加加测点数量量。《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2.8围护结构界界面上的土土压力和孔孔隙水压力力的观测点点宜设在基基坑中部或或其他有代代表性的部部位,观测测点数量视视具体情况况而定。土压力测点点的布置,,应同孔隙隙水压力以以及围护结结构内力、、变形监测测相结合,,平面上一一般基坑每每边不宜少少于2个测点,重重要工程可可增设。在在竖向布置置上,测点点间距一般般为2~5m;当按土层分分布情况布布设时,每每层应至少少布设1个测点。围围护结构下下部测点宜宜密,上部部可疏。孔隙水压力力测点在平平面上宜沿沿着基坑受受力、变形形较大的部部位并结合合监测对象象布置。测测点竖向的的布置宜按按土层分布布情况布设设,并以软软弱土层为为重点,竖竖向间距一一般为2~5m。《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3周围环境5.3.1从基坑边缘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度范围内需需要保护的的建(构))筑物、地地下管线等等均应作为为监控对象象。必要时时,尚应扩扩大监控范范围。《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3.2建(构)筑筑物的沉降降观测点宜宜在下列位位置布设::1.建筑物四角角、沿外墙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裂缝、沉降降缝、伸缩缩缝的两侧侧;3.新旧建筑物物或高低建建筑物以及及纵横墙的的交接处;;4.人工地基和和天然地基基的接壤处处;5.建筑物不同同结构的分分界处;6.烟囱、水塔塔和大型储储仓罐等高高耸构筑物物基础轴线线的对称部部位,每一一构筑物不不得少于4点。《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3.3建(构)筑筑物的水平平位移观测测点应选择择在建(构构)筑物的的墙角、柱柱基及裂缝缝的两边等等位置。5.3.4建筑物的裂裂缝观测,,宜在裂缝缝两侧设置置观测标志志。对于较较大的裂缝缝,每条裂裂缝应至少少布设两组组观测标志志,一组在在裂缝的最最宽处,另另一组在裂裂缝的末端端。5.3.5建筑主体倾倾斜观测点点应沿对应应测站点的的主体竖直直线,整体体倾斜按顶顶部、底部部上下对应应布设;分分层倾斜按按分层部位位、底部上上下对应布布设。《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3.6地下管线的的观测点应应布设在管管线的端点点、转角点点和必要的的中间部位位。测点宜宜直接布设设在管线本本身,也可可以设在靠靠近管线底底面的土体体中,不宜宜布设在管管线轴线相相对应的地地表或管线线的窨井盖盖上。地下管线的的观测分为为直接法和和间接法。。直接法就是是通过埋设设一些装置置后,直接接对管线本本身的位移移进行观测测。常用的的方法有::《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1.抱箍法由扁铁做成成的圆环((直径稍大大于管线直直径)将测测杆与管线线连接成一一个整体,,测杆伸至至地面,地地面处设置置相应的窨窨井,保证证道路、交交通和人员员的正常通通行。此法法观测精度度较高,其其不足之处处是必须凿凿开路面,,开挖至管管线的底面面,这对城城市主干道道是很难实实施的,但但对于次干干道和十分分重要的地地下管道,,如高压煤煤气管道,,按此方案案设置测点点并予以严严格监测,,是必要和和可行的。。《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2.套管法用一根硬塑塑料管或金金属管打设设或埋设与与所测管线线顶面和地地表之间,,量测时将将测杆放入入埋管内,,再将标尺尺搁置在测测杆顶端,,只要测杆杆放置的位位置固定不不变,测试试结果就能能够反映出出管线的沉沉降变化。。此法的特特点是简单单易行,可可避免道路路开挖,但但观测精度度较低。《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间接法就是是不直接观观测管线本本身,而是是通过观测测管线周围围的土体,,分析管线线的变形。。此法观测测精度较低低,方法有有:底面观测将测点设在在靠近管线线底面的土土体中,观观测底面的的土体位移移。此法常常用于分析析管道纵向向弯曲受力力状态或在在跟踪注浆浆、调整管管道差异沉沉降。顶面观测将测点设在在管线轴线线相对应的的地表或管管线的窨井井盖上观测测,由于测测点与管线线本身存在在介质,因因而观测精精度较差,,但可避免免破土开挖挖,只有在在设防标准准较低的场场合采用,,一般情况况下不宜采采用。《建筑基坑工工程监测技技术规范》宣贯讲座–5测点布置5.3.7基坑外周围围地表沉降降观测点的的布设范围围宜为基坑坑深度的2~3倍,并由密密到疏布置置测点;测测点宜设在在基坑纵横横轴线或其其他有代表表性的部位位。5.3.8地下水位观观测井(孔孔)的位置置和数量根根据观测需需要布置。。坑内降水水观测井((孔)宜设设置在基坑坑的每边中中间和基坑坑中央,埋埋深一般与与降水井点点的埋深相相同;坑外外降水观测测井(孔))应设置在在止水帷幕幕以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